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MRI联合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弥散加权成像(MUSE-DW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被引量:4
1
作者 顾海磊 唐文伟 +2 位作者 姚尧 张新露 黄泽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观察合成MRI联合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弥散加权成像(MUSE-DW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72)及良性组(n=40)。测量病变合成MRI及MUSE-... 目的观察合成MRI联合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弥散加权成像(MUSE-DW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72)及良性组(n=40)。测量病变合成MRI及MUSE-DWI定量参数,包括T1、T2、质子密度(PD)及表观弥散系数(ADC);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病变ADC、T1、T2及PD值。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单变量及联合模型用于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诊断效能并以DeLong检验加以比较。结果恶性组患者年龄大于良性组(P<0.05);子宫内膜恶性病变长径大于,而ADC、T2及PD值均低于良性病变(P均<0.05);组间T1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ADC单变量模型的AUC为0.966,与ADC+T2+PD联合模型的AUC(0.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0.05),而均高于T2单变量模型(0.618)、PD单变量模型(0.664)及T2+PD联合模型(0.668)(校正P均<0.05)。结论以合成MRI联合MUSE-DWI参数构建的ADC单变量模型及与其他参数构建的联合模型均能较有效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DCE-MRI参数及ADC与病理分子预后标记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王洁 唐文伟 +2 位作者 田忠甫 郑金霞 王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79,共4页
目的分析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病理分子预后标记物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乳腺... 目的分析乳腺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病理分子预后标记物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比较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细胞增殖抗原Ki67及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者DCE-MRI参数、ADC差异,并分析DCE-MRI参数、ADC与ER、PR、Ki67、A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发现ER、PR及AR阳性表达与直径、边缘毛刺呈显著负相关(P<0.05),AR表达阳性表达还与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ADC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Ki67阳性表达与直径、边缘毛刺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TP、ADC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DCE-MRI形态学参数及TTP、ADC值与乳腺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具有一定相关性,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分子生物学标记物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超声发现胎儿透明隔腔异常与MRI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咏梅 吴云 +1 位作者 吴丽君 常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6-989,1035,共5页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透明隔腔异常的临床价值,并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对比。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前超声发现的52例胎儿透明隔腔异常与MRI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符合率并统计伴发畸...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透明隔腔异常的临床价值,并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对比。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前超声发现的52例胎儿透明隔腔异常与MRI结果对比,分析两者的诊断符合率并统计伴发畸形情况,同时追踪所有病例的产前诊断结果及妊娠结局,并随访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52例超声提示透明隔腔异常的胎儿中,透明隔腔增宽7例(13.46%),透明隔腔窄小7例(13.46%),透明隔腔未显示35例(67.31%),透明隔腔形态异常3例(5.77%)。超声与MRI诊断结果符合的为39例(75.00%),不符的为13例(25.00%)。超声与MRI均提示透明隔腔异常的44例中,孤立性透明隔腔异常为23例(52.27%),含7例窄小,6例增宽,10例未显示。21例(47.73%)为透明隔腔异常有伴发畸形,含17例未显示,3例形态异常,1例增宽。其中19例为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胼胝体缺如占12例,均为完全性胼胝体缺如。染色体情况分析,除1例(病例3号)经羊膜腔穿刺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为15号染色体异常,余51例未见异常。妊娠结局情况分析,13例引产,1例失访,余38例继续妊娠。新生儿随访至6个月,除1例出现神经系统发育迟缓,余37例均未见明显神经系统异常。结论:产前超声是筛查胎儿透明隔腔异常及伴发畸形的主要方法,MRI是重要的补充检查方式,尤其是观察胎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情况具有较大优势。产前鉴别孤立性透明隔腔异常或伴发畸形对胎儿的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孤立性透明隔腔异常的胎儿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隔腔 产前超声 磁共振成像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及原发灶体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5
4
作者 姚尧 唐文伟 +3 位作者 田忠甫 顾海磊 张新露 黄泽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15-719,共5页
目的观察依据术前MRI所示子宫内膜癌(EC)浸润肌层深度联合原发灶体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EC患者,以盆腔MRI评估EC浸润肌层深度(浸及深肌层或浅肌层),并测量原发灶体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 目的观察依据术前MRI所示子宫内膜癌(EC)浸润肌层深度联合原发灶体积预测其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EC患者,以盆腔MRI评估EC浸润肌层深度(浸及深肌层或浅肌层),并测量原发灶体积。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回归方程;绘制各参数及联合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EC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255例中,EC浸及深肌层91例、浅肌层164例;25例淋巴结转移、230例无淋巴结转移。术前MRI显示EC浸润肌层深度及原发灶体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以之构建联合模型回归方程,即Logit(P)=-3.73+0.02×原发灶体积+2.06×MRI浸润肌层深度,以之预测EC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3,高于单一EC浸润肌层深度及原发灶体积(AUC=0.77、0.78,Z=2.61、2.27,P均<0.05)。结论术前根据MRI所示EC浸润肌层深度联合原发灶体积可预测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 肿瘤转移 淋巴结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