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anuglipron与Orforglipron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作者 马盼盼 王思静 +2 位作者 游娜 丁大法 鲁一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2679-2685,共7页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但多为皮下注射给药,其给药方式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Danuglipron和Orforglipron为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RAs,未来可能会成为降糖药物中强有力的选择。目的... 背景目前已有多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T2DM),但多为皮下注射给药,其给药方式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Danuglipron和Orforglipron为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RAs,未来可能会成为降糖药物中强有力的选择。目的系统评价Danuglipron与Orforglipron治疗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收集比较Danuglipron或Orforglipron(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治疗T2DM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4年5月。根据预先设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在疗效方面,相较于安慰剂组,Danuglipron/Orforglipron组具有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MD=-1.04,95%CI=-1.36~-0.73,P<0.01)、降低空腹血糖(FPG)(MD=-1.88,95%CI=-2.53~-1.23,P<0.01)及升高空腹血浆胰岛素(FPI)水平(MD=4.68,95%CI=2.42~6.95,P<0.01)的作用,但在降低体质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00,95%CI=-10.14~2.15,P=0.20)。安全性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Danuglipron/Orforglipron组的恶心(OR=7.85,95%CI=4.25~14.50,P<0.01)、呕吐(OR=9.45,95%CI=4.19~21.31,P<0.01)、腹泻(OR=1.96,95%CI=1.13~3.39,P=0.02)、食欲下降(OR=4.56,95%CI=1.75~11.91,P<0.01)、消化不良(OR=3.35,95%CI=1.54~7.32,P<0.01)、嗳气(OR=4.79,95%CI=1.13~20.23,P=0.03)、便秘(OR=3.45,95%CI=1.24~9.56,P=0.02)症状及总胃肠道不良反应(OR=5.37,95%CI=3.32~8.69,P<0.01)发生率增加,而腹胀(OR=2.67,95%CI=0.72~9.86,P=0.14)、头痛(OR=0.73,95%CI=0.37~1.42,P=0.35)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GLP-1RAs Danuglipron和Orforglipron能够有效降低HbA_(1c)和FPG水平,升高FPI水平,同时也会增加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嗳气、便秘症状及总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对腹胀、头痛的发生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Danuglipron Orforglipron 循证医学 疗效 安全性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BNP、DTDP促进INS-1细胞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明麟 居来提.赛买提 +1 位作者 刘田 郭嫣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3-886,共4页
目的:探讨巯基氧化还原试剂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影响,进而揭示其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可能机制。方法 :INS-l细胞经传代培养3~4 d后在KRBH液中,37℃培养箱孵育30 min,再用含有不同浓度... 目的:探讨巯基氧化还原试剂对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GSIS)影响,进而揭示其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可能机制。方法 :INS-l细胞经传代培养3~4 d后在KRBH液中,37℃培养箱孵育30 min,再用含有不同浓度葡萄糖和巯基氧化还原试剂的KRBH液中培养60 min。然后留取上清液进行胰岛素测定。结果:(1)INS-1细胞在2.5、5、10、15、20 mmol/L葡萄糖浓度范围内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G5、G10、G15组间两两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G10组相比,G10+DTBNP、G10+DTDP组胰岛素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且该效应可以被DTT所消除。(3)DTBNP、DTDP均能增加NIF处理组胰岛素分泌,但其增加幅度低于非NIF处理组(P〈0.05);(4)与非DIA组相比,G10+DIA+DTBNP、G10+DIA+DTDP组胰岛素分泌增加幅度显著减低(P〈0.05);(5)同G10组比较,G10+DIA+NIF+DTBNP、G10+DIA+NIF+DTDP组胰岛素分泌值增加(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巯基氧化还原试剂对GSIS产生调节作用。DTDP、DTBNP可能通过对K_ATP、L型Ca_V通道及IP_3受体活性的调节,促进胰岛素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INS-1细胞 巯基氧化还原试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协同抑制中性神经酰胺酶诱导INS-1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分泌异常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铮 张少坤 +4 位作者 温洪华 韦晓 刘超 缪珩 祝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3-809,共7页
