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9至2010年南京儿童医院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43
1
作者 林谦 金玉 +4 位作者 周进苏 陆芬 李晓乐 李玫 段招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 目的对南京儿童医院(我院)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HRV)、人杯状病毒(HuCV)、星状病毒(AstV)和肠道腺病毒(A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为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于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A组HRV,阳性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毒株分型鉴定;HuCV、AstV和AdV采用RT-PCR或PCR法进行检测。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其中男188例,女112例。年龄1~59月龄,平均(10.5±9.2)月龄。4种病毒检测阳性率依次为HRV(37.7%,113/300)、HuCV(23.7%,71/300)、AstV(4.0%,12/300)和AdV(2.7%,8/300)。①HRVG血清型以G3型(38.9%)最常见,其次为G2型(8.8%);P基因型以P[8](33.6%)为主。G血清型和P基因型组合以G3P[8](15.9%)为主。113份HRV阳性标本中,7~12月龄儿童占43.4%(49/113),高发季节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②HuCV感染中诺如病毒检出67份,扎如病毒4份。HuCV感染于2009年8月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年龄高峰为7~12月龄(38/71),24月龄以下患儿占95.8%(68/71)。③10/12例AstV感染发生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月龄分布为2~16月龄。④8例AdV阳性标本PCR产物经克隆测序,AD2、3、5、7、12和41型各1例,AD31型2例。AdV感染高发于2010年1至6月,发病高峰为7~12月龄(4/8)。⑤60.0%(180/300)至少检出4种病毒中的一种。混合感染23份,其中12份(52.2%)为HRV+HuCV,5份(21.7%)为HRV+AstV,2份为HuCV+AstV,HRV+AdeV、HuCV+AdeV、AdeV+AstV、HRV+AstV+HuCV各1份。结论 HRV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主要的病毒病原,以G3P[8]为主要优势株。HuCV、AstV和AdV也是重要的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 儿童 轮状病毒 杯状病毒 星状病毒 腺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上消化道异物93例治疗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玫 林谦 +3 位作者 郭红梅 郝理华 练敏 金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88-1490,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胃镜下治疗的时机与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93例消化道异物患儿,全部患儿分为治疗组和保守组,治疗组应用胃镜摘取消化道异物,保守组留院... 目的:探讨儿童上消化道异物胃镜下治疗的时机与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200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就诊的93例消化道异物患儿,全部患儿分为治疗组和保守组,治疗组应用胃镜摘取消化道异物,保守组留院观察直至异物排出。结果:治疗组69例,65例(98.5%)皆安全顺利取出,异物位于食管内6例(8.6%),胃内60例(87%),已掉入小肠3例(4.4%),1例因缝衣针两端扎入幽门管行剖腹手术治疗。保守组24例,23例均在1周内自行排出,自排率95.8%,1例自排失败于1个月后行胃镜下摘取。结论:①超过24h的食管内异物内需行急诊胃镜下治疗;②圆钝无毒的胃内异物不需急诊胃镜处理;③选取合适的器械有助于操作成功且减少操作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上消化道 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人类杯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林谦 程卫霞 +5 位作者 金玉 李玫 练敏 周进苏 陆芬 段招军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24-927,共4页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300份标... 目的 研究南京地区5岁及以下腹泻患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在南京儿童医院共采集1-59个月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00份,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人类杯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结果300份标本中71份检出人杯状病毒,检出率23.67%。其中,诺如病毒67份,其中58份为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8份为GⅡ/3基因型,1份为GⅡ/12基因型;扎如病毒4份,其中2份为GⅠ/1基因型,GⅠ/2和GⅡ/1基因型各1份。结论人类杯状病毒是南京地区腹泻婴幼儿中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的流行优势株是诺如病毒GⅡ/4基因型(2006b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人类杯状病毒 流行病学 基因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南京地区288例高危婴幼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红梅 林谦 李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56-1058,共3页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高危婴幼儿遗传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并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88例疑似遗传代谢病高危婴幼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进行尿液化学分析。结果:288例患儿中尿液异常者32例(11.1%),其中Citrin缺陷病15...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高危婴幼儿遗传性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并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88例疑似遗传代谢病高危婴幼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GC/MS)进行尿液化学分析。结果:288例患儿中尿液异常者32例(11.1%),其中Citrin缺陷病15例,甲基丙二酸血症4例,酪氨酸血症3例,丙酸血症3例,尿素循环异常2例,原发性甘油酸尿症、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缺乏症、脂肪酸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各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肿大22例,黄疸20例,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4例,肌张力异常10例,惊厥或间断性抽搐8例,昏迷4例。实验室检查为肝功能异常21例,血氨升高21例,代谢性酸中毒20例,空腹低血糖10例,头颅CT或MR显示异常11例。结论: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患儿应进行遗传性代谢疾病的筛查,GC/MS是诊断遗传代谢病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遗传代谢疾病 筛查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21例SLC25A13基因突变所致Citrin蛋白缺陷引发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郭红梅 郑毕霞 李玫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新生儿特发性胆汁淤积症(INC)中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发病率、SLC25A13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9月到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INC患儿进行SLC25A13基因突变... 