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
1
作者 董佳祺 陈洁珺 +1 位作者 郭云飞 黄立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72-677,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Lich-Gregoir法)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11例资料。年龄7个月~10岁5个月,(57.6±4...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0月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Lich-Gregoir法)治疗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11例资料。年龄7个月~10岁5个月,(57.6±41.9)月。术中从膀胱后壁纵向建立隧道,并将新隧道的腹侧端作为输尿管吻合口。结果11例腹腔镜操作均获成功,无术中并发症,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5~145 min,(125.5±13.9)min。11例随访4~25个月,平均16个月。均无排尿困难、尿路感染。术后3~6个月输尿管远端最大径和肾积水均较术前明显减轻[输尿管远端最大径从(23.0±10.0)mm缩小至(5.2±3.4)mm(P=0.000),肾集合系统最大分离值从(35.2±21.1)mm缩小至(11.6±6.9)mm(P=0.001)]。结论改良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操作简单,可作为儿童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治疗方案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梗阻性巨输尿管 改良术式 腹腔镜膀胱外输尿管再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14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万金 陆如纲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9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隐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例隐睾患儿,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不同位置隐睾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4例患儿中7例为腹腔型隐睾(窥视睾丸), 1例为腹股沟型隐睾,行腹腔镜下睾...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小儿隐睾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4例隐睾患儿,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分析不同位置隐睾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14例患儿中7例为腹腔型隐睾(窥视睾丸), 1例为腹股沟型隐睾,行腹腔镜下睾丸探查+睾丸下降固定术;2例合并疝气,行腹腔镜下睾丸探查+睾丸下降固定+疝囊高位结扎术;2例睾丸萎缩,行腹腔镜下睾丸探查术;1例为无输精管和血管发育不良睾丸,行Shehata分期牵引睾丸固定术;1例合并脐疝,行腹腔镜下睾丸探查+睾丸下降固定+脐环结扎术。手术时间为35~14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5 min。术后1~2 d出院;术后随访4~12个月,未见睾丸回缩、萎缩、坏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较传统开放手术更早、更容易地诊断出无法触及或较难触及的隐睾等疾病,诊断正确率较高,也有利于患儿早期治疗。腹腔镜由于其放大视野、便于精细操作等特点,不仅可以为小儿隐睾临床手术提供精准诊断,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组织分离松解,保护组织血管,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易于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隐睾 腹腔镜 睾丸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电纺丝的柔性各向异性应变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林 李至诚 +2 位作者 郑钦元 董隽 章寅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5,共8页
为实现特定方向应变的检测,拓展柔性应变传感器的适用范围,利用磁场辅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平行排布的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薄膜,并组装成各向异性柔性压电传感器。探究了纺丝参数对纤维薄膜形貌的影响,借助拉曼光谱仪对其化学结构进... 为实现特定方向应变的检测,拓展柔性应变传感器的适用范围,利用磁场辅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平行排布的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薄膜,并组装成各向异性柔性压电传感器。探究了纺丝参数对纤维薄膜形貌的影响,借助拉曼光谱仪对其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对传感器的应变响应性进行测试,并验证其应用于输尿管蠕动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纺丝电压为11.5 kV,纺丝距离为13 cm,推注速率为5 mL/h条件下制备的PVDF纳米纤维具有均一的形貌和取向性,且纳米纤维膜为β晶型结构;柔性各向异性应变传感器对于沿PVDF纳米纤维垂直方向的应变,能够产生显著的电压响应信号,而对沿PVDF纳米纤维平行方向的应变不敏感,显示出良好的各向异性应变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柔性传感器 静电纺丝 各向异性 纳米纤维 输尿管蠕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