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疗药物对高表达SNCG的乳腺癌细胞株T47D的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帮顺 潘玉琴 +3 位作者 瞿卫 立彦 王自正 王书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21-824,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化疗药物对高表达γ突触核蛋白(SNCG)的乳腺癌T47D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常规培养不表达及高表达SNCG的乳腺癌MCF-7及T47D细胞株,采用MTT法观察顺铂(DDP)、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紫杉醇(TAX)... 目的:探讨各种化疗药物对高表达γ突触核蛋白(SNCG)的乳腺癌T47D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常规培养不表达及高表达SNCG的乳腺癌MCF-7及T47D细胞株,采用MTT法观察顺铂(DDP)、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紫杉醇(TAX)、依立替康(CPT-11)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结果:作用60 h后,ADM、VCR、TAX及CPT-11对T47D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低于MCF-7细胞(P<0.01),而DDP、5-FU对T47D细胞的抑制作用与MCF-7细胞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显著高于其他4种抗肿瘤药物(P<0.01)。药物作用T47D细胞60 h后,DDP、5-FU组的细胞增殖指数(PI)及Caspase-3表达均较对照组及其他4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DDP及5-FU对高表达SNCG的T47D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ADM、VCR、TAX及CPT-11,此可为临床对乳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体外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突触核蛋白 乳腺癌 T47D细胞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100例患者肿瘤组织CD14^+和CD8^+/CD28^+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书奎 王自正 +2 位作者 夏伟 傅雷 翁慎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2-443,共2页
关键词 乳腺癌 CD14^+ CD8^+/CD28^+细胞 肿瘤组织 检测 巨噬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小檗硷对人肝Bel-7402细胞株LDL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潘淮宁 王书奎 +3 位作者 王自正 魏敬 吴锦丹 蒋建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65-868,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硷(BBR)在体外对人肝Bel-7402细胞株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BBR与人肝Bel-7402细胞株共同培养不同的时间后,通过RT-PCR、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LDLRmRNA、LDLR及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硷(BBR)在体外对人肝Bel-7402细胞株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BBR与人肝Bel-7402细胞株共同培养不同的时间后,通过RT-PCR、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LDLRmRNA、LDLR及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结果:经BBR处理过的肝细胞的LDLRmRNA表达明显增加,且其表达强度与所加入的BBR浓度及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最小有效剂量是0.25μg/ml,最短起效时间是2h,24h仍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而PPAR-γ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BR能通过增加LDLR的表达而有效调节细胞对脂蛋白的摄取和代谢,从而维持细胞外LDL-C水平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小檗硷 Bel-7402细胞株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化疗对胃癌淋巴转移灶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义生 张泰臻 +5 位作者 王书奎 林惠华 唐天勋 袁爱华 王和明 陈志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71-774,共4页
目的:研究淋巴化疗对胃癌淋巴转移灶的直接治疗作用。方法:实验组(淋巴化疗组):术前经内镜胃粘膜下注射,加手术时胃浆膜下及腹膜内注射化疗药与活性碳的混悬液;对照组(血液化疗组):术前经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的水溶液,用流式细胞术检... 目的:研究淋巴化疗对胃癌淋巴转移灶的直接治疗作用。方法:实验组(淋巴化疗组):术前经内镜胃粘膜下注射,加手术时胃浆膜下及腹膜内注射化疗药与活性碳的混悬液;对照组(血液化疗组):术前经股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的水溶液,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化疗前后的胃癌组织及化疗后的转移淋巴结。结果:淋巴化疗后,检测术后阳性淋巴结,其SPF(S期细胞比例)、APO(细胞凋亡)发生率及bcl-2表达与动脉灌注化疗组之间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经血液途径给药的化疗对淋巴系统转移灶作用甚微,而淋巴化疗能促进淋巴系统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对淋巴转移灶具有直接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活性碳 淋巴化疗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颖 何帮顺 +2 位作者 潘玉琴 刘长明 王书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95-1300,共6页
