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灌注成像的全脑及局部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研究
1
作者 周啸虎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任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2,135,共6页
目的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的局部特征和全脑特征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P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勾画Tmax图的灌注异常感兴趣... 目的探讨MR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的局部特征和全脑特征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1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P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勾画Tmax图的灌注异常感兴趣区,应用SPM软件自动分割Tmax图全脑区。应用AK软件分别提取局部和全脑特征并降维,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构建急性脑卒中预后模型并寻找最优预测模型。结果经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降维后与预后最相关的局部特征为6个、全脑特征为5个、联合局部和全脑的特征为10个。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局部和全脑特征构建的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89.1%,明显优于局部特征模型(AUC=0.706;Z=-3.248;P=0.001)和全脑特征模型(AUC=0.711;Z=-3.393;P<0.001)。结论联合局部和全脑的PWI特征可更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个性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后 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TOAST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2
作者 任军 姜亮 +6 位作者 殷信道 陈慧铀 彭明洋 陈松旺 毛存南 周俊山 张颖冬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8期561-566,共6页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 目的应用多模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分析急性脑梗死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行多模磁共振检查,记录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检查,并根据结果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分型及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43例)、动脉取栓组(34例)及保守治疗组(33例),并对3组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动脉取栓组患者存在半暗带及血管高信号征的比率均高于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713,P=0.001;F=8.108,P=0.017)。(2)在DWI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小穿支梗死及单侧前循环梗死所占比率较大(25.58%、23.26%),动脉取栓组和保守治疗组以单侧前循环及前-后循环所占比率较大(52.94%、21.43%;30.30%、30.30%)。(3)在TOAST分型构成比方面,静脉溶栓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所占比率最高(39.53%),动脉取栓组以不明原因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ND)所占比率最高(73.53%),保守治疗组以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所占比率最高(48.48%)。(4)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影像学表现上,静脉溶栓组及保守治疗组MRA表现正常所占比率最高(72.09%、51.52%),而动脉取栓组MRA表现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占比率最高(41.18%)。(5)3组间比较,动脉取栓组的出血转化率最高(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2,P=0.040)。(6)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高血脂症在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09,P=0.003;F=6.176,P=0.046)。(7)保守治疗组发病时间(6.55±4.70)长于静脉溶栓组(2.93±1.05)及动脉取栓组(3.07±2.5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246,P=0.000)。结论了解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TOAST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脑功能梯度变化与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
3
作者 朱海雪 李彪 +3 位作者 方子淮 冯源 殷信道 徐晓敏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8,共6页
目的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科急症之一,常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但是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如何促进情绪障碍的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脑功能梯度技术探索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我们对44名突发感音神经性... 目的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科急症之一,常诱发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但是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如何促进情绪障碍的发生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脑功能梯度技术探索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我们对44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组的听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状态脑功能梯度进行了评估。采用脑功能连接梯度来识别双侧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引起的大脑皮层连接梯度的变化。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包(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12,SPM12)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22.0,SPSS 22.0)计算fMRI数据与焦虑-抑郁样情绪障碍评分的皮尔森相关性。结果患者与健康对照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上匹配良好。患者组两耳的平均听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增高。结果显示两组间的主梯度没有显著差异。在网络水平,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初级梯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节点水平,患者左侧楔前叶的梯度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左侧、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侧海马旁回及左内侧额上回的主梯度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梯度值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负相关(r=-0.413,P=0.005)。结论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脑区的功能梯度变化有助于阐明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 神经影像 磁共振成像 功能梯度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W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 被引量:7
4
作者 郭群 吴含 +3 位作者 彭明洋 陈国中 殷信道 孙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35,48,共5页
