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泊酚复合异氟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应激激素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1
作者 祁春华 胡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411-1413,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45例手术患者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72例行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73例行丙泊酚复合异氟醚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T2、T3时...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45例手术患者依据麻醉方式差异分组,其中对照组72例行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73例行丙泊酚复合异氟醚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T2、T3时段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心率(HR)明显低于T0和T1时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两组血压与心率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与插管后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浆皮质醇(cort)与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水平上升相对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腹后气道压力(Paw)、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变化更为明显,放气后两组均逐渐恢复正常。结论:丙泊酚复合异氟醚麻醉可有效控制术者麻醉后的应激反应,且该种麻醉手段更利于保持术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异氟醚 腹腔镜应激激素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处理探讨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晓亮 史宏伟 +3 位作者 葛亚力 石莉 徐晨婕 朱健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6-217,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麻醉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与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史宏伟 徐晨婕 +4 位作者 杨海基 葛亚力 斯妍娜 魏海燕 朱健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09-411,共3页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共完成 1 2 2例TEE监测。主要观察指标 :(1 )对 4 1例瓣膜置换患者的瓣膜作返流和狭窄分级及评价机械或生物瓣的功能 ;(2 ) 4 8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CABG)患者...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价值。方法 本组共完成 1 2 2例TEE监测。主要观察指标 :(1 )对 4 1例瓣膜置换患者的瓣膜作返流和狭窄分级及评价机械或生物瓣的功能 ;(2 ) 4 8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 (CABG)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变化〔①面积减少分数(FAC) ;②E波与A波峰值流速比率 (E/A)和各自的流速时间积分比率 (VTIE/VTIA) ;③E波减速时间 (DT) ;④心脏指数 (CI)〕 ;(3)手术前后对 2 0例不停跳CABG患者左室室壁 (前壁、后壁、侧壁和室间隔 )运动分级 ;(4 )监测先心病矫正前后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TEE检测瓣膜病变与经胸超声结果一致 ,手术后瓣膜活动正常。术后FAC、CI和VTIE/VTIA分别为 (0 5 2± 0 0 8)、(2 6 4± 0 6 9)L·min 1 ·m 2 和 1 2 9± 0 1 8,与术前比较 (0 4 2± 0 0 9)、(2 0 5± 0 4 8)L·min 1 ·m 2 和 1 1 4± 0 1 6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术后E/A 0 86± 0 2 1与术前 0 77± 0 1 8比较P <0 0 1。DT无显著性变化。术前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大于 2级的占 1 0 % ,术后为 5 %。结论 在心血管手术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心血管手术 麻醉 监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美托咪定减少丙泊酚和芬太尼的用量及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斯妍娜 张媛 +2 位作者 吕云落 程浩 鲍红光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定(Dex)减少丙泊酚和芬太尼的用量、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应激反应以及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择期手术全麻患者(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成Dex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全麻诱导前30min Dex组以1μg.kg...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定(Dex)减少丙泊酚和芬太尼的用量、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的应激反应以及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择期手术全麻患者(ASA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成Dex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全麻诱导前30min Dex组以1μg.kg-1 Dex稀释成10mL、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分别静脉泵注10min。