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菌特征和近期预后危险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刘雪梅 吴鹏 +4 位作者 周晋 谈华 常林 于汉卿 徐飞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19,共5页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M)病原菌种类、分布、体外耐药模式及近期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BM诊治提供参考.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病原菌明确的BM患儿资料.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将患儿分成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 了解南京地区儿童细菌性脑膜炎(BM)病原菌种类、分布、体外耐药模式及近期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BM诊治提供参考.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病原菌明确的BM患儿资料.根据Glasgow临床结局评分将患儿分成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45),比较两组间BM病原菌特征和分析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5例病原菌中革兰氏阳性(G^+)菌125株(61.0%),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肺炎链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G^-)菌80株(39.0%),以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近3年,G^+菌和G^-菌年度构成比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χ2=6.100,P=0.047). G^+菌对利福平较敏感,超过50.0%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耐药,超过80.0%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和红霉素等耐药,但未发现耐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G^+菌株; G-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较敏感,超过5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安曲南和复方新诺明等耐药,超过80.0%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呋辛等耐药. BM近期预后不良与患儿年龄偏小、瞳孔大小不一、并发症以及血红蛋白、CSF-WBC、CSF-蛋白质、CSF-葡萄糖、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颅脑CT/MRI或脑电图等指标异常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瞳孔大小不一和CSF-WBC>500×106/L的95%CI分别为1.397~184.122和1.013~8.319(P均<0.05).近3年南京地区儿童BM病原菌种类较多、耐药性严重.病原菌以G^+菌为主,但G-菌年度构成比有上升趋势,瞳孔大小不一和CSF-WBC>500×106/L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脑膜炎 病原菌 临床特点 耐药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发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立飞 周凯 胡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EBI)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4组。结果:婴儿组24例(7.27%)、幼儿组172例(52.12%)、学龄前期组88例(26.67%)、学龄期组46例...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原发性EB病毒感染(EBI)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分为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学龄期4组。结果:婴儿组24例(7.27%)、幼儿组172例(52.12%)、学龄前期组88例(26.67%)、学龄期组46例(13.94%)。季节分布幼儿组秋季高发,其余各组春季高发。各年龄段临床表现中均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发生率最高(43.6%),呼吸道感染(41.2%)次之,其中婴儿组咳嗽、皮疹发生率最高(P<0.05),学龄前期组肝脾大发生率最高,分别为68.2%、59.1%;检验方面血CD4+/CD8+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P<0.05),婴儿组肝损最大ALT(241±101.85)IU/L,婴儿组血清EBV-DNA阳性率为87%,EBV-CA-Ig M阳性率为13%,相差最大。结论:不同年龄组EBI在发病高峰、季节分布、临床表现、检验方面不完全相同,血清EBV-DNA有助于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EB病毒感染 小儿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4
3
作者 程珊 周凯 单鸣凤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0-246,共7页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IM患儿病例资料,按照是否合并MP感染分为单纯IM组和IM+MP感染组,人口学特征按患儿年龄分为婴儿期(<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3岁)。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数据。结果750例IM患儿中,单纯IM组410例(54.7%),IM+MP组340例(45.3%),幼儿期儿童占44.8%(336例),学龄前期占34.4%(258例)。婴儿期IM+MP组患儿在春、夏季所占比率较高(各为41.7%),在秋、冬季所占比率较低(各为8.3%);学龄期IM+MP组患儿在秋季所占比率较高(42.3%)。与单纯IM组相比:IM+MP组患儿婴儿期易引起血液系统并发症,幼儿期易并发呼吸系统疾病,学龄前期易并发循环系统疾病;婴儿期IM+MP组患儿眼睑浮肿发生率,幼儿期IM+MP组患儿咽部分泌物及肝大发生率,学龄前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眼睑浮肿发生率,学龄期IM+MP组患儿高热及脾大发生率更高;IM+MP组患儿婴儿期血ALT,幼儿期患儿血WBC,学龄前期患儿血CK-MB,以及学龄期患儿血WBC、ALT、血浆EB-DNA均高于单纯IM组;两组患儿CD4+/CD8+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IM+MP组患儿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M+MP组不同年龄段患儿各季节发病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与单纯IM患儿相比,IM+MP组患儿在并发症、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方面存在差异,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有利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支原体感染 儿童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蜱虫叮咬致感染三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瑞欧 周凯 +2 位作者 曹黎明 刘浩 单鸣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2期4011-4014,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蜱虫叮咬后的继发危害、处理及预防。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2018-07-06、2018-07-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蜱虫叮咬致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处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中,... 