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椎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胸腔镜手术女性患者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
1
作者 徐亚杰 夏道林 +8 位作者 方兆晶 张文文 张勇 朱丽丽 许汝坤 李子萱 姜雪 刘慈宝 王晓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7-812,共6页
目的探讨胸椎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女性患者行双孔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2月至2024年8月择期行双孔VATS的女性患者150例,年龄18~4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排列区组... 目的探讨胸椎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女性患者行双孔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3年12月至2024年8月择期行双孔VATS的女性患者150例,年龄18~44岁,BMI 18.5~28.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排列区组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与胸椎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L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于术前30 min接受术侧T_(4)及T_(6)节段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每位点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L组在手术医师完成胸腔内操作前在两切口对应肋间于胸腔镜直视下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各10 ml。主要指标:术后24 h内反弹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反弹性疼痛定义为手术部位的剧烈疼痛,NRS评分≥7分)。次要指标:术后6、12、24、36、48及72 h NRS疼痛评分、术后72 h内羟考酮用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按压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和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分。结果与T组比较,L组术后反弹性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24及36 h 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72 h内羟考酮用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QoR-40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采用胸椎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可降低年轻女性患者双孔VATS术后反弹性疼痛的发生,减少术后镇痛药消耗量,提高术后QoR-40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 反弹性疼痛 女性 胸椎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联合塞来昔布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
2
作者 史春雨 周森 +7 位作者 高献忠 华敏 王然 慕玮瑶 吴纯 邓友明 金毅 徐晨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联合利多卡因贴剂;对照组口...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联合利多卡因贴剂;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记录两组用药后1、7、14天、1、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杜勒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 DN4)评分、疼痛睡眠干扰指数(sleep interference score, SIS)评分。结果:试验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个月时DN4评分> 4分病人数较对照组少,且睡眠质量改善明显。结论: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可安全有效的控制开胸术后慢性疼痛,降低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凝胶贴剂 慢性切口痛 开胸术后 塞来昔布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脑电监测对老年患者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脑电爆发抑制和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健 冯悦 +6 位作者 沈珀 刘晶晶 钟艺 张鑫龙 张加永 胡玉萍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5-91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脑电监测对老年患者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脑电爆发抑制(BS)和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65~8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多参数脑电监测对老年患者下腹部腹腔镜手术中脑电爆发抑制(BS)和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下腹部手术老年患者100例,男48例,女52例,年龄65~85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多参数组和单参数组,每组50例。多参数组采用患者状态指数(PSI)、谱缘频率(SEF)、爆发抑制率(BSR)以及密度谱阵列(DSA)的多参数脑电监测指导麻醉深度管理;单参数组采用PSI单参数指导麻醉深度管理。计算基于MAP的低血压阈值下总面积(AUT MAP)。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和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麻醉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的HR、MAP、PSI和SEF。记录术中BS发生率、BS持续时间以及BSR最大值。记录术后1、2、3 d的POD发生情况。结果两组AUT M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单参数组比较,多参数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PSI明显升高(P<0.05),麻醉诱导后5 min、切皮后5、30、60 min和手术结束时SEF明显升高(P<0.05)。