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U护士术前访视对心脏手术后焦虑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周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6-897,共2页
目的:探讨ICU护士的术前访视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1天进行常规的术前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手术室护士也进行术前访视,观察组除了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手... 目的:探讨ICU护士的术前访视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前1天进行常规的术前护理和健康教育,同时手术室护士也进行术前访视,观察组除了进行常规术前护理和健康教育,以及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外,还有ICU护士的术前访视。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一周发放焦虑自评量SAS表测评,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焦虑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焦虑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比对照组焦虑水平低(P<0.05)。结论:ICU的护士进行术前访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焦虑水平,对促进患者健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手术前护理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及其分泌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立群 李维勤 +2 位作者 李秋荣 李宁 黎介寿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3-296,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时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其分泌细胞的变化。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再灌注2、6、12、24、72h组(n=8),检测远隔脏器(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ELISA法检测肠道sIgA水平变化,流...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时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其分泌细胞的变化。方法将4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再灌注2、6、12、24、72h组(n=8),检测远隔脏器(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ELISA法检测肠道sIgA水平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相关淋巴组织中B细胞亚群改变。结果 I/R时发生细菌移位,肠道sIgA水平下降,二者呈明显负相关(r2=0.729)。随着I/R损伤的加重,肠相关淋巴组织中IgM+B220+细胞比例逐渐增高,IgA+B220+细胞比例逐渐降低,且在R12h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 I/R时肠相关淋巴组织中IgM+B细胞比例增高,IgA+B细胞比例下降,导致肠道sIgA水平下降,发生远隔脏器细菌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A 分泌 IgA+B细胞 IgM+B细胞 再灌注损伤 细菌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隐窝细胞增殖在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耿艳霞 黎介寿 +1 位作者 李秋荣 孙立群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道隐窝细胞的增殖特征及其在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I-R组(缺血30 min),其中I-R组根据再灌注(R)0、0.5、1、2、4、6、12、24和48 h再分为9组,每... 目的:探讨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道隐窝细胞的增殖特征及其在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I-R组(缺血30 min),其中I-R组根据再灌注(R)0、0.5、1、2、4、6、12、24和48 h再分为9组,每组5只。观察各组大鼠小肠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隐窝细胞的增殖程度(Ki67,Musashi-1)。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D-乳酸和IL-6浓度。从回肠灌注FITC-Dextran-4溶液后,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算其在血清中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I/R组在R 0~1 h时出现明显的肠黏膜结构损害,渗透性增高,炎性反应增强,黏膜屏障损伤。R 1~2 h时隐窝细胞增殖明显,肠黏膜屏障功能开始修复。R 2 h时肠道渗透性显著降低,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开始恢复。至R 12~24 h时肠黏膜损伤基本恢复。结论:肠道I-R损伤后,隐窝细胞的增殖在肠黏膜屏障修复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窝细胞增殖 缺血-再灌注 肠黏膜屏障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耿艳霞 黎介寿 +3 位作者 李秋荣 孙立群 李维勤 李宁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I-R组),大剂量预处理组(Pre-L组),小剂量预处理组(Pre-S),大剂量后处理组(Post-L)和小剂量后处理...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I-R组),大剂量预处理组(Pre-L组),小剂量预处理组(Pre-S),大剂量后处理组(Post-L)和小剂量后处理组(Post-S),每组各6只。于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时,分别取大鼠的血和小肠标本,检测小肠组织病理学评分(Chiu's)和细胞增殖程度(Ki-67),同时检测血清中D-乳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I-R组大鼠血清D-乳酸、TNF-α、IL-6水平和病理学Chiu's评分明显升高,而细胞增殖程度无明显改变。与I-R组比,Pre-L、Pre-S和Post-L组的Chiu's评分及Ki67显著升高;Pre-L组大鼠D-乳酸显著降低;TNF-α和IL-6在四个处理组均有明显降低。结论:EGF对大鼠小肠I-R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具有防护作用。预防性较大剂量使用可能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屏障功能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甘露醇外渗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陶连珊 吴桂梅 +2 位作者 刘云 潘利平 张平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3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20%甘露醇外渗4h后局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7只小白鼠四肢内侧制成20%甘露醇外渗模型。4h后,随机抽取1只小白鼠于四肢注射部位取材(E组),观察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情况;其余6只按模型部位分...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20%甘露醇外渗4h后局部损伤的效果。方法将7只小白鼠四肢内侧制成20%甘露醇外渗模型。4h后,随机抽取1只小白鼠于四肢注射部位取材(E组),观察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情况;其余6只按模型部位分为A组(左上肢)、B组(左下肢)、C组(右上肢)及D组(右下肢)。A组予2%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1mg局部封闭,B组予2%利多卡因2ml局部封闭,C组予生理盐水局部封闭,D组为空白对照。处理24h后取材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E组局部组织损伤呈重度表现;A组呈无或轻度表现,轻于B组、C组、D组和E组;B组以中度为主,轻于C组、D组(均呈重度)和E组。结论甘露醇外渗后4h组织损伤严重,外渗后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组织损伤加重;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封闭治疗甘露醇外渗4h形成的局部组织损伤快速、简便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药物外渗 疾病模型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脑梗死病人热休克蛋白70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何慧薇 张劲松 +1 位作者 孙伏喜 高志强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7年第6期344-346,共3页
目的:观察静脉补充谷氨酰胺(G ln)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对照组和G ln组,每组30例。G ln组入院24 h内开始给予静脉输注G ln,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记录两组病... 目的:观察静脉补充谷氨酰胺(G ln)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及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分为对照组和G ln组,每组30例。G ln组入院24 h内开始给予静脉输注G ln,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记录两组病人14 d观察期间血浆Hsp70浓度、免疫指标和感染发生率。结果:G ln组与对照组病人相比,血浆Hsp70浓度明显增高,免疫球蛋白浓度、CD4+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增加,肺部及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G ln可促进急性脑梗死病人Hsp70的表达,改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谷氨酰胺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