目的探讨儿童蜱虫叮咬后的继发危害、处理及预防。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2018-07-06、2018-07-1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3例蜱虫叮咬致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处理等)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儿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岁7个月、5岁3个月、15岁6个月;病程中均有发热,体温最高均超过38.5℃。患儿1经外科清除蜱虫,同时局部行清创缝合,治疗效果最好,病程最短,费用最少。患儿2和患儿3为姐弟俩,均未找到明确蜱虫叮咬部位,均因"发热"就诊,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液检验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其中弟弟常规对症治疗后好转,姐姐病情较重,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和丙种球蛋白2 g/kg后好转。结论蜱虫叮咬后及时有效清除虫体效果好,对找不到叮咬部位者,如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血液,尽早明确病因,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伤和蛰伤 感染 病例报告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率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鹏 周凯 +1 位作者 胡静 徐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11-1614,共4页
目的:分析小儿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血培养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87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出生1个月以内的患儿占31.03%,49例发热,大部分患儿外周白细... 目的:分析小儿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经血培养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87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出生1个月以内的患儿占31.03%,49例发热,大部分患儿外周白细胞总数和C反应蛋白升高,42.52%发生严重脓毒症,64.37%存在基础性疾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和血液病常见;体外药敏试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1.15%)和庆大霉素(5.75%)耐药率低;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为耐亚胺培南菌感染、严重脓毒症,而耐亚胺培南菌感染易发生严重脓毒症。临床治愈好转71例,死亡16例。结论:新生儿及存在基础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病等患儿的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发病率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耐亚胺培南菌感染及严重脓毒症患儿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血流感染 临床分布 耐药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链球菌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单鸣凤 周凯 田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9-601,共3页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HP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2个月。以发热、咳嗽、气促、肝脏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血细胞减少,铁蛋白... 目的探讨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关性HP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12个月。以发热、咳嗽、气促、肝脏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伴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可溶性IL-2受体和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骨髓见噬血现象;影像学提示肺部感染。病原为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予抗感染、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对症治疗后好转。文献复习共检索到4例相似病例,男3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8、25、37岁。均伴发热,以肝脏肿大、血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及噬血现象多见;肺部感染2例,耳部感染1例,脓毒症1例;2例伴有严重基础疾病者预后差,另2例预后较好。结论当发生肺炎链球菌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仍高热不退、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时,应高度怀疑HPS,尽早行相关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肺炎链球菌 多重耐药菌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后住院患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变化 被引量:51
7
作者 吉连福 杨恩辉 +2 位作者 单鸣凤 周凯 金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6-552,共7页
目的了解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某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前后(2014年—2016年10... 目的了解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8年某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前后(2014年—2016年10月VS 2016年11月—2018年)住院患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变化。结果共收治手足口病住院患儿7099例,其中普通型6339例,重症1570例。与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前比较,接种后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数减少,重症病例所占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P<0.001)。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发病年龄仍然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但每个年龄段重症病例均有下降;全年发病呈现两个高峰,分别在5—7月、9—11月;普通型病例以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感染为主,重症病例仍以EV71型病毒感染为主。结论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后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较前发生了明显变化,且重症病例所占比率明显下降,EV71型病毒疫苗值得推广应用。需进一步开展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的分型检测,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EV71型病毒疫苗 肠道病毒71型 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