目的探讨南京地区新生儿特发性胆汁淤积症(INC)中Citrin蛋白缺陷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症(NICCD)的发病率、SLC25A13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9年9月到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52例INC患儿进行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对确诊NICCD的患儿根据年龄及性别与INC患儿进行1∶2配对,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化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经Bonferroni校正后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52例INC患儿中经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确诊为NICCD21例(21/152,13.82%),5种突变类型分别为851_854del(27/42,64.29%)、IVS6+5 G→A(7/42,16.67%)、1638ins23(5/42,11.90%)、IVS11+1 G→A(2/42,4.76%)、Q259X(1/42,2.38%)。NICCD组ALT、AST、胆汁酸、白蛋白、空腹血糖、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39.42±23.40)U/L、(124.85±92.65)U/L、(142.43±24.34)μmol/L、(30.66±2.70)g/L、(2.79±0.54)mmol/L、(117.57±27.88)μmol/L、(14.03±2.79)s;INC组ALT、AST、胆汁酸、白蛋白、空腹血糖、血氨、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136.02±113.67)U/L、(226.12±129.26)U/L,(80.47±31.53)μmol/L、(36.87±4.96)g/L、(3.14±0.45)mmol/L、(76.43±20.80)μmol/L、(11.40±1.55)s。NICCD组ALT、AST低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P=0.000;Z=-3.66,P=0.000);NICCD组胆汁酸高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8,P=0.000);NICCD组白蛋白、空腹血糖低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P=0.000;Z=-2.56,P=0.010);NICCD组血氨高于I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5,P=0.000);NICCD组凝血酶原时间较INC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P=0.000)。结论 SLC25A13基因突变所致Citrin蛋白缺陷是南京地区INC的一种重要原因,其中最常见的3种突变分别为851_854del、IVS6+5 G>A和1638_1660dup23,占所有SLC25A13等位基因变异的92.86%。重视临床分析及SLC25A13基因突变检测是明确诊断NICCD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IN缺陷 胆汁淤积 肝内 突变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中IgE介导食物过敏原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志峰 郝理华 +2 位作者 金玉 练敏 李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4-96,共3页
目的:通过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明确IgE在介导食物过敏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2011年3月4日,选择AllergyScreen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3 124例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及总IgE。结果... 目的:通过儿童功能性胃肠病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食物过敏原的检测,明确IgE在介导食物过敏及皮肤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1日~2011年3月4日,选择AllergyScreen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3 124例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及总IgE。结果:功能性胃肠病组及皮肤过敏组总IgE阳性率分别为57.20%及61.50%,两组总IgE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P<0.05)。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患儿1 811例。阳性率57.97%,功能性胃肠病组及皮肤过敏组特异性IgE阳性差别无显著意义(χ2=3.77,P>0.05)。结论:部分功能性胃肠病系由食物过敏所致,提示在诊断中对可疑食物过敏的功能性胃肠病患儿应进行食物过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过敏性疾病 食物过敏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沙门菌感染临床特点及耐药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庭庭 徐飞 +1 位作者 李玫 郭红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了解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模式。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9月住院且粪便细菌培养出沙门菌菌株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2 678例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87株沙门菌,5—9月份共检测出64... 目的了解儿童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模式。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9月住院且粪便细菌培养出沙门菌菌株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及沙门菌的血清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从2 678例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87株沙门菌,5—9月份共检测出64株(73.56%)。87例沙门菌阳性患儿中,男58例、女29例,其中<2岁的68例(78.16%)。临床症状主要为脓血便65例(74.71%),发热72例(82.76%)。合并有轮状病毒感染10例(11.49%)。经沙门菌血清学鉴定,分别为布利丹沙门菌6株,肠炎沙门菌6株,鼠伤寒沙门菌5株,亚利桑那沙门菌3株,奥拉宁堡沙门菌2株,策维埃沙门菌2株,纽兰芝沙门菌、德比沙门菌、阿哥纳沙门菌、布伦登芦普沙门菌、埃可沙门菌各1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沙门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4.25%、87.36%、87.36%,有26株(29.89%)沙门菌呈多重耐药。结论 <2岁儿童沙门菌易感,男性患儿居多,主要表现为脓血便、发热,有部分合并轮状病毒感染;沙门菌血清型以布利丹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多见,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甚至多重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临床特点 药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炎症性肠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杨辉 金玉 +1 位作者 李玫 郝理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IBD患儿2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例,克罗恩病(CD)16例;非IBD儿童24例。用间接荧光法测定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酶联免疫法测定抗酿酒...