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祎娜 翁晓芹 +2 位作者 杜强 冯旰珠 王文晶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9-105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为进一步阐明OSA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存在OSA及OSA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OSA组、中度OSA组、重度OSA组及对照组,...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为进一步阐明OSA与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存在OSA及OSA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OSA组、中度OSA组、重度OSA组及对照组,对所有病例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血常规、凝血常规及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度、中度和重度OSA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显著升高(P<0.01)。中度、重度OSA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均显著降低(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OSA组TEG中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而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显著升高。中度、重度OSA组与轻度OSA组比较,R值显著降低、MA则显著升高(P<0.01)。与轻度OSA组比较,重度OSA组的K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OSA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随着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增高,高凝状态更加显著,这可能与OSA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有关。与血常规、凝血常规相比,TEG的敏感性更高,临床意义更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及肠道菌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曹杨 舒磊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843-1849,共7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a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肺部慢性疾病,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呼吸道及肠道菌群在COPD的发病及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不同表型COPD患者呼吸道菌群种属分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a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肺部慢性疾病,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来,呼吸道及肠道菌群在COPD的发病及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不同表型COPD患者呼吸道菌群种属分布情况及其丰度、肠道菌群对COPD发病机制的影响等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为拓展对COPD发病机制的认识,加深有关肠-肺轴对COPD发病影响的了解,探讨COPD的新型防治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菌群 肠道菌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6S rRNA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胸膜间皮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傅芬 张扬 沈红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1-398,共8页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是侵袭性极强的罕见胸膜表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包括吸入石棉、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现有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的效果均不佳,患者的生存期极短。亟需寻找治疗MPM的潜...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是侵袭性极强的罕见胸膜表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包括吸入石棉、遗传因素、基因突变等。现有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免疫治疗的效果均不佳,患者的生存期极短。亟需寻找治疗MPM的潜在靶点,目前发现有基因突变靶点如BRCA1相关蛋白1(BRCA associated protein1, BAP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yclin-dependent kinase 2A, CDKN2A)等;表观遗传靶点如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4A[lysine (K)-specific demethylase 4A, KDM4A]和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酶1(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1, LSD1)等;信号蛋白靶点如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GRP78)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 STAT3)等。迄今为止,可查询的临床试验有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抑制剂Tazemetostat、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Rucaparib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yclin-dependent kinases 4 and 6, CDK4/6)抑制剂Abemaciclib的II期临床试验,以及靶向间皮素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 CAR-T)细胞胸腔注射、TEA结构域家族成员(TEA domain family member, TEAD)抑制剂VT3989和IK-930的I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一定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膜间皮瘤 基因突变 表观遗传 信号蛋白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Rv2647蛋白对肺组织损伤效应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金霄 陈晓林 +4 位作者 姚静 杜兴冉 颜海豪 李国莉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17-1524,共8页