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 目的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52)和测试集(n=108)。采用A.K.软件提取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图像提取113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1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模型预测训练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56,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5、0.948,准确度达0.954;基于DWI模型预测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预后的AUC为0.80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8、0.816,准确度达0.828。结论基于治疗前DWI的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MSCTA特征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 被引量:7
5
作者 靳明旭 尤佳 +2 位作者 张娣 马跃虎 殷信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比较2组病例的MSCTA征象特征以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的差异。结果:症状组55例,平均年龄(52.36±7.45)岁,无症状组19例,平均年龄(64.38±8.86)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夹层长度、影像分型、分支血管受累、血管周围脂肪浸润、假腔血栓及假腔钙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后,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影像学转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MSCTA征象上存在显著差异。无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稳定,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吸收,这可能是由2组形态学分型的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MRI构建急性脑卒中出血转化风险预测可解释模型
6
作者 于慧华 姜亮 +3 位作者 彭明洋 耿文 殷信道 周春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4,共6页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构建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可解释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74例。根据治疗后24 h的CT或者MRI评估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应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1143个弥散加权成像...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构建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可解释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74例。根据治疗后24 h的CT或者MRI评估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应用PyRadiomics软件提取1143个弥散加权成像特征和1143个灌注加权成像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评分(radiomics score,Radscore)。通过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选择模型开发的最佳特征。应用6种不同的机器学习分类器[梯度提升分类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自适应提升、高斯朴素贝叶斯和逻辑回归]构建出血转化风险可解释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经特征筛选降维后共筛选出15个与急性脑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变量[包含年龄、发病至MRI检查时间、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糖尿病史、房颤史]及Radscore被纳入机器学习模型中,其中RF模型的预测效能最好,其AUC达0.928。当临界值为0.844时,其准确度为85.5%、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88.2%。DCA显示RF模型在预测急性脑卒中出血转化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净收益。结论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RF可解释模型可更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血转化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预测急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缪丽琼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吴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21,75,共5页
目的 基于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前MRI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分析其在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MRI检查和MT治疗的214例急... 目的 基于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切除术(mechanical thrombectomy,MT)前MRI影像组学特征和机器学习,分析其在预测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MRI检查和MT治疗的21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ITK-SNAP软件对治疗前MRI图像上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梗死区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灌注异常区进行分割,应用AK软件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HT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HT预测中的价值。结果 每例患者各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0个与HT预测最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HT的AUC为0.98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67;预测测试集患者HT的AUC为0.92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26、0.852。结论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分析是预测急性脑卒中HT的重要工具,对早期准确识别HT高风险患者具有较高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出血转化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结合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罕奇 张浩 +5 位作者 葛晓敏 彭明洋 谢光辉 陈国中 殷信道 许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65-1170,共6页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nschemic strohe,AIS)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105)和测试集(n=50),另收集... 目的: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nschemic strohe,AIS)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的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AI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105)和测试集(n=50),另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n=45)作为外部验证。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病变区的影像特征,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建立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应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DWI和PWI图像各提取131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40个与卒中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DWI+PWI的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训练集:0.981;测试集:0.891)均高于单序列模型(DWI或PWI),其准确度分别达0.943、0.900。