目的:探讨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协同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0.125 mmol/L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LPS(1、10、50 ng/mL)单独、联合作用INS-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 目的:探讨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协同对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凋亡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0.125 mmol/L棕榈酸和不同浓度的LPS(1、10、50 ng/mL)单独、联合作用INS-1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表达;棕榈酸和LPS(50 ng/mL)单独或联合刺激INS-1细胞24 h后,HPLC法检测中性神经酰胺酶(neutral ceramidase,NCDase)活性,ELISA法检测胰岛素分泌功能;并观察转染p EGFP-C3-NCDase重组质粒后,棕榈酸和LPS刺激的INS-1细胞凋亡率及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或LPS(50 ng/mL)单独处理,对INS-1细胞凋亡及胰岛素分泌无明显影响,但两者联合可明显增加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P<0.05)。棕榈酸联合LPS作用24 h后明显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P<0.01),对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无影响。此外,棕榈酸或LPS单独刺激不影响INS-1细胞NCDase,两者联合则显著抑制其活性(P<0.01);而高表达NCDase能明显缓解棕榈酸联合LPS诱导的凋亡和基础胰岛素分泌减少(P<0.05)。结论:轻度增高的游离脂肪酸联合LPS可通过抑制鞘脂信号分子代谢的关键酶——NCDase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凋亡并抑制基础胰岛素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脂肪酸 脂多糖 中性神经酰胺酶 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性性早熟及特发性矮小患儿手腕部不同类型骨骼的成熟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安茹 杨芳琳 +4 位作者 于宝生 单晔 高兰英 张潇潇 彭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1-417,共7页
目的: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和特发性矮小(ISS)患儿手腕部不同类型骨骼的成熟特征,以及不同方法对骨龄(BA)评价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医院小儿内分泌门诊患儿中选取CPP25例、ISS29例和健康对照组21例,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评价BA:... 目的: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和特发性矮小(ISS)患儿手腕部不同类型骨骼的成熟特征,以及不同方法对骨龄(BA)评价的诊断价值。方法:自医院小儿内分泌门诊患儿中选取CPP25例、ISS29例和健康对照组21例,同时采用两种方法评价BA:传统Greulich.r,yle(GP)图谱法;根据GP图谱对不同骨骼成熟度分别评定法:选取手腕部20块目标骨,分别评定各块骨的BA,取其平均数作为个体BA。各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种评价方法间进行配对t检验。两种方法所得的BA与生活年龄的差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传统GP法测定CPP患儿BA超前0.70—2.26(1.48±0.78)岁;不同骨骼成熟度分别评定法测定CPP患儿平均20块骨的BA超前0.28~2.00(1.14±0.86)岁,以掌指骨的骨成熟度超前最为明显:0.34~2.06(1.24-0.86)岁。传统GP法测定ISS患儿BA落后0.47~2.91(-1.69±1.22)岁;不同骨骼成熟度分别评定法测定ISS患儿BA落后0.48~2.50(-1.49±1.01)岁,以腕骨的骨成熟度落后最为明显:0.59~2.73(-1.66±1.07)岁。在健康对照组和ISS组的BA评价中,传统GP法与不同骨骼成熟度分别评定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PP组的BA评价中,两种方法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骨骼成熟度分别评定法发现CPP以掌指骨的骨成熟度超前最为显著,ISS以腕骨的骨成熟度落后最为显著。两种方法对CPP、ISS患儿BA评价的诊断价值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性早熟 特发性矮小 年龄测定 骨骼 侏儒症 性成熟 骨龄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康健 冯亚敏 +1 位作者 唐莹 祝群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亚甲炎患者为亚甲炎组,6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以及反...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亚甲炎)患者氧化应激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亚甲炎患者为亚甲炎组,6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以及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的不同;并比较亚甲炎组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前后MDA、SOD和TAO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健康对照组相比较,亚甲炎患者MDA显著增高(P<0.01)、SOD及TAOC显著降低(P均<0.05)。亚甲炎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及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后MDA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与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相比,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MDA下降更明显(P<0.01)。此外,亚甲炎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TAOC及SOD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亚甲炎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增高,并存在着抗氧化能力下降;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显著改善亚甲炎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 氧化应激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董成龙 游娜 +5 位作者 许向红 郑海宁 吴小梅 缪珩 鲁一兵 丁大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96-1103,共8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IHH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DAPI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IHH4)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IHH4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透射电镜、DAPI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FCM)观察细胞周期和凋亡的改变。结果:1白藜芦醇可以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抑制IHH4细胞增殖;2与正常对照相比,加入白藜芦醇后IHH4细胞皱缩、变圆、脱落,细胞质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胞质内容物增多;透射电镜下细胞核的染色质高度凝聚、边缘化;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呈致密浓染;3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显示,随着白藜芦醇作用浓度和时间的增加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4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显示白藜芦醇呈浓度依赖性诱导IHH4细胞凋亡。白藜芦醇可引起细胞S期阻滞。结论:白藜芦醇可抑制人甲状腺乳头状癌IHH4细胞增殖,诱导IHH4细胞凋亡。白藜芦醇阻滞细胞于S期,可能是抑制IHH4细胞增殖、促使其凋亡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IHH4细胞 白藜芦醇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veratrol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4E-BP1和S6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丁大法 游娜 +3 位作者 徐家蓉 蒋秀琴 缪珩 鲁一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47-1351,共5页
