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儿童失神癫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秀秀 董靖德 +2 位作者 王小姗 卢孝鹏 胡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失神癫痫间儿童癫痫间发作后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失神癫痫间儿童22例,根据过度换气是否能诱发失神癫痫间发作分为2个亚组:失神发作组10例,失神非发作组12例;正常对照组20...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失神癫痫间儿童癫痫间发作后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失神癫痫间儿童22例,根据过度换气是否能诱发失神癫痫间发作分为2个亚组:失神发作组10例,失神非发作组12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NSE水平。结果:失神发作组癫痫间发作后30min内,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失神非发作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失神非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神癫痫间发作后血清NSE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失神癫痫间发作后存在一定程度的脑神经元损伤,NSE可作为早期检测失神癫痫发作后神经元损伤的一个重要特异性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失神癫痫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儿童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7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金波 郭虎 +2 位作者 卢孝鹏 徐瑾 郑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15-2216,共2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泼尼松龙(MP)冲击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疗效。方法:37例确诊为OMG的患儿,给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冲击结束后予口服泼尼松延续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16例、无改善3例。结论:MP冲击治疗OMG具有起效快...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泼尼松龙(MP)冲击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疗效。方法:37例确诊为OMG的患儿,给予大剂量MP冲击治疗,冲击结束后予口服泼尼松延续治疗。结果: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16例、无改善3例。结论:MP冲击治疗OMG具有起效快,到达最大疗效时间短、副作用少、激素敏感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大大增加了患儿和家长的依从性,有利于患儿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泼尼松龙 重症肌无力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抗癫药对儿童良性癫伴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金波 郑帼 +1 位作者 卢孝鹏 金加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54-1756,共3页
目的 :总结左乙拉西坦(LEV)、奥卡西平(OXC)、丙戊酸钠(VPA)3种抗癫药对儿童良性癫痫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BECT合并ESE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目的 :总结左乙拉西坦(LEV)、奥卡西平(OXC)、丙戊酸钠(VPA)3种抗癫药对儿童良性癫痫间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疗效及脑电图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56例BECT合并ESE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给予OXC、LEV、VPA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脑电图和认知功能的转归。结果:LEV和VP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和84%)要优于OXC组(总有效率71%),具有显著差异(P<0.001),LEV和VPA组无明显差异(P>0.05)。脑电图转归:LEV组(总有效率80%)与VPA组(总有效率68%)、OXC组(总有效率41%)相比总有效率较高,有显著差异(P<0.001),OXC组总有效率较低与其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对认知功能的影响:LEV和VPA组的智商,包括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均优于OXC组(P<0.01),LEV和VP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PA和LEV治疗BECT伴ESES时在临床疗效及脑电图转归和对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上要优于OXC,LEV能较好地抑制癫性电持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癫癎 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 左乙拉西坦 奥卡西平 丙戊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4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郭虎 陆海英 +4 位作者 梁超 何燕 李杨 卢孝鹏 郑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 :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检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儿童抗NMDAR脑炎首发神... 目的 :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免疫学检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儿童抗NMDAR脑炎首发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精神行为及语言异常、抽搐或运动障碍;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是确诊的关键,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糖皮质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是治疗的常用药物。结论:具有精神症状、运动障碍、语言障碍、抽搐等表现者应注意抗NMDAR脑炎,血清及脑脊液抗NMDAR抗体检查可明确诊断,糖皮质激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患儿大多可显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脑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合并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的临床和脑电图随访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波 郑帼 +2 位作者 郭虎 卢孝鹏 徐瑾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64-1466,共3页