与单参数组比较,多参数组BS发生率明显降低,BS持续时间明显缩短,BSR最大值明显减小,术后1 d的PO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多参数脑电监测指导下麻醉管理可以抑制老年患者下腹部手术中脑电BS的发生,减轻脑电BS的程度,降低PO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监测 全身麻醉 老年 下腹部手术 爆发抑制 术后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喉罩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朱骏生 郭姚邑 +5 位作者 张鑫龙 陈璇 单涛 侯丕红 史宏伟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8-472,共5页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 目的评价内镜喉罩用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患者围术期气道管理和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ESD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镜喉罩组(E组)和气管插管组(C组),每组45例。麻醉诱导后E组行内镜喉罩通气,消化内镜从喉罩的内镜通道置入;C组则采取气管内插管通气,消化内镜经口置入。记录插管情况(插管成功时间、插管一次性成功例数)、消化内镜置入情况(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例数)、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以及PACU停留时间。记录入室时(T_(0))、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后即刻(T_(1))、消化内镜置入时(T_(2))、内镜退出时(T_(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T_(4))、离开PACU时(T_(5))的HR、MAP。记录T_(1)—T_(3)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气道峰压。记录E组改变体位前后、手术结束时的气道密封压和内窥镜显露分级(EVGS)。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科医师和消化内镜医师的满意度。结果与T_(0)时比较,T_(1)、T_(4)时两组HR和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E组置入喉罩成功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T_(1)、T_(4)时HR和MAP明显降低,围拔管期呛咳以及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插管或置入喉罩一次性成功率、消化内镜置入时间和退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组内镜喉罩的密封性和对位良好。结论内镜喉罩可缩短胃ESD患者的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间,对消化内镜操作不造成干扰,缩短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全身麻醉 内镜喉罩 气管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氯胺酮对心肺转流心脏手术患者心室功能及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宛霖 孟洁琼 +7 位作者 韩瑛 赵雅梅 尹加林 魏海燕 苏中宏 施韬 葛亚力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9-1045,共7页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CPB)开始时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室功能和颈内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CPB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5岁,BMI 18.5~30.0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CPB开始后,E组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5 mg·kg^(-1)·h^(-1)至手术结束,C组以相同速度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停机后60 min内HR、MAP、CVP、心脏指数(CI);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纵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LTSD)、整体环向应变(GCS)、整体环向达峰时间应变标准差(GCTSD)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GLS、GLTSD;麻醉诱导前、切皮时、CPB 40 min内、CPB停机后60 min内rScO2、BIS、Hb和乳酸(Lac)浓度以及颈内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SPV)、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血流阻力指数(RI);麻醉诱导前、术后6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记录停机后自动复跳例数、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以及术后30 d死亡例数。结果与C组比较,E组CPB停机后60 min内CI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60 min内LVEF、RVEF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停机后30 min左心室GLS、GCS及右心室GLS明显升高(P<0.05);CPB 40 min内RI明显升高(P<0.05)。两组cTnI、ALT、Cr、NSE浓度、停机后自动复跳比例、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手术患者在CPB开始后使用艾司氯胺酮能明显增加CPB停机后的CI,并可能通过增加心室纵向和环向应变力来增强心肌收缩,提高术后心室射血分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心室功能 超声斑点追踪显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对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穿刺效果的影响
6
作者 王然 高献忠 +4 位作者 华敏 陆伟萍 管华 史宏伟 徐晨婕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对第三支三叉神经痛(TN)患者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第三支TN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8岁,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对第三支三叉神经痛(TN)患者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穿刺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的第三支TN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18岁,BMI≤28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组(U组)和单纯CT引导组(C组),每组24例,分别接受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和单纯CT引导下经皮卵圆孔穿刺,并实施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记录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次数、辐射剂量、穿刺时间、手术时间。