目的:探讨Resveratrol对糖尿病(DM)大鼠早期肾脏肥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3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M大鼠模型,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NC)。DM大鼠于第11周随机分为DM组7只和Resveratrol(DR)组6只,DR组给予Resvera... 目的:探讨Resveratrol对糖尿病(DM)大鼠早期肾脏肥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3只,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M大鼠模型,6只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NC)。DM大鼠于第11周随机分为DM组7只和Resveratrol(DR)组6只,DR组给予Resveratrol 10 mg/(kg.d)灌胃,共4周。第14周收集3组大鼠24 h尿测尿微量白蛋白。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测血肌酐。取肾组织,制石蜡切片做HE染色,免疫组化观察肾皮质4E-BP1磷酸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皮质S6磷酸化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与NC组相比,DR和DM组大鼠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和血肌酐明显升高,而体重明显降低(P均<0.01),而用Resveratrol干预后DR组大鼠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肌酐比DM组明显好转(P<0.05)。肾脏HE染色结果显示,DM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基质中度增生,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明显扩大,肾小球体积增大。DR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系膜区扩张较DM组明显减轻。肾皮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E-BP1磷酸化蛋白在DM组表达呈强阳性,在DR组表达呈弱阳性。DM和DR组大鼠血管组织中S6磷酸化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P<0.01),而DR组明显低于DM组(P<0.01)。结论:DM大鼠早期存在肾脏肥大和mTOR信号通路下游的4E-BP1和S6磷酸化蛋白表达增高。Resveratrol可能通过抑制4E-BP1和S6的磷酸化来减轻DM大鼠早期肾脏肥大,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VERATROL 糖尿病肾病 大鼠 4E—BP1 S6 磷酸化 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_3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邵雪景 蒋秀琴 +1 位作者 李慧敏 缪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7-1419,1443,共4页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病例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5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水平,同...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的差异,分析维生素D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为病例组,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5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水平,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相关临床及生化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血清1,25(OH)2D3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明显(P<0.01),血清1,25(OH)2D3与空腹血糖呈显著负相关(rs=-0.696,P<0.01)。结论:血清1,25(OH)2D3在2型糖尿患者中明显低于正常人。空腹血糖越高,血清1,25(OH)2D3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空腹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游娜 王雅云 +5 位作者 董成龙 冯亚敏 缪珩 丁大法 鲁一兵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85-489,共5页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NRK-52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正常葡萄糖5.6 mmol/L)、NG+白藜芦醇(Res)组(NG+Res组,白藜芦醇20μmol/L)、...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高糖状态下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NRK-52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正常葡萄糖5.6 mmol/L)、NG+白藜芦醇(Res)组(NG+Res组,白藜芦醇20μmol/L)、高糖组(HG组,葡萄糖30 mmol/L)和高糖+白藜芦醇组(HG+Res组,白藜芦醇20μmol/L),白黎芦醇预处理6h,加HG刺激后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1与NG组相比,高糖能明显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与HG组相比,加用白藜芦醇干预能明显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0.01);2与NG组相比,高糖刺激NRK-52E细胞24 h后NOX4和GRP7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值均<0.05);与HG组相比,HG加白藜芦醇干预后NRK-52E细胞NOX4和GRP78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产生,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而对糖尿病肾病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高血糖 肾小管上皮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珺 鲁一兵 +1 位作者 缪珩 许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缬沙坦干预组(DV组)。