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阻滞剂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章希炜 杨宏宇 +2 位作者 高志伟 卢辉俊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17,F0004,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阻滞剂Valsartan对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Valsartan治疗组(n=10),治疗组术后予Valsartan喂食,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阻滞剂Valsartan对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Valsartan治疗组(n=10),治疗组术后予Valsartan喂食,10mg/(kg·d),共10天,对照组正常喂食。各组动物术前和术后3天、1、2、4、8周留取静脉血,放免法检测内皮素(ET-I);术后4、8周每组随即处死动物5只,HE染色、原位标记凋亡细胞(TUNE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术后3天、1、2、4、8周治疗组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4周和8周治疗组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C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面积小于对照组(P<0.01);残余管腔面积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阻滞剂Valsartan可以抑制内膜受损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向内膜迁移,并促进其凋亡,预防受损动脉内膜过度增生,管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阻滞剂 血管平滑肌细胞 颈动脉球囊损伤 内皮素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股联合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技术探讨和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邹君杰 章希炜 +3 位作者 杨宏宇 孙蓬 董剑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联合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临床成功率和短期通畅率。方法:2005年5~12月,19例髂股动脉联合病变的患者接受了腔内治疗,其中严重跛行(fontainⅡb)15例,静息痛3例,溃疡1例。髂动脉完全闭塞8例,严重狭窄(... 目的:评价髂股动脉联合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安全性,临床成功率和短期通畅率。方法:2005年5~12月,19例髂股动脉联合病变的患者接受了腔内治疗,其中严重跛行(fontainⅡb)15例,静息痛3例,溃疡1例。髂动脉完全闭塞8例,严重狭窄(≥50%)11例。股总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3例,股浅动脉狭窄6例闭塞13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对侧股动脉逆行入路跨过主动脉分叉对患侧髂股动脉行腔内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总的并发症发生率5.2%(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5.5个月(1~8个月)短期随访腔内治疗通畅率为89%(17/19)。结论:对于导致严重下肢缺血的髂股联合硬化闭塞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是一安全、可靠易行的微创手段,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其中、远期疗效确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支架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静脉以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5例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孙蓬 章希炜 +4 位作者 邹君杰 杨宏宇 董剑 陈国玉 冯耀良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7,共3页
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植入是预防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有效手段。VCF一般放置在肾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cava,IVC)内,但当血栓位于腔静脉内或血栓顶端累及肾静脉时,在肾静脉以下就无法放置... 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植入是预防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有效手段。VCF一般放置在肾静脉以下的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cava,IVC)内,但当血栓位于腔静脉内或血栓顶端累及肾静脉时,在肾静脉以下就无法放置VCF。在这种情况时,VCF必须考虑放置在肾静脉以上的腔静脉(suprarenal vena cava)内,才能有效预防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本科在肾静脉以上腔静脉内放置永久或临时滤器均获成功.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肾静脉以上 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溃疡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9
4
作者 邹君杰 章希炜 +3 位作者 杨宏宇 蒋军 焦元勇 马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104,共3页
目的:评价腔镜下下肢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下肢静脉溃疡行SEPS治疗74条肢体临床资料。其中愈合溃疡(C5)50例,活动性溃疡(C6)24例。SEPS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14例。术后... 目的:评价腔镜下下肢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下肢静脉溃疡行SEPS治疗74条肢体临床资料。其中愈合溃疡(C5)50例,活动性溃疡(C6)24例。SEPS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14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1~42个月)。结果:手术成功率100%。C6期溃疡中20例术后愈合(83.0%),平均愈合时间5.7个月。无复发率12个月为88.0%;24个月为85.9%;36个月为82.9%。C5期50条肢体溃疡无复发率12个月为93.9%,24个月为91.0%。C6期溃疡愈合的20条肢体溃疡无复发率在12及24个月均为71.8%。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1,Log-rank)。结论: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中期效果满意,但是仍然需要大规模、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性溃疡 交通支 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臂静脉血栓永久性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被引量:8
5
作者 孙蓬 章希炜 +3 位作者 邹君杰 杨宏宇 董剑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头臂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 上腔静脉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宏宇 章希炜 +2 位作者 孙蓬 邹君杰 董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38-539,566,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适应证。评估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6例行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的周围动脉损伤患者之临床资料。肾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髂总... 目的:探讨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适应证。评估腔内覆膜支架置放修复周围动脉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2004年5月至2006年1月,6例行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的周围动脉损伤患者之临床资料。肾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髂总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局灶性穿通伤)2例,股动脉损伤(均为假性动脉瘤)2例,股浅动脉损伤(假性动脉瘤)1例。其中穿通性损伤4例(医源性3例、刀刺伤1例),钝性损伤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技术成功,损伤血管均被完全隔绝。除1例肾动脉损伤患者发生内漏外,某余术后随访2~18个月,肾动脉支架内漏1个月后消失。所有患者未发现支架内严重再狭窄(>50%)。结论: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治疗周围动脉损伤是安全、可行的,在严格而准确地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施行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具有较传统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及恢复快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损伤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使用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孙蓬 章希炜 +3 位作者 杨宏宇 邹君杰 董剑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1,150,共4页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临床体会。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单侧32例,双侧4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岁。术前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明确栓塞范围、栓尾位置、解剖条件和腔静脉情...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临床体会。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单侧32例,双侧4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岁。术前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明确栓塞范围、栓尾位置、解剖条件和腔静脉情况。手术在DSA室局麻下进行,经右颈内静脉穿刺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捕捉血栓和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监测滤器位置,4周时回收。随访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胸片检查。结果: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滤器形态及位置佳。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捕捉血栓患者29例,占80.56%。1例3周后橄榄体及限制性导管滑出,急诊回收滤器。回收术后随访:36例随访3~10个月无肺血栓栓塞症相关症状,后期死亡0例。结论:可回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预防肺血栓栓塞症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血栓栓塞症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X线诊断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张也乐 李泓渊 孙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1-222,共2页
