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腔内介入术后应用仿生唾液腺诱导技术缓解继发口干症的效果研究
1
作者 李燕 葛静萍 +1 位作者 尹媛媛 孙红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探讨仿生唾液腺诱导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介入术后缓解继发口干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字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ISMAD... 目的探讨仿生唾液腺诱导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介入术后缓解继发口干症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数字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ISMAD腔内治疗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1~48 h使用棉签蘸温水(25~35℃)湿润口唇,术后1~2 h内每15 min 1次,3~48 h内每30 min 1次。试验组40例患者术后1~48 h使用仿生唾液腺诱导技术提供15 mL/h的连续可控水流,持续保持口唇和口腔内湿润。观察两组术后1、12、24、48 h口干程度及口腔舒适度。结果试验组术后1、12、24、48 h口渴发生率及口渴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口腔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ISMAD介入术后应用仿生唾液腺诱导湿润技术能显著降低口渴发生率,提高患者口腔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唾液腺诱导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介入术 口干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燕 葛静萍 +1 位作者 顾建平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9-552,共4页
【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V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例VAD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6例VAD患者经过护理后,腹痛、腰痛症状... 【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V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例VAD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6例VAD患者经过护理后,腹痛、腰痛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全部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术后观察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腹部或腰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DSA或CTA 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AD 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非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比较
3
作者 王剑 钱成 +6 位作者 顾建平 高立兵 公茂峰 刘亮 倪国庆 彭鹏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14-721,共8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 目的比较两种非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技术指标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和附属南京医院首选小腿深静脉入路(45例)和健肢股静脉入路(74例)行CDT治疗的急性下肢混合型DVT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比较两组间血管穿刺和置管技术成功率,以及成功置管的CDT静脉穿刺次数、置鞘时间、置管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剂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穿刺及抗凝溶栓相关并发症),不同解剖节段溶栓效果和至少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结果选择小腿深静脉入路、健肢股静脉入路成功置管CDT患者分别为31例、58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68.89%(31/45)、78.38%(58/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小腿深静脉入路组21例(67.74%)置鞘成功需2针次以上穿刺;健肢股静脉入路组置鞘时间明显少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1.84±0.87)min比(10.52±6.13)min,P<0.001],但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小腿深静脉入路组[(41.60±13.31)min比(20.06±4.46)min,P<0.001]。健肢股静脉入路组、小腿深静脉入路组溶栓时间分别为(5.34±1.43)d、(5.06±1.18)d(P=0.354),但健肢股静脉入路组溶栓剂用量较多[(352.16±71.98)万U比(284.68±77.64)万U,P<0.001]。末次随访显示,小腿深静脉入路组股腘静脉通畅率程度明显高于健肢股静脉入路组(P=0.037)。两组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静脉功能不全流行病学和经济研究-生活质量/症状(VEINES-QOL/Sym)问卷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腿深静脉入路CDT与健肢股静脉入路CDT相比,可更好地清除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内血栓,提高股腘静脉通畅率,但在减少PTS发生和改善患者VEINES-QOL/Sym上并无明显优势,且对小腿深静脉穿刺置鞘技术要求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置管溶栓 胫静脉 股静脉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8例 被引量:6
4
作者 施万印 陈亮 +1 位作者 刘长建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78-9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成功开通。7例球囊成形结合植入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1例球囊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导管直接溶栓2 d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溶解,血流恢复通畅。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4.7±3.9)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患者CT及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其中3例支架内可见内膜轻度增生,但血流均通畅。结论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髂静脉 滤器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介入治疗 被引量:9
5
