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在痉挛型双瘫患儿康复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森杰 张跃 +2 位作者 李红英 朱敏 陆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5-1200,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双瘫 儿童爬行促通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培 朱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利用非植入性技术(无创)对神经纤维进行物理或药物刺激以调控神经元活动,进而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 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是利用非植入性技术(无创)对神经纤维进行物理或药物刺激以调控神经元活动,进而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生物工程技术。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快速发展,以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为代表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利器”。本文对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在儿童康复中的应用、安全性及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技术 无创性 儿童康复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脑损伤患者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梁飘 赵晓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11-615,共5页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通常由严重交通事故、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造成。TBI可导致运动、认知、情绪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全球每年约有548万人遭受...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疾病,通常由严重交通事故、暴力事件、自然灾害等造成。TBI可导致运动、认知、情绪等多种功能障碍,其中认知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1]。全球每年约有548万人遭受TBI[2],而幸存的中重度TBI的患者中,约44%的患者因认知障碍无法重返工作岗位;约88%的轻度TBI患者也因灰白质受累影响部分认知水平,进而影响生活质量[3]。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TBI是导致成人智力残疾的首位病因。TBI造成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促进认知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残性疾病 颅脑损伤 灰白质 认知康复 虚拟现实技术 TBI 智力残疾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肌性斜颈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包块的影像学转归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飞 张婧 +4 位作者 倪磊 孙耀金 唐凯 朱善良 楼跃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8-964,共7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MT)患儿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包块的转归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就诊的20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ital muscular torticollis, CMT)患儿手动牵拉治疗后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包块的转归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就诊的209例存在SCM包块的CMT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用手动牵拉治疗, 初诊月龄均在3个月以内, 均获3次以上随访。按性别分组:男132例, 女77例。比较不同性别间初诊日龄、包块侧别分布以及包块的长径、短径与横截面积。按就诊次数, 209例有3次就诊, 其中71例有4次就诊。比较第1、2、3、4次就诊时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按照初诊或复诊时月龄, 1月龄141例、2月龄67例、3月龄91例、4月龄51例、5月龄49例、6月龄58例、7月龄32例、8月龄39例、9月龄22例、10月龄16例、11月龄11例、12月龄118例、大于12月龄15例。比较不同月龄时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按照"6月龄以内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6月龄以上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以及"末次随访时仍未提示包块已消失"将患儿分为Ⅰ组(82例)、Ⅱ组(105例)、Ⅲ组(21例)。比较Ⅰ组、Ⅱ组、Ⅲ组间患儿性别分布、包块侧别分布、初诊日龄、随访时间及初诊包块长径、短径及横截面积。结果所纳入的209例CMT患儿初诊时SCM包块长径为(28.8±5.6)mm, 短径为(12.5±2.4)mm, 横截面积为(288.5±94.9)mm^(2)。男性、女性患儿初诊日龄[(37.2±19.1)d比(37.7±20.2)d ]、初诊包块长径[ (29.0±5.6)mm比(28.6±5.6)mm]、初诊包块短径[(12.6±2.4)mm比(12.2±2.3)mm]和横截面积[(293.5±96.8)mm^(2)比(280.0±91.0)m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就诊次数和患儿月龄的增加, 包块长径[第1次(28.9±5.6)mm, 第2次(17.1±14.0)mm, 第3次(5.9±11.4)mm, 第4次(1.0±5.2)mm]、短径[第1次(12.4±2.4)mm, 第2次(7.1±5.8)mm, 第3次(2.4±4.7)mm, 第4次(0.4±2.3)mm]及横截面积[第1次(288.1±94.4)mm^(2), 第2次(157.6±146.4)mm^(2), 第3次(52.1±109.1)mm^(2), 第4次(9.4±53.7)mm^(2)]呈逐渐减小趋势(P<0.05)。6~12月龄的患儿中, B超提示包块已消失的比例分别为40.3%(83/206)和94.3%(181/192)。分组比较Ⅰ、Ⅱ、Ⅲ组初诊日龄[(36.0±18.9)d, (38.4±20.6)d, (37.1±14.0)d]、包块左侧、右侧分布(36∶46, 49∶56, 10∶11)、初诊包块长径[(28.5±5.4)mm, (28.7±5.8)mm, (30.7±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初诊包块短径[(11.9±2.3)mm, (12.6±2.3)mm, (13.6±2.4)mm]、初诊包块横截面积[(273.5±90.6)mm^(2), (291.3±94.4)mm^(2) , (335.0±98.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Ⅲ组男性与女性比例有逐渐增大趋势(48∶35, 68∶37, 16∶5),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7)。Ⅲ组患儿初诊包块短径[(13.6±2.4)mm比(11.9±2.3)mm]及横截面积[(335.0±98.5)mm^(2)比(273.5±90.6)mm^(2)]明显大于Ⅰ组(P<0.05), 随访时间[(6.9±2.3)个月比(10.7±3.1)个月]短于Ⅱ组(P<0.05)。男性、女性患儿B超发现包块已消失时间分别为(8.7±4.4)个月及(7.5±3.3)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SCM包块的CMT患儿在3月龄内开始牵拉治疗, 90%以上患儿的SCM包块可在1岁以内消失;男性患儿B超发现包块消失时间晚于女性;加强治疗宣教及提高复诊依从性可更准确地评估包块转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肌性斜颈 胸锁乳突肌包块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吞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吕静 朱敏 +3 位作者 张跃 汤健 赵晓科 徐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9-164,共6页