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缬沙坦干预组(DV组)。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体重、Hb1Ac,于8周时用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的表达的变化。结果:DM和DV组大鼠体重较NC组明显降低(均P<0.01),DM和DV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和DV组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均P<0.01),而DV组明显低于DM组(P<0.01);DM和DV组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均P<0.01),而DV组明显低于DM组(P<0.01)。结论:糖尿病SD大鼠血管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明显增加,缬沙坦通过降低血管组织炎症因子MCP-1表达,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大鼠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缬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urner综合征患儿盆腔超声显像及血清性激素检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于宝生 陈荣华 +5 位作者 郭锡熔 王学芳 张永泉 汪晓秾 单晔 陈彩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目的:研究Turner综合征(TS)患儿的子宫、卵巢的发育及其功能状况.方法:对22例年龄为4.8~16.8岁的TS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5,XO者11例,其他核型11例),超声测量并记录子宫、卵巢的各径,并检测患儿血清促性腺激素(FSH、LH)和雌二醇(E2).结果... 目的:研究Turner综合征(TS)患儿的子宫、卵巢的发育及其功能状况.方法:对22例年龄为4.8~16.8岁的TS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5,XO者11例,其他核型11例),超声测量并记录子宫、卵巢的各径,并检测患儿血清促性腺激素(FSH、LH)和雌二醇(E2).结果:22例患儿中超声检查无子宫者4例,无卵巢者18例,患儿的子宫和卵巢各径及体积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患儿组血清FSH、L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E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及卵巢的有无对患儿的子宫和/或卵巢的发育及血清FSH、LH和E2的水平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多数TS患儿存在着卵巢、子宫发育不全甚至退化萎缩,并伴有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盆腔超声和血清性激素检测能较好地反映出TS患儿的子宫、卵巢形态及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超声 血清促性腺激素 雌二醇 TURNER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WA基因多态性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汤唯艳 缪珩 +3 位作者 李春平 李爱萍 刘起展 周建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40-644,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江苏人群JW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和215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标本检测了... 目的:研究中国江苏人群JW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和215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DNA标本检测了JWA启动子-76G/C和外显子3区723T/GSNPs的频率和分布,用DNA直接测序法证实SNPs变异。分析探讨JWA基因多态性和消化道肿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76G/C多态性在消化道病例中的频率(19.3%)显著高于对照(10.7%)。-76G/C变异时罹患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是正常时的1.99倍(调整的比值比:1.99;95%可信区间:1.14~3.48)。存在上述变异位点的男性患者患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增加,而与性别及饮酒的关系不明显。723T/G多态性频率在消化道肿瘤患者和对照人群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结论:在中国江苏汉族人群中,JWA基因5'侧翼区的多态位点-76G/C变异显著增加江苏汉族人群患消化道肿瘤的危险性,外显子3区多态723T/G则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WA基因 消化道肿瘤 单核苷酸多态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对体外培养的足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海宁 苏东明 +2 位作者 董成龙 鲁一兵 丁大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的足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永生性足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6、11.0、20.0、30.0 mmol/L)刺激,作用时间分别为6、12、24、36 h。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自噬标记...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糖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体外培养的足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永生性足细胞系,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6、11.0、20.0、30.0 mmol/L)刺激,作用时间分别为6、12、24、36 h。Western blot检测足细胞自噬标记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自噬小体的形成;荧光显微镜观察足细胞转染GFP-LC3荧光蛋白后绿色荧光蛋白颗粒的变化。结果:①与0 h相比,30 mmol/L葡萄糖刺激后足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到24 h时增加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24 h时,透射电镜下足细胞自噬小体形成最多;荧光显微镜下足细胞转染GFP-LC3绿色荧光蛋白颗粒最多。