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京与澳大利亚悉尼地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璟 江时森 +3 位作者 陈绍良 宫剑滨 王立军 彭永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地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中国南京地区为黄种人入选1442例(男性72.0%)为中国组,澳大利亚悉尼当地为白种人同期入选1309例(男性65.... 目的探讨中国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地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差异。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年龄≥60岁,中国南京地区为黄种人入选1442例(男性72.0%)为中国组,澳大利亚悉尼当地为白种人同期入选1309例(男性65.5%)为澳大利亚组。从冠状动脉血管优势型、病变支数、病变血管类型、病变狭窄程度加以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以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主,其中中国组1066例,澳大利亚组1031例。两组患者病变累及的主要血管依次均为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主干。两组患者男性冠状动脉病变3支、双支、单支血管的患病率均高于同组女性(P<0.01)。从Gensini积分可见,澳大利亚男女性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显著高于同性别的中国患者(P<0.01)。结论中国南京与澳大利亚悉尼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因种族差异而存在不同,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中国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年龄因素 中国 澳大利亚人种 血管造影术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田乃亮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常芸 阚静 段宝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329-2331,2334,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重度血栓负荷,应用替罗...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住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重度血栓负荷,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A组(40例),同期未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B组(4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住院期间MACE及随访12个月时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有无差异。结果 A组TIMI血流3级及TMPG3级患者多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A组患者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率及总的MACE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可显著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TIMI血流、TMPG分级,降低患者12个月的TLR、TVR及MACE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血管成形术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Cypher^(TM)和Taxus^(TM)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俊杰 陈淮沁 +2 位作者 李志恒 林延庭 陈绍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69-572,共4页
背景与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但目前尚未见关于直接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和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TM)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背景与裸支架相比,药物洗脱支架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率和靶病变重建率。但目前尚未见关于直接比较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和紫杉醇洗脱支架(TaxusTM)在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2年6月~2004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心脏中心所有置入Cypher或Taxus支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术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重建)。结果共计122例患者(Cypher组为31例,Taxus组为91例)。B2和C型病变75%。两组患者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异。与Taxus组相比Cypher组有更小参照血管直径(2.4±0.6 mm和2.6±0.7 mm,P<0.01),Cypher组和Taxus组术后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发生率(0%和1.1%)、6个月靶病变重建率(3.2%和3.3%)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6.4%和5.5%)都没有差异。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在降低6个月临床再狭窄率、靶病变重建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上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冠心病 糖尿病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随访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琳琳 谢向荣 +2 位作者 张娟 单守杰 陈绍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3年第6期674-679,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冠脉内注射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组)经皮冠状动脉介...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冠脉内注射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后12~14d行冠脉内注射,另选取20例PCI术后拒绝行细胞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PCI术后1周及1年进行临床随访、超声心动图及18氟-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心肌断层显像(18F-FDG-SPECT)。