目的:对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脑瘫吞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NMESⅠ组、NMESⅡ组、NMES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 目的:对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脑瘫吞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NMESⅠ组、NMESⅡ组、NMES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NME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10mA、15mA、20mA不同强度NMES治疗共12周。分析4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改善程度。运用表面肌电图测定颌下肌群sEMG中吞咽时程及平均振幅改变。结果:4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MES组吞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NMES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NMES组较对照组营养状况改善程度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NMESⅢ组吞咽障碍及营养状况改善程度优于其他NMES组。sEMG平均振幅增高,吞咽时程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其中NMESⅢ组优于其他强度NMES组。结论:对脑瘫吞咽障碍患儿实施NMES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吞咽障碍、营养状况、咽部肌肉收缩功能。在可耐受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可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吞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刺激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性疼痛的效果 被引量:25
6
作者 徐怡 赵晓科 +4 位作者 陈梦莹 朱敏 杜森杰 张玲 宣小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疼痛,并评价疼痛应激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有痛治疗时给患儿佩...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疼痛,并评价疼痛应激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有痛治疗时给患儿佩戴VR头戴式显示设备,依据患儿智力水平选择合适的全景动画片播放或头控游戏等使其沉浸在虚拟环境中。每天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3周,共15个治疗日。在第1、5、9、13个治疗日同一时点测定患儿唾液皮质醇水平。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各个时间点,唾液皮质醇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t|> 3.502, P <0.05),在第5、9、13个治疗日,观察组唾液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 2.224, P <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明显降低(|Z|> 2.636, P <0.01),GMFM和PEDI评分均显著提高(|Z|> 3.629, P <0.001),观察组GMFM和PE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 2.000, P <0.05)。结论 VR有助于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疼痛应激,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虚拟现实技术 治疗性疼痛 运动功能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NNB1基因变异致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庞可心 王培 +3 位作者 朱敏 陆芬 汤健 张丽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6-622,共7页
目的探讨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NEDSDV)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确诊的5例NEDSD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总结NEDSDV患儿的... 目的探讨伴有痉挛性双瘫和视觉缺陷的神经发育障碍(NEDSDV)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康复科确诊的5例NEDSDV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总结NEDSDV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特点。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出全面性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痉挛性双瘫特征,其中例1、例2、例3、例5均有斜视,例5有严重的先天性视网膜渗出性病变。基因检测鉴定5例患儿均为新发的CTNNB1基因杂合变异,且均为截短变异(包括无义和移码变异),其中c.478_479insTAAATGA、c.1973dupT和c.625G>T为新发现的变异。除1例患儿胼胝体压部略薄外余4例患儿均未见显著的脑影像学异常,而视网膜病变亦相对少见。结论全面性发育迟缓伴有小头畸形和痉挛性双瘫可作为疑诊NEDSDV的指征,而眼病变及脑影像学异常并非该病的必要表型,确诊有赖于基因检测。CTNNB1的3个新变异的鉴定扩展了NEDSDV的致病性变异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性发育迟缓 痉挛性双瘫 视觉缺陷 CTNNB 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神经肌肉功能对步态的影响及针对性干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仪 张跃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5,共6页
脑瘫作为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性疾病,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步态异常的普遍特点,又有它作为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自身属性。本文概述目前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研究结果,结合步态周... 脑瘫作为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性疾病,符合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影响神经肌肉功能导致步态异常的普遍特点,又有它作为发育障碍性疾病的自身属性。本文概述目前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神经肌肉组织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研究结果,结合步态周期说明他们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和异常步态间的特定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改善脑瘫的异常步态和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步态 干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