目的:通过噬菌体重组技术分别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2647基因的敲除株和回补株以及过表达Rv2647的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评估结核分枝杆菌Rv2647蛋白对模型鼠肺组织的损伤效应。方法:构建同源交换位点并整合到结核分... 目的:通过噬菌体重组技术分别构建结核分枝杆菌Rv2647基因的敲除株和回补株以及过表达Rv2647的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Ms),评估结核分枝杆菌Rv2647蛋白对模型鼠肺组织的损伤效应。方法:构建同源交换位点并整合到结核分枝杆菌噬菌体基因组,获取噬菌粒并将其导入Ms,构建具有同源交换位点的重组噬菌体。体外扩增获得高滴度重组噬菌体并转染结核分枝杆菌(H37Rv),37℃静置培养28 d,挑取单克隆进行PCR验证,获得Rv2647基因敲除株(H37RvΔRv2647)。PCR扩增Rv2647基因并通过无缝克隆分别将其整合到载体pMV361和pMV261多克隆位点处,获得阳性质粒后分别电转化H37RvΔRv2647和Ms,获得结核分枝杆菌回补株(H37RvΔRv2647::Rv2647)及过表达Rv2647的耻垢分枝杆菌(Ms::Rv2647)。分别以H37Rv、H37RvΔRv2647、H37RvΔRv2647::Rv2647、Ms及Ms::Rv2647的菌液经气管攻击C57BL/6小鼠,分别比较H37Rv(30 d)与Ms(7 d)模型鼠的存活率、肺组织细菌负荷及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结果:PCR结果显示,H37RvΔRv2647中Rv2647基因缺失,而H37RvΔRv2647::Rv2647及Ms::Rv2647中Rv2647基因皆存在。H37RvΔRv2647、H37Rv及H37RvΔRv2647::Rv2647组模型鼠30 d存活率分别为100.00%、83.33%及83.33%;Ms和Ms::Rv2647组模型鼠的7 d存活率分别为100.00%和83.33%;H37RvΔRv2647组模型鼠肺组织细菌负荷(lgCFU)为(3.40±0.18),显著低于H37Rv组(3.86±0.15,P<0.001)和H37RvΔRv2647::Rv2647组(3.80±0.16,P<0.01);H37RvΔRv2647组模型鼠肺组织炎症面积(%)为(4.37±3.06),显著低于H37Rv组(62.76±14.24,P<0.001)和H37RvΔRv2647::Rv2647组(67.37±0.45,P<0.001);Ms组模型鼠肺组织lgCFU为(2.53±0.16),显著低于Ms::Rv2647组(2.81±0.13,P<0.01);Ms组模型鼠肺组织炎症面积(%)为(5.71±1.29),显著低于Ms::Rv2647组(33.13±13.84,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结核分枝杆菌Rv2647基因敲除株(H37RvΔRv2647)及回补株(H37RvΔRv2647::Rv2647)以及过表达Rv2647的耻垢分枝杆菌(Ms::Rv2647)。Rv2647蛋白可能通过抑制宿主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加重了模型鼠肺组织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差异区域 Rv2647蛋白 噬菌体重组技术 肺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何薇 俞飞超 +7 位作者 魏艳秋 孙伟 任登华 吴桢珍 冯旰珠 吉宁飞 王新民 黄茂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614-1620,共7页
目的:分析江苏省由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 目的:分析江苏省由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后续疫情的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以及各市政府官方通报(2022年2月13日—4月9日)的COVID-19病例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截至2022年4月9日,江苏省SARS-CoV-2 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疫情蔓延势头初步遏制,累积发病率为0.48/10万,病死率为0。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76.3%),确诊病例中以轻型为主。发病中位年龄为42岁,<20岁感染者占16.9%。OmicronBA.1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5.0(4.5,6.0)d,BA.2变异株中位潜伏期为3.0(2.8,3.5)d,两组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集性病例比例较高(81.6%),主要来自家庭聚集。结论: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潜伏期短,毒力减弱,该阶段江苏省Omicron感染病死率为0,江苏省实施的精准防控成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江苏省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科胸腔镜在诊疗胸膜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秦嘉阳(综述) 沈红(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97,共5页
内科胸腔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特别重要的一种介入检查方式,尤其是在诊断胸膜疾病,如常规方法无法鉴别的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诊断胸膜间皮瘤等;相较于其他诊断方式更准确。近年来,内科胸腔镜在技术上不断完善,设备上... 内科胸腔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特别重要的一种介入检查方式,尤其是在诊断胸膜疾病,如常规方法无法鉴别的结核性、恶性胸腔积液,诊断胸膜间皮瘤等;相较于其他诊断方式更准确。近年来,内科胸腔镜在技术上不断完善,设备上不断创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治疗上也有所涉及。文章主要对内科胸腔镜近年来在诊疗胸膜疾病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胸腔镜 胸腔积液 胸膜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抑制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少清 舒磊 +1 位作者 杜兴冉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04-1309,共6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扩增、质粒构建、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ec1;CCK-8法检测Pec1蛋白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检测MH-S细胞的吞噬功能;...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株MH-S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PCR扩增、质粒构建、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等过程制备重组蛋白Pec1;CCK-8法检测Pec1蛋白对MH-S细胞增殖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检测MH-S细胞的吞噬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灭活菌的吞噬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ec1,原核表达并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Pec1,其分子量为30.5 kDa。Pec1对MH-S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Pec1浓度越高,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明显;Pec1能减少MH-S细胞对中性红的内吞,抑制MH-S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灭活菌的吞噬作用。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分泌蛋白Pec1对MH-S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1 铜绿假单胞菌 吞噬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病毒Spike蛋白及其针对性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林欢 冯旰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95-1103,共9页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可以感染人类及动物的正链RNA病毒,其包含的最大RNA基因组长度为32 kb,可分为4类:α、β、γ和δ。冠状病毒颗粒包含4个标准结构蛋白:包膜蛋白(E)、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和刺突蛋白(S)。S蛋白既包含受...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是可以感染人类及动物的正链RNA病毒,其包含的最大RNA基因组长度为32 kb,可分为4类:α、β、γ和δ。冠状病毒颗粒包含4个标准结构蛋白:包膜蛋白(E)、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和刺突蛋白(S)。S蛋白既包含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又包含融合相关结构域,使其成为CoV进入过程中的关键蛋白。本文主要阐述S蛋白的主要结构、结构域以及该蛋白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自身水解切割、构象变化等相关特点,并就该蛋白的相关中和抗体以及CoV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RNA疫苗等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SPIKE蛋白 受体结合域 膜融合 中和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