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动脉高压肺血管丛状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蒋晓敏 周陵 陈绍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9-1522,共4页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作为逐渐得到重视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重构引起的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2003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 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作为逐渐得到重视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肺血管重构引起的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右心衰竭而死亡。2003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和欧洲心血管病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将肺动脉高压规范定义并划分为以下几类:(1)特发性肺动脉高压;(2)家族性肺动脉高压;(3)相关因素所致的肺动脉高压;(4)肺静脉或毛细血管病变;(5)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1]。目前对于各型肺动脉高压病理的研究越来越热门,涉及到的机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层平滑肌增厚、内膜增生、原位血栓形成等[2]。目前已确定,各类肺动脉高压共同病理特点是肌型小肺动脉丛样病变(plexiformlesion),血管腔逐渐闭塞,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3]。丛状病变是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特异性肺血管病理改变[4],但由于肺动脉高压病人肺组织标本难以获得,且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对其起源、结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丛状病变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平喜 胡作英 +3 位作者 翁川晴 张航 潘昌 戴振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33-735,共3页
目的越来越多的瓣膜病患者在接受开放手术后需要植入起搏器。文中通过分析1组瓣膜置换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而探讨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及经验。方法连续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换瓣术后,因房... 目的越来越多的瓣膜病患者在接受开放手术后需要植入起搏器。文中通过分析1组瓣膜置换术后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而探讨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及经验。方法连续选择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换瓣术后,因房室传导阻滞而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15例患者。根据心律特点及患者经济情况选择双腔或单腔起搏器,术中利用已植入的人工瓣膜作为间隔部定位的参考,并评估导丝回撤前后电极位置的稳定性。比较该类患者在换瓣手术前后纽约心功能分级及超声指标。短期随访观察该组患者的起搏器参数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同非起搏依赖组相比,起搏依赖组换瓣术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较多(P<0.05),心肺转流术时间较多(P<0.01)。起搏依赖组与非依赖组之间在性别、年龄、瓣膜疾病种类、起搏部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起搏依赖组术后1个月随访,除阻抗轻度增高外,阈值、感知较术后即刻均无显著改变。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dimesion,LVEDD)等指标也无显著变化。所有间隔部起搏患者,术中使用人工瓣膜参考辅助电极定位,手术顺利完成。结论换瓣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安全、有效。推测术前Ⅱ度以上房室传导系统疾病、较长时间的心肺转流术等是换瓣术后起搏依赖的危险因素。参考人工瓣膜辅助电极定位可成为起搏器植入术中新的间隔部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 心脏瓣膜置换术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