②与对照组5.6 mmol/L相比,随着葡萄糖刺激浓度的增加足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30 mmol/L浓度时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糖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增加体外培养的足细胞LC3-Ⅱ蛋白的表达、诱导足细胞自噬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细胞 自噬 葡萄糖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倩倩 蒋秀琴 +1 位作者 李慧敏 缪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4-409,共6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adiponectin)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脂联素、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值(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adiponectin)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清脂联素、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值(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脂联素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方法: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23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DM+FAT)、23例2型糖尿病患者(DM)、33例非糖尿病肥胖患者(control+FAT)、23例非糖尿病患者(control)腹部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FPG、HbA1C、血脂、尿酸、血清脂联素,并计算BMI、WHR。结果:①糖尿病肥胖组SBP、DBP、FPG、HbA1c、TG、LDL-C、尿酸均高于对照肥胖组,HDL-C、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血清脂联素均低于对照肥胖组(P<0.01)。两组的大网膜脂联素表达量低于其皮下表达量(P<0.01);②糖尿病非肥胖组的FPG、HbA1c、TG、尿酸均高于对照非肥胖组,HDL-C、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血清脂联素均低于对照非肥胖组(P<0.01)。两组的大网膜脂联素表达量低于其皮下表达量(P<0.01);③糖尿病肥胖组的BMI、WHR、SBP、DBP、FPG、HbA1c、TG、尿酸均高于糖尿病非肥胖组,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血清脂联素均低于糖尿病非肥胖组(P<0.01);④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肥胖组的网膜脂联素mRNA的表达水平与BMI、FPG(P<0.01)、WHR、WC(P<0.05)呈负相关,与血清脂联素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大网膜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BMI、WC、WHR、FPG等临床指标可间接反映胰岛素抵抗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2型糖尿病 体质指数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微卫星多态性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游娜 王继荣 +2 位作者 张鹏 鲁一兵 缪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047-1050,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京汉族人群中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多态性与肥胖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附近高杂合度微卫星DNA多态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查这一微卫星多态在... 目的:探讨中国南京汉族人群中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多态性与肥胖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择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附近高杂合度微卫星DNA多态标记,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探查这一微卫星多态在中国南京汉族人群156例(对照组)与128例肥胖症患者(肥胖组)中的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结果:该多态位点存在8种等位基因,CA重复序列分别重复13、14、15、16、17、18、19和20次,病例-对照群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83,P=0.361)。但CA18等位基因肥胖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1,P=0.020),可初步认为CA18等位基因与肥胖发生有关。结论: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肥胖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11β-羟化类固醇脱氢酶1型基因 微卫星DNA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26例胃肠激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云 缪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95-496,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胃肠激素 测定 胃肠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在人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甘草次酸的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继荣 张鹏 +3 位作者 鲁一兵 王朝霞 王科明 缪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8期799-803,807,共6页
目的:在大肠癌肿瘤细胞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关联,其抑制剂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增殖作用,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研究11β-HSD 2种同工酶在人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及11β-HSD抑... 目的:在大肠癌肿瘤细胞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β-HSD)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关联,其抑制剂甘草次酸具有抗肿瘤增殖作用,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研究11β-HSD 2种同工酶在人肠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糖皮质激素及11β-HSD抑制剂甘草次酸对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肠癌细胞株HCT-8中11β-HSD 2种同工酶mRNA及蛋白的表达。HCT-8分别培养于糖皮质激素及甘草次酸单用和联合用药环境中,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结果:11β-HSD1 mRNA及蛋白在HCT-8中未见表达,11β-HSD2 mRNA及蛋白在HCT-8中均表达。