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市居民癫痫间知识、态度、行为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常琳 沈冲 王小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3-1109,共7页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居民对癫痫间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其对癫痫间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给予居民癫痫间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区未患有癫痫间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采取自愿原则填写"癫痫间知...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居民对癫痫间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其对癫痫间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给予居民癫痫间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指导。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市区未患有癫痫间居民进行入户调查,并采取自愿原则填写"癫痫间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结果:本次共调查3 300位居民,有效问卷3 147份。99.5%的受访者听说过癫痫间,这其中有31.9%的人至少知道或认识1位患者,41.7%的人至少见过1次癫痫间患者发病;超过半数的的受访者(58.2%)否认或不清楚癫痫间可以治愈,5.0%的人认为癫痫间为传染性疾病,17.2%的人认为其为精神错乱;12.3%和84.1%的受访者分别反对其子女与患者接触和缔结婚姻关系;且认为癫痫间为精神错乱、传染性疾病或不清楚其是否为传染性疾病、不可治愈或不清楚是否可以治愈以及已婚是导致人们不愿意儿女与癫痫间患者接触或结婚的影响因素。结论:南京市居民对癫痫间有较高的认识,但对癫痫间的熟识程度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影响人们对癫痫间患者的态度,所以应积极对该人群进行癫痫间的健康教育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知识 态度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对强迫症患者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影响
2
作者 周金静 张晨 +6 位作者 杨桂萍 沈辉 张宗凤 高睿 陈永军 曹璇 范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 目的·探讨共病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患者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确诊的247例未用药OCD患者,分为OCD组(n=202)和OCD+OCPD组(n=45);招募107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通过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on Scale,YBOCS)、BIS/BAS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的心理病理学特征。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的性别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人口学信息、心理病理学特征及BIS/BAS的差异;采用LSD检验法进行事后两两比较;采用回归分析探究心理病理学特征与BIS/BAS的关系。结果·3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方面均无显著差异。OCD+OCPD组的YBOCS得分(t=2.925,P=0.004)、HAMD得分(t=2.130,P=0.034)、HAMA得分(t=2.568,P=0.011)均显著高于OCD组。3组被试BIS总分和BAS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IS:F=39.573,P<0.001;BAS:F=3.915,P=0.021)。事后比较结果发现:对于BI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D+OCPD vs OCD:P=0.002;OCD+OCPD vs HC:P<0.001;OCD vs HC:P<0.001),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OCD+OCPD<OCD<HC。对于BAS,OCD组得分显著高于OCD+OCPD组和HC组(OCD+OCPD vs OCD:P=0.018;OCD vs HC:P=0.043),但OCD+OCPD组和H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构建OCD患者BIS和BAS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对于BI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显著(F=2.599,P=0.013),且只有OCPD严重程度可以显著预测BIS得分(t=−2.282,P=0.023);对于BAS总分,模型整体预测效果不显著(F=1.438,P=0.191)。结论·共病OCPD可能是OCD患者BIS异常的不利因素,是BAS异常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 行为抑制系统 行为激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模型预测经皮球囊压迫治疗后三叉神经痛复发 被引量:2
3
作者 齐亮 刘文广 +2 位作者 郑金玉 倪洪早 刘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0,共5页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 目的构建预测三叉神经痛(TN)经皮球囊压迫(PBC)治疗后复发模型,分析疼痛复发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PBC治疗的TN患者,以其中167例为训练集、94例为测试集;根据疼痛是否复发将前者分为复发亚组(n=95)与未复发亚组(n=72),比较亚组间基本资料,获取疼痛复发相关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PBC后PN复发的效能,比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结果训练集中,相比未复发亚组,复发亚组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治疗前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分级Ⅳ或Ⅴ、非典型疼痛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者占比较高,而V3分区疼痛者占比较低(P均<0.05)。肥胖[OR=1.662,95%CI(1.176,2.350)]、合并多发性硬化症[OR=1.707,95%CI(1.195,2.439)]、TN病程≥5年[OR=2.016,95%CI(1.364,2.979)]、非典型疼痛[OR=2.551,95%CI(1.508,4.310)]及球囊压迫时间>120 s[OR=2.044,95%CI(1.222,3.419)]均与疼痛复发风险增加有关,而V3分区疼痛[OR=0.874,95%CI(0.787,0.970)]患者复发风险较低(P均<0.05);由以上因素构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训练集与测试集疼痛复发的AUC分别为0.789及0.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2)。结论所获模型可用于预测PBC后TN复发;肥胖、合并多发性硬化症、TN病程≥5年、非典型疼痛等及球囊持续压迫时间>120 s可增加PBC后TN复发风险,而V3分区疼痛治疗后复发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球囊压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的初步建立 被引量:39
4
作者 杜经纶 姚志剑 +3 位作者 谢世平 史家波 曹燕翔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c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 目的:建立本土化的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chinese facial expression video system,CFEVS)以增加情绪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录制强度分为三等级的喜悦、悲伤、惊奇、恐惧、愤怒、厌恶及中性(无表情及咀嚼动作两种)等面部表情视频片段,经两轮粗选后,请50名中国大学生对剩余视频片段的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及表演者的长相进行自我报告式评定。将表情类型、愉悦度、唤醒度一致性高且表情类型与愉悦度相一致的片段纳入CFEVS,做分布分析,同时分析评测者性别、表演者长相对愉悦度、唤醒度分值的影响。结果:纳入CFEVS的喜悦表情男18女43共61个,悲伤表情男23女28共51个,无表情中性男13女17共31个,咀嚼中性男7女17共24个。散点图显示CFEVS在愉悦度及唤醒度上分布较为广泛。方差分析表明评测者性别及表演者长相对视频片段的愉悦度、唤醒度的影响与其表情类型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拥有喜悦、悲伤及中性表情的CFEVS,并发现评测者的性别及表演者的长相可影响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表情 情绪 中国面部表情视频系统 实验室研究 CFEVS 动态刺激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0
