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伐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及多线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清波 李晟 +2 位作者 冯继锋 朱梁军 喻春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6期121-124,共4页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IR)方案在晚期大肠癌二线及多线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及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的47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根据... 目的 观察贝伐珠单抗与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IR)方案在晚期大肠癌二线及多线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及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的47例晚期大肠癌患者,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应用IR方案,实验组(20例)应用IR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生存时间及化疗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ORR为11.1%,DCR为5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5个月(95%CI:1.52-5.48),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11.9个月(95%CI:9.18-14.62);实验组ORR为15.0%,DCR为75.0%,中位PFS为6.2个月(95%CI:3.96-8.44),中位OS为16.2个月(95%CI:7.85-24.61)。两组ORR、DCR和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位P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毒副作用均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方案在晚期大肠癌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中有一定疗效,毒副作用可耐受,加用贝伐珠单抗后生存获益可能更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伊立替康 雷替曲塞 晚期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沉默Plk1对胰腺癌细胞系AsPC-1侵袭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喻春钊 余翔 +4 位作者 王兴伟 骆霞岗 李泉 竺慧 王伟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5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RNAi沉默Plk1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根据Plk1基因特点,设计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4个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iRNA)(shplk1-1、shplk1-2、shplk1-3、shplk1-4),脂质体转染法将短链siRNA转入AsPC-1细胞;细胞分... 目的探讨RNAi沉默Plk1基因表达与胰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方法根据Plk1基因特点,设计并用化学方法合成了4个小干扰核糖核酸分子(siRNA)(shplk1-1、shplk1-2、shplk1-3、shplk1-4),脂质体转染法将短链siRNA转入AsPC-1细胞;细胞分为:未处理组为对照组、空质粒组、shplk1-1组、shplk1-2组、shplk1-3组、shplk1-4组。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iRNA对Plk1表达的抑制效果;采用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后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转然后细胞迁移能力。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示所设计的4个siRNA均能明显抑制AsPC-1细胞Plk1 mRNA水平,以shplk1-3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空质粒组及其他三组比较,转染shplk1-3组Plk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以转染shplk1-3处理AsPC-1细胞后与对照组、空质粒组比较,Transwell侵袭实验证实:细胞转染24 h后,正常对照组、空质粒组和shplk1-3组穿过人工基底膜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195±16)、(176±13)、(83±5)个,侵袭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划痕实验证实:shplk1-3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结论抑制胰腺癌细胞Plk1基因,侵袭迁移能力明显降低,能够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K1 RNAI 胰腺癌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atenin和Wnt-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丹 喻春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6期89-93,共5页
目的研究β-catenin和Wnt-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2全年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保存的40例手术切除食管癌蜡块标本和10例癌旁组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β-... 目的研究β-catenin和Wnt-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2012全年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保存的40例手术切除食管癌蜡块标本和10例癌旁组织,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β-catenin和Wnt-1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JD-801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病灶影像定量分析其光密度参数、灰度分布。使用Stata 9.0(USA)软件包,参考值选用10例癌旁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将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生存率是否存在差别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 Wnt-1的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高表达组生存率比低表达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7)。β-catenin的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高表达组生存率比低表达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0)。结论 Wnt-1和β-catenin作为Wnt信号通路的相关蛋白,与食管癌发展、侵袭和预后等方面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免疫组化 Β-CATENIN WNT-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Plk-1对gemcitabine诱导的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4
作者 余翔 王兴伟 +3 位作者 李泉 骆霞岗 王伟林 喻春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6期4-7,11,共5页
目的观察Plk-1基因过表达对gemcitabine诱导胰腺癌细胞AsPC-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①将携带有人外源性Plk-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AsPC-1细胞系设为处理组,转染空载体设为对照组,无处理组设为空白组,转染24 h后,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 目的观察Plk-1基因过表达对gemcitabine诱导胰腺癌细胞AsPC-1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①将携带有人外源性Plk-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AsPC-1细胞系设为处理组,转染空载体设为对照组,无处理组设为空白组,转染24 h后,提取细胞总RNA和总蛋白,利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鉴定AsPC-1细胞内Plk-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组细胞凋亡的改变。③不同浓度gemcitabine作用于转染细胞,MTT法测定转染48 h后细胞增殖能力。结果①测序结果表明成功的从AsPC-1细胞总RNA中扩增Plk-1基因。RT-PCR结果表明:未转染组AsPC-1细胞组、转染空载体pcDNA3.1组及pcDNA3.1/Plk-1组24 h各组细胞内Plk-1 mRNA相对量分别为(2.14±0.16)、(2.18±0.15)、(2.58±0.18),转染pcDNA3.1/Plk-1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未转染组AsPC-1细胞组、转染空载体pcDNA3.1及pcDNA3.1/Plk-1组24 h各组细胞内Plk-1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为(0.989±0.018)、(1.022±0.021)、(1.243±0.143),转染pcDNA3.1/Plk-1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gemcitabine作用下,pcDNA3.1/Plk-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及空载体转染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AsPC-1/Plk-1转染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亦明显高于未转染组及空载体转染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胞浆过表达Plk-1活性分子可明显降低gemcitabine诱导的AsPC-1细胞凋亡,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k-1基因 耐药性 GEMCITABINE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有淋巴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龚皇博 杨晓俊 +1 位作者 朱进 闻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75-779,共5页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是近期发现的一类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群,依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分为ILC1、ILC2和ILC3。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LC分...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ILC)是近期发现的一类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群,依据其表达的转录因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分为ILC1、ILC2和ILC3。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ILC分泌的炎性因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ILC3分泌的IL-22同时能促进肠上皮细胞的修复,探究ILC的功能对IB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就ILC的表型,功能以及与IBD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表型 细胞因子 炎症性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记物在胃癌诊断及预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何磊(综述) 许利剑(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04-1008,共5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我国由于早期内镜筛查率不高,且缺乏特异的生物标记物,胃癌患者就诊时多处于中晚期。目前晚期胃癌治疗方法包括结合手术治疗的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我国由于早期内镜筛查率不高,且缺乏特异的生物标记物,胃癌患者就诊时多处于中晚期。目前晚期胃癌治疗方法包括结合手术治疗的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辅助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总体治疗效果及预后明显较早期胃癌差,提升胃癌早期诊断率成为促进胃癌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主要就临床常用的生物标记物、蛋白标记物、表观遗传学标记物、遗传标记以及其他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在胃癌诊断及预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记物 胃癌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源性miRNA在消化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曾凯 许利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广泛分布于血清、尿液、唾液等体液中,内含RNA、DNA片段、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外泌体所包含的miRNA则称为外泌体源性miRNA。消化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效筛查和早期诊断是临...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膜结构的纳米级囊泡,广泛分布于血清、尿液、唾液等体液中,内含RNA、DNA片段、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外泌体所包含的miRNA则称为外泌体源性miRNA。消化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效筛查和早期诊断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人体循环中外泌体源性的miRNA可作为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文章主要从外泌体源性miRNA的概念和生物学特性、外泌体源性miRNA的检测以及外泌体源性miRNA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外泌体源性miRNA 消化道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