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徐伟 刘政 季国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0期1084-1087,共4页
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消化系肿瘤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新生血管形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肿瘤细胞能否转移并导致宿主死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分化,对于实... 在人类恶性肿瘤中,消化系肿瘤占相当大的比例,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新生血管形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肿瘤细胞能否转移并导致宿主死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血管生成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分化,对于实体瘤中新生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发展、转移、预后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消化系肿瘤中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现就VEGF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消化系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死亡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秋艳 许培怡 +4 位作者 翟婧 陈璞 邓雪婷 缪林 张秀华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82-1188,共7页
铜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众多生理功能。铜死亡(cuprotosi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积累触发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且与线粒体呼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铜代谢与铜死亡在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铜死亡相关... 铜是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众多生理功能。铜死亡(cuprotosi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积累触发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且与线粒体呼吸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铜代谢与铜死亡在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与铜死亡相关的基因在胃癌的预后模型中显示出潜在价值。本文旨在综述铜死亡在胃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以期为胃癌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见解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代谢 铜死亡 胃癌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切开术辅助十二指肠乳头闭塞困难插管1例
3
作者 邹成 王飞 +1 位作者 缪林 李全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1-294,共4页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近年来作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胆胰疾病中。有时由于十二指肠乳头的大小形状、开口位置、疾病病变以及既往手术导致的解剖结构改变等...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近年来作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肝胆胰疾病中。有时由于十二指肠乳头的大小形状、开口位置、疾病病变以及既往手术导致的解剖结构改变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插管困难以致插管失败,据报道,临床工作中有20%~30%的ERCP患者存在胆管插管困难^([1])。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往往会采取导丝辅助、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针状刀开窗术等策略来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切开术 胆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子显微镜诊断早期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丽梅 张银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43-745,共3页
近年来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而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可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光子显微镜(multiphoton microscopy,MPM)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对组织的穿透深度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组织的光毒... 近年来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而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可提高患者手术切除率进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光子显微镜(multiphoton microscopy,MPM)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对组织的穿透深度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组织的光毒性和光漂白作用减少。它与二次谐波显微镜相结合,可观察到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的变化。MPM在细胞水平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因此MPM以其独有的高分辨、实时、无损、深层的光谱分辨成像特点,在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中是极具潜力的。文中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MPM诊断早期消化道肿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子显微镜 消化系统肿瘤 早期诊断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细胞实验探究连翘苷对胆管癌的抑制作用
5
作者 徐佳宁 倪珞航 +5 位作者 刘舒予 袁艺 胡陈玥 史文翔 邓雪婷 缪林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0-707,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来预测连翘苷对胆管癌的抑制作用与靶点探究,并进行细胞学实验验证。方法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连翘苷的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和P细胞实验harmGkb数据库获得并筛选与胆管癌密切相关靶点,Cytosc...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方法来预测连翘苷对胆管癌的抑制作用与靶点探究,并进行细胞学实验验证。方法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连翘苷的作用靶点,Genecards、OMIM和P细胞实验harmGkb数据库获得并筛选与胆管癌密切相关靶点,Cytoscape软件对靶基因进行分析并构建“药物-靶点”网络图,String数据库构建可视化PPI网络,运用R语言对核心作用靶点(DICER1,MUC1,YAP1,F2,ACTA1)进行GO富集分析。在Uniprot和RCSB PD中获取靶蛋白的结构文件,Pubchem获取主要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应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应用PyMOL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分析和绘图。