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2
1
作者 夏小杰 曹克将 +2 位作者 陈绍良 单其俊 叶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 目的总结心脏介入性治疗过程中发生心脏压塞诊断和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分析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心脏压塞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处理。结果18例与心脏介入性诊治操作有关的心脏压塞患者,17例为急性心脏压塞,1例在术后72小时延迟出现。18例中9例与射频消融术有关;5例与PTCA有关;3例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有关;1例与临时起搏器安装术有关。共有3例死亡。结论心脏介入性治疗可引起即刻和迟缓性两类心脏压塞,多与操作不当有关。及时诊断与处理非常重要,心包穿刺引流是首选方法,必要时应及时切开心包减压或开胸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压塞 心包穿刺 心脏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消融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护理 被引量:2
2
作者 阚静 刘玲玲 +1 位作者 程敏 常芸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2年第4期275-276,共2页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化学消融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IRAs血栓性病变的空间分布以及分叉处斑块的破裂机制
3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3 位作者 叶飞 张俊杰 田乃亮 刘志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3-195,200,共4页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 目的因为血管分叉处斑块的稳定性难以判定,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人群中梗死相关动脉(IRAs)血栓性病变与血管分叉的关系,从斑块破裂后的结局探索斑块破裂的规律。方法 2003年6月至2009年11月连续274例STEMI患者,冠脉造影(CAG)后剔除6例支架内血栓及1例伴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CAG所见IRAs血栓性病变是否累及血管分叉处,将267例患者分为分叉处病变组(n=32例)与非分叉处病变组(n=235例)。结果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发生率为11.99%。与非分叉处病变组相比,分叉处病变组糖尿病患病率较少(12.5%vs.18.30%,P<0.01),梗死前心绞痛史更常见(62.5%vs.41.28%,P<0.05),前壁心肌梗死更常见(81.25%vs.51.06%,P<0.01),前降支(LAD)是分叉处血栓性病变的好发血管(81.25%vs.50.21%,P<0.01)。在分叉处病变组,68.75%的血栓性病变发生在分叉上游。结论 STEMI患者的IRAs中,血管分叉处斑块破裂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多见于LAD与对角支(D)分叉上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梗死相关动脉 分叉病变 血栓性病变 斑块稳定性 冠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4
作者 张俊霞 陈绍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4001-4002,共2页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 目的:探讨初诊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于门诊优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08年5月至2009年1月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初诊为SAP的患者97例,其中68例患者因各种原因拒绝住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按SAP二级预防原则给予优化药物治疗,连续随访12周,观察药物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0例(58.8%)患者胸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门诊治疗,17例(25.0%)患者因症状改善不明显收入住院。7例(10.3%)患者因未坚持服药病情反复收入住院,失访4例(5.9%)。至随访结束,患者血压降至(125.44±8.61)/(71.61±10.94)mmHg,血清总胆固醇降至(3.39±0.3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84±0.37)mmol/L。所有患者随访中无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出血,无肝酶3倍以上升高及肌病发生。结论:SAP患者优化药物治疗是基础,门诊治疗中加强患者教育,提高依从性,坚持密切随访,实施优化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稳定型 优化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高危急性心肌梗死33例
5
作者 程敏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急性心肌梗死 机械循环支持方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剪切力通过激活Akt信号和增加活性氧簇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俊霞 王志梅 +4 位作者 左广峰 李冰 张俊杰 田乃亮 陈绍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 目的探讨低剪切力(LSS)对人血管内皮细胞(ECs)凋亡的影响。方法平行板流室对体外培养的ECs施加2 dyne/cm2LSS 120 min,观察施加LSS前后ECs凋亡及活性氧簇的变化,并观察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0,5,15,30,60,120 min)Akt激酶活性变化。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变化、DAPI染色和TUNEL方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簇采用dihydroethidium和mitoSOX检测。Western blot检测Akt激酶活性。结果施加2 dyne/cm2LSS后120 min,ECs脱落并出现凋亡。施加LSS后不同时间点Akt Ser473和Thr308位点活性增加,2 dyne/cm2LSS作用120 min后ECs线粒体及胞浆水平活性氧簇产生增加。结论 Akt活化与活性氧簇积累参与LSS诱导的EC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剪切力 人血管内皮细胞 凋亡 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犬等长收缩运动中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变化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松 陆晓 +4 位作者 万里 龚和禾 阎月英 段宝祥 周士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 :通过麻醉犬等长收缩运动 (IE)中一氧化氮 (NO)变化及与注入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前后IE时心血管指标变化的比较 ,探讨NO对IE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 14只 ,在安静、IE 3、6、9min ,恢复 5、10、2... 目的 :通过麻醉犬等长收缩运动 (IE)中一氧化氮 (NO)变化及与注入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前后IE时心血管指标变化的比较 ,探讨NO对IE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 14只 ,在安静、IE 3、6、9min ,恢复 5、10、2 0min时测定NO及各项血液动力学指标 ;然后注入NOS抑制剂 ,重复原试验 ,测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IE时NO浓度下降 ,IE 9min时下降 2 3.6 % (P <0 .0 5 ) ,恢复期NO浓度水平逐渐恢复。IE9min时心率上升明显 (P <0 .0 5 )而注入NOS抑制剂后IE 9min时HR下降明显 (P <0 .0 5 )。收缩压、舒张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在注入NOS抑制剂后三者的净增量均高于注入前 (P <0 .0 5 )。在注入NOS抑制剂后总肺循环阻力、肺动脉阻力、体循环血管阻力均明显上升 (P <0 .0 5 )。结论 :急性运动时NO浓度水平下降 ;NO不但可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也可降低肺血管阻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长收缩运动 一氧化氮 麻醉犬 血流动力学 动物实验 康复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绍良 叶飞 +8 位作者 王黎明 蒋存志 林松 罗俊 周陵 戴震林 单守杰 段宝祥 杨向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比较三种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方法的临床预后。方法4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患者接受外科血管置换手术,B型患者分别接受药物治疗及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持续临床随访,术后前3个月内每月复查螺旋CT,随访终点为死亡或随访时间... 目的比较三种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方法的临床预后。方法4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患者接受外科血管置换手术,B型患者分别接受药物治疗及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持续临床随访,术后前3个月内每月复查螺旋CT,随访终点为死亡或随访时间满2年。结果11例StanfordA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9例(81.8%),3例于外科术前死于主动脉破裂,8例外科主动脉弓置换术后1年内存活6例。35例StanfordB型患者中合并冠心病(25.7%)的比例显著高于A型患者(9%,P<0.01),其中3例术前死于主动脉破裂,10例只接受药物治疗,其余22例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1例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2周死于大面积脑梗死(5%);药物治疗组3个月内死亡3例。隔绝术组假腔完全性血栓栓塞的时间见于术后平均(22±5)天内。结论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应尽早施行非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外科血管置换术 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