作者 史亚东 顾建平 +6 位作者 陈亮 施万印 何旭 楼文胜 陈国平 苏浩波 汪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结合普通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单中心收治的64例(84次)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内瘘造影明确诊...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结合普通球囊扩张治疗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单中心收治的64例(84次)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穿刺置管内瘘造影明确诊断。术中用普通导丝行内瘘血栓闭塞段机械碎栓术后予尿激酶12.5万~37.5万U团注,若血栓未完全溶解则保留导管,用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至内瘘血栓完全清除;若内瘘管腔狭窄>50%或狭窄影响透析,则行普通球囊扩张术。通过KaplanMeier曲线估算首次介入治疗后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结果 84例次患者中69例次(82.1%)取得技术成功。14例次患者因内瘘严重狭窄行普通球囊扩张术,成功12例次(85.7%)。总体临床成功率为78.6%(66/84)。治疗过程中共发生7例次(8.3%)出血事件,其中大出血、小出血事件分别为3例次、4例次。术后3、6、12、24个月一期/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6.1%/81.3%、63.6%/70.8%、40.8%/47.0%、12.5%/32.5%。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人工动静脉内瘘血栓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辅助普通球囊扩张能为内瘘狭窄病变提供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动静脉内瘘 血栓形成 置管溶栓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教学模式在介入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甘舒琴 何娟 +1 位作者 葛静萍 李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75-1179,共5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教学模式即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联合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介入病房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介入病房接受规范化培训的40名新入职护士,分为...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教学模式即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联合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介入病房护理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介入病房接受规范化培训的40名新入职护士,分为对照组(n=20)和实验组(n=20)。对照组接受传统临床教学方法,实验组运用CP联合PBL的新型临床教学方法。规培结束后比较两组护士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应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规培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综合应变能力考试分数分别为93.85±3.83、94.05±2.68、92.45±3.10;而对照组相应考试分数分别为86.55±4.52、90.10±5.23、86.45±4.79,实验组各项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不仅拥有更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且教学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在介入科病房规范化培训护士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CP联合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改善了综合应变能力,并促进其培养批判性思维。此外,该新型教学方法提升了介入科病房的教学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教学模式 介入护理 规范化培训 临床带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真实临床结果 被引量:2
7
作者 付冠琦 钱成 +5 位作者 公茂峰 刘正立 孔杰 汪涛 顾建平 何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430,共6页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 目的探讨现实临床中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OrchidⓇDCB治疗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末次随访时患肢一期和二期通畅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技术成功率及随访期主要不良事件(MAE)截肢、病变段血栓形成及全因死亡。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评估患肢通畅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确定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结果共入组146例患者(163条患肢),年龄为(71.7±9.7)岁;病变长度为(276.60±112.61)mm;97条(59.5%)患肢存在重症下肢缺血(CLI),57条(35.0%)患肢为股腘动脉病变。术后随访(583.2±261.84)d。MAE发生率为8.9%(13/146),死亡率为5.5%(8/146)。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2%、78.1%、69.0%,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2%、87.5%、74.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CLI是影响一期通畅率的风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术后1、2、3年一期通畅率在间歇性跛行组分别为98.2%、89.1%、82.3%,CLI组分别为88.2%、78.0%、56.6%。CLI组的MAE发生率为16.5%(15/91)。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间歇性跛行组疗效优于CLI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药物涂层球囊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监测在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5
8
作者 赵伯翔 顾建平 +6 位作者 陈国平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宋进华 苏浩波 施万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值的变化,结合影像学表现,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8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抗凝组(A组)20例、置管溶栓组(CDT,B组)40例和顺行性溶栓组(C组)20例。为防止致命性肺栓塞(PE)发生,B、C组患者溶栓前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药物均采用尿激酶,总量均为50万u/d。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开始2、4、6、8 d,治疗结束时)的D-二聚体值,同时计算各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及血栓清除率,采用统计学方法评判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及D-二聚体与血栓溶解体积、血栓清除率的关系。结果 A、B、C组患者治疗前的D-二聚体均值分别为(0.83±0.21)μg/ml、(0.83±0.28)μg/ml、(0.82±0.20)μg/ml,治疗后分别为(0.30±0.98)μg/ml、(0.31±0.12)μg/ml、(0.33±0.11)μg/ml,与正常临界值(0.5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治疗前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各时间点血栓清除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全程看,D-二聚体值与血栓清除率无相关性(Pearson系数=0.028,P=0.538)。