目的:分析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1082位点、819位点及592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G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 目的:分析胃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启动子区域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第1082位点、819位点及592位点多态性,探讨其与GC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GC组患者129例和正常对照组98例健康人的IL-10的基因多态性,免疫印迹法检测GC组与对照组的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SPSS11.0软件包统计分析各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IL-10-1082位点的多态性在GC组(AA:57.36%、GA:40.31%、GG:2.32%)与对照组(AA:75.51%、GA:24.49%)的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G等位基因在GC组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7)。IL-10-819及IL-10-592的各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在GC组及对照组中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ylori感染组中IL-10-1082GA基因型在GC组中的分布显著高于其在对照组中的分布(OR=2.65,95%CI1.16,6.08;P=0.031)。结论:IL-10-1082GA基因型携带者GC的发病风险增高,IL-10-1082位点的G等位基因发病风险增高,且IL-10-1082GA基因型与H.pylori感染对于GC的发生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疾病遗传易感性 白细胞介素10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勇飞 朱婵 +1 位作者 渠利利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30-434,共5页
内皮抑素(endostain,ES)是一种内源性肽段,可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进而抑制新血管的生成,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尽管ES具有较低的毒性、免疫原性和耐受性等优点,但其对于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效果具有争议。文中对ES的来源、结构、作用机制以... 内皮抑素(endostain,ES)是一种内源性肽段,可抑制内皮细胞生长进而抑制新血管的生成,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尽管ES具有较低的毒性、免疫原性和耐受性等优点,但其对于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效果具有争议。文中对ES的来源、结构、作用机制以及现有的治疗策略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作用机制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组织p53V、p16基因表达与DNA倍体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书奎 王自正 +3 位作者 翁慎毅 杜同信 傅雷 林艳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56-959,共4页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细胞肿瘤相关基因p53V、p16基因的表达与DNA倍体类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瘤组织p53V+、p16+细胞表达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p53V、p16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DNA倍...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细胞肿瘤相关基因p53V、p16基因的表达与DNA倍体类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瘤组织p53V+、p16+细胞表达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p53V、p16基因表达与肿瘤细胞DNA倍体类型、S期细胞比例(SPF)、凋亡指数(AI)及肿瘤是否转移的关系。结果:肺癌组织细胞的p53V+细胞检出率、DNA指数(DI)及SPF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肿瘤转移者也显著高于未转移者(P<0.01),而AI分别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未转移者(P<0.01);随着DNA倍体从D→ND→T→AN→M,p53V+细胞检出率逐渐增高。肺癌患者瘤组织p16+细胞检出率的变化规律与p53V的变化恰好相反。二者相关性分析显示,p53V+细胞与p16+细胞表达率呈显著负相关(r=-0.712,P<0.05)。结论:肺癌患者瘤组织细胞p53V和p16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关系密切,不仅可用于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而且还可以为肺癌恶性度、转移、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癌基因 DNA含量 转移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肝病的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保国 孙君江 +1 位作者 田韧 陆秀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33-35,共3页
为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肝硬化和肝癌中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以期从调理免疫角度防止该病的进一步恶化。测定了经临床确诊的无症状的HBsAg携... 为探讨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CAH)和慢性迁延性肝炎(CPH)]、肝硬化和肝癌中机体免疫能力的改变,以期从调理免疫角度防止该病的进一步恶化。测定了经临床确诊的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2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2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16例,肝硬化52例(代偿期22例,失代偿期30例),原发性肝癌晚期32例和正常对照20例的白细胞介素-2(IL-2),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结果:无症状HBsAg患者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急性肝炎患者CD4/CD8、IL-2、NK细胞活性、sIL-2R均明显增高,CAH、CPH、肝硬化和肝癌患者sIL-2R明显增高,增高趋势为CAH>CPH>肝硬化>肝癌;CD4、CD4/CD8、IL-2及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在所有患者中,IL-2与CD4/CD8、NK细胞活性呈正相关,而与sIL-2R除肝硬化和肝癌患者外均呈负相关。