5
作者 朱慧敏 杨永超 +4 位作者 饶江 刘莉 王珧 邵伟波 章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72-576,共5页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咽期活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卒中后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76例,在排除40例患者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余36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19例)和生物反馈组(17例)。给予常规训练组患者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每周训练6次,共训练4周。于训练前和训练后进行吞咽造影评估并进行数字化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程度、咽期通过时间(PTT)、舌骨最大位移距离(Hmax D)。结果 (1)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26.3%(5/19)和47.4%(9/19),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P=0.020);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UES完全开放率分别为47.1%(8/17)和82.4%(14/17),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P=0.001);两组训练前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UES完全开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P=0.040)。(2)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4±0.07)、(0.19±0.06)s,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23±0.06)和(0.15±0.05)s,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4.50,P=0.000);两组训练前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6,P=0.038)。(3)常规训练组训练前后Hmax D分别为(0.5±0.4)、(0.9±0.4)cm,生物反馈组训练前后PTT分别为(0.6±0.4)和(1.3±0.6)cm,两组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56,P=0.000);两组训练前Hmax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训练后Hmax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33)。结论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协同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困难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 咽期 吞咽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绍春 杨永超 +3 位作者 刘莉 饶江 王珧 朱慧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98-403,共6页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8例诊断明确并经头部CT/MRI证实,经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证实为环咽肌失弛缓的清醒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给予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4周(每周治疗7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DSA设备下的数字化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VFSS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程度及吞咽障碍程度。结果 (1)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比例比较:经主动球囊扩张术及常规吞咽康复治疗4周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0/19、1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2)FOI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6)分比2(1,3)分,6(5,7)分比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5、3.85,均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OI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9,P=0.03)。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4例,两组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P=0.45)。(3)VFSS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为4(3,8)分比2(1,4)分,8(7,9)分比1(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5、3.86,均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8,P=0.01)。VFSS各分项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口腔期、咽期、误咽程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Z值分别为2.64、3.29、3.35,均P〈0.01;观察组Z值分别为2.44、3.99、3.87,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口腔期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P=0.89),咽期和误咽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51、3.29,均P〈0.01)。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有效9例,治愈3例;观察组有效8例,治愈10例;治疗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P=0.042)。结论主动球囊扩张术对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主动球囊扩张术 环咽肌失弛缓 吞咽造影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向荣 张志珺 +5 位作者 姚志剑 刘文 牟晓冬 方群 孙静 侯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 4 6例入选患者采用自身配对设计 ,给予单一抗精神病药物 (APS)治疗 10周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 (BMI)和血脂 ,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测定其中 4 ...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 4 6例入选患者采用自身配对设计 ,给予单一抗精神病药物 (APS)治疗 10周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 (BMI)和血脂 ,并采用结构核磁共振测定其中 4 0例患者治疗前后体脂指标 ,包括腹部皮下脂肪 (SUB)和内脏脂肪 (IAF)。结果 APS治疗前后患者体重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P <0 0 0 0 1) ,体脂指标差异有显著性 (PSUB<0 0 5、PIAF<0 0 0 1) ,男性体脂指标变化值明显高于女性 ;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0 0 1) ;治疗后体重指数(BMI)与甘油三酯 (TG)呈正相关 (r=0 391;P =0 0 14 ) ;体脂指标中IAF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呈正相关 (r =0 4 38;P =0 0 1)。