活性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及甘草次酸对肠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100μmol/L氢化可的松应用后12 h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40.87±1.47)%,加入11β-HSD2辅酶NAD 0.5 mmol/L后细胞生长抑制率(5.7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氢化可的松、NAD联合甘草次酸后肠癌细胞生长抑制率(45.55±1.01)%,明显高于单药各组(P<0.05)。结论:11β-HSD2可能通过灭活糖皮质激素促进肠癌细胞增殖。甘草次酸可抑制11β-HSD2活性,提高氢化可的松的抗肠癌细胞增殖作用,并与自身抗细胞增殖有协同作用,可用于抗肿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糖皮质激素 肠癌 甘草次酸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状态下肾小管上皮细胞肌肌醇加氧酶表达变化对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左志华 游娜 +3 位作者 徐家蓉 蒋秀琴 缪珩 鲁一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探讨高糖状态下肌肌醇加氧酶(MIOX)表达变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在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应用不同浓度高糖刺激NRK-52E细胞48h,观察MIOX、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②观测不同浓度TGF-β... 目的:探讨高糖状态下肌肌醇加氧酶(MIOX)表达变化对肾小管上皮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①在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应用不同浓度高糖刺激NRK-52E细胞48h,观察MIOX、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②观测不同浓度TGF-β1刺激NRK-52E细胞48h后MIOX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③应用针对MIOX基因的ASODN干涉NRK-52E细胞抑制MIOX基因表达后再用高糖刺激,观测其对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不同浓度(15、30mmol/L)高糖刺激NRK-52E细胞48h后MIOX、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②不同浓度(1、5、10、25mmol/L)TGF-β1刺激NRK-52E细胞48h后MIOX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③针对MIOX基因的ASODN干涉NRK-52E细胞使MIOX基因表达下降,同时NRK-52E细胞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也下降。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高糖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能使MIOX、TGF-β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而且MIOX表达异常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在糖尿病肾病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肌醇加氧酶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髓质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慧敏 缪珩 蒋秀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3-646,共4页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实验 ,观察高糖条件对系膜细胞AMmRNA、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mRNA表达、分泌及细胞外基质 (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 )含量的影响及...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质素 (AM)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实验 ,观察高糖条件对系膜细胞AMmRNA、转化生长因子 - β1(TGF - β1)mRNA表达、分泌及细胞外基质 (层粘连蛋白和Ⅳ型胶原 )含量的影响及肾上腺髓质素干预对高糖不良作用的影响。结果 :在高糖条件下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AMmRNA、TGF - β1mRNA表达和AM、TGF - β1分泌较低糖对照组分别增加 1 0 1倍、0 5 9倍和 3 4 9倍、1 6 1倍 ;细胞外基质蛋白LN和Ⅳ型胶原含量分别升高 0 95倍和 1 13倍。用不同浓度AM(10 -7、10 -8和 10 -9mol/L)干预后 ,TGF - β1mRNA表达分别下降 5 0 %、2 8%和 16 2 % ,TGF - β1含量分别下降 39%、2 6 %和 11% ;LN含量分别下降 5 3%、4 5 %和 18% ,Ⅳ型胶原含量分别下降 2 9%、2 6 %和 2 0 %。结论 :葡萄糖水平升高是AM表达分泌的剌激因子之一。AM的肾脏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GF - β1的表达与分泌 ,进而减少基质蛋白和胶原的过度积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髓质素 糖尿病肾病 转化生长因子Β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格列酮对高胰岛素血症大鼠卵巢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江丽 缪珩 +1 位作者 蒋秀琴 鲁一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20-622,631,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胰岛素血症大鼠卵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高胰岛素血症组、罗格列酮干预组。建立模型,药物干预后,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指数及血睾酮(T)水...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高胰岛素血症大鼠卵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高胰岛素血症组、罗格列酮干预组。建立模型,药物干预后,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指数及血睾酮(T)水平,观察卵巢病理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卵巢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型(11β-HSD-1)的表达。结果:(1)与高胰岛素血症组比较,干预组大鼠血FINS显著降低(P<0.01),T、HOMA-IR指数均下降(P<0.05)。(2)高胰岛素血症组卵巢各级发育卵泡减少,成熟卵泡几乎未见,间质细胞增生。干预组各级发育卵泡增多,间质正常,可见成熟卵泡。(3)免疫组化显示高胰岛素血症组卵巢间质11β-HSD-1表达增高(P<0.01),干预组表达下降(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抑制卵巢11β-HSD1表达,解除高胰岛素血症所致的卵泡发育阻滞现象,抑制间质细胞增生,恢复卵巢排卵功能,这些作用可能部分与其改善I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格列酮 高胰岛素血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