应用RT-qPCR验证连翘苷对靶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分析得到连翘苷的有效作用靶点273个,胆管癌相关作用靶点1023个,天然连翘苷治疗胆管癌的预测靶点12个,其中5个核心交集基因(DICER1、MUC1、YAP1、F2、ACTA1),分子对接显示其与胆管癌的结合能力分别为-7.5、-6.4、-8.2、-8.4、-7.5 kcal/mol;RT-qPCR结果显示,连翘苷处理胆管癌细胞后的DICER1、MUC1、YAP1、F2、ACT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连翘苷可以抑制胆管癌的增殖并抑制其细胞中DICER1、MUC1、YAP1、F2、ACTA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苷 胆管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实践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发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共3页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核心技术,其在全球应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证据正在急剧增加。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WMT)作为区别于传统FMT的一种新方法... 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靶向肠道菌群的核心技术,其在全球应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疾病的临床证据正在急剧增加。洗涤菌群移植(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WMT)作为区别于传统FMT的一种新方法,是基于智能粪菌分离系统洗涤过程和相关移植途径的技术。《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于2019年12月确定。文章就影响《洗涤菌群移植南京共识》在全球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涤菌群移植 经内镜肠道植管术 微生物组 粪菌移植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73-677,共5页
目前,支架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塑料支架到如今的记忆合金支架,从裸支架到如今的带膜支架,消化道支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与应用,消化道支架也正经历着... 目前,支架在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最初的塑料支架到如今的记忆合金支架,从裸支架到如今的带膜支架,消化道支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与应用,消化道支架也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发展。现就目前出现的几种新型消化道支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支架 载药支架 生物可降解支架 载放射性粒子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分别联合异丙嗪、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药物用于兔麻醉效果的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银 高莹 +2 位作者 黄锦 双金权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41-1243,共3页
目的用兔构建动物模型来模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已应用在很多实验中,而稳定的动物麻醉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实验评价氯胺酮联合异丙嗪、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这3组药物对兔的麻醉效果。方法根据麻醉药的不同将兔分为氯胺酮联合异丙... 目的用兔构建动物模型来模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已应用在很多实验中,而稳定的动物麻醉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实验评价氯胺酮联合异丙嗪、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这3组药物对兔的麻醉效果。方法根据麻醉药的不同将兔分为氯胺酮联合异丙嗪组、戊巴比妥钠组和水合氯醛组,分别对兔行腹腔麻醉。观察药物对兔的麻醉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以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氯胺酮联合异丙嗪组兔的死亡率最高、水合氯醛组最低,水合氯醛组兔未死亡麻醉良好率最高。结论兔实验中应用水合氯醛为麻醉药是最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氯胺酮 异丙嗪 戊巴比妥钠 水合氯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9
作者 张秀华 文卫 +2 位作者 范志宁 王敏 梁军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37-239,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处理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11月内镜发现的22例黏膜下病灶(食管11例、贲门2例、胃8例、结肠1例)作为入选对象,通过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E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20例(91%)完整挖除,2例ESE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转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5~3.5 cm(平均1.5 cm),手术时间20~220 min(平均75 min)。3例穿孔均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月),20例完整挖除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E对消化道的SMT具有可完整挖除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10
作者 谢睿 李全朋 缪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和持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和自...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和持续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等。文中就炎症性肠病发病中免疫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发病机制 免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et siRNA对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的人胆管癌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秀华 缪林 +2 位作者 季国忠 范志宁 刘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5年生存期低于5%,因此亟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探讨针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的RNA干扰对人胆管癌(CCA)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人c-Met基因的小干... 目的: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5年生存期低于5%,因此亟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探讨针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受体c-Met的RNA干扰对人胆管癌(CCA)QBC93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针对人c-M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CCA QBC939细胞,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检测c-Met、细胞周期素(Cyclin)D1和A表达以及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活化。结果:c-Met siRNA显著抑制c-Met蛋白表达,且随着其浓度的增加,c-Met蛋白表达逐渐下降,500 nmol/L c-Met siRNA对c-Met蛋白表达的抑制率达65%。HGF刺激24 h,细胞增殖是对照组的4.54倍,100 nmol/L c-Met siRNA预处理即显著抑制HGF诱导的细胞增殖,其抑制率达26%,且随浓度增加,其抑制作用逐渐增强,500 nmol/L c-Met siRNA对HGF诱导的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达85%。HGF刺激4h,PI3K和Akt的活性即显著增强,分别是对照组的4.09和4.54倍,c-Met siRNA可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HGF诱导的PI3K/Akt活化,500 nmol/L c-Met siRNA几乎完全抑制HGF诱导的PI3K/Akt活化。HGF显著诱导人CCAQBC939细胞ERK1/2活化,50 ng/ml HGF刺激4 h,磷酸化ERK1/2表达是对照组的3.63倍,c-Met siRNA可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HGF诱导的ERK1/2活化。