认为感染所致的免疫功能破坏,特别是IL-2产生的降低可能与HBV所致的慢性化及肝癌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肝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患者瘤组织某些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书奎 王自正 +3 位作者 翁慎毅 傅雷 杜同信 周振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53V+、CD44v5+、CD44v6+、cerbB-2+、nm23+表达百分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p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53V+、CD44v5+、CD44v6+、cerbB-2+、nm23+表达百分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p53V+、CD44v5+、CD44v6+、cerbB-2+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肿瘤转移时升高更加明显;nm23+细胞表达率却显著降低(P<0.05),肿瘤转移时进一步降低(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p53V+、CD44v5+、CD44v6+、cerbB-2+细胞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而nm23+细胞却逐渐降低。肿瘤组织DNA倍体类型不同,p53V+、CD44v5+、CD44v6+、cerbB-2+、nm23+细胞表达率明显不同。结论:这些结果提示,肿瘤组织DNA倍性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发展和肿瘤恶性度有关,可用于患者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DNA倍体 癌基因表达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内皮素系统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瞿卫 王自正 +1 位作者 王书奎 黄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49-1852,共4页
目的 :研究慢性心衰大鼠在心衰早期 (冠脉结扎 10d)和心衰晚期 (冠脉结扎 70d)的左心室内皮素受体A(ETAR)和内皮素受体B(ETBR)及内皮素前体 (PreproET1)的mRNA表达水平 ,了解心衰时心肌内皮素系统的变化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 目的 :研究慢性心衰大鼠在心衰早期 (冠脉结扎 10d)和心衰晚期 (冠脉结扎 70d)的左心室内皮素受体A(ETAR)和内皮素受体B(ETBR)及内皮素前体 (PreproET1)的mRNA表达水平 ,了解心衰时心肌内皮素系统的变化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冠脉结扎心衰模型大鼠的左心室ETA 和ETB受体及PreproET1的mRNA表达 ,以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内皮素 (ET1)和心钠素 (ANP)的浓度。结果 :冠脉结扎10d后 ,血浆ET1、ANP的水平和左心室ETAR、ETBR、PreproET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冠脉结扎 70d后 ,血浆ET1和ANP的水平显著高于冠脉结扎 10d组和假手术组 ,ETA 受体mRNA表达水平和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而ETB 受体及PreproET1mRNA表达水平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但显著低于冠脉结扎 10d组。结论 :在慢性心衰的不同阶段 ,左心室内皮素系统的改变参与机体心脏功能的调节 ,循环ET1水平的上升在早期主要是由于PreproET1的mRNA表达上调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受体 内皮缩血管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颖 张瑞生 +5 位作者 何帮顺 潘玉琴 徐勇飞 朱婵 渠丽丽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0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糠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生相关。文中分析ACE基因多态性及ACE血清活性水平,探讨其与T2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 目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糠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生相关。文中分析ACE基因多态性及ACE血清活性水平,探讨其与T2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206例T2DM患者和154例健康人的ACE基因Alu重复序列的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CE及血脂水平,分析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ACE活性、血脂水平及T2DM的相关性。结果ACE I/D多态性在T2DM组为DD 12.62%,ID 46.60%,II 40.78%;对照组为DD7.79%,ID 47.40%,II 44.81%。T2DM组ACE I/D的基因频率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T2DM组ACE各基因型之间ACE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T2DM各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分析显示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仅LDL-C水平在T2DM组II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2DM组各基因型之间的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ACE活性显著相关,但ACE I/D多态性不是T2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且与脂代谢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插入/缺失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鲍倩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0-224,共5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同个体的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在介导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胃癌的发生十分密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是...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同个体的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相关。细胞因子及其基因在介导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胃癌的发生十分密切。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可为探索胃癌的发病机制及胃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文中就主要的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基因多态性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7在肿瘤发生及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波 张丽荣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1107-1110,共4页