记录术前、术后2、4、12、24周NRS评分、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评分,计算术后疼痛良好缓解率(BNI评分Ⅰ或Ⅱ级)。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完成穿刺操作和射频热凝治疗。与C组比较,U组穿刺次数明显减少,辐射暴露明显降低,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2、4、12、24周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2、4、12、24周疼痛良好缓解率、面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严重治疗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下实施经卵圆孔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是治疗第三支TN的安全可行方案,与单纯CT引导比较,超声引导联合CT验证可以明显提升穿刺精准性并降低治疗相关的辐射暴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神经节 射频热凝术 超声 卵圆孔 三叉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踝手术后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的镇痛效果
7
作者 魏洁 吴浩 +3 位作者 李妍妍 王宏宇 史宏伟 韩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 探索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用于足踝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组(CN组)和患者... 目的 探索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用于足踝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足踝部择期手术患者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组(CN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Ⅰ组),每组21例。CN组术毕行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镇痛,配方为0.125%罗哌卡因300 ml,背景剂量为3 ml/h,单次给药剂量为8 ml,锁定时间为25 min。Ⅰ组术毕使用羟考酮PCIA,配方为羟考酮30 mg、托烷司琼6 mg加生理盐水至150 ml,输注速度0.5 ml/h,单次追加剂量5 ml。观察两组术后0~16、16~24、24~48、0~48 h时段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曲线下面积(AUC),1、8、16、24、32、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CN组术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时间、羟考酮滴定量、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物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补救镇痛次数、补救镇痛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 与Ⅰ组比较,CN组0~16、16~24、24~48、0~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评分AUC明显降低(P<0.01),术后1、8、16、24、32、48 h NRS评分明显降低(P<0.01),CN组16 h有10例(50%)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24 h有17例(85%)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32~48 h所有患者腓总神经运动功能恢复,48 h内所有患者胫神经运动功能正常。与Ⅰ组比较,CN组吗啡当量累计使用量和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减少(P<0.01),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1)。两组羟考酮滴定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可以实现胫神经运动和感觉阻滞分离,可在足踝手术后提供良好且持续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腓肠肌平面阻滞 腘窝坐骨神经阻滞 术后镇痛 足踝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器引导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小鼠动物模型的制备
8
作者 吴浩 金佳虞 +3 位作者 魏洁 陈利海 鲍红光 韩流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69-973,共5页
目的评估神经刺激器引导下1.3%布比卡因脂质体在小鼠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SFNB)动物模型的制备效果。方法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49只,18月龄,体重28~32 g。实验一:选择34只小鼠进行神经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神经刺... 目的评估神经刺激器引导下1.3%布比卡因脂质体在小鼠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SFNB)动物模型的制备效果。方法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49只,18月龄,体重28~32 g。实验一:选择34只小鼠进行神经阻滞效果评估,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神经刺激器引导组(S组)和解剖标志定位组(C组),每组17只。S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行SFNB,C组采用解剖标志定位行SFNB。采用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WMT)和4级评分法,分别于阻滞前1 d和阻滞后2、6、24、36、48 h评估两组阻滞成功的小鼠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实验二:选择剩余15只小鼠进行神经染色研究,以上述方法于每只小鼠两侧分别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S1组)或解剖标志定位(C1组)行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亚甲蓝染色,评估阻滞后小鼠神经染色分级和神经Ⅲ级染色长度。结果实验一:与C组比较,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升高[15只(88.2%)vs.9只(52.9%),P<0.05],阻滞后6、24 h PWMT明显升高(P<0.05)。与阻滞前1 d比较,阻滞后2、6、24、36 h S组PMWT明显升高,阻滞后2 h C组PMWT明显升高(P<0.05)。实验二:与C1组比较,S1组坐骨神经和股神经染色分级明显升高,Ⅲ级染色长度明显延长(P<0.05)。结论与解剖标志定位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1.3%布比卡因脂质体SFNB的小鼠模型具有阻滞成功率高、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神经染色均匀的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器 解剖标志定位 布比卡因脂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程Burst脊髓电刺激治疗节段性带状疱疹性上肢麻痹一例