结果:治疗组未见与移植有关的体温升高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与对照组比较,1年后治疗组超声心动图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及SPECT代谢缺损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注射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骨髓来源的心肌细胞生成及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治疗 骨髓移植 自体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斑块形态特征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航 陈绍良 +5 位作者 单守杰 叶飞 周陵 段宝祥 刘玲玲 阚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98-700,共3页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方法 :实验分 2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4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目的 :通过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的比较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方法 :实验分 2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男 4 3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0± 9岁 ;稳定性心绞痛组 :5 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男 38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6 2± 10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通过血管内超声评价斑块的偏心性、线状夹层、低回声血栓、无回声暗区及斑点状回声物质等形态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无显著性差异 ,但低回声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组 15 %vs稳定性心绞痛组 0 % ) ,线状夹层 (37%vs 4 % ) ,无回声暗区 (31%vs 0 % ) ,斑点状回声物质(90 %vs 0 % )急性心肌梗死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低回声血栓 ,线状夹层 ,无回声暗区 ,斑点状回声物质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斑块的形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内超声 斑块特征 斑块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异性心绞痛58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宝祥 陈绍良 +3 位作者 黄进 许泓瑜 耿其吉 刘玲玲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9年第4期220-220,239,共2页
目的 了解变异性心绞痛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心绞艰发作时心电图变化.其中4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29~68岁.凌晨熟睡时发作44例,午睡时发作14例.结果 发作时ST段伴T波高尖26例占44.8%,仅ST段抬高22例占37.9%,仅有... 目的 了解变异性心绞痛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心绞艰发作时心电图变化.其中42例做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性46例,女性12例,年龄29~68岁.凌晨熟睡时发作44例,午睡时发作14例.结果 发作时ST段伴T波高尖26例占44.8%,仅ST段抬高22例占37.9%,仅有T波高尖10例占17.2%.4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狭窄≥70%有27例,侵犯1支8例占19.0%,侵犯双支19例占45.2%;冠状动脉狭窄<50%7例占16.8%;正常8例占19.0%.随访12~18个月,因药物不能理想控制心绞痛发作行PTCA 25例占43.1%,2例作了CABG,猝死1例,其余30例占57.7%,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 变异性心绞痛主要是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夜间发作者可能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致冠状动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性心绞痛 冠状动脉痉挛 发作时 T波高尖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 消失 目的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8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金国珍 周子慧 +2 位作者 陈绍良 刘志忠 徐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 目的总结应用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PTSMA)方法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经验,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8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接受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计算术前及术后经导管测定的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术后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最长为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个月。结果消融术前LVOTG平均为(88.7±25.4)mm Hg,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平均分别为(26.2±13.6)mm Hg、(26.2±13.4)mm Hg、(26.1±13.5)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融术前室间隔(IVS)厚度为(24.2±6.7)mm,消融术后6个月、1年、2年分别为(17.9±3.4)mm、(17.8±3.4)mm、(17.8±3.2)m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1个月到5年,76例患者晕厥、头晕、心绞痛、心悸、气喘等症状消失或较术前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术后因反复出现心力衰竭,经心脏超声检查考虑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最后随访至2年时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PTSMA治疗HOCM能够显著降低IVS厚度及LVOTG,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这表明PTSMA是一种治疗HOCM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29例疗效观察
8
作者 马玉玲 陈绍良 +5 位作者 叶飞 林松 段宝祥 张幼祥 何晓红 董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37,共3页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 化学消融术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TGF-β-1的表达及厄贝沙坦和咪哒普利的影响
9
作者 朱中生 王晋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4-516,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咪哒普利、厄贝沙坦在抑制TGF-β1表达方面的作用效果。方法:选用13周龄SHR30只,随机分为SHR组、厄贝沙坦组、咪哒普利组;另选同源同系WKY大鼠10...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肥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咪哒普利、厄贝沙坦在抑制TGF-β1表达方面的作用效果。方法:选用13周龄SHR30只,随机分为SHR组、厄贝沙坦组、咪哒普利组;另选同源同系WKY大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应用大鼠尾压心率测定仪测量血压,应用SABC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左心室肌TGF-β1蛋白及mRNA水平。结果:血压、左心室肌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SHR组明显增加;咪哒普利组、厄贝沙坦组降低;咪哒普利组的表达低于厄贝沙坦组。