目的:总结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25例BECT合并ESES患儿临床、脑电图、神经心理损伤及治疗转归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 目的:总结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25例BECT合并ESES患儿临床、脑电图、神经心理损伤及治疗转归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发作控制,4例仍有发作,1例失访,治疗前20例有不同程度认知和语言功能损害,发作控制、ESES消失后认知和语言功能恢复明显,激素对消除电持续状态效果明显。结论:BECT合并ESES时临床发作常不易控制,并伴有认知和语言功能的损害,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其主要原因,消除电持续状态是控制发作,改善认知功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癫痫 中央颞区棘波 睡眠巾癫痫性电持续状态 脑电图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结节性硬化症继发癫痫4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敏 金波 郑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30-1732,共3页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继发癫痫的儿童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8年5月-2014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继发癫痫的儿童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8年5月-2014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TSC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族史、癫痫发作形式,皮肤损害,头颅CT、MRI、EEG和疗效等。结果:48例患儿中因癫痫发作首次就诊38例(79.17%),部分性发作多见,皮肤损害以色素脱失斑最多见,头颅CT、MRI检查阳性率100%,3例有家族史,治疗相对困难。结论: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和影像学检查,癫痫为TSC患儿首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发作控制困难,应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结节性硬化症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双侧肾动脉发育异常并高血压脑病1例报告
7
作者 丁乐 黄艳军 +2 位作者 石中南 徐谨 郑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8-388,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儿,女,3岁9个月。因呕吐伴间断神志不清1 d于外院就诊,无发热,无抽搐,伴有左侧肢体乏力。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诊断"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补液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2 d。治疗后患儿呕吐缓解,神志好转,但左侧肢... 1临床资料 患儿,女,3岁9个月。因呕吐伴间断神志不清1 d于外院就诊,无发热,无抽搐,伴有左侧肢体乏力。发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诊断"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补液及脱水降颅压等治疗2 d。治疗后患儿呕吐缓解,神志好转,但左侧肢体肌力仍低,收住我院神经内科。既往史:患儿无其他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病 发育异常 肾动脉 双侧 儿童 神志不清 病毒性脑炎 脱水降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惊厥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与日后癫痫发生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静 郑帼 +2 位作者 郭虎 黄燕军 吴春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2-975,共4页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患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揭示EEG阵发性异常与日后发生癫痫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就诊的165例FS患儿于体温恢复正常后7~20 d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ebrile seizures,FS)患儿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特征,揭示EEG阵发性异常与日后发生癫痫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儿科门诊和住院就诊的165例FS患儿于体温恢复正常后7~20 d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监测,EEG结果根据阵发性出现棘慢波、尖波或棘波而定位,探讨EEG阵发性异常放电与FS患儿日后发生癫痫关系。结果:本组165例患儿VEEG异常60例(36.36%),其中45例日后发生癫痫。EEG异常率与患者年龄、癫痫家族史、发热温度、FS类型、发作类型、24 h内发作超过1次及惊厥持续时间有密切关系。8例广泛性棘慢波者日后发生癫痫的有2例(25%),14例Rolandic区放电9例(64.3%)发生癫痫,21例枕区放电的18例(85.7%)发生癫痫,17例额区放电16例(94.1%)发生癫痫。与广泛性放电相比,额区放电的危险相关系数为48.0。结论:额区阵发性异常放电的FS患儿日后发生癫痫的危险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惊厥 视频脑电图 预后 癫痫 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何燕 郭虎 +2 位作者 金波 卢孝鹏 郑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83-985,共3页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发病年龄4~12岁,发病季节冬春季最多,首发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脑病或运动障碍,临床分...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发病年龄4~12岁,发病季节冬春季最多,首发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脑病或运动障碍,临床分型为脑型19例,脑脊髓型9例,脑脊髓神经根神经炎型2例,脊髓型2例,均应用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治疗,12例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随访3个月~2年,单相病程30例,复发2例,3例遗留运动障碍。结论:小儿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冬春季节多见,脑病或运动障碍为早期主要表现,MRI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变,糖皮质激素或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病灶多在1~12个月吸收,大多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生酮饮食治疗2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春风 廖建湘 +2 位作者 郑帼 卢孝鹏 郭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24-1626,共3页