丙泊酚0.4mg.kg-1.min-1泵注开始诱导,直至患者托下颌无体动时静注芬太尼1μg.kg-1和爱可松0.6mg.kg-1,1.5min后进行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停丙泊酚吸入七氟醚,Dex组给予Dex 0.3μg.kg-1.h-1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停用七氟醚,记录患者丙泊酚诱导量和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患者入室时(T0)、置入喉镜时(T1)、置入气管导管时(T2)、手术后睁眼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10min(T5)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后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x组的丙泊酚诱导量(mg.kg-1)减少了21%(P<0.01),芬太尼总用量减少了38%(P<0.01);对照组在T1、T2、T4的MAP和HR与基础值T0比较明显升高(P<0.01),Dex组T1~T6的MAP、HR与基础值T0比较则无明显变化;Dex组在T1、T2、T4的MAP和HR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Dex可减少丙泊酚诱导量和术中芬太尼用量,维持气管插管和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对麻醉恢复期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美托咪定 二异丙酚 芬太尼 麻醉恢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脉搏图波幅变化与全凭静脉麻醉药物作用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徐磊 仲艳玲 +2 位作者 朱中良 朱娟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评价指脉搏图形分析技术用于监测全身麻醉药物作用及机体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72例择期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芬太尼组(F组)。观察患者入室时(T1,基础值)、诱导后1min(T2)、3min(... 目的评价指脉搏图形分析技术用于监测全身麻醉药物作用及机体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72例择期行甲状腺或乳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SF组)和芬太尼组(F组)。观察患者入室时(T1,基础值)、诱导后1min(T2)、3min(T3)、5min(T4)、气管内插管即刻(T5)、插管后1min(T6)、3min(T7)、外科切皮时(T8)时的HR、SBP、DBP和SpO2。连续监测指脉搏波幅(POPWA)变化,分析其与麻醉药物作用程度及机体刺激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T8时两组HR快于T1时,T5时快于T4时(P<0.05);T8时F组HR明显慢于SF组(P<0.05)。T4~T8时两组SBP及DBP低于T1时,T3时低于T2时(P<0.01);两组POPWA与诱导后SBP与DBP变化呈负相关(P<0.01),与HR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POPWA变化与全凭静脉麻醉作用程度呈正相关,与伤害性反应强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深度 指脉搏波图形分析 伤害性刺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罩下七氟醚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手术的麻醉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晓亮 葛亚力 +4 位作者 张勇 尹加林 史宏伟 鲍红光 赵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87-689,共3页
目的比较喉罩一七氟醚与静脉氯胺酮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或Ⅱ级,3~7岁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喉罩一七氟醚麻醉组(A组)与氯胺酮全麻组(B组)。记录麻醉前(T0)、切皮前... 目的比较喉罩一七氟醚与静脉氯胺酮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或Ⅱ级,3~7岁择期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喉罩一七氟醚麻醉组(A组)与氯胺酮全麻组(B组)。记录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1min(T2)、30min(T3)、术毕(T4)MAP与HR;观察镇静、镇痛效果及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T1~T4时B组MAP升高,HR增快(P〈0.05),苏醒时间延长(P〈0.05),SpO2〈96%的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喉罩一七氟醚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手术中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喉罩 七氟醚 患儿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熵指数麻醉深度监测仪在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晓亮 史宏伟 +3 位作者 葛亚力 高玉洁 张媛 朱健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1000-1001,共2页
目的评价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择25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采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 目的评价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监测患者意识状态的效能。方法选择25例ASAⅠ或Ⅱ级在全麻下择期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丙泊酚、雷米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采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采用镇静/警觉(OAA/S)评分评估患者全麻后意识恢复程度,并记录不同OAA/S评分时所对应熵指数(RE和SE)的值。计算这些参数对应意识状态的相关系数(r)。结果rSE、rRE与患者全麻苏醒期意识状态变化显著相关(P<0.01)。结论熵指数在全麻苏醒期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意识状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指数 全麻苏醒期 血流动力学 意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方法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史宏伟 徐晨婕 +3 位作者 斯妍娜 杨海基 葛亚力 陈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5例,在OPCABG期间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血量(CO)的变化。记录... 目的: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5例,在OPCABG期间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中心静脉压(CVP)和心排血量(CO)的变化。记录心脏固定器释放前吻合各支血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血管吻合前(基础值)和全部吻合完毕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3.4±8.5)岁,平均搭桥(2.8±0.9)支。吻合各支远端时,MAP、CO和 SvO_2与各自基础组比较显著性下降(P<0.05或P<0.01);CVP显著性上升(P<0.05或P<0.01);在吻合右冠状动脉(RCA)和左旋支(CX)期MPAP显著性下降(P<0.05);吻合近端时,除MAP外,其他参数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OPCABG时,暴露和吻合远端血管,将引起心脏的移位和压迫致显著的血流动力学衰减,尤其见于CX和RCA.