HGF显著诱导人CCA QBC939细胞细胞周期素D1和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2.83和3.16倍,c-Met siRNA可呈浓度依赖性的抑制HGF诱导的细胞周期素D1和A表达。结论:针对人c-Met基因的RNA干扰可有效阻断人CCA QBC939细胞c-Met表达,并通过阻断PI3K/Akt和ERK1/2信号通路活化而抑制HGF诱导的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胆管癌QBC939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c—Met 小干扰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术留置导丝法和胰管支架法在困难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仲恒高 缪林 +4 位作者 季国忠 蒋国斌 杨丽华 刘政 范志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2070-2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术留置导丝法和胰管支架法在困难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困难性ERCP患者309例。其中228例放入胰管导... 目的探讨经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术留置导丝法和胰管支架法在困难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管插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困难性ERCP患者309例。其中228例放入胰管导丝或胰管塑料支架,或常规乳头预切开,胆管插管成功;剩余81例,行经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留置导丝术(导丝组,37例)和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留置胰管支架术(支架组,44例),比较两种方法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81例患者中77例成功插入胆管,导丝组成功率91.89%(34/37),支架组97.73%(43/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1例患者中17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导丝组急性胰腺炎8例,出血3例,胆道感染1例;支架组急性胰腺炎3例,出血1例,胆道感染1例。两组比较,支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导丝组(11.36%vs 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P〈0.05)。其中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支架组低于导丝组(6.82%vs 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结论经胰管胆胰管隔膜预切开术可进一步提高ERCP胆管插管成功率,其中支架法较导丝法具有更高的胆管插管成功率,前者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更低,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胰腺疾病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晓丹 张秀华 +2 位作者 浦福兴 薛慧婷 季国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26-29,共4页
目的已有较多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观察白藜芦醇对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50、100μmol/L)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 目的已有较多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能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观察白藜芦醇对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50、100μmol/L)对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的影响;应用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白藜芦醇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yclin E、P21)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地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P<0.05)。100μmol/L白藜芦醇干预48 h后,可使G0/G1期肝癌SMMC-7721细胞比例升高,S期细胞比例下降,Cyclin D1和Cyclin E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受到抑制,同时P21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来抑制肝癌细胞SMMC-7721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肝细胞肝癌 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蜍灵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及cyclin E和P27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军才 张秀华 +2 位作者 游思洪 何伟 缪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11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已有诸多研究显示中药蟾蜍灵具有明显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观察蟾蜍灵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cyclin E和P27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胆管癌细胞增殖的途径和机制。方法 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蟾蜍灵(0.1、1、10μmol/L)对人胆管癌细胞Q... 目的已有诸多研究显示中药蟾蜍灵具有明显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观察蟾蜍灵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的cyclin E和P27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调控胆管癌细胞增殖的途径和机制。方法 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蟾蜍灵(0.1、1、10μmol/L)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实验检测蟾蜍灵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cyclin E、P27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表明蟾蜍灵对人胆管癌细胞QBC939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Western blot测定cyclin E蛋白表达量下降,P27蛋白表达量升高。结论蟾蜍灵可能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减少cyclinE蛋白表达,增加P27蛋白表达,来达到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细胞 蟾蜍灵 细胞周期 Cyclin E蛋白 P27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蔡楠 伏杭江 +1 位作者 刘政 季国忠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771-774,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G...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非心源性胸痛,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GERD治疗的目的是愈合食管炎,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文中对近年GERD的治疗新进展组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药物治疗 内镜治疗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 被引量:12
16