关键词 下肢 深静脉 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静脉性溃疡 被引量:4
9
作者 江涛 杨宏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9-811,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13条肢体)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条肢体中,7条为已愈合溃疡(C5),6条为活动性溃疡(C6),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目的:探讨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对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13条肢体)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条肢体中,7条为已愈合溃疡(C5),6条为活动性溃疡(C6),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结果:①所有患者随访2~12个月,6例活动性溃疡术后全部愈合,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溃疡无复发。②术后并发症:1例小腿筋膜下血肿、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是安全、可行的;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联合应用可有效地提高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腔镜 交通静脉 静脉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腹主动脉扭曲植入下腔静脉滤器1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蓬 俞同福 +3 位作者 章希炜 梁海滨 冯耀良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30-1332,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发于下肢,下肢DVT在急性期可造成股白肿、股青肿、休克、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等;其中因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造成的PTE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病死率...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发于下肢,下肢DVT在急性期可造成股白肿、股青肿、休克、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等;其中因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造成的PTE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近年来,国内逐渐开展了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植入手术用于DVT患者预防PTE,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临床上对VCF植入手术的禁忌证则讨论的较少。现笔者在工作中遇到1例,提出相关的看法,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腹辛动脉扭曲 下腔静脉滤器 肺栓塞 肺血栓栓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联合腔内手术治疗长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君杰 章希炜 +3 位作者 杨宏宇 孙蓬 董剑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3,共2页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治疗一直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点关注^[1-2]。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等保守治疗、动脉旁路转流术、内膜剥脱术及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但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治疗一直受到广大临床医生的重点关注^[1-2]。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等保守治疗、动脉旁路转流术、内膜剥脱术及经皮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但单独应用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长段闭塞累及股总动脉分叉处的病变治疗十分棘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治疗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球囊内放射治疗预防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
12
作者 章希炜 杨宏宇 +2 位作者 陈国玉 卢辉俊 高志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94-897,F0002,共5页
目的:选用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对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40只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10、20和40GY放射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8和56... 目的:选用家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对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家兔40只制作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随机分成4组:10、20和40GY放射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7、14、28和56天处死动物,取颈动脉标本HE染色、原位标记凋亡细胞(TUNE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切片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动脉中膜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PCNA阳性率、内膜和中膜厚度及面积、残余管腔面积。结果:球囊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开始增殖,并向内膜下迁移,其凋亡率和PCNA细胞阳性率均在伤后7天达到高峰。各治疗组各时间段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1),PCNA细胞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20GY和40GY组相似,但都优于10GY组(P<0.01);伤后28天始血管内膜和中膜增厚,面积增加,残余管腔面积缩小,各治疗组伤后28天始血管内膜、中膜增厚面积增加和残余管腔面积缩小明显改善(P<0.01),20GY和40GY组相似,但都优于10GY组(P<0.01)。结论:放射性32P液体球囊血管内放射治疗可以明显抑制球囊损伤后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少新生内膜过度增生,预防管腔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液体球囊 血管内放射 兔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管法”建立大鼠自体静脉移植模型及其病理学观察
13
作者 邹君杰 章希炜 +1 位作者 杨宏宇 马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33-1535,1540,共4页
目的:探讨"套管法"建立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移植静脉早期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套管法建立SD大鼠颈静脉-同侧颈动脉移植模型。分别在静脉移植后1、7和21 d取材,HE染色观察移植静脉血管壁组织血管结构... 目的:探讨"套管法"建立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移植静脉早期的病理学变化。方法:采用套管法建立SD大鼠颈静脉-同侧颈动脉移植模型。分别在静脉移植后1、7和21 d取材,HE染色观察移植静脉血管壁组织血管结构变化特点,Digimizer图像处理分析软件测量内膜中膜增生厚度。结果:在18只模型中2只动物死亡,1只发现移植静脉内血栓形成,总成功率为83.3%。术后1 d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为(48.47±11.28)μm,7 d内膜中膜开始增厚至(66.05±19.10)μm,术后21 d增生更加明显至(300.44±181.54)μm,三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25.2,P<0.01)。1、7及21 d两两之间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套管法建立的大鼠颈静脉-颈动脉移植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其能较确切的复制人体静脉移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应用于人类移植静脉狭窄闭塞的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静脉移植 内膜增生 动脉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抑素C水平与下肢静脉性溃疡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黎 邹君杰 章希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与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ation,VLU)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无溃疡患者、VLU患者和正...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与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ation,VLU)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对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无溃疡患者、VLU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受体(IL-2 receptor,IL-2R)、CysC水平及静脉组织Cys C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①VLU组血浆TNF-α、IL-1β水平分别为(185.46±20.90)pmol/L和(100.60±17.43)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8±7.76)pmol/L和(58.72±16.20)pmol/L(P<0.05),CVI无溃疡组的TNF-α和IL-1β分别为(41.68±7.35)pmol/L和(65.36±25.51)p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LU组和CVI无溃疡组血浆IL-2R水平分别为(138.56±78.75)pmol/L和(94.45±35.26)pmol/L,与对照组的(93.67±12.28)pmol/L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VLU患者组织Cys C表达较单纯CVI无溃疡患者和正常人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VLU患者血浆Cys C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手术后4 d VLU患者血浆Cys C的表达显著高于手术前(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Cys C表达与TNF-α和IL-1β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8和-0.990(P<0.05)。④术后Cys C表达较低的患者溃疡复发率高于Cys C高表达患者。结论:Cys C的表达与VLU的发病有密切关系,Cys C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VLU的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