采取适当的措施,所有患者能很好地耐受这些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屈美敏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中和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LC患者7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GL组),每组35例,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后(T0)、...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中和术后血流动力学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择期行LC患者70例,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GA组)和全身麻醉复合局部浸润麻醉组(GL组),每组35例,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后(T0)、切皮时(T1)、缝皮时(T2)、术后1h(T3)、3h(T4)HRV的变化,并对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T1、T3、T4时,GA组MAP、HR均较T0增高(P<0.05),GL组变化均较GA组小。GA组低频标准化值(LFnu)、LF/HF在T1~T4时均较T0时显著升高(P<0.05)。GL组LF/HF在T1、T2时均较T0时升高(P<0.05),且在T3、T4时GL组较GA组小;两组总功率(TP)在T1~T3时均较T0时降低(P<0.05)。结论全麻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对LC患者术中和术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小,可显著降低手术刺激对自主神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局部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流 高玉洁 +1 位作者 蒋卫清 鲍红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732-3734,共3页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 目的:前瞻随机单盲方法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率。方法:6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n=30)和Ⅱ组行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n=30)。神经刺激器诱发出目标神经阳性体征后共给0.5%罗哌卡因35mL。比较两组麻醉操作不适感及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等待总时间。45min内每5min评估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等待总时间和麻醉不适感显著少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或P<0.05)。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有效率显著高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P<0.01)。结论:与两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使用相同局麻药及容量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操作时间、更少的麻醉不适感和更完善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臂丛 锁骨 腋区 神经刺激器 罗哌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中华 葛亚力 +1 位作者 史宏伟 鲍红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3期3793-3793,共1页
我院2006年采用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复合麻醉施行择期小儿扁桃体切除手术4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瑞芬太尼 扁桃体切除术 异丙酚 小儿 扁桃体切除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00例麻醉实施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葛亚力 史宏伟 +3 位作者 杨海基 徐晨婕 鲍红光 朱健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5-176,共2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全身麻醉 非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成功4例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史宏伟 鲍红光 +6 位作者 杨海基 葛亚力 斯妍娜 徐晨婕 朱健明 穆心苇 陈鑫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53-554,共2页
关键词 同种异体 原位心脏移植 麻醉 终末期心脏病 围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麻醉中喉罩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加文 王晓亮 +1 位作者 赵倩 史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95-1697,共3页
目的:与传统的气管插管(TT)方法作比较,探讨喉罩(LMA)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Ⅱ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喉罩组(LMA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TT组,30... 目的:与传统的气管插管(TT)方法作比较,探讨喉罩(LMA)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Ⅰ~Ⅱ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喉罩组(LMA组,30例)和气管插管组(TT组,30例)。LMA组全麻诱导静脉给予丙泊酚1.5 mg/kg和雷米芬太尼2μg/kg,在药物完全起效后行LMA置入。TT组全麻诱导时加用肌松药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分别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诱导前、LMA或TT置入前、置入后以及拔除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数值,并对置入LMA或TT的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监测术毕麻醉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诱导前及LMA或TT置入前、拔除前的MAP、HR、SpO2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置入后和术后拔除LMA或TT时LMA组的MAP、HR低于TT组(P<0.05),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LMA组少于TT组(P<0.05)。结论:喉罩下全身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与气管插管全麻相比,患儿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先天性心脏病 介入治疗 喉罩 全身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15
作者 史宏伟 徐晨婕 +2 位作者 葛亚力 魏海燕 朱健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微型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麻醉 动脉穿刺置管 无创血压测量 神经阻滞麻醉 静脉穿刺置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房间隔缺损封闭术的麻醉处理