结论 APS治疗急性期体脂分布具腹型肥胖特征 ,男性更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物 体脂分布 血脂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珧 田丽 +4 位作者 饶江 刘莉 朱慧敏 章洁 邵伟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2-935,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 目的观察正常中老年人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振幅水平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78例正常健康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中年组(38~60岁,n=38)和老年组(61~82岁,n=40)。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咽期吞咽相关肌群肌电活动的振幅均方根值(RMS)。结果不同吞咽模式下两组不同吞咽肌群RMS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05.120,P〈0.001)。在同组中,舌骨下肌群和颏下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135,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相比,无论哪组肌群,放松状态及干吞咽状态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12,P〉0.05);而含水吞咽及连续饮水吞咽状态,老年组RMS较中年组低(t〉2.700,P〈0.05)。结论表面肌电技术可对正常中老年人不同吞咽模式不同吞咽肌群肌电活动振幅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初步揭示吞咽相关肌群肌肉活动强度的特征,为临床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图 均方根值 时域指标 中年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_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石静萍 张颖冬 +2 位作者 许利刚 葛剑青 钱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87-490,共4页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鄄RFLP)方法检测60例正常对照者、45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合并症(EH)、3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EH...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鄄RFLP)方法检测60例正常对照者、45例原发性高血压无合并症(EH)、3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出血(EH鄄CH)及73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EH鄄CI)患者AT1R基因3'非翻译区A1166C变异的多态性。结果①EH组和EH鄄CH组的AC+CC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两组的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9和0.33)显著性高于对照组(0.17),但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EH鄄CI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及C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EH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③逐步Logistic回归表明AT1R基因多态性是E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P<0.05),但未证实AT1R基因多态性是EH鄄CH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T1R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23和0.25,均P<0.05),而与糖、脂代谢无相关。结论AT1R基因1166C等位基因可能通过对血压的影响而间接参与高血压人群脑出血的发病,但与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脑梗死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基因 原发性高血压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谢财忠 高润 唐军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44-648,共5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法和技术。方法:选择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早期康复程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平衡...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的影响,以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方法和技术。方法:选择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早期康复程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等。分别于治疗前24h及治疗后1个月采用Zebris测力板测试足底10个区域(大拇趾、第2—5脚趾、第1—5跖骨、足中部、足跟外侧、足跟内侧)压力峰值的变化,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Berg平衡量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定运动功能。结果:①足底各区域压力平均峰值:治疗后患足各区域压力均有上升,与治疗前比较,以第1跖骨、第3跖骨、足中部和足跟内侧压力上升尤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健足压力峰值依次出现在足跟内侧、足中部、足跟外侧,其次是第一跖骨,较治疗前压力均有所下降,其中以足跟中部和足跟内侧压力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平衡参数:患者治疗后压力中心轨迹总长度短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包络椭圆面积,治疗后数值小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压力中心轨迹总长度与包络椭圆面积之比,治疗前比值为2.5±0.4,治疗后比值为0.9±0.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功能评分: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足底压力分布;足底压力测量能为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康复 足底压力 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流畅性失语症脑功能网络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林枫 江钟立 +4 位作者 程少强 祁冬晴 吴婷 向伟华 高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9-274,287,共7页
目的:为非流畅性失语症建立图片命名任务的脑功能活动网络模型并与健康对照比较,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例,接受图片命名任务下的脑磁图检测。以脑磁图的信号检测位点为节点,位点间的... 目的:为非流畅性失语症建立图片命名任务的脑功能活动网络模型并与健康对照比较,分析失语症患者的脑功能网络特征。方法: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5例,接受图片命名任务下的脑磁图检测。以脑磁图的信号检测位点为节点,位点间的加权相延迟指数的去偏二乘估计值为连线权重,分别为命名任务的五个时间段构建脑网络。通过与基线水平进行比较,采用自举法重采样技术,在99%置信水平上进行检验,最终确定需要保留的连线。网络模型建成后,对患者和对照组进行参数计算和可视化分析。结果:健康受试在显示与图片命名任务预期相符的双枕叶和左侧额颞叶网络结构以外,还在400—600ms的音声组构阶段呈现的右脑为主的同步活动。失语症在命名任务的各个时间段,都呈现节点地位的扁平化和模块度下降,并且存在中线附近的联系强化和反应模式的迟滞。结论:(1)右脑同步功能活动参与了常人的图片命名过程。(2)失语症患者的脑功能网络倾向于围绕中线部位发生重组。(3)以语言任务为基础的脑磁图网络建模方法可用于失语症脑功能重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语症 脑功能网络 语言加工 图片命名 脑磁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表情情绪识别相关脑区的fMRI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经纶 姚志剑 +2 位作者 谢世平 史家波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58-562,共5页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健康汉族女性对动态表情的识别情况并探讨其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3名女性健康受试者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动态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图像数据经SPM2软件处理...