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镇痛在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鲁景元 薛松 +2 位作者 孔晶 王伟 徐文健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45-949,共5页
目的:对比综合镇痛方案与常规镇痛方案在子宫腺肌病(AM)介入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介入科,有典型AM临床症状以及明确超声和(或)核磁共振AM影像学征象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被... 目的:对比综合镇痛方案与常规镇痛方案在子宫腺肌病(AM)介入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介入科,有典型AM临床症状以及明确超声和(或)核磁共振AM影像学征象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被随机分入综合镇痛组(30例)和常规镇痛组(30例)。综合镇痛组使用氟比洛芬酯+盐酸哌替啶+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磷酸钠,常规镇痛组使用吲哚美辛栓+盐酸哌替啶。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两种疼痛评估工具,分别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6小时及术后3天进行疼痛评分,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刻的疼痛程度,观察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前痛经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综合镇痛组患者术中、术后6小时及术后3天的NRS和FP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镇痛组患者(P<0.05),且未观察到严重副反应的发生。结论:在AM的介入治疗中,由于氟比洛芬酯、盐酸哌替啶、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镇痛机制互补,因此由上述药物组成的综合镇痛方案比由吲哚美辛栓和盐酸哌替啶组成的常规镇痛方案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均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表面肌电筛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开欣 王恺 +1 位作者 江华 朱丽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255-2260,共6页
目的应用分类树构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评价盆底表面肌电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后检查的975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盆底表面肌电筛查。... 目的应用分类树构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评价盆底表面肌电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后检查的975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盆底表面肌电筛查。采用分类树模型CRT法建立产后PFD的预测模型,并应用增益表、增益图、索引图、交叉验证法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产后PFD分类树预测模型共4层5个解释变量(分娩方式、慢肌平均值、快肌最大值、盆底肌力、前静息值)。预测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且慢肌平均值≤13.65μV时,产后PFD的发生率88.8%;而剖宫产且快肌最大值>36.85μV时产后PFD的发生率51.8%。分类树模型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68.2%(95%CI:0.643~0.722)。结论盆底表面肌电筛查在预测产后PFD的发生中有一定价值。阴道分娩且慢肌平均值≤13.65μV时易出现产后PFD,而剖宫产且快肌最大值>36.85μV时产后PFD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表面肌电筛查 分类树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