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致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赵阳 关凤军 +1 位作者 韩正祥 张昕博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352-2357,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和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恶性...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抑制剂临床应用中的皮肤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发生和结局。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20年3月至2022年11月接受PD-1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的患者456例,观察出现皮肤irAEs的种类、分级及治疗和预后。结果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1例患者发生irAEs,其中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eactive cutaneous capillary endothelial proliferation,RCCEP)71例(占比70.29%),其中2级15例,1级56例,大多数患者未予特殊治疗,少部分患者加用阿帕替尼抗血管治疗后血管瘤消退;皮肤瘙痒22例(占比21.7%),其中2级4例,1级18例,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治疗,症状在1周内好转;斑丘疹15例(占比14.8%),其中1级皮肤不良反应9例,2级皮肤不良反应6例,使用润肤剂、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进行对症治疗后好转;白癜风样色素脱失4例(占比3.9%),其中2级1例,1级3例,均未进行特殊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1例,ICU支持治疗及激素抗生素应用后,皮损好转;银屑病样反应1例,为3级皮肤反应,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后,皮损好转。结论PD-1发生的irAEs中,分级主要为1~3级,4级以上罕见。irAEs对症处理后,绝大多数可以缓解。皮肤irAEs的早期识别和充分管理可以预防症状发展恶化,皮肤irAEs总体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皮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脉冲光联合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
2
作者 潘敏 陈奕鹤 +1 位作者 陈文琦 王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疗。于治疗前和第1、2、3、4次DPL治疗后4周记录两组患者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改变。采用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AIS)评分分析患者美学改善情况,于第4次DPL治疗后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9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两组患者每次DPL治疗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每次DPL治疗后红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2、3、4次DPL治疗后的潮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AIS评分在第2、3、4次DPL治疗后均较第1次DPL治疗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毛细血管评分和G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L联合LED黄光照治疗ETR可快速、有效地改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症状,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脉冲光 黄光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普瑞巴林及抗病毒药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姜媛 陈文琦 +1 位作者 徐雨婷 戴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4,共5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病人和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亚太地区HZ发病率为3~10/1000人/年[1]。HZ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颅神经或背根神经节重新激活引起的。急性HZ的临床特征表现为...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病人和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亚太地区HZ发病率为3~10/1000人/年[1]。HZ是由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颅神经或背根神经节重新激活引起的。急性HZ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单侧疼痛的水疱或大疱,沿神经分布[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 贴膏 抗病毒药 大疱 皮肤疾病 免疫缺陷 带状疱疹 普瑞巴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凝胶贴膏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疗效 被引量:14
4
作者 姜媛 陈文琦 +3 位作者 徐雨婷 潘敏 张晓荣 戴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沿神经单侧带状分布的簇集性红斑水疱。而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1]。PHN是在带状疱疹皮损好转消退1个月后仍...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沿神经单侧带状分布的簇集性红斑水疱。而该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1]。PHN是在带状疱疹皮损好转消退1个月后仍有疼痛,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中国人群中,有29.8%的带状疱疹病人可能会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国外有研究报道带状疱疹发生PHN的平均概率为10%~2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利多卡因凝胶 神经病理性疼痛 贴膏 簇集性 带状疱疹病 普瑞巴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二酸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在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6
5
作者 姜媛 陈文琦 +1 位作者 徐雨婷 戴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400-1405,1421,共7页
目的:研究传统的单纯使用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和15%壬二酸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 目的:研究传统的单纯使用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和15%壬二酸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效果、复发率、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102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传统治疗组单纯使用口服羟氯喹和盐酸多西环素进行系统治疗12周,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在传统单纯治疗基础上同时外用15%壬二酸凝胶12周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疗效、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综合临床评估。最后继续观察12周,评价复发率。结果:治疗12周后,传统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37%,联合壬二酸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前后差值评分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方面,传统治疗组复发率为24.07%,联合壬二酸治疗组复发率为8.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壬二酸凝胶联合羟氯喹、盐酸多西环素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痤疮 壬二酸 多西环素 羟氯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