B、C组第2天的D-二聚体峰值与对应时间点血栓溶解体积呈直线相关关系(R2=0.970,P=0.000)。B、C组D-二聚体峰值与治疗结束后血栓清除率呈正相关(Pearson系数=0.547,R2=0.299,P=0.000)。B、C组在治疗第8天前有24例(40%)D-二聚体值已降至正常值范围,结合造影图像比较,其中5例在治疗第8天前血栓清除率已达100%,其余19例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较前(D-二聚体值降至正常值时所对应的血栓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在第8天前未降至正常范围内的36例(60%),继续溶栓后血栓清除率继续增加。结论 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再发血栓形成,对治疗效果起到预测作用,同时能为停止溶栓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抗凝 置管 溶栓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长期留置并发症CT随访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赵伯翔 顾建平 +8 位作者 何旭 宋进华 苏浩波 楼文胜 陈亮 陈国平 施万印 汪涛 黄昊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44-948,共5页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通过CT 随访观察63例IVCF留置1~15年、平均(4.68±3.18)年患者(Aegisy 滤器12例,OptEase滤器19例,TrapEase 滤器11例,Simon- Nitinol 滤器13例,VenaTech 滤器8例)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断裂、下腔静脉穿孔、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复发及症状性肺栓塞(PE)再发。根据Durack分级标准,将下腔静脉穿孔分为0~Ⅳ级。记录IVCF置入后是否接受规范性抗凝治疗。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经CT随访131次,每例患者随访1~5次,平均2.08次。结果显示,IVCF断裂6例(6/63,9.52%),含OptEase 2例(2/19,10.53%),TrapEase 4例(4/11,36.36%);Ⅰ级以上下腔静脉穿孔22例(22/63,34.92%),含Aegisy 1例(1/12,8.33%),OptEase 2例(2/19,10.53%),VenaTech 4例(4/8,50%),TrapEase 3例(3/11,27.27%),Simon- Nitinol 12例(12/13,92.31%),Simon- Nitinol滤器穿孔发生率高于其它4款滤器(P<0.05);症状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或闭塞5例(5/63,7.94%),含OptEase 1例(1/19,5.26%),TrapEase1例(1/11,9.09%),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DVT复发8例(8/63,12.70%),含OptEase 3例(3/19,15.79%),TrapEase 1例(1/11,9.09%),VenaTech 1例(1/8,12.50%),Simon- Nitinol 3例(3/13,23.08%),规范性抗凝患者DVT复发发生率低于未规范抗凝患者(P=0.044);再发症状性PE 1例(1/63,1.59%),为置入Aegisy(1/12,8.33%)且未规范抗凝治疗患者。结论 IVCF长期留置并发症并不少见,尤其是下腔静脉穿孔及DVT复发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对未取出IVCF的CT随访观察,尽早发现相关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同时重视IVCF置入后规范性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滤器 并发症 CT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不良反应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李燕 许秀芳 +6 位作者 吴小艳 尹媛媛 李晓梅 陈婷婷 黄昊 SUTEDJO Janesya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后瘀斑、硬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以探讨最佳的皮下注射方法,为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9月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2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两种皮下注射方法后瘀斑、硬结发生率及疼痛程度,以探讨最佳的皮下注射方法,为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6年3-9月接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3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例患者分别接受2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实验侧(患者左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停留10 s之后拔针,不按压;对照侧(患者右侧腹部):缓慢推注时间为10 s,注射后即拔针,拔针后按压3 min。注射后2、1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注射局部疼痛程度;观察两种方法所致皮下瘀斑和硬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侧VAS疼痛评分2、12 h(0.88±0.66,0.34±0.47),均低于对照侧(2.02±0.65,1.19±0.63),P<0.05;两组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实验侧瘀斑(10.5%)低于对照侧瘀斑发生率(23.5%),t=2.736,P<0.05;实验侧硬结发生率(0.04%)低于对照侧硬结发生率(15.4%),t=2.946,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持续推注时间10 s,停留10 s,拔针后不按压的方法,可减少患者皮下瘀斑、硬结的发生率及减轻疼痛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DSA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蓝月 顾建平 +2 位作者 王利伟 楼文胜 殷信道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造影(MSCTV)及DSA静脉造影在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8例临床可疑IVCS患者的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图像数据,测量MSCTV图像中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比较MSCTV及溶栓治疗前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结果 MSCTV发现IVCS 29例,DSA在溶栓治疗前发现IVCS 20例,溶栓治疗后发现IVCS 29例。MSCTV与溶栓前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0.01<P<0.05),MSCTV与溶栓后DSA对IVC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在IVCS诊断中,MSCTV的准确性明显优于溶栓治疗前DSA检查,可作为IVCS诊断的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中改良腹壁皮下注射部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葛静萍 顾建平 +3 位作者 许秀芳 万丽 郑乃霞 李燕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1-897,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腹壁皮下注射部位(以下称改良部位)及分区方法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20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妊娠晚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 目的探讨改良腹壁皮下注射部位(以下称改良部位)及分区方法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20例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妊娠晚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部位分为2组,每组10例分析注射部位皮下组织厚度、皮下出血发生率、血浆anti-Xa因子活性水平、疼痛评分,探讨改良部位的可行性、有效性。