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物在炎症性肠病(IBD)患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IBD患儿2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6例,克罗恩病(CD)16例;非IBD儿童24例。用间接荧光法测定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酶联免疫法测定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IgG和IgA、抗乙糖苷甘露糖抗体(AMCA)IgG、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Ig A、抗细菌鞭毛蛋白抗体cBir1-IgG(Anti-c Bir1-IgG)和粪钙卫蛋白(FC)水平。结果 UC患儿血p ANCA抗体均阳性(100.0%),而CD患儿和非IBD儿童均阴性,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患儿血ASCA Ig A和抗cBir1-IgG阳性率均为62.5%,血ASCA Ig G阳性率为50.0%,血ACCA Ig A和AMCA IgG阳性率均为37.5%;而UC患儿和非IBD儿童上述抗体均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BD患儿FC阳性率为100.0%,高于非IBD儿童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pANCA是诊断UC的特异性指标。血ACCA IgA、AMCA IgG、ASCA IgG和Ig A、抗cBir1-IgG对CD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FC增高可反映IBD病情的活动性,但不能作为IBD与非IBD鉴别诊断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生物学标志物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吞气症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郝理华 刘志峰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4-575,共2页
目的提高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吞气症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吞气症临床主诉为腹胀12例(1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 目的提高对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儿童功能性胃肠疾病吞气症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吞气症均符合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儿童吞气症临床主诉为腹胀12例(100.0%),可以看见的或不自主的吞气现象12例(100.0%),频繁嗳气11例(91.7%),食欲不振11例(91.7%),心理上有不同程度的压力8例(66.7%),反复腹痛6例(50.0%),慢性腹泻1例(8.3%)和急性腹痛2例(16.7%)。腹胀晨起较轻,随着不自主的吞气现象和进食后逐渐开始明显,越进食越加重饱胀感。睡觉时腹胀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胃肠道有大量气体,无液平面。结论儿童吞气症是功能性胃肠疾病,容易漏诊和误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气症 儿童 功能性胃肠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C病毒T抗原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莉娜 潘键 金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6-539,共4页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 目的探讨JC病毒感染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组化PV-9000法检测35例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和23例儿童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及T-Ag蛋白。结果JC病毒DNA片段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检出率为31.4%(11/35),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检出率[8.7%(2/23)];T-Ag蛋白在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2.9%(8/35),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中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患儿的息肉组织中,JC病毒DNA片段检出率和T-Ag蛋白阳性率与患儿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部位、大小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 JC病毒感染可能与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有关,JC病毒感染可能是儿童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C病毒 幼年性息肉 结直肠息肉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祖蕙 郭红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19-820,共2页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十二指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镜下食管扩张术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玫 林谦 +4 位作者 练敏 郭红梅 潘健 蒋福琴 金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6例重度食管狭窄患儿,其中先天性食管狭窄3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平均年龄3.5岁,给予胃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食管狭窄内径,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以及... 目的:探讨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6例重度食管狭窄患儿,其中先天性食管狭窄3例、反流性食管炎3例,平均年龄3.5岁,给予胃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治疗。记录治疗前后食管狭窄内径,扩张次数,扩张间隔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20个月并记录患儿进食和营养状况改善的情况。结果:6例患儿共进行18次食管扩张治疗,其中球囊扩张4次,探条扩张14次,扩张治疗2~5次/人,1例术后并发食管穿孔;治疗前食管狭窄内径平均为3.3mm,扩张治疗后平均为10.6mm;所有患儿进食困难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扩张有效率为100%。结论:胃镜下食管扩张治疗小儿重度食管狭窄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建议扩张间隔时间为3~4周,目标直径1.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食管扩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例小儿慢性胃扭转胃镜复位治疗体会 被引量:5
13
作者 练敏 林谦 +1 位作者 李玫 潘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2-87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扭转的类型并阐述应用胃镜复位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及复位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胃镜下复位相关资料。结果: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中11例...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扭转的类型并阐述应用胃镜复位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及复位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胃镜下复位相关资料。结果:19例慢性胃扭转患儿中11例为器官轴型胃扭转,6例为系膜轴型胃扭转,2例混合型。全部患儿经胃镜下复位治疗慢性胃扭转,均获得成功,平均操作时间7.1min。除1例失访外,其余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器官轴型胃扭转中有9例仅需单纯注气就可复位,1例完全性器官轴型胃扭转和系膜轴型、混合型胃扭转需注气+手法复位。结论:应用胃镜下胃扭转复位术治疗小儿慢性胃扭转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胃扭转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维生素D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及IgE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阳 何祖慧 +2 位作者 卓玉杰 蔡心怡 杨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9-1651,共3页
