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比较 被引量:77
1
作者 王娴 夏凡 +2 位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RS组,n=240)。记录产程中NRS疼痛评分及VAS镇痛满意度评分,产妇Bromage运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产妇346例,R组164例,RS组182例。第一产程NRS评分RS组2.2分(IQR 1.8~2.7分),明显低于R组2.4分(IQR 2~2.8分)(P〈0.001),第二产程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VAS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RS组47.2%,R组3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组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为5.5%,明显高于R组1.2%(P〈0.05)。结论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效果相似,但产妇不良反应更少,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剖宫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朝辉 徐世琴 +3 位作者 冯善武 雷黎明 王伟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μ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R组)和氯胺酮0.5 m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L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插管(T1)、切皮(T2)、胎儿取出断脐时(T3)产妇SBP、DBP、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及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T1、T2时L组SBP、DBP明显高于R组,HR明显快于R组(P〈0.05),T3时两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全麻剖宫产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轻微,不增加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可行性好,对母婴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无正压通气诱导 5分钟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雷黎明 徐世琴 +3 位作者 刘得卫 李彩娟 冯善武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9-771,共3页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胎儿脐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59例(R组),同时选取拒绝分娩镇痛产妇25例(N组)。记录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当宫口开至2 cm时,R组记录镇痛前(T0)、镇痛后15 min(T1)、镇痛后30 min(T2)和镇痛后60 min(T3)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最大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S/D),N组在相同时间间隔记录上述参数。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出血量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T2时,R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PI和S/D有下降趋势,大脑中动脉RI有增加趋势,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在各时点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镇痛 多普勒超声 大脑中动脉 脐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辉 刘昱升 +1 位作者 冯善武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每6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8 ml上述不同混合药液的方式实施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VAS疼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镇痛前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后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明显升高(P〈0.05);H组在镇痛后4、5 h的体温明显高于L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8%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而用较低浓度局麻药产妇在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2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彩娟 冯善武 +2 位作者 秦香 张瑶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以及该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将165例2014年3~6月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纳入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 目的探讨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以及该多态性与分娩镇痛时产程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将165例2014年3~6月接受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纳入本研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β2-AR基因编码区第16、27位氨基酸变异位点,对产妇静脉血样本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的β2-AR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并记录人口学资料、缩宫素使用、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情况。结果本研究失访8例,DNA提取失败5例,余152例产妇获得基因多态性分型且资料完整,最终纳入分析。所获得的β2-AR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在16位点主要表现为Arg16Arg(AA)及Arg16Gly(AG),在27位点主要表现为Gln27Gln(CC)。按照β2-AR基因多态性分组,各组人口学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27位点不同基因组产妇产程进展及转剖宫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β2-AR 16位点Arg16Arg组产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时间均较Arg16Gly及Gly16Gly组明显延长(P〈0.05),且转剖宫产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rg16Arg基因纯合子转剖宫产率明显提高(OR 2.87,95%CI 2.65~3.09)。结论β2-AR Arg16Arg基因纯合子产妇的产程进展相对缓慢,可能是初产妇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 基因多态性 产程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