结果皮下组织厚度:脐周10cm内为(8.4±1.9)mm,小于低分子肝素(速碧林)注射针头长度;三角肌下缘、前腹壁、侧腹壁分别为(17.7±4.2);(20.2±4.6);(26.8±5.6)mm,均大于针头长度,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355,P<0.001);前腹壁及侧腹壁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56,1.858;P=0.100,0.144)。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arti-Xa活性水平均于治疗第5天达到治疗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部位瘀点、紫癜及皮下出血的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07,4.824,22.260;P<0.001,P=0.028,P<0.001)。穿刺及拔针即刻疼痛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7.182,5.813;P<0.001,P=0.047)。结论与上臂部、脐周10cm内(传统注射部位)相比,改良部位及分区法具有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可靠、并发症少、舒适度高、便于自我注射的优势,是妊娠晚期皮下注射部位选择的优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 改良皮下注射 妊娠晚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病因及诊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3
作者 吴霜 顾建平 楼文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3-737,共5页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是左侧髂总静脉受横跨前方的右侧髂总动脉和后方腰骶椎共同压迫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反复发作的浅表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有...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是左侧髂总静脉受横跨前方的右侧髂总动脉和后方腰骶椎共同压迫引起的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表现为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反复发作的浅表静脉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目前主要诊断方法有超声、CT、MRI及静脉造影等。传统的IVCS治疗方法效果差、并发症多,腔内治疗已逐渐成为有效方法。近年对IVCS病因及发病机制、影像诊断方法及腔内治疗评估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影像诊断 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oStream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缺血6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袁园 黄昊 +6 位作者 顾建平 何旭 陈亮 赵伯翔 史亚东 陆照璇 苏浩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 探讨AcoStream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coStream血栓抽吸治疗的6例ALLI患者临床资料。技术成功定义为完成AcoStream取栓操作;临床成功定义... 目的 探讨AcoStream血栓抽吸装置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coStream血栓抽吸治疗的6例ALLI患者临床资料。技术成功定义为完成AcoStream取栓操作;临床成功定义为ALLI相关症状缓解。根据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术后即刻血供,Cooley疗效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出院后30 d随访手术相关并发症、截肢率、短期通畅率及死亡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完成取栓手术操作。3例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2例联合CDT,1例联合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及CDT。1例伴有严重下肢动脉硬化患者术中行髂动脉球囊扩张术。TIMI分级术前0级2例,1级4例;术后即刻2级和3级各3例,其中3例联合CDT术后1 d复查TIMI分级均为3级。出院后30 d随访,患肢通畅6例;Cooley疗效评分显示痊愈3例,良好3例;无截肢、死亡。结论 AcoStream血栓抽吸装置治疗ALLI安全有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oStream血栓抽吸装置 经皮机械清除血栓 急性下肢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深静脉血栓形成获得性危险因素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霜 楼文胜 +8 位作者 顾建平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施万印 宋进华 汪涛 赵伯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88-992,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334例临床确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6)和中老年组(≥45岁,n=248),比较两组肥胖、吸烟、DVT家族史、DVT病... 目的探讨青年和中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获得性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334例临床确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n=86)和中老年组(≥45岁,n=248),比较两组肥胖、吸烟、DVT家族史、DVT病史、恶性肿瘤、静脉曲张、自身免疫性疾病、口服避孕药、慢性肾功能不全、妊娠/产后、骨折、手术、外伤、长期制动等发病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DVT获得性危险因素依次为妊娠/产后(29.1%)、肥胖(10.5%)、手术(9.3%)、口服避孕药(8.1%),中老年组依次为骨折(20.6%)、恶性肿瘤(17.3%)、肥胖(13.3%)、手术(12.9%);两组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骨折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致病获得性因素存在年龄差异,青年人以妊娠/产后、肥胖等因素居多,中老年人以骨折、恶性肿瘤因素居多,临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青年 中老年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并发症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6
作者 胡蓝月 顾建平 楼文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5-649,共5页
