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田曼 施圣云 +2 位作者 秦铭 刘红霞 赵德育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住院的5480例0~12岁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8种病毒检测。结果5480例患儿中,271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49.5%。呼吸道... 目的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2007年9月—2009年9月住院的5480例0~12岁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8种病毒检测。结果5480例患儿中,271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49.5%。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386例,占51.1%,其余,依次是偏肺病毒(hMPV)513例(18.9%),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38例(12.5%),腺病毒(ADV)192例(7.1%);流感病毒A(IFA)128例(4.7%),流感病毒B(IFB)79例(2.9%),副流感病毒Ⅰ(PIVⅠ)41例(1.5%),副流感病毒Ⅱ(PIVⅡ)33例(1.2%)。6个月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43.5%。RSV、hMP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1月至次年4月)。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支气管炎(不伴喘息)和哮喘患儿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7.4%、63.6%、50.5%、30.1%和43.5%。结论病毒是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发病年龄主要在婴幼儿,其中RSV和hMPV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病毒 病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评价——meta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潘晶晶 王荣 +1 位作者 丁桂霞 胡毓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目的:为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影响。方法:主题词交叉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得建库以来至2014年相关文献,检索MEDLINE以发现国内研究者在非中文期刊上发表的非重复报告... 目的:为评价早期微量喂养对我国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影响。方法:主题词交叉联合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万方、维普数据库。获得建库以来至2014年相关文献,检索MEDLINE以发现国内研究者在非中文期刊上发表的非重复报告。结果:共纳入24个临床试验,1早期微量喂养组达全胃肠时间短于对照组(WMD=-5.73;95%CI:-6.68^-4.78;P<0.01);2早期微量喂养组每日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WMD=3.64;95%CI:1.85~5.44;P<0.001);3早期微量喂养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2.59;95%CI:-3.35^-1.83;P<0.001);4早期微量喂养组新生儿坏死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OR=0.70;95%CI:0.35~1.41;P=0.32);5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OR=0.38;95%CI:0.24~0.60;P<0.001);6早期微量喂养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19;95%CI:0.10,0.35;P<0.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患儿在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增长等方面优于静脉营养组;同时可减少低血糖、NEC、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喂养 低出生体重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维生素D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及IgE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阳 何祖慧 +2 位作者 卓玉杰 蔡心怡 杨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49-1651,共3页
目的 :探讨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用化学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总Ig E和过敏... 目的 :探讨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5例健康儿童为对照,酶联免疫法测定41例过敏性胃肠病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用化学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总Ig E和过敏原特异性Ig E(s Ig E)。结果:过敏性胃肠病患儿外周血25(OH)D3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但维生素D不足[(25(OH)D3<75 nmol/L]的比率高(P<0.05)。虽然维生素D不足和维生素D水平正常[25(OH)D3≥75 nmol/L]的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过敏食物回避前无显著差别(P>0.05),维生素D正常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和绝对计数在过敏食物回避1周后显著下降(P<0.05),而维生素D不足患儿过敏食物回避后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和绝对计数与回避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生素D不足患儿血清总Ig E水平、总Ig E>180 U/L比率和s Ig E阳性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结论:维生素D水平状态与过敏性胃肠病患儿嗜酸性粒细胞和Ig E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胃肠病 维生素D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在肾毒血清肾炎中防治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鲍华英 陈荣华 +5 位作者 郭梅 费莉 潘晓勤 黄文彦 吴元俊 张爱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5-308,F002,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防治作用,为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肾小球肾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正常对照组:从尾静脉注射0.5ml/d生理盐水,连用2日;②模型组:从尾静脉注射免抗鼠肾毒血清0.5ml/d,连用2日...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肾毒血清肾炎的防治作用,为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肾小球肾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正常对照组:从尾静脉注射0.5ml/d生理盐水,连用2日;②模型组:从尾静脉注射免抗鼠肾毒血清0.5ml/d,连用2日;③姜黄素组:于尾静脉注射免抗鼠肾毒血清0.5ml/d,连用2日,同时腹腔注射姜黄素50mg·kg^(-1)·d^(-1)。3组大鼠分别于第3、7、14、28天处死,测定各批次大鼠24h尿蛋白,并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姜黄素组24h尿蛋白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半定量分析显示,姜黄素组肾小球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间质炎细胞浸润亦少于模型组(P<0.01);14天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姜黄素组也明显好于模型组(P<0.01)。结论:姜黄素能明显减轻肾毒血清肾炎蛋白尿程度,抑制肾小球内细胞增殖,减轻肾小管间质损伤及炎细胞浸润,具有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肾毒血清肾炎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在遗传代谢病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兆群 江涛 +1 位作者 王晓榕 葛许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82-1284,共3页
遗传代谢病是氨基酸、糖、脂肪、激素、有机酸等多种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总称。该类疾病临床少见,个体差异性较大,且大多数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较困难,因此需引起重视。目前,随着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等新项目的开展,这类... 遗传代谢病是氨基酸、糖、脂肪、激素、有机酸等多种先天性代谢缺陷的总称。该类疾病临床少见,个体差异性较大,且大多数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诊断较困难,因此需引起重视。目前,随着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等新项目的开展,这类疾病越来越多得到了早期的明确诊断。南京儿童医院儿科重危病人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4例遗传代谢疾病患儿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得到了明确的诊断,并进行相应的综合性治疗。现将本组患儿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遗传代谢病 儿科重危病人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娟 俞海国 陆亚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川芎嗪对HIF-1ɑ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置于缺氧环境中,制备HIBD模型。川芎嗪干预组在缺血前和缺血后腹腔注射川芎嗪(50mg/kg)。...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缺血缺氧脑损伤(HIBD)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及川芎嗪对HIF-1ɑ表达的影响。方法:新生SD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置于缺氧环境中,制备HIBD模型。川芎嗪干预组在缺血前和缺血后腹腔注射川芎嗪(50mg/kg)。应用逆转录PCR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川芎嗪对HIBD新生鼠皮质部位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缺血缺氧2h后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有增加的趋势,但与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芎嗪干预组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明显高于缺血缺氧组(P<0.05)。结论:川芎嗪促进新生鼠缺血缺氧脑损伤皮质部位HIF-1α mRNA及蛋白表达,是其神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鼠 缺血缺氧脑损伤 川芎嗪 低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菌丝体提取物抑制顺铂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7
7
作者 公伟 刘丹 +2 位作者 岳会敏 宋玉仙 侯亚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菌丝体(Hirsutella sinensis mycelium,HSM)提取物对顺铂(CDDP)诱导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顺铂诱导的损伤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的HSM干预组。RTEC... 目的:探讨冬虫夏草菌丝体(Hirsutella sinensis mycelium,HSM)提取物对顺铂(CDDP)诱导的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顺铂诱导的损伤模型组及低、中、高剂量的HSM干预组。RTEC经HSM预处理2 h后加CDDP刺激,24 h后收取细胞,分别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炎性因子及模式识别受体的相对表达量。体内实验分3组:对照组、CDDP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模型组及HSM治疗组,分别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及提取RNA和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检测。结果:HSM预处理可缓解CDDP诱导的凋亡,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并抑制BAX与Caspase-9;同时降低TNF-α和TLR4的表达。体内实验则显示HSM可有效缓解CDDP诱导的小鼠肾小管损伤。结论:HSM可以降低RTEC凋亡、减轻炎症以改善CDDP诱导的RTEC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菌丝体 顺铂 肾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