CD1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D147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可促使肿瘤细胞侵袭、转移、锚着非依赖性生长,并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现就... CD147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人体多种组织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CD147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可促使肿瘤细胞侵袭、转移、锚着非依赖性生长,并诱导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现就CD147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肿瘤 发生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组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书奎 王自正 +2 位作者 翁慎毅 夏伟 周振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2-584,624,共4页
目的:探讨各种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编码蛋白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6例肿瘤转移和61例肿瘤未转移患者瘤组织的CD44V5^+、CD44V6^+、cerbB-2^+、nm23^+、DCC^+和p16^+细胞检出率和DNA含量进行检... 目的:探讨各种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编码蛋白在恶性肿瘤转移中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6例肿瘤转移和61例肿瘤未转移患者瘤组织的CD44V5^+、CD44V6^+、cerbB-2^+、nm23^+、DCC^+和p16^+细胞检出率和DNA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恶性肿瘤患者瘤组织细胞的CD44V5^+、CD44V6^+和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而nm23^+,DCC^+,p16^+细胞表达率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肿瘤转移者、多器官转移者、DNA异倍体者、SPF增高者、Apo降低者的CD44V5^+、CD44V6^+、cerbB-2^+细胞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未转移者、单器官转移者、DNA二倍体者、SPF降低者、APO增高者(P<0.01或P<0.05);而nm23^+、DCC^+、p16^+细胞的表达率与此相反。结论: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编码蛋白在各种恶性肿瘤转移中均出现异常表达,但有一定的倾向性,且与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DNA倍性、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水平)的关系均十分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基因 DNA含量 转移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P-1抑制剂在游离脂肪酸诱导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玉琴 曾庆娣 +3 位作者 许向红 何帮顺 毛晓明 王书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295,326,共6页
目的:探讨PARP-1抑制剂3-氨基苯酰胺(3-Aminobenzamide,3-AB)在游离脂肪酸棕榈酸诱发的胰岛细胞凋亡和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RIN-m5F细胞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棕榈酸和PARP-1抑制剂3-AB作用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并... 目的:探讨PARP-1抑制剂3-氨基苯酰胺(3-Aminobenzamide,3-AB)在游离脂肪酸棕榈酸诱发的胰岛细胞凋亡和坏死中的作用。方法:常规培养RIN-m5F细胞株,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棕榈酸和PARP-1抑制剂3-AB作用后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用流式细胞术及TUNEL法分析细胞凋亡和坏死。结果:棕榈酸明显抑制RIN-m5F细胞的增殖(P<0.01);低浓度3-AB与棕榈酸共同孵育24h后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显著低于棕榈酸单独培养(P<0.01);高浓度3-AB与棕榈酸共同孵育后较棕榈酸单独培养时细胞凋亡率显著性增强(P<0.01)。结论:低浓度3-AB能有效抑制棕榈酸所诱导的胰岛细胞株RIN-m5F细胞坏死,缓解细胞凋亡;而高浓度3-AB则促进细胞凋亡。进一步说明了3-AB在棕榈酸所诱导的胰岛细胞凋亡过程中具有双重作用,此可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1 3-氨基苯酰胺 棕榈酸 RIN-m5F细胞 2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对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天勋 王书奎 +2 位作者 王自正 樊克武 井清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p(TGF-β)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组1为大部(68%)肝切除组,15只;②组2为大部(68%)肝叶切除加部分(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15只。每组... 目的:探讨残肝再生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p(TGF-β)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①组1为大部(68%)肝切除组,15只;②组2为大部(68%)肝叶切除加部分(50%)胰腺切除加近端十二指肠切除组。15只。每组3只大鼠,于术后12、24、48、72和168 h分别处死并采集肝脏样本,计算肝再生率。