9
作者 吴纯 王然 +3 位作者 高献忠 华敏 曹缘 徐晨婕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5-896,共2页
患者,女,74岁,162 cm,62 kg,BMI 23.6 kg/m^(2),因“左上肢带状疱疹后疼痛伴麻木无力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成簇疱疹,疱疹分布于上臂内侧、前臂内侧、左手尺侧三指掌侧,伴持续烧灼样、针刺样疼痛。5 d后... 患者,女,74岁,162 cm,62 kg,BMI 23.6 kg/m^(2),因“左上肢带状疱疹后疼痛伴麻木无力2个月余”入院。患者于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成簇疱疹,疱疹分布于上臂内侧、前臂内侧、左手尺侧三指掌侧,伴持续烧灼样、针刺样疼痛。5 d后出现左手麻木,抓握无力。出疹第2天开始于当地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每日3次,共1周),营养神经(甲钴胺0.5 mg,每日3次),后皮疹逐渐结痂愈合,但疼痛持续存在,左手麻木无力未明显缓解,每日口服普瑞巴林300 mg,间断接受针灸治疗,效果不佳,至本院就诊,门诊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节段性带状疱疹性肢体麻痹”收住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咳嗽咳痰,发热寒战,饮食可,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带状疱疹 老年患者 神经痛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卡地平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瑛 赵雅梅 +4 位作者 魏海燕 苏中宏 尹加林 葛亚力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在心肺转流(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对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CABG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60~79岁,BMI 18~29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采...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在心肺转流(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对脑血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CABG患者64例,男41例,女23例,年龄60~79岁,BMI 18~29 kg/m^(2),ASAⅡ或Ⅲ级,NYHA分级Ⅱ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50%。采用随机双盲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尼卡地平组(N组)和生理盐水组(C组),每组32例。N组在CPB开始后输注尼卡地平0.2~0.5μg·kg-1·min^(-1),于CPB停机后停止输注。C组于相同时点输注同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T_(0))、外科切皮时(T_(1))、CPB 30 min(T_(2))、60 min(T 3)、停CPB 30 min(T_(4))、60 min(T 5)的动脉血气、心输出量(CO)、颈内动脉血流量(Q-ICA)、颈内动脉直径(D-ICA)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_(2))。记录术中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T_(2)—T 5时N组Q-ICA和D-ICA明显增加,rScO_(2)明显升高(P<0.05)。两组T_(0)—T 5时动脉血气指标、T_(0)、T_(1)时Q-ICA、D-ICA和rScO_(2)、术中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BG患者CPB期间输注小剂量尼卡地平可以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升高rScO_(2),减轻围术期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肺转流 颈内动脉血流 局部脑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在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程丹 谭其莲 +6 位作者 蒋宇智 蒋卫清 陈利海 郭姚邑 姜帆 冯悦 斯妍娜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52-1157,共6页
目的观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HRIVE)对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患者胃进气和SpO_(2)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无痛结直肠息肉EMR术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观察快充式经鼻湿化高流量通气(THRIVE)对结直肠息肉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术患者胃进气和SpO_(2)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无痛结直肠息肉EMR术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高流量吸氧组(T组)和常规吸氧组(C组),每组35例。T组给予THRIVE,C组经鼻常规吸氧,麻醉期间维持BIS 50~65。采用床旁胃超声观察患者的胃内容和胃进气。记录术前平卧位下静息5 min(静息5 min)、进镜后1 min、进镜至回盲瓣时和术毕时的HR、SpO_(2),静息5 min、进镜至回盲瓣和术毕时的PaCO_(2)、PaO_(2)和pH,静息5 min和术毕时胃进气和饱胃发生情况、胃窦部横截面积(CSA)。记录麻醉期间轻度低氧、中度低氧、重度低氧的发生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给药次数、PACU停留时间和术中输液量,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反流误吸、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消化科内镜医师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与C组比较,T组进镜后1 min时SpO_(2)明显升高(P<0.05),进镜至回盲瓣和术毕时PaCO_(2)明显降低(P<0.05),轻度低氧和中度低氧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静息5 min和术毕时均未出现胃进气阳性和饱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内镜医师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与常规鼻导管吸氧比较,THRIVE不会引起高碳酸血症,不影响胃进气和胃内容,可以降低无痛EMR术患者轻中度低氧的发生,不增加反流误吸的风险,消化科内镜医师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镇静镇痛 快充式经鼻高流量通气 胃进气 低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