目的 :总结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综合征(FIRE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过。结果:2例病前均身体健康,起病后以惊厥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惊厥以部分发作为主且多药治疗效果... 目的 :总结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综合征(FIRE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探讨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经过。结果:2例病前均身体健康,起病后以惊厥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惊厥以部分发作为主且多药治疗效果差,脑脊液检查基本正常,头颅MRI分别见脑萎缩及双侧颞顶叶异常信号,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无效,生酮饮食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热及惊厥好转。结论: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综合征多见于学龄期正常儿童,临床上以发热及难治性部分性癫痫为主,可出现昏迷,影像学改变以双侧颞叶病变为主,部分患者影像学改变轻微,生酮饮食有一定疗效,该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 生酮饮食 难治性部分性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多发性抽动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黄艳军 何燕 +3 位作者 郑帼 郭虎 陆海英 陈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2847-2848,共2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100例多发性抽动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硫必... 目的:分析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神经内科门诊100例多发性抽动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应用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治疗,对照组50例应用盐酸硫必利治疗,2组均接受4个月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灵口服液联合盐酸硫必利可明显改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预后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抽动 静灵口服液盐酸硫必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OA抑制谷氨酸转运体功能对戊四氮点燃癫痫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艳军 郑帼 晋光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3199-3201,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TBOA对戊四氮点燃癫痫的发生及神经病理作用,寻找治疗戊四氮点燃癫痫的新方法。方法:戊四氮慢性点燃方法进行造模,分为癫痫组和TBOA治疗组。TBOA治疗组造模前3d大鼠侧脑室注射TBOA,癫痫组侧脑室注射生... 目的:研究新型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TBOA对戊四氮点燃癫痫的发生及神经病理作用,寻找治疗戊四氮点燃癫痫的新方法。方法:戊四氮慢性点燃方法进行造模,分为癫痫组和TBOA治疗组。TBOA治疗组造模前3d大鼠侧脑室注射TBOA,癫痫组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2周后处死大鼠,研究两组癫痫的发生率、海马及皮质的病理改变、神经元计数。结果:1d的癫痫发生率在癫痫组为87.5%,TBOA治疗组为40.6%,光镜显示TBOA治疗组的损害程度轻于癫痫组。1、3d时海马CA1区神经元计数癫痫组与TBOA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5、7d时,癫痫组神经元计数少于TBOA治疗组(均P<0.05)。皮质区变化规律同海马CA1区。结论:早期应用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TBOA能降低癫痫的发生率,并改善癫痫后神经病理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谷氨酸转运体 TBOA 戊四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虎 郑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82-1183,共2页
硬膜下积液是小儿颅内疾病常见并发症,以往多认为由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现将145例小儿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关键词 硬膜下积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丁乐 郭虎 +5 位作者 李杨 何燕 梁超 金波 卢孝鹏 郑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5-818,共4页
目的探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VW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2岁,既往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在急性发热后出现精神反应差,认知、运... 目的探讨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WM)的临床表现及基因表型。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VWM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8个月、2岁,既往精神运动发育均正常;在急性发热后出现精神反应差,认知、运动功能进行性倒退;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头颅磁共振提示两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基因检测1例为EIF2B5复合杂合变异;另1例EIF2B2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911_913del缺失变异导致第305号氨基酸缺失(p.305del),属于新突变,短期内死亡。结论 VWM早期精神、运动发育基本正常,发热后出现进行性神经系统功能倒退,预后差。EIF2B突变可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
15
作者 丁乐 郭虎 +3 位作者 何燕 吴春风 卢孝鹏 郑帼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6例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患儿以头痛伴反复发热为主... 目的:分析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总结6例以脓毒症样表现起病的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6例患儿以头痛伴反复发热为主诉就诊,病程中有嗜睡或抽搐;应用过头孢菌素,甚至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于脑脊液持续呈混合细胞反应,甚至曾应用抗结核药物;外周血白细胞(17.8~25.9)×109个/L,中性粒细胞78.3%~90.0%;脑脊液白细胞(100~〉500)×106个/L,中性粒细胞40%~79%;血降钙素原(PCT)正常或0.25~0.50 ng/m L,病初头颅CT或MRI正常,入院后10~30 d复查头颅MRI提示皮层下白质和(或)深部白质脱髓鞘改变,部分累及基底节区;经单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均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外周血象和脑脊液逐渐恢复正常,复查头颅MRI病灶消失或大部分吸收。结论:部分感染后脑脊髓炎,病初伴有脓毒症样表现,反复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脑脊液呈混合细胞反应持续时间长,PCT基本正常,血及脑脊液培养阴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早期头颅影像学正常,病程中需注意及时复查影像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脑脊髓炎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