16
作者 王立中 鲍红光 +1 位作者 韩流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经胸房间融缺损封闭术 麻醉处理 食管超声 微创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斯妍娜 韩流 +3 位作者 王晓亮 王宏宇 苏中宏 鲍红光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Dex0.8μg/kg(Dex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静脉缓慢推注吗啡...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术后吗啡自控镇痛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Dex0.8μg/kg(Dex组)和对照组(C组)。患者进入麻醉后恢复室静脉缓慢推注吗啡0.05 mg/kg作为负荷量,之后接镇痛泵行PCIA,设定吗啡bolus剂量0.02 mg/kg。记录PCIA开始后1、2、6、12和24 h的VAS、Ramsay镇静评分(RSS)和吗啡累积消耗量;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 PCIA后各时点两组VAS评分和R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x组吗啡累积消耗量明显少于C组(P<0.05或P<0.01)。Dex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10 min)0.8μg/kg Dex可显著降低术后吗啡用量,并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吗啡 术后镇痛 术后恶心呕吐 寒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管留置反应的作用 被引量:20
18
作者 尹加林 史宏伟 +3 位作者 徐磊 鲍红光 王晓亮 张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导尿管留置不适反应的作用。方法择期手术男性患者200例,年龄20~65岁,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芬太尼组(F组)两组:S、F两组分别静注舒芬太尼0.5μg/kg或芬太尼5μg/kg、咪达唑仑0.04mg/kg、...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导尿管留置不适反应的作用。方法择期手术男性患者200例,年龄20~65岁,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芬太尼组(F组)两组:S、F两组分别静注舒芬太尼0.5μg/kg或芬太尼5μg/kg、咪达唑仑0.04mg/kg、罗库溴铵0.9mg/kg、丙泊酚1.5mg/kg实施麻醉诱导。术中瑞芬太尼0.3μg.kg-1.min-1、丙泊酚4~6mg·kg-1.min-1泵入维持麻醉,阿曲库铵间断推注。两组均在全麻诱导后留置导尿管,手术结束前10min停用丙泊酚,S组追加舒芬太尼5μg,F组追加芬太尼50μg。苏醒期观察患者的BP、HR,对导尿管留置不适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S组术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中度以上导尿管不适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结论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能减轻患者全麻苏醒期导尿管不适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芬太尼 导尿管留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监测中应用的探讨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宏宇 苏中宏 +2 位作者 史宏伟 鲍红光 王永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58-759,共2页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CO)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单肺通气手术患者17例,ASAⅡ或Ⅲ级,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观察CO变化,记录诱导后(T0)、单肺通气5min(T1)、10min(T2)、30min(Ts)以及...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心输出量(CO)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单肺通气手术患者17例,ASAⅡ或Ⅲ级,使用FloTrac/Vigileo系统观察CO变化,记录诱导后(T0)、单肺通气5min(T1)、10min(T2)、30min(Ts)以及双腔管双肺通气时(T4)、关胸时(T5)的HR、MAP、心脏指数(CI)、每搏量变异度(SVV)和气道峰压(Pmax)。结果与T0时比较,T1、T5时CI明显增加(P〈0.05);T1~T5时SVV,均明显下降(P〈O.05);T1~T3时Pmax显著增加(P〈0.05)。结论FloTrac/Vigileo系统能快速、持续地监测单肺通气时CO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肺通气FloTrac/Vigileo系统 心输出量 每搏量变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期间膀胱内测温的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海燕 史宏伟 +1 位作者 鲍红光 葛亚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58-2660,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期间在心肺转流(CPB)及非CPB情况下患者膀胱温度监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行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分为CPB组(A组)和非CPB组(B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监测血液、膀胱和直肠的温度,A组各记录时点分别为Swan-Ganz...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期间在心肺转流(CPB)及非CPB情况下患者膀胱温度监测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行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分为CPB组(A组)和非CPB组(B组),每组20例。术中分别监测血液、膀胱和直肠的温度,A组各记录时点分别为Swan-Ganz导管置入(T0)、手术切皮(T1)、CPB开始(T2)、CPB后10min(T3)、CPB后30min(T4)、复温开始(T5)、复温后10min(T6)、复温后30min(T7)、CPB停止(T8)、手术结束(T9);B组为Swan-Ganz导管置入(T0)、手术切皮(T1)、开胸(T2)、开胸后10min(T3)、开胸后30min(T4)、开胸后60min(T5)、开胸后90min(T6)、开胸后120min(T7)、关胸(T8)、手术结束(T9)。结果:A组膀胱温度与血液、直肠温度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B组膀胱温度与血液、直肠温度变化也均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无论是在CPB还是在非CPB情况下,膀胱温度都与血液、直肠温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能反映心脏手术期间患者核心体温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学 膀胱温度 监测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