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对称突出皮质静脉征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志麒 张敏 +1 位作者 潘昌杰 恽文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7-1451,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上出现的不对称突出皮质静脉(asymmetrical prominent cortical veins,APCV)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上出现的不对称突出皮质静脉(asymmetrical prominent cortical veins,APCV)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3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46例,根据SWI上是否有APCV征分为APCV阴性组93例和APCV阳性组53例。进一步根据入院3 d内是否发生END分为非END组97例和END组49例。比较APCV征阴性组和APCV征阳性组及非END组和EN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以及与APCV征的关系。结果APCV征阳性组高血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显著高于APCV征阴性组(P<0.01)。END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NIHSS评分、梗死体积、APCV征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校正,校正后APCV征是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6.629,95%CI:1.799~24.428)。结论APCV征阳性是脑梗死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SWI序列上出现的APCV征是判断脑梗死预后的早期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不对称突出皮质静脉征 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磁敏感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小琴 钱农 +3 位作者 潘昌杰 薛跃君 王涛 靳激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10-191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 目的探讨双源CT非心率控制低剂量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94例患者进行双源CT非心率控制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3分认为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分析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评估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计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结果扫描期间94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87.24±13.76)次/分。共1410段冠状动脉节段纳入分析,其中1334段(94.61%)可满足影像学评价要求,76段(5.39%)不能满足要求。94例患者平均冠状动脉得分为(4.25±0.93)分,图像质量与心率(r=-0.17,P=0.11)及心率变化(r=0.10,P=0.32)均无相关性,2名评价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90,P<0.001),CTDIvol均值为(11.84±1.76)mGy,平均ED为(2.19±0.45)mSv。结论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无需控制心率而得到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冠状动脉图像,且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 血管造影术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循环缺血12例报告 被引量:9
3
作者 恽文伟 赵进委 +3 位作者 刘向远 张志翔 陈卓友 钱传忠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48-749,共2页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支架 椎-基底动脉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被引量:6
4
作者 卢国华 李如龙 +5 位作者 王小吟 谭英 李朝伟 蒋国民 陈亚贤 赵进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灌注尿激酶25万~50万u进行溶栓治疗。结果8例中4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个月后视力达0.1~0.3者3例,高... 目的观察并评价经眼动脉插管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经股动脉插管,应用微导管技术将导管插入眼动脉,局部灌注尿激酶25万~50万u进行溶栓治疗。结果8例中4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个月后视力达0.1~0.3者3例,高于0.3者1例。其中1例从光感提高到0.25,1例从术前0.1提高到0.6,1例从术前指数提高到0.3。3例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1例从术前指数下降至光感。2例术后并发脑梗死伴肢体瘫痪。结论早期应用超选择眼动脉溶栓可能比其他治疗方法更有效,但应注意术中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溶栓治疗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半自动法左心室功能分析在不同心率(律)下的准确性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强 钱农 +3 位作者 潘昌杰 徐菊仙 薛跃君 孟名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对不同心率(律)个体左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应用限度。方法连续84例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依据心率(律)分为3组(A组:心率≤75次/分,31例;B组:心率>75次/分,36例;C组:心律不齐,17...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对不同心率(律)个体左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应用限度。方法连续84例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依据心率(律)分为3组(A组:心率≤75次/分,31例;B组:心率>75次/分,36例;C组:心律不齐,17例)。采用第二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扫描(30%~80%R-R间期),分别用半自动Simpson法、手动矫正Simpson法和半自动3D法(以下分别简称第一、二、三种方法)测得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射血分数(LVEF),并以第二种方法结果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3种处理方法均顺利完成,左心室功能各测量数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第一种方法失败2例,其余34例顺利完成;第一、第二种方法测量的LVEF值及第二、第三种方法测量的LVEDV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三与第二种方法测得的LVEF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第一与第二种方法。C组:第一种方法失败8例,其中3例第一、第三种方法均失败,同时用3种方法处理成功9例,成功率52.94%(9/17)。结论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左心室功能分析有一定的心率(律)适用范围;应依据心率(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室功能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量化义眼台植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谭英 倪新初 +2 位作者 卢国华 付卓虹 李朝伟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8期597-598,共2页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量化义眼台大小,指导义眼台植入眼窝成形术,以改善术后义眼外观,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利用MSCT测量眼眶及眼球径线,对32例患者植入的义眼术前进行量化和塑型。随访3~30月,观察术后动...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量化义眼台大小,指导义眼台植入眼窝成形术,以改善术后义眼外观,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利用MSCT测量眼眶及眼球径线,对32例患者植入的义眼术前进行量化和塑型。随访3~30月,观察术后动态和静态外观并评价其外观效果。结果所治32例患者中25例经3~30月随访取得较理想的外观整复效果,静态外观及义眼台活动度优良率均达到90%以上。结论利用MSCT获取眼眶及眼球的三维径线,依此量化义眼台的大小并指导义眼台植入是可行的。此技术将以往完全凭主观感觉和经验完成的手术精确量化,使手术变得更加规范易于操作,改善了术后义眼的外观整复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义眼台 眼窝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首诊的先天性梨状窝瘘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铭 王翔 潘昌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8-1132,共5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所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经喉镜或病理证实的6例因CPSF所致A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下咽造影(6例)、CT(6例)及MRI检查(5例... 目的:分析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所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AS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经喉镜或病理证实的6例因CPSF所致A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下咽造影(6例)、CT(6例)及MRI检查(5例)。结果:6例患者均为左侧AST,以瘘道显影作为确诊依据,下咽造影确定2例CPSF,CT扫描确诊4例CPSF,MRI扫描确定1例CPSF。对于继发性炎性改变的显示,在下咽造影检查中3例患者可见梨状窝形态改变(变浅或消失),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无法显示;CT检查中梨状窝形态改变显示4例,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分别显示5例、4例;MRI中梨状窝形态改变显示4例,颈部蜂窝织炎及甲状腺脓肿分别显示5例、5例。结论:先天性梨状窝瘘致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证实瘘道的存在是诊断CPSF的关键。本研究提示对细小瘘道的显示,CT增强或口服对比剂后CT比下咽造影及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于颈部继发炎性改变的显示,特别是炎症累及范围及边界,MRI比CT更具有优势。下咽造影、CT及MRI检查的综合运用有助于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梨状窝瘘 甲状腺炎 化脓性 下咽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常见并发症影像诊断与治疗策略 被引量:9