结论:SHR的左心室肌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咪哒普利、厄贝沙坦不仅能良好地控制血压而且可以抑制SHR左心室肌TGF-β1蛋白和mRNA的表达;咪哒普利对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于厄贝沙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咪哒普利 厄贝沙坦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卡维地络干预对压力超负荷幼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叶达平 单守杰 +3 位作者 陈绍良 周凯 叶飞 张俊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24-827,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络 (CAR)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幼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以及CA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压力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幼鼠模型 ,术后 1周开始给予小剂量CAR(0 .1mg·kg-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卡维地络 (CAR)对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幼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以及CAR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压力负荷增加心肌肥厚幼鼠模型 ,术后 1周开始给予小剂量CAR(0 .1mg·kg-1·d-1)和大剂量CAR(10mg·kg-1·d-1)干预 7周 ,观察不同剂量CAR对幼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肌细胞凋亡、Bcl 2和P5 3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CAR可改善心功能指标 ,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上调Bcl 2蛋白及下调P5 3蛋白表达 ,HCAR组作用明显。结论 :CAR可有效减少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幼鼠的心肌细胞凋亡 ,防治CHF ,效果以大剂量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 卡维地络 幼鼠 细胞凋亡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止血贴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朱中生 陈绍良 +7 位作者 叶飞 张俊杰 周杰 田乃亮 林松 刘志忠 肖平喜 曲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应用股动脉止血贴(V+PAD)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排列表随机入选8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其中偶数应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试验组,奇数应用徒手压迫不使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对照组。所...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应用股动脉止血贴(V+PAD)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排列表随机入选8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其中偶数应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试验组,奇数应用徒手压迫不使用止血贴共4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观察两组的按压时间、止血后穿刺点的处理、患者卧床姿势、下床活动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出院前穿刺点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激活凝血时间和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压迫时间分别为(7.9±0.5)min和(19.8±5.1)min,卧床时间分别为(6.1±5.0)h和(23.9±0.2)h,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试验组所有患者在拔管后即刻均采用床头抬高30°卧位,1h后将床头抬高90°,常压包扎,不制动,所有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试验组有1例比较肥胖的女性发生假性动脉瘤,其余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穿刺处并发症。结论股动脉止血贴止血迅速,效果确切,患者舒适度明显提高,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可以在临床大规模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止血 股动脉止血贴 V+P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谢向荣 汪茗 +3 位作者 张厚军 单守杰 刘志忠 陈绍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virtualhistology,VH)成像,评价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2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传统灰阶成像及虚拟组织学(virtualhistology,VH)成像,评价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2例临床初诊为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分支经冠脉造影目测狭窄程度在20%~50%,将其选做目标血管。造影后对目标血管行IVUS检查,记录灰阶及VH图像。所有入选患者在检查结束后给予20 mg阿托伐他汀(立普妥)治疗6个月,6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及IVUS。比较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6个月前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变化,同时通过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分析目标血管段最小管腔直径(MLD)及直径狭窄率(DS)变化,通过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及VH成像分析斑块体积变化、斑块成分变化。结果:经过6个月治疗LDL-C水平明显降低,从(3.48±0.49)mmol/L降至(2.25±0.32)mmol/L,平均降低1.23 mmol/L,较基线值减少35.3%(P<0.05);斑块体积从(362±167)mm3降至(314±136)mm3,缩小48.2 mm3,较基线值减少13.3%,(P<0.05);纤维比例从66.7%±5.8%增至69.8%±4.4%(P<0.05),坏死核心比例从12.9%±5.8%减至9.8%±4.2%(P<0.05)。斑块体积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54,P<0.05),坏死核心比例减少与LDL-C下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r=0.07,P>0.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患者通过中等剂量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6个月可使斑块退缩并且增加斑块纤维比例、减少坏死核心比例,其中斑块退缩程度与LDL-C下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斑块 血管内超声 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舒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LOX-1、NF-κBp65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中生 王海燕 +1 位作者 王登峰 鲁亚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Apo 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6周龄雄性Apo E基... 