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基于DWI+PWI的模型同样优于单序列(DWI或PWI)的预测模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4、0.783,其准确度可达0.822。结论:结合机器学习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预测AIS机械取栓治疗预后,并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学习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的黑质影像组学诊断帕金森病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谷翔 彭明洋 +3 位作者 陈宇辰 殷信道 陈国中 任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的黑质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方法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PD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的S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的黑质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方法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早期PD患者和80例健康受试者的SW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SWI上黑质区域进行感兴趣区勾画,并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应用5种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分析、随机森林、贝叶斯、K近邻)构建PD诊断模型,选择诊断效能最好且最稳定的模型进行验证,并与人工识别燕尾征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共筛选出7个与PD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逻辑回归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最好(AUC=0.975)且最稳定(AUC的相对标准差为4%)。在测试集中,逻辑回归分析模型诊断PD的AUC为0.938,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5.8%,其诊断效能明显优于人工识别(Z=2.241, P=0.025)。结论 基于SWI黑质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逻辑回归分析模型可准确诊断PD,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影像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黑质 磁敏感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影像组学结合机器学习预测卒中的预后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毅 陈罕奇 +2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张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5-540,共6页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 目的探讨卒中机械取栓治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D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预测预后的效果。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9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其中训练集157例,测试集68例。采用A.K.软件分别提取治疗前后DWI梗死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的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收集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患者(验证集75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治疗前后DWI图像共提取792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20个与预后高度相关的特征。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支持向量机分离器建立的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4,准确度达0.974;预测测试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60,准确度达0.928;预测验证集患者预后的AUC为0.901,准确度达0.898;并具有较高的外部验证一致性(P>0.05)。结论基于治疗前后DWI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对卒中机械取栓后预后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和较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OPA PET/CT定量分析提高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武婕 周蕾蕾 +5 位作者 张逸悦 蒋腾 徐志宏 张思伟 白侠 王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 目的探讨6-^(18)F氟-L-多巴(^(18)F-FDOPA)PET/CT半定量分析及人工智能平台对帕金森病(P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经临床确诊的56例PD患者,其中33例早期(Hoehn-YahrⅠ~Ⅱ级),23例晚期(Hoehn-YahrⅢ~Ⅳ级);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期健康对照者27例,行^(18)F-FDOPA PET/CT。于HERMES BRASS平台计算受试者纹状体各亚区与枕叶体积计数比(SORs),完成基于感兴趣区的脑半定量分析,观察早期和晚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性。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对PD组和健康对照组纹状体各亚区SORs行主成分分析,观察数据聚集度和组间区分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晚期PD患者尾状体、前壳核、后壳核和纹状体整体SORs显著降低(t=9.02~11.72,P<0.0001),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73、0.995和0.982。早期PD患者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分别为尾状核(7.61±5.50)%、前壳核(11.43±8.97)%、后壳核(17.17±11.63)%、纹状体(10.65±7.46)%。PD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主成分分析有显著区分度,PD组纹状体^(18)F-FDOPA摄取显著降低,早期PD患者对侧后壳核损失最显著,下降百分比为34%。结论平台半定量分析^(18)F-FDOPA PET/CT图像,为P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半定量数值,纹状体特别是壳核的不对称性可能是PD早期诊断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18)F-FDOPA PET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半定量分析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灌注强度比值的侧支循环对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预后预测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乾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任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0,93,共6页