切除的肝脏组织用RT-PCR技术检测HGF、TGF-α及TGF-β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并与免疫组化法检测的肝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组1残肝再生率逐步增加,至术后第7天达最高水平;PCNA峰值在术后24 h,随后逐步下降。HGF和TGF-α的表达在术后12 h逐渐增强,24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168 h时达最低水平,而TGF-β的表达在48 h时达高峰,然后下降。与组1相比,组2可显著减低残肝再生及PCNA峰值,并可显著减少肝细胞HGF、TGF-α及TGF-β的表达。结论: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可减低残肝再生反应,除了肝细胞自身分泌的HGF及TGF-α等细胞因子外,起源于胰腺和十二指肠的其他细胞因子亦可对肝细胞的增殖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Α 转化生长因子β 肝再生 增殖细胞核抗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RNA抑制CD147表达对喉癌细胞株Hep2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婵 何帮顺 +2 位作者 潘玉琴 徐勇飞 王书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研究shRNA抑制喉癌细胞株Hep2中CD147表达对喉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重组质粒pSilencer-shRNA1和pSilencer-shRNA2分别转染至喉癌细胞Hep2中,同时以转染空载质粒pSilencer-shRNA-control和空白细胞作为对... 目的:研究shRNA抑制喉癌细胞株Hep2中CD147表达对喉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前期构建的重组质粒pSilencer-shRNA1和pSilencer-shRNA2分别转染至喉癌细胞Hep2中,同时以转染空载质粒pSilencer-shRNA-control和空白细胞作为对照,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筛选后的4组细胞分别命名为Hep2、Hep2/shRNA-control、Hep2/shRNA1和Hep2/shRNA2。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检测CD147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法检测4组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结果:转染后的喉癌细胞株Hep2/shRNA1和Hep2/shRNA2中CD14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Hep2相比显著下调,细胞增殖能力分别下降到67.49%(P<0.01)和61.37%(P<0.01),侵袭能力也分别下降了61.80%(P<0.01)和73.58%(P<0.01)。结论:CD147 shRNA能下调喉癌细胞株Hep2中CD147的表达,抑制喉癌细胞Hep2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47 RNA干扰 喉癌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胆固醇血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蒋华新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548-551,共4页
高胆固醇血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与诸多基因的多态性相关。以下综述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apo)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 高胆固醇血症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高胆固醇血症与诸多基因的多态性相关。以下综述与高胆固醇血症密切相关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载脂蛋白(apo)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及其多态性与高胆固醇血症发生、发展及临床症状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基因多态性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载脂蛋白 PCSK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的基因组印迹及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113-116,共4页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基因组印迹 基因组印迹丢失 肿瘤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3′非翻译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对黄连素调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蒋华新 何帮顺 +3 位作者 潘玉琴 曾庆娣 陈家梁 王书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中药黄连素具有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关尚不清楚。现探讨LDLR3′非翻译区(LDLR 3-′UTR)的SNP对黄连素调节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13例... 目的:中药黄连素具有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有关尚不清楚。现探讨LDLR3′非翻译区(LDLR 3-′UTR)的SNP对黄连素调节LDLR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13例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检测LDLR 3′-UTR的SNP,分析LDLR 3-′UTR的基因型与中国人群血脂水平的关系。此外,构建了携带不同LDLR 3-′UTR基因型(TypeⅠ、Ⅱ、Ⅲ、Ⅳ、Ⅴ)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Luc),转染HepG2细胞后采用黄连素(Berberine,BBR)作用12h后观察pLuc的活性变化。结果:中国人群的LDLR 3-′UTR存在着Ⅰ、Ⅱ、Ⅲ、Ⅳ、Ⅴ等SNP分布,但这些基因型频率与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携带有不同SNP基因型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HepG2细胞,在BBR作用后LDLR表达上调程度相似。结论:LDLR 3-′UTR的基因型频率及其分布的遗传性变异不能影响BBR对LDLR表达的上调作用,从而可为临床使用黄连素治疗高脂血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3′非翻译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黄连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