目的探讨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瑞舒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Apo 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6周龄雄性Apo E基因缺陷小鼠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n=10)、瑞舒伐他汀药物干预组(n=10),高脂饮食喂养13周;10只6周龄C57BL/6J(野生型,W T)雄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饮食喂养13周。13周后,摘眼球取血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处死小鼠取主动脉,行HE染色;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定量分析主动脉组织LOX-1、NF-κB p65表达变化。结果与高脂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药物干预组血清中TCH、TG、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加重,瑞舒伐他汀药物干预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主动脉LOX-1、NF-κB p65蛋白和m 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瑞舒伐他汀药物干预组LOX-1、NF-κB p65蛋白和m RNA的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血脂,减轻Apo 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组织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与下调LOX-1、NF-κB p65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小鼠 基因敲除 动脉粥样硬化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NF-ΚB p65亚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东进 江时森 +2 位作者 陈绍良 吕磊 黄浙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南京冠心病患者3 021例(男性占68.4%),澳大利亚悉尼同步入选3 230例患者(男性占67.5%),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及部位。结果:①中国人CAG... 目的:探讨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规律的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南京冠心病患者3 021例(男性占68.4%),澳大利亚悉尼同步入选3 230例患者(男性占67.5%),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比较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及部位。结果:①中国人CAG阳性率为69.4%,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5.2%,澳大利亚人CAG阳性率为75.5%(P<0.05),右冠状动脉优势型为82.9%。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累及的血管依次为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左主干(LM),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3支病变分别为26.0%和31.9%(P<0.01)。③中国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29.8%和15.8%,澳大利亚人男、女3支病变分别为34.0%和26.2%,与中国人同性别比较,澳大利亚人男、女LM、RCA病变率均高(P<0.01)。结论:中国人与澳大利亚人冠状动脉病变依次累及LAD、RCA、LCX、LM;与中国人比较,澳大利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而且男、女患者均重;与女性比较,两组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均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澳大利亚人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廿烷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晶晶 田乃亮 +1 位作者 朱中生 陈绍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使用多廿烷醇对其进行预干预。将40只SD大鼠随机平分成4组,为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多廿烷...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高脂饮食喂养12周,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同时使用多廿烷醇对其进行预干预。将40只SD大鼠随机平分成4组,为正常组、动脉粥样硬化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多廿烷醇组。酶法(终点法/CHO-PAP Method)检测血清血脂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取大鼠腹主动脉行电镜检查,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38MAPK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可见完整内皮,动脉粥样硬化组大鼠腹主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多廿烷醇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轻,大鼠血脂、血清hs-CRP炎症因子及大鼠腹主动脉p38MAPK磷酸化表达量均在正常组最低,动脉粥样硬化组最高,多廿烷醇组居中(P<0.05)。结论:多廿烷醇除了具有调脂作用外,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炎症因子hs-CRP和p38MAPK磷酸化有一定抑制作用,p38MAPK磷酸化通路可能参与多廿烷醇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廿烷醇 阿托伐他汀 动脉粥样硬化 p38MAPK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联合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贝贝 魏敬 +2 位作者 蒋建东 龚和禾 张瑞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93-1497,共5页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VA)联合黄连素(berberine,BBR)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SIMVA组),B组(BBR组),C组(SIMVA+BBR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肝肾功能等变...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VA)联合黄连素(berberine,BBR)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SIMVA组),B组(BBR组),C组(SIMVA+BBR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肝肾功能等变化。动物实验研究把高脂大鼠随机分为高脂组(6只,生理盐水),辛伐他汀[SIMVA,9只,6mg/(kg·d)]组,黄连素[BBR,9只,90mg/(kg·d)]组,辛伐他汀[SIMVA,6mg/(kg·d)]+黄连素[BBR,90mg/(kg·d)]组,辛伐他汀[SIMVA,9只,12mg/(kg·d)]组,喂养30天,分别检测TC、TG、LDL-C及LDLR-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临床研究发现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药组,显效病例数是SIMVA组的1倍,有效率达100%;SIMVA组治疗前后TC、LDL-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BR组和BBR+SIMVA组治疗前后比较TC、TG和LDL-C差异显著(P<0.01);3组间比较,C组降低TC、TG、LDL-C较A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C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同时,动物实验也提示联合治疗在降低血脂和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上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6mg/(kg·d)SIMVA联合有效剂量的BBR治疗高脂血症疗效与12mg/(kg·d)SIMVA相当。结论:联合治疗比单用SIMVA或BBR更能有效降低LDL-C,增加BBR来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可以减少他汀类药物用量的50%。BBR作为他汀降脂药的理想补充剂给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高血脂 黄连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院内焦虑评分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许田 肖平喜 +4 位作者 贾若雅 胡作英 张航 戴振林 潘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3-1285,共3页