作者 王敏 文卫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801-802,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8例胆道术后带T管引流的患者拔除T管后,经窦道行胆道镜检查,对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采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并进行随访... 目的探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8例胆道术后带T管引流的患者拔除T管后,经窦道行胆道镜检查,对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采用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108例患者共行胆道镜检查136次,残余结石全部取尽,未出现近期并发症。其中84例(77.8%)1次碎石成功,20例(18.5%)2次碎石,4例(3.7%)3次碎石。碎石成功率100%。1次胆道镜取尽结石62例(57.4%),2次胆道镜取尽结石32例(29.6%),3次胆道镜取尽结石14例(13.0%),结石取尽率100%。100例随访3~32个月,其中≤12个月43例,13~24个月32例,≥25个月25例,未见明显的症状及结石复发。结论电子胆道镜下U-100双频激光碎石是治疗肝内、外胆管难取性残余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石 胆管狭窄 碎石术 激光 U-100双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扩张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7
17
作者 马丽梅 张银 +1 位作者 钱云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732-734,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扩张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 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20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患者资料,内镜黏膜下注射地塞米...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联合扩张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 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20例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患者资料,内镜黏膜下注射地塞米松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8ml,分4点注射,每点2m1)联合扩张术(观察组)和单纯扩张术(对照组)各10例,随访6个月,比较2组再狭窄发生的时间。结果2组操作均成功,观察组再狭窄发生时间(41.2±8.9)d,对照组为(28.2±5.8)d(t=3.875,P=0.001)。结论内镜黏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食管癌ESD术后狭窄是安全且有效的,可延缓再狭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糖皮质激素 早期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恶性梗阻胆汁病原菌与敏感抗生素及有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敏 孟庆玲 +3 位作者 林洁 范志宁 赵水娣 黄曙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对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为胆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8月,92例行ERCP或PTCD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ERCP术中插管成功并确认进入胆道... 目的对胆道恶性梗阻患者胆汁病原菌的菌群分布、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为胆道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2008年5月~2011年8月,92例行ERCP或PTCD的胆道恶性梗阻患者,ERCP术中插管成功并确认进入胆道或PTCD术中用22G穿刺针行胆管穿刺成功确认在胆管内后,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学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细菌谱与梗阻的部位、程度等有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92例胆道恶性梗阻共送检124份胆汁。90份细菌培养阳性胆汁中,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肠球菌属(24.4%,22份)、大肠埃希菌(18.9%,17份)、肺炎克雷伯菌(7.8%,7份)、铜绿假单胞菌(5.6%,5份)。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37/37),对呋喃妥因、夫西地酸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3.0%(27/37)、45.9%(17/37)和37.8%(14/37);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93.8%(45/48)、85.4%(41/48)、68.8%(33/48)、39.6%(19/48)、33.3%(16/48)。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阳性率为64.7%(11/17),肺炎克雷伯菌为42.9%(3/7)。中低位梗阻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9.0%(25/51),高位梗阻为85.4%(35/41)(χ2=13.236,P=0.000)。血总胆红素水平低(20.2~171μmol/L)、中(172~342.1μmol/L)、高水平(≥342.1μmol/L)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4.4%(29/39)、62.5%(25/40)、46.2%(6/13)(χ2=3.650,P=0.161)。结论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胆道感染以肠球菌属占首位,且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因此,对恶性梗阻性胆道感染的治疗,应尽早解除胆道梗阻,并根据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尤其要注意考虑到覆盖肠球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恶性梗阻 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谢睿 杨晓钟 +2 位作者 缪林 李全朋 葛贤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1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的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的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UC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及其特异性标志物Foxp3的表达特点,探讨CD4+CD25+Treg和Foxp3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例UC活动期患者,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经电子肠镜活检肠黏膜组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和肠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LPMC)中CD4+CD25+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肠黏膜中Foxp3的表达,并检测血清中IL-10的水平。结果 U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肠黏膜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和Foxp3+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PBMC和LPMC中CD4+T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清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D4+CD25+Treg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Treg数量减少可能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调节性T细胞 CD4+T细胞 FOXP3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良性狭窄预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钱云 张银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6-549,共4页
食管良性狭窄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疾病,临床上针对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有很多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及再生医学的发展,食管良性狭窄正从治疗向预防转化。文中就腐蚀性及内镜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预防的研究进展从支架、药... 食管良性狭窄是一种难治、易复发的疾病,临床上针对食管良性狭窄的治疗有很多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科学及再生医学的发展,食管良性狭窄正从治疗向预防转化。文中就腐蚀性及内镜术后食管良性狭窄的预防的研究进展从支架、药物、生物及干细胞预防等几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良性狭窄 腐蚀性狭窄 术前狭窄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