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王芳 平智广 袁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91-995,共5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方法采用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常州地区120例宫颈癌患者(病例组)和10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D1S1627、D22S1045基因座的基因型分... 目的研究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相关性,为探索宫颈癌的发病风险提供新的研究途径。方法采用PCR结合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常州地区120例宫颈癌患者(病例组)和10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样进行D1S1627、D22S1045基因座的基因型分析,并根据两组在D1S1627、D22S1045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来推测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易感因素和(或)抗性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在D22S1045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8),在D1S1627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D22S1045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4、17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4),OR值分别为3.837(95%CI:1.078~13.658)、0.520(95%CI:0.306~0.88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次、吸烟、D22S1045基因座等位基因14均为与宫颈癌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063(95%CI:1.070~3.975)、1.958(95%CI:1.002~3.826)、2.766(95%CI:1.039~7.360)。结论 D22S1045基因座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相关联,该基因座的等位基因14为宫颈癌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17为宫颈癌的抗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疾病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中期糖化白蛋白对正常空腹血糖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庄晶 王慧艳 +2 位作者 戴岭 李波 佘广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9-562,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正常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产检的FPG<... 目的:探讨妊娠中期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正常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6月30日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产检的FPG<5.1 mmol/L的GDM患者186例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正常的孕妇171例(孕24~28周)分别作为GDM组和对照组,并依据FPG不同水平(FPG<4.4 mmol/L、4.4 mmol/L≤FPG<5.1 mmol/L)各分为2个亚组,即GDM1组(114例)、GDM2组(72例)和对照1组(91例)、对照2组(80例),比较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增加值、FPG、GA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之间的差异,ROC曲线分析血清GA预测GDM的诊断价值。结果:FPG<5.1 mmol/L时,GDM组年龄、GA及HbA1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的体重增加值显著高于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FPG<4.4 mmol/L时,GDM1组的年龄及HbA1c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间的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 mmol/L≤FPG<5.1 mmol/L时,GDM2组的年龄、FPG、GA及HbA1c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曲线下面积为0.626,P=0.045,最佳诊断界值为11.45%,预测GDM的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45.0%;FPG预测GD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P=0.042,最佳诊断界值为4.715 mmol/L,预测GDM的灵敏度为55.6%、特异度为80.0%。结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内,孕妇GA值测定对GDM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白蛋白 空腹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5联合HPV基因疫苗治疗宫颈癌的前景 被引量:6
3
作者 夏丹丹 席晓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6-441,共6页
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生率、高复发率、高转移率使其成为很多研究的重点。研究已明确持续性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 宫颈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高发生率、高复发率、高转移率使其成为很多研究的重点。研究已明确持续性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而HPV基因疫苗,尤其是以E7基因为靶基因的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控制肿瘤生长,成为目前宫颈癌治疗方法的研究热点。但是基因疫苗应用于人体时往往存在免疫应答减弱的问题,而利用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15,IL-15)作为基因疫苗的佐剂,促进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显著提高免疫原性。文章就IL-15联合HPV基因疫苗治疗宫颈癌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对宫颈癌免疫治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基因疫苗 IL-15 免疫治疗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