目的 以急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侧支循环标准,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在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 目的 以急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侧支循环标准,探讨低灌注强度比值(hypoperfusion intensity ratio, HIR)在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3月在本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晚期时间窗(6~24 h)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侧支循环评分采用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 Neuroradiology, ASITN)分级系统评估(侧支循环良好:3~4级;侧支循环不良:0~2级)。HIR为脑血流达峰时间(time-to-maximum, T_(max))>10 s体积与T_(max)>6 s体积的比值。3个月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估(预后良好:0~2分;预后不良:3~6分)。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HIR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性及其在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侧支循环良好组(n=90)相比,侧支循环不良组(n=70)的HIR值较高(0.45±0.07 vs.0.30±0.08;P<0.001)、出血转化率较高(44.43%vs. 20.00%;P=0.003)、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率较高(45.71%vs. 23.33%;P=0.003)及预后良好率较低(44.29%vs. 67.78%;P=0.03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IR值与ASITN分级间具有良好的负相关(预后良好组:r=-0.856;P<0.001;预后不良组:r=-0.888;P<0.001);HIR值与3个月mRS评分具有良好的正相关(r=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R [OR(95%CI):0.629(0.421~1.418);P=0.041]为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EVT治疗后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ASITN分级与HIR预测晚期时间窗急性卒中预后的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837 vs. 0.887;Z=1.696,P=0.090)。结论 基于HIR的侧支循环评估可准确晚期时间窗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预后,为临床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预后 晚期时间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患者多层脑网络异常与情绪障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苗修前 徐进敬 +3 位作者 李彪 冯源 陈宇辰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技术探索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1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伴偏头痛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的听力、偏头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态功能MRI进行了... 目的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技术探索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与情绪障碍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41名突发感音神经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伴偏头痛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的听力、偏头痛、多维度神经功能及静息态功能MRI进行了评估。采用多层网络来识别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诱导的动态大脑全局网络交换的变化。采用图论网络分析软件处理血氧水平依赖成像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功能MRI数据与情绪障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SSNHL伴偏头痛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上匹配良好。SSNHL伴偏头痛患者组两耳的平均听阈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显著增高。两组间的总体模块化没有显著差异,但右侧中央沟盖、中扣带皮层、左侧楔叶和枕下回的网络切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错误发现率校正)。SSNHL伴偏头痛组中扣带回的网络转换率与抑郁评分呈负相关(r=−0.41,P=0.008)。结论SSNHL伴偏头痛患者脑区的网络切换率减低,与抑郁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助于阐明SSNHL伴偏头痛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伴偏头痛 神经影像 磁共振成像 多层脑网络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连接分析对基底节区卒中患者的偏侧化研究
14
作者 茆倩倩 陈宇辰 +3 位作者 陈慧铀 姜亮 姜海龙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8,共6页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 目的 探究左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lef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L-BGS)与右侧基底节区卒中患者(right-sided basal ganglia stroke,R-BGS)大脑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的改变,进一步探索卒中偏侧化机制。材料与方法 选取23名L-BGS患者、18名R-BGS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分别对三组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MRI (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扫描。基于rs-fMRI和滑动窗口技术分别对两组患者和HCs进行静态功能连接分析和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 在静态脑网络连接分析中,同HCs组相比,L-BGS组患者表现为更广泛的网络内连通性增加及减弱(P<0.001,团块水平FWE校正);R-BGS组患者则有着更为广泛的网络间连接受损(P<0.016 7,FDR校正)。在动态连接分析中,相较于HCs组,L-BGS组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网络连接重组(P<0.05,FDR校正)。结论 本研究证实在基底节区卒中发生的1个月内,L-BGS患者表现出更积极的静态与动态脑网络连接的代偿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卒中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动态功能网络连接 偏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信号特点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丹凤 陈慧铀 +5 位作者 张卫东 孙军 毛存南 苏文 王鹏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信号特点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2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病... 目的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方法,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和信号特点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2例有临床症状的MCA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人,进行常规头颅MR扫描和MCA狭窄处黑血技术T1WI、T2WI扫描。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位置分为前壁、下壁、后壁、上壁;依据弥散加权图像上MCA供血区有无高信号分为急性脑梗死、无急性脑梗死。统计斑块的好发部位;比较急性脑梗死与无急性脑梗死之间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数目的差异。结果 32例图像用于分析,斑块的分布情况为前壁13例、下壁7例、后壁4例、上壁4例,余4例为管腔完全闭塞,各分布部位的相应急性脑梗死例数为2、2、3、4,位于上壁或后壁的斑块较前壁或下壁斑块更易引起急性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急性脑梗死15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8例;无急性脑梗死17例,T1WI或T2WI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信号的有2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血管前壁、下壁,但位于上壁或后壁斑块更易引发脑梗死;高信号或混杂信号斑块更多见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其不稳定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大脑中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振 黄晓斌 +4 位作者 彭明洋 王同兴 谢光辉 任军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9,共5页