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健康汉族女性对动态表情的识别情况并探讨其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3名女性健康受试者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动态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图像数据经SPM2软件处理和统计分析,获得脑区激活图。结果:与识别十字架相比,识别中性表情激活左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杏仁核、左顶下小叶、右中央后回以及丘脑等。与识别中性表情相比,识别喜悦表情激活右额内侧回、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右前扣带回、左胼胝体下回、右枕上回、右枕下回、左枕中回及右颞上回等脑区,而识别悲伤表情激活左额内侧回、右额中回、左颞下回以及左颞上回等脑区。结论:面孔加工及动态表情的识别由脑内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所调控,其中额内侧回参与多种情绪的加工,可能是情绪加工的共同通路,而颞上回主要负责面部动态特征的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 动态表情 视频刺激 实验室研究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重性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情绪偏向性的fMRI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燕翔 姚志剑 +6 位作者 谢世平 滕皋军 吴婷 武欣 杜经纶 刘海燕 王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5-270,共6页
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男性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情绪偏向性的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2名男性抑郁症患者及相匹配的12名健康男性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面部表情视频时的脑部... 目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模式,本研究旨在探讨男性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情绪偏向性的神经基础。方法:利用1.5T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测12名男性抑郁症患者及相匹配的12名健康男性识别悲伤、喜悦及中性面部表情视频时的脑部反应。功能MRI原始图像数据经转化格式,SPM2软件处理,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抑郁症患者明确识别喜悦情感(识别喜悦表情-识别中性表情)时活动增加的脑区有右枕中回(BA37)、左额中回(BA6)、左顶下小叶(BA40)、左中央前回(BA6)、左中央后回(BA2),而活动降低的脑区有左颞上回(BA38)、左颞中回(BA21)、右额下回(BA10)。明确识别悲伤情感(识别悲伤表情-识别中性表情)时活动增加的脑区包括右额中回(BA6)、左扣带回(BA31),右梭状回(BA20)、右中央后回(BA2)。但正常对照较抑郁症患者在悲伤情绪的识别中未发现显著激活增强的脑区。结论:抑郁症患者明确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与正常对照存在差异,表现为需要更多脑区参与情绪刺激的识别,尤其在悲伤情绪识别中,情绪相关脑区活动增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核磁共振 动态面部表情 抑郁症 男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排尿日记及膀胱容量监测判定拔除尿管时机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建珍 刘朝红 +2 位作者 杨艳 周婷 张媛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评估的方法及有效性,为指导医护人员尽早拔除尿管提供参考。方法以急性脑卒中留置导尿能表达尿意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更换尿管时拔管或遵医嘱拔...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留置导尿患者膀胱功能评估的方法及有效性,为指导医护人员尽早拔除尿管提供参考。方法以急性脑卒中留置导尿能表达尿意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更换尿管时拔管或遵医嘱拔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入组后即应用排尿日记(即每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评估及监测的记录),当连续3d单次放尿量稳定于最小量≥150mL,最大量250-500mL时,进行水柱法简易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在测量过程中出现明显漏尿或测量结束时予以拔管。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尿管拔除后自主排尿成功率,出院带尿管率及尿管总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尿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缩短,首次拔管后自主排尿成功率提高,出院带尿管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使用排尿日记及水柱法简易膀胱容量及压力测定可以指导医护人员主动进行膀胱功能评估,为尽早拔除留置尿管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留置导尿 拔管时机 排尿日记 膀胱容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T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夏梦 孙杨 姚昊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3-1077,共5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5~78岁,BMI 19~26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APB组(A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5~78岁,BMI 19~26 kg/m^2,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APB组(A组)和对照组(G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SAPB,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均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24、48 h的MAP、HR、CVP,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心肌酶和cTnT,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并评估术后6、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结果术后24 h内A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G组(P<0.05)。术后24 h内A组静息与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均明显低于G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6、24、48 h两组cTnT,术毕、术后6、24、48 h两组CK,术后6、24 h两组CK-MB和术毕、术后6、24 h LDH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6、24、48 h,A组cTnT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全麻有助于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肌钙蛋白T水平,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锯肌平面阻滞 胸腔镜 肺叶切除术 心肌酶 肌钙蛋白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咽期吞咽功能的表面肌电特点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珧 刘莉 +3 位作者 饶江 黄绍春 章洁 邵伟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4-927,共4页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sEMG)技术观察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咽期吞咽相关肌群在不同吞咽模式下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性收集临床诊断为LI且无吞咽障碍主诉老年患者(LI组)32例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正常组)30例。