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鼻内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附46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鲁晓杰 王清 +4 位作者 季卫阳 李兵 陈开来 缪亦峰 孙继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内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46例垂体腺瘤患者,男19例,女2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39岁。MRI或CT检查,肿瘤直径〈1cm9例,1~2cm11例,2~3cm18例,〉3cm8例。功能性腺瘤35例,无功能...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鼻内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46例垂体腺瘤患者,男19例,女27例;年龄22~73岁,中位年龄39岁。MRI或CT检查,肿瘤直径〈1cm9例,1~2cm11例,2~3cm18例,〉3cm8例。功能性腺瘤35例,无功能性腺瘤11例。全部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不使用鼻窥器)经鼻内蝶窦入路肿瘤切除术。3例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结果:全切除肿瘤35例,次全切(〉80%)6例,大部切除5例;手术时间1~3.5h。手术后住院3~10d。无死亡,无视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至3.3年,原有症状均有所改善,视力不同程度改善21/23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4/32例;2例手术后又接受了γ刀治疗,18例手术后3个月行普通放疗,1例MRI一年后复查有复发,而再次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结论:内镜下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提供360。全景的术野、更靠近手术靶区、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从而使患者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经蝶入路 垂体腺瘤 神经导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锁孔及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病变5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苗增利 蔺玉昌 +4 位作者 鲁晓杰 徐幸 殷力维 汪璟 江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2-255,266,共5页
目的:评价眉弓、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以及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优劣。方法:对56例鞍区病变进行微创手术,其中垂体瘤26例,动脉瘤15例,脑膜瘤8例,蛛网膜囊肿5例,颅咽管瘤2例。分别采用不同入路进行手术。结果:所有垂体瘤患者全切除21... 目的:评价眉弓、翼点、颞下锁孔手术入路以及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优劣。方法:对56例鞍区病变进行微创手术,其中垂体瘤26例,动脉瘤15例,脑膜瘤8例,蛛网膜囊肿5例,颅咽管瘤2例。分别采用不同入路进行手术。结果:所有垂体瘤患者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改善11/13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15/20例;随访2年MRI检查尚无一例复发。动脉瘤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Ⅰ级4例,Ⅱ级8例,夹闭后恢复满意,3例Ⅲ级病例中有1例术后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枕叶梗塞,另2例效果满意。8例脑膜瘤均做到Simpsom Ⅱ切除,视力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蛛网膜囊肿大部分切除囊壁,效果满意。结论:神经内镜下的手术术野较显微镜更清晰,手术盲区少;但在处理主要向鞍上池、额叶及视交叉池扩展的垂体瘤时该入路有明显缺陷。巨大型主体在鞍上、分叶状或哑铃型向鞍旁、前中后颅窝生长的肿瘤仍以经颅锁孔手术为佳。根据鞍区病变部位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微创手术入路可提高手术的全切率、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区肿瘤 锁孔手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细胞介素-33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并能促进胶质瘤细胞U251的侵袭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章建飞 曹文达 +2 位作者 汪璟 王清 鲁晓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2-686,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6例正常脑组织及8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IL-3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IL-33对U251侵袭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在胶质瘤细胞U251侵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6例正常脑组织及86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IL-33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检测IL-33对U251侵袭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检测IL-33对胶质瘤细胞NF-κB及其磷酸化状态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33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54.65%vs.6.25%,P<0.001)。IL-33在低级别胶质瘤(WHOⅠ、Ⅱ级)和高级别胶质瘤(WHOⅢ、Ⅳ级)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4%和68.3%(P<0.001)。体外胶质瘤细胞的功能试验中,IL-33能促进U251细胞的侵袭(P<0.05),并伴随NF-κB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IL-33在胶质瘤中高表达,IL-33可能通过促进胶质瘤细胞NF-κB磷酸化,从而促进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对IL-33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为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介素-33 胶质瘤细胞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