目的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 目的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测试集(n=52),根据治疗后24 h的磁共振图像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每例患者各提取1584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5个与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房颤史、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的诺莫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989),预测测试集出血转化AUC为0.88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6、0.908),均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AUC=0.763)或临床特征模型(AUC=0.707)。结论多模态磁共振联合临床特征的影像组学和机器学习可以预测急性脑卒中动脉取栓术后出血转化,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列线图模型 弥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王利伟 王牧 +3 位作者 王绍娟 殷信道 毛存南 薛海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3期198-201,共4页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共4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29例,前列腺癌18例。检查方法包括常规T1WI、T2WI、DWI和脂肪抑制成像。所有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观察...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共4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29例,前列腺癌18例。检查方法包括常规T1WI、T2WI、DWI和脂肪抑制成像。所有病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观察前列腺大小、病变位置、信号特点及肿瘤侵犯情况,对DWI、ADC数据行定量分析。结果 MRI显示18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于外周带13例,表现为T2WI外周带内结节状、片状异常低信号区;8例位于中央带或移行带。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度为81.07%、特异度为78.01%、准确率为80.11%。结论联合应用DWI成像方法可以提高MR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WI和FLAIR的机器学习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郭静丽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刘浩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25,42,共5页
目的 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 目的 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上对应的急性梗死区进行分割,并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平台(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A.K.)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发病时间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发病时间预测中的价值,并与人工识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共筛选出10个(7个DWI特征及3个FLAIR特征)与卒中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人工识别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DWI-FLAIR不匹配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7、0.622。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7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50;预测测试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1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852。结论 基于DWI和FLAI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提供影像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发病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1H-MRS定量分析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姜亮 刘文 +3 位作者 肖朝勇 李宗鸿 胡军 殷信道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定量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代谢产物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脑实质区胶质瘤的1H-MRS图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 目的定量分析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代谢产物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8例脑实质区胶质瘤的1H-MRS图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标准,将病例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组(Ⅰ~Ⅱ级,24例)和高级别胶质瘤组(Ⅲ~Ⅳ级,34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代谢物及对侧相应脑组织代谢物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8例脑胶质瘤实质区的rCho、Cho/Cr较对侧正常区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余代谢物及比值呈不同程度降低。在两组胶质瘤中,肿瘤实质区rNAA、Cho/Cr、NAA/Cr、NAA/Cho值及Lac峰存在显著差异(P〈0.05)。(2)肿瘤实质区rCho、Cho/Cr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NAA、NAA/Cr、NAA/Cho与肿瘤级别呈负相关,其中rNAA及NAA/Cho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5、-0.616。(3)经ROC分析发现rNAA、NAA/Cr、NAA/Cho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曲线下面积大于0.5,肿瘤实质区rNAA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20(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1.8%);肿瘤实质区NAA/Cr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3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5.9%);肿瘤实质区NAA/Cho鉴别胶质瘤分级的最佳截断值为0.19(敏感度为91.7%,特异度为67.6%)。结论依据1H-MRS定量参数分析,肿瘤实质区NAA、NAA/Cr、NAA/Cho鉴别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稍高特异度,有助于脑实质区胶质瘤的分级诊断,而肿瘤实质区rCho、Cho/Cr在脑实质区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波谱学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娅梅 陈谦 +3 位作者 殷信道 许权 冯源 徐辉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7-541,共5页
目的:利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痛风患者四肢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沉积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诊断标准的痛风患者的四肢关节双源CT双能量扫描结果,其中25例急性期痛风,20例非急性... 目的:利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急性期和非急性期痛风患者四肢关节中的尿酸盐结晶沉积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诊断标准的痛风患者的四肢关节双源CT双能量扫描结果,其中25例急性期痛风,20例非急性期痛风。利用痛风分析软件对2组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数目及体积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急性期痛风患者有20例(足踝关节112处,膝关节75处,手腕关节50处)四肢关节显示尿酸盐结晶沉积,显示病灶数目共237处,平均体积(0.697±0.478)cm3;非急性期痛风患者有19例(足踝关节114处,膝关节68处,手腕关节61处)四肢关节显示尿酸盐结晶沉积,显示病灶数目共243处,平均体积为(0.725±0.426)cm3。急性期与非急性期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1,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均可诊断,可作为临床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尿酸盐沉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