应用表面肌电技术与分析系统,记录受试者不同吞咽模式下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肌电活动振幅的均方根(RMS)。结果两组组内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在不同模式下均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F>110.67,P<0.001)。放松模式和干吞咽模式下,两组间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无显著性差异(t<1.484,P>0.05)。20 ml含水吞咽模式下,LI组颏下肌群RMS明显低于正常组(t=3.334,P<0.01),舌骨下肌群RMS有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t=1.871,P>0.05)。100 ml连续饮水模式下,LI组舌骨下肌群、颏下肌群RM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t>3.118,P<0.01)。结论无症状LI患者吞咽功能较正常同龄人减退;sEMG技术可用于对其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吞咽功能 表面肌电 时域指标 均方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付琳琳 石静萍 杨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7-869,904,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大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3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年龄分青中年组及老年组和按有无狭窄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对脑大动脉血管的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大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152/347(43.8%),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80/152(52.6%),颅外动脉21/152(13.8%),颅内外血管狭窄并存51/152(33.6%),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_s=0.156,P<0.05),脑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无动脉狭窄组(均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血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与脑动脉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外动脉狭窄 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用于30例脑膜瘤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宁 朱美华 +4 位作者 刘莉 陈建平 陆军 罗巧中 阮义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对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脑膜瘤择期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麻醉诱导后输入6%羟乙基淀粉(万汶25ml/min,15ml/kg),B组仅常规输入平衡液。两...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对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脑膜瘤择期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麻醉诱导后输入6%羟乙基淀粉(万汶25ml/min,15ml/kg),B组仅常规输入平衡液。两组患者在切皮后均采用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并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4.0kPa。从颈内静脉逆行置管至球部备采血样行血气分析,行足背动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压(MAP)和中心静脉压(CVP),蛛网膜下隙置管测颅内压(ICP)。结果:AHH前后及行控制性降压后,两组MAP、HR、颅内压(ICP)、乳酸(Lac)和pH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A组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和氧分压(PO2)较AHH前和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AHH联合控制性降压可改善脑膜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维持脑灌注和循环稳定,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脑膜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血液稀释 控制性降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治疗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琳 李跃华 +3 位作者 季晓辉 阙玲俐 李玉华 张颖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2,F002,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青藤碱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对EAE大鼠动物模型给予3种不同剂量的青藤碱,并以甲氨蝶呤作为对照,观察青藤碱对EAE动物模型发病程度、脑和脊髓的病灶数目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目的:探讨盐酸青藤碱对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治疗作用。方法:对EAE大鼠动物模型给予3种不同剂量的青藤碱,并以甲氨蝶呤作为对照,观察青藤碱对EAE动物模型发病程度、脑和脊髓的病灶数目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IL-10的影响。结果:青藤碱减轻EAE动物发病程度、减少脑和脊髓的病灶数目,降低血清TNF-α、IFN-γ水平,但对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青藤碱具有治疗EAE动物模型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FN-γ为主的免疫应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青藤碱 细胞因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ALSFRS-R评分与生存时间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仲玲玲 陈俊 +2 位作者 徐俊 赵薛旭 李作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量表(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revised,ALSFRS-R)及线性变化率(⊿FS)与生存时间相关性。方法:应用2000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修订的El Escorial诊断标准分析64例肌萎缩...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量表(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 revised,ALSFRS-R)及线性变化率(⊿FS)与生存时间相关性。方法:应用2000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修订的El Escorial诊断标准分析64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临床资料,予以ALSFRS-R评分及线性变化率(⊿FS),应用Kaplan–Meier法观察从起病至气管切开或死亡的生存曲线,以中位数分组并用Log-rank法检验,两组曲线不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法调整参数:性别、发病年龄、起病病程、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结果:随访64例ALS患者,失访8人,56人气管切开或死亡,男∶女=2.7∶1。应用Log-rank法检验两组曲线P<0.05,有统计学意义。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ALSFRS-R评分(HR:0.87,95%CI:0.82~0.93,P<0.01),ALSFRS-R率(HR:5.52,95%CI:3.13~9.71,P<0.01)。结论:ALSFRS-R评分及⊿FS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FRS-R ⊿FS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