目的: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前后院内焦虑评分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83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行临床焦虑评定。观察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前... 目的:观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前后院内焦虑评分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83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调查的方式,对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行临床焦虑评定。观察不同性别患者在手术前后焦虑评分的差别,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之间焦虑评分的差别。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前有较低比例的焦虑存在,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患者的SAS分值有所下降(P<0.05)。起搏器植入术前后,不同性别患者间SAS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对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而言,术前术后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焦虑分值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焦虑发生率较低,男女患者在焦虑评分上无显著差异,随着心功能分级的上升,该类患者SAS分值显著上升,永久起搏器植入可以减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SAS分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永久起搏器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抵抗的基因多态性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贺春晖 胡琴 +4 位作者 邹建军 陈绍良 樊宏伟 谢红光 朱余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288-1293,共6页
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预防血栓事件的标准治疗药物之一。然而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在服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后存在抵抗现象而发生临床血栓事件。目前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就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药动学、药效学和临床事件的影响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抵抗 基因多态性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葛震 陈绍良 +4 位作者 刘志忠 张俊杰 陈亮 张娟 李玉巧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63-568,共6页
目的:研究紫杉醇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入选72例冠脉造影患者,48例患者行冠脉内单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紫杉醇药物支架组(PES组)和金属裸支架组(BMS组)各24例,24例冠脉造影正常... 目的:研究紫杉醇药物支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于南京市心血管病医院入选72例冠脉造影患者,48例患者行冠脉内单支架置入术,随机分为紫杉醇药物支架组(PES组)和金属裸支架组(BMS组)各24例,24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患者术后1d、术后6个月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与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NMD)。冠脉支架置入患者,通过冠脉内灌注乙酰胆碱(Ach)、硝酸甘油,利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测量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术后6个月经皮冠脉内支架置入(PCI)病人中FMD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3.2%vs11.4%±4.2%,P<0.01),NMD两组无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FMD明显低于术后1d(4.6%±2.3%vs8.7±2.9%,P<0.05),BMS组术后6个月与术后1dFMD无差别(7.8%±3.4%vs8.5%±4.6%,P>0.05)。术后6个月PES组FMD功能低于BMS组(4.6%±2.3%vs7.8±3.4%,P<0.01),NMD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PE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术后即刻(-32%±3%vs-8%±2%,P<0.01),BMS组术后6个月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与术后即刻无明显差别(-6%±3%vs-4%±2%,P>0.05)。术后6个月PES组Ach灌注激发的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低于BMS组(-32%±3%vs-6%±3%,P<0.01),两组非内皮依赖性的血管扩张反应无差别(P>0.05)。结论:紫杉醇药物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脉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药物支架 金属裸支架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彦 陈绍良 刘志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81-68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5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比较有、无侧支组间预后相关指标: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5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比较有、无侧支组间预后相关指标: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有侧支组38例,无侧支组213例。两组间hs-CRP及BNP无差异(hs-CRP,5.00±3.67vs5.66±3.83 mg.dl-1;BNP,828.8±757.6vs829.6±784.6 fmol.ml-1,P>0.05);cTnI值无侧支组较有侧支组显著升高(0.91±1.13vs0.29±0.23 ng.ml-1,P<0.01),而LVEF无侧支组较有侧支组显著降低(0.43±0.11vs0.48±0.11,P<0.01)。结论:冠脉侧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侧支循环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