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比值与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病变累及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志飞 高强 +8 位作者 周肖东 李顺兰 梁群 苏北 韩斌 刘科峰 邹飞辉 王健 刘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比值(DR ICA/CCA)与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累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过经皮动脉插管行DSA诊断为MMD的住院患... 目的探讨颈动脉比值(DR ICA/CCA)与烟雾病患者大脑后动脉(PCA)病变累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过经皮动脉插管行DSA诊断为MMD的住院患者85例。根据患者DSA结果,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分为PCA病变累及组和PCA病变未累及组。收集两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脑梗死病史、脑出血病史、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史、临床表现(出血型、缺血型、无症状型、混合型);影像学资料包括是否存在后交通动脉开放、铃木分期及DR ICA/CCA。并根据铃木分期评估MM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铃木分期≤Ⅲ期(早期)和铃木分期>Ⅲ期(晚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MD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分别测量并计算DR ICA/CCA。对于双侧PCA病变累及患者按PCA病变累及较重侧(狭窄率更高侧)纳入;对于单侧PCA病变累及患者按累及侧纳入;对于双侧PCA病变未累及患者按铃木分期较高侧纳入。后交通动脉开放、铃木分期及DR ICA/CCA以纳入研究侧别的同侧数据进行统计。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MD患者发生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MMD发生PCA病变累及与独立影响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所有患者中,PCA病变未累及组44例(51.8%),PCA病变累及组41例(48.2%)。与PCA病变未累及组比较,PCA病变累及组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51.2%比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铃木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相较于PCA病变未累及组,PCA病变累及组DR ICA/CCA平均数更小(0.46±0.10比0.58±0.11),铃木分期>Ⅲ期的患者比例更高(82.9%比5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的后交通动脉开放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 ICA/CCA是MMD患者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OR=0.401,95%CI:0.233~0.693,P=0.001)。DR ICA/CCA预测PCA病变累及的最佳截断值为0.523,AUC为0.785(95%CI:0.689~0.880),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5.9%。结论MMD伴有PCA病变累及的患者同侧DR ICA/CCA较PCA病变未累及患者更小,DR ICA/CCA是同侧PCA病变累及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MMD患者同侧PCA病变累及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大脑后动脉累及 颈动脉比值 颈动脉管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扫描观察重型脑外伤后低密度区的血流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钱惠农 王健 王有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30-1033,共4页
目的: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组织低密度区的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3年我科住院的4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依据脑CT检查,将所发现的脑组织低密度区,分为挫裂伤相关和梗死相关两组。进一步CT灌注扫描,选取各自低密度区的对侧镜像区作为对照... 目的:研究重型脑外伤后脑组织低密度区的血流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3年我科住院的42例重型脑外伤患者,依据脑CT检查,将所发现的脑组织低密度区,分为挫裂伤相关和梗死相关两组。进一步CT灌注扫描,选取各自低密度区的对侧镜像区作为对照,并以局部脑血流量(rCBF)<15 mL/(100 g·min)作为严重缺血的阈值,分析两组低密度区脑CT灌注参数: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与各自的镜像区进行比较及两组间低密度区发生严重缺血的发生率比较。结果 :共发现62处脑组织低密度区,其中挫裂伤相关组45处,梗死相关组17处。两组CT值较各自对侧镜像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挫裂伤相关组脑灌注较对侧镜像区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组灌注值与对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挫裂伤相关组中发生严重缺血的低密度灶数量为25处(55.6%),梗死相关组为1处(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裂伤相关低密度区灌注明显降低,更容易发生缺血坏死,而梗死相关低密度区脑灌注无明显变化,正确的区分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CT灌注成像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扫描检测脑挫裂伤组织的血流变化
3
作者 钱惠农 王健 王有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5-377,共3页
目的:研究脑挫裂伤组织的血流变化。方法:对31例脑外伤患者通过普通CT检查发现的脑挫裂伤病灶,分3个部位进行研究:出血核心区、周围低密度区、外围密度正常区,并选取挫裂伤对侧半球镜像区脑组织作为对照,进行CT灌注扫描,分析脑CT灌注参... 目的:研究脑挫裂伤组织的血流变化。方法:对31例脑外伤患者通过普通CT检查发现的脑挫裂伤病灶,分3个部位进行研究:出血核心区、周围低密度区、外围密度正常区,并选取挫裂伤对侧半球镜像区脑组织作为对照,进行CT灌注扫描,分析脑CT灌注参数: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并以局部脑血流量<0.15 ml/(g·min)作为严重缺血的阈值,分析3个区域的脑灌注值及严重缺血发生率。结果:普通CT检查共发现42处脑挫裂伤,从挫裂伤出血核心区到外围密度正常区脑灌注呈阶梯状逐步升高,出血核心区和周围低密度区脑灌注较对侧镜像区明显降低(P<0.05)。出血核心区全部发生严重缺血,低密度区严重缺血发生率为59.5%(25/42),密度正常区未发现严重缺血。结论:脑挫裂伤病灶区脑灌注明显降低,出血核心区和周围低密度区容易发生缺血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灌注成像 脑挫裂伤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患者入院血糖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邹飞辉 韩斌 +2 位作者 鲍健南 王健 刘科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76-1182,共7页
目的:探讨入院血糖与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 目的:探讨入院血糖与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血管内治疗信息和3个月时的随访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入院时血糖和3个月时预后不良(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3-6)、血管再通、症状性颅内出血和3个月死亡的关系。结果:本队列研究共收集204例患者,入组150例。入院时平均血糖(7.74±2.49)mmol/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NIHSS(NIH stroke scale)评分、入院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血糖和症状性颅内出血均是3个月时的预后不良(m RS 3-6)的影响因素(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血糖每升高1 mmol/L,3个月时功能预后不良(m RS 3-6)上升33%(OR=1.33,95%CI:1.08~1.63,P=0.007);高血糖组(>7.8 mmol/L)预后不良(mRS 3-6)风险是正常血糖组(≤7.8 mmol/L)的2.97倍(OR=2.97,95%CI:1.09~8.08,P=0.033)。血糖每升高1 mmol/L,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24%(OR=1.24,95%CI:1.03~1.50,P=0.021)。高血糖组(>7.8 mmol/L)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是正常血糖组(≤7.8 mmol/L)的5.36倍(OR=5.36,95%CI:1.82~15.77,P=0.002)。入院时血糖升高和血管再通、死亡无相关性。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术 血管内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