8
作者 贾中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9-183,共5页
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总体取出率仍较低,体内长期留置IVCF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IVCF变形、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断裂及IVC穿孔、狭窄、闭塞;其中少数并发症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如IVCF移位... 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总体取出率仍较低,体内长期留置IVCF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IVCF变形、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断裂及IVC穿孔、狭窄、闭塞;其中少数并发症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如IVCF移位至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虽然IVCF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各种并发症仍具有一定特征性。熟练掌握IVCF相关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VCF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滤器 并发症 诊断显像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重组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畸形中的应用
9
作者 李春和 李新庆 +2 位作者 王有刚 崔磊 刘广鹏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9期994-997,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MSCT观察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畸形的生长情况。方法:9例颅骨缺损患者经组织工程骨的体外培养、构建后,进行手术回植到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3、6、12个月进行MSCT及三维重组检查随访。结果:MSCT扫描... 目的:探讨利用MSCT观察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畸形的生长情况。方法:9例颅骨缺损患者经组织工程骨的体外培养、构建后,进行手术回植到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和3、6、12个月进行MSCT及三维重组检查随访。结果:MSCT扫描及三维骨重组能清晰显示颅骨缺损及组织工程骨。术后1周MSCT均显示骨缺损区被所植入的组织工程骨填充,头颅外形明显改善。术后3~12个月CT显示组织工程骨形成并修复骨缺损,新生骨与骨缺损断端融合。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重组可详细、直观地显示颅骨缺损及组织工程骨的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颅骨缺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结合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罕奇 张浩 +5 位作者 葛晓敏 彭明洋 谢光辉 陈国中 殷信道 许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nschemic strohe,AIS)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105)和测试集(n=50),另收集...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nschemic strohe,AIS)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105)和测试集(n=50),另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n=45)作为外部验证。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病变区的影像特征,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建立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应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DWI和PWI图像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40个与卒中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DWI+PWI的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训练集:0.981;测试集:0.891)均高于单序列模型(DWI或PWI),其准确度分别达0.943、0.900。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基于DWI+PWI的模型同样优于单序列(DWI或PWI)的预测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4、0.783,其准确度可达0.822。结论: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预测AIS机械取栓治疗预后,并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学习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预测卒中的预后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毅 陈罕奇 +2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张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后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收集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患者(验证集75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治疗前后DWI图像共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0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支持向量机分离器建立的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4,准确度达0.974;预测测试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60,准确度达0.928;预测验证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01,准确度达0.898;并具有较高的外部验证一致性(P>0.05)。结论基于治疗前后DWI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在治疗髂腰部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建忠 高铁民 +2 位作者 蒋国民 陈亚贤 赵进委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93-394,共2页
目的 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并髂内动脉栓塞在治疗髂腰部肿瘤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2 3例髂腰部肿瘤行髂内动脉栓塞加腰动脉栓塞 ,其中 11例在栓塞后 2 4~ 136h手术。结果  11例肿瘤均被顺利切除 ;术中平均出血 36 0ml... 目的 研究和评估经导管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并髂内动脉栓塞在治疗髂腰部肿瘤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  2 3例髂腰部肿瘤行髂内动脉栓塞加腰动脉栓塞 ,其中 11例在栓塞后 2 4~ 136h手术。结果  11例肿瘤均被顺利切除 ;术中平均出血 36 0ml。 10例获平均 17个月随访 ,局部复发 1例。 12例姑息化疗及栓塞者疼痛逐渐减轻 ,软组织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选择性腰动脉栓塞加髂内动脉栓塞后手术治疗髂腰部肿瘤 ,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降低手术危险性 ,为彻底切除肿瘤创造条件。对姑息化疗及栓塞的病人可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腰部肿瘤 选择性腰动脉栓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所见透明质酸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
13
作者 姜璐 付强 +3 位作者 周桂文 白瑞琪 于友涛 宋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45-649,共5页
目的观察MRI所见透明质酸(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A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根据视神经于弥散加权成像中可见高信号灶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21);于... 目的观察MRI所见透明质酸(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视神经表现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HA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根据视神经于弥散加权成像中可见高信号灶与否将其分为阳性组(n=39)和阴性组(n=21);于经导管眼动脉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对60例均成功完成经导管眼动脉溶栓,19例治疗有效(含阳性组4例、阴性组15例)、41例无效(含阳性组35例、阴性组6例),阴性组疗效优于阳性组(P<0.01)。以25.5 h为中位时间间隔节点,介入治疗效果在间隔≤25.5 h(8例有效、22例无效)与>25.5 h患者(11例有效、19例无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结论经导管眼动脉溶栓用于治疗MRI显示存在视神经缺血性损伤表现的HA面部美容填充相关眼动脉栓塞患者往往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脉 栓塞和血栓形成 视力损伤者 透明质酸 机械溶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