随着下腔静脉滤器使用率的增高,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公认的下腔静脉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的变形、倾斜、断裂、移位,下腔静脉的穿孔、血栓形成、闭塞,再发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 随着下腔静脉滤器使用率的增高,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公认的下腔静脉滤器相关并发症包括滤器的变形、倾斜、断裂、移位,下腔静脉的穿孔、血栓形成、闭塞,再发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准确的认识滤器相关并发症,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以至避免其发生,对下腔静脉滤器在临床上更安全有效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滤器相关并发症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防治的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并发症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部位的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燕 万丽 +3 位作者 葛静萍 Sutedjo Janesya 赵伯翔 顾建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注射部位的选择策略,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妊娠晚期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通过脐部做一水平线...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注射部位的选择策略,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需要抗凝剂皮下注射治疗的妊娠晚期患者4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通过脐部做一水平线,经B超测定双侧前上侧腹部、前下侧腹部、中上侧腹部、中下侧腹部8个区域的皮下组织厚薄程度,在确定注射深度安全的情况下在腹部8个区域行轮换皮下注射;对照组选择部位为上臂部三角肌中、后区域轮换注射。比较两组注射后即刻、2 h疼痛评分,皮下淤斑和硬结的发生率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注射后即刻、2 h疼痛评分,淤斑、硬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 01);两组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避开脐周(距脐10cm以内),在腹壁外侧缘8个区域内运用改良皮下注射技术对妊娠晚期患者行抗凝剂皮下注射安全、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晚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剂 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术后血红蛋白尿鉴别诊断及出血分级管理策略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燕 葛静萍 +4 位作者 尹媛媛 刘萍 赵伯翔 孔杰 牟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4-819,共6页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实施血红蛋白(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治疗的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实施血红蛋白(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治疗的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依据术后Hb尿鉴别诊断评估出血风险,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评价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尿红细胞计数分别为(6.53±0.88)个/μL、(51.7±9.15)个/μL、(13.03±1.94)个/μL、(4.70±1.02)个/μL,Hb分别为0、(81.92±7.86) mg/L、(21.50±7.01) mg/L、(7.10±0.7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 h、48 h、72 h纤维蛋白原、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pH、尿比重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9例(22.5%)、17例(42.5%)发生轻微出血,0例、2例(5.0%)发生严重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腿围消肿率分别为(88.12±20.16)%、(71.51±20.1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85.25±20.41)%、(74.72±20.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术后通过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风险评估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有利于早期鉴别血尿,及时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血红蛋白尿 出血 分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两种气囊压力带辅助应用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燕 陈婷婷 +4 位作者 尹媛媛 李晓梅 Sutedjo Janesya 赵伯翔 顾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2-1045,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气囊压力带在辅助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中阻断浅静脉的压力值范围,既能有效溶解血栓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为实施个体化、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80例下肢DVT患者分为改良型气囊压力带组(研究组)和传统表式血压... 目的探讨两种气囊压力带在辅助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溶栓治疗中阻断浅静脉的压力值范围,既能有效溶解血栓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为实施个体化、规范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 80例下肢DVT患者分为改良型气囊压力带组(研究组)和传统表式血压计袖带组(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经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每日尿激酶用量相同。两组患者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的压力值在下肢静脉造影时测定,即下肢深静脉显影时的气囊压力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腿围消肿率、平均血栓清除率及舒适度等指标。结果研究组下肢浅静脉血流阻断压力为65~75 mm Hg,平均(70±5)mm Hg;对照组下肢浅静脉血流阻断压力值为60~85 mm Hg,平均值(70±10)mm Hg。两组患者的腿围消肿率、不同时间点的平均血栓清除率、舒适度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表式血压计袖带相比,应用改良型气囊压力带阻断下肢浅静脉血流可以获得较好的溶栓疗效,且治疗过程中患者舒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溶栓治疗 浅静脉 血流阻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蓉 顾建平 楼文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别论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别论述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影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