目的 :探讨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用化学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总Ig E和过敏... 目的 :探讨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用化学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总Ig E和过敏原特异性Ig E(s Ig E)。结果:过敏性胃肠病患儿外周血25(OH)D3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但维生素D不足[(25(OH)D3<75 nmol/L]的比率高(P<0.05)。虽然维生素D不足和维生素D水平正常[25(OH)D3≥75 nmol/L]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过敏食物回避前无显著差别(P>0.05),维生素D正常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和绝对计数在过敏食物回避1周后显著下降(P<0.05),而维生素D不足患儿过敏食物回避后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和绝对计数与回避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生素D不足患儿血清总Ig E水平、总Ig E>180 U/L比率和s Ig E阳性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结论:维生素D水平状态与过敏性胃肠病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胃肠病 维生素D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型十二指肠炎21例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练敏 郝理华 +1 位作者 刘志峰 潘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7-338,共2页
结节型十二指肠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十二指肠炎.是指近端十二指肠多发的、直径从0.2—0.5cm大小不等的结节型隆起改变。一直以来,对于结节型十二指肠炎的发病机制,国内外学者发现与却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十二指肠炎 结节型 发病机制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trin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11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红梅 刘志峰 +2 位作者 林谦 李玫 金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83-885,共3页
人类Citrin缺陷包括成人发作的Ⅱ型瓜氨酸血症(adult-onset type Ⅱ citrullinemia.CTLN2)和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是由于编码Citrin的SLC25A13基因变异... 人类Citrin缺陷包括成人发作的Ⅱ型瓜氨酸血症(adult-onset type Ⅱ citrullinemia.CTLN2)和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是由于编码Citrin的SLC25A13基因变异所致的遗传代谢病。NICCD文献报道最早见于2001年,患者以日本人为主。临床以黄疸、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RIN 新生儿 肝内胆汁淤积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梗阻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祖蕙 闫坤龙 郭红梅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239-240,共2页
1临床资料 女,1岁7个月,因“反复呕吐1月余”于2010年7月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我院)。入院1月前每次进食后即呕吐胃内容物,量中等,不含胆汁,呈非喷射性,呕吐后食欲亢进。
关键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幽门梗阻 南京医科大学 反复呕吐 临床资料 儿童医院 胃内容物 食欲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健康教育 被引量:18
18
作者 于明明 黄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84,97,共5页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自我效能与医嘱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及其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及照护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儿自我效能与医嘱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及其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及照护者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患儿及照护者则采用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及用药依从性改善情况,以及干预后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和干预前后改良肠镜Baron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及用药依从性得分均明显提高,肠镜Baron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内干预组患儿复发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干预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儿及其照护者采取以跨理论模型为指导的动机性访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及医嘱依从性,并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溃疡性结肠炎 跨理论模型 动机性访谈 自我效能 用药依从性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的临床和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建霞 刘志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082-3085,共4页
以胆固醇为原料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胆汁酸的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导致正常胆汁生成减少、中间产物异常堆积,干扰胆汁酸转运过程从而在不同年龄段出现胆汁淤积等不同疾病谱。其中3β-羟基-Δ5-C27-类固醇脱氢酶(3-beta-hydroxy-... 以胆固醇为原料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胆汁酸的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障碍均可导致正常胆汁生成减少、中间产物异常堆积,干扰胆汁酸转运过程从而在不同年龄段出现胆汁淤积等不同疾病谱。其中3β-羟基-Δ5-C27-类固醇脱氢酶(3-beta-hydroxy-delta-5-C27-steroid oxidoreductase)、Δ4-3-氧固醇-5β-还原酶(delta 4-3-oxosteroid 5beta-reduc-tase)参与胆汁酸母核形成的修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分析 胆汁酸 胆汁淤积 中间产物 疾病谱 酶促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