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连素在血液肿瘤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曹永芹 孙超 +1 位作者 李建勇 周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9-642,共4页
传统中药黄连素是一种从黄连根茎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炎、止泻等作用,既往较常用于治疗感染和胃肠道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连素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治疗中发挥广泛的抗癌效应。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黄... 传统中药黄连素是一种从黄连根茎中提取的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抗炎、止泻等作用,既往较常用于治疗感染和胃肠道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连素可在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肿瘤治疗中发挥广泛的抗癌效应。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黄连素可诱导细胞自噬、促进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炎症反应、造成癌细胞氧化损伤,并可与miRNA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集落形成。本文就黄连素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血液系统肿瘤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对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传欣 张晓艳 +3 位作者 马永超 仇红霞 陆化 李建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作为二线方案治疗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血液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使用一线抗感染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原学提示多重耐药或是临床高度怀疑多重耐药的情况下,经验性使用替加环素为二线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作为二线方案治疗血液病患者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血液病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时,使用一线抗感染药物治疗不能控制,病原学提示多重耐药或是临床高度怀疑多重耐药的情况下,经验性使用替加环素为二线治疗方案,并进行联合抗感染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中痊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8例;治愈率22%,总有效率76%。替加环素起效时间2~6 d(平均3.2 d)。死亡7例,其中有5例患者死亡与感染未控制有关,2例与感染无关。使用过程中患者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性、呕吐、腹泻,一般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以替加环素为基础的经验性二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在血液病肺部感染中获得较好疗效,且患者耐受良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血液病 肺部感染 二线抗感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足叶乙甙和G-CSF用于恶性血液病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动员 被引量:3
3
作者 陆化 李建勇 +7 位作者 葛峥 刘澎 吴雨洁 吴汉新 张晓艳 钱思轩 洪鸣 张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97-399,共3页
为了观察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血液病人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第1天用足叶乙甙1.6g/m2静脉持续滴注10小时,第... 为了观察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血液病人动员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1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多发性骨髓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第1天用足叶乙甙1.6g/m2静脉持续滴注10小时,第3天起给予G-CSF5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结果显示:用VP16后平均第11(9-13)天开始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单采,获CD34+细胞9.4×106/kg(4.2-17.3×106/kg),每例CD34+细胞>4.0×106/kg。平均采集次数2.6(1-4)次。1例发生口咽黏膜炎、2例尿道炎、咽喉炎。结论:足叶乙甙1.6g/m2和G-CSF5μg/kg是恶性血液病动员采集自体干祖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叶乙甙 多发性骨髓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G-CSF 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汉新 李建勇 +4 位作者 钱思轩 任志宏 张晓艳 黄峻 汪承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3-415,共3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2例血液病患者经allo-HSCT及4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短串联重复... 目的:研究和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2例血液病患者经allo-HSCT及4例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重建,且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或短串联重复-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证实均为完全供者型造血,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平均时间为11(10-19)天,血小板≥20×109/L的平均时间为22(12-44)天。5例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例慢性CVHD。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HVOD)。4例allo-HSCT后出现复发后经用DLI治疗,3例又达完全缓解。12例中9例现仍持续完全缓解(移植后45-350天)。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病有一定的疗效,移植后复发应尽早进行DI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 移植物抗宿主病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严重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5
作者 姚叶 李悦 陈丽娟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14,共2页
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1个月于2024年9月9日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呼吸18次/min,心率77次/min,血压112/72 mmHg;神志清,精神萎,轻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 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胸骨后疼痛1个月于2024年9月9日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体格检查:体温37.1℃,呼吸18次/min,心率77次/min,血压112/72 mmHg;神志清,精神萎,轻度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白细胞5.01×109/L,血红蛋白86 g/L,血小板140×109/L;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ALT)25 U/L,谷草转氨酶(AST)29 U/L,乳酸脱氢酶(LDH)138 U/L,总蛋白72.0 g/L,白蛋白39.2 g/L,球蛋白32.8 g/L,肌酐71μmoL/L,尿酸398μmoL/L。电解质:钾3.91 mmoL/L,磷1.55 mmo L/L,氯105.4 mmoL/L,钠139.7 mmoL/L,钙2.36 mmoL/L;C反应蛋白(CRP)1.29 mg/L。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9.22%(6.64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溶解综合征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2突变与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3
6
作者 钱锡峰 沈云峰 +1 位作者 张苏江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96-1100,共5页
Tet2(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是新发现的骨髓恶性肿瘤患者4q24上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潜能。最近研究表明,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骨髓纤维化(mye... Tet2(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是新发现的骨髓恶性肿瘤患者4q24上的肿瘤抑制基因,有发生功能缺失突变的潜能。最近研究表明,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ystemic mastocytosis,SM)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骨髓恶性疾病中均可发现tet2突变的存在,但tet2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仍需要通过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来探索。本文就tet2突变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其它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2基因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疾病135例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丽娟 吴雨洁 +3 位作者 钱思轩 吴汉新 陆化 李建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506,517,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染色体核型改变。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135例,急性白血病(AL)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混合细胞...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的染色体核型改变。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以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135例,急性白血病(AL)5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各为11例、41例及1例,有核型异常者各为5例、25例及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26例,除4例经干扰素治疗核型转正常外,余22例均有ph'染色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5例,仅有1例核型异常;多发性骨髓瘤(MM)13例,3例有核型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9例,仅1例核型为46XY,20q-;再生障碍性贫血(AA)6例,骨髓增殖性疾病(MPD)9例,淋巴瘤(NHL)12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2例,核型均正常。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分型的一项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疾病 染色体 核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调节剂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临床意义及血栓量表预测效能比较
8
作者 姚叶 史青林 +2 位作者 金媛媛 沈旭星 陈丽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5-670,共6页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VTE)对接受含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方案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血栓量表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VTE)对接受含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y drug,IMiD)方案治疗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血栓量表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应用IMiD治疗的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VTE与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Padua评分、SAVED评分及IMPEDE评分对患者进行VTE风险的量化评估,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3种血栓评估量表对初诊MM患者发生VTE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初诊MM患者221例,VTE发生率为15.8%。VTE患者中年龄超过75岁、有中心静脉置管、近期手术、制动、髓外病变、蒽环类药物应用、合并自身免疫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其中高龄、中心静脉置管、合并自身免疫病、低白蛋白血症是导致MM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初诊MM患者VTE形成的效能评估中,IM⁃PEDE评分优于另外两种评分体系。结论:高龄、中心静脉置管、合并自身免疫病、低白蛋白血症是导致V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IMPEDE评分预测效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多发性骨髓瘤 血栓风险评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一线诱导方案相关进展
9
作者 马萍 洪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组成的“3+7”方案自20世纪70年代被确立为AML患者的标准诱导方案。此后,不断有临床研究对一线诱导方案进行改良优化,并研究新方案和...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组成的“3+7”方案自20世纪70年代被确立为AML患者的标准诱导方案。此后,不断有临床研究对一线诱导方案进行改良优化,并研究新方案和标准诱导方案相比,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是否更具优势。文章主要阐述AML一线诱导治疗方案的相关进展及相关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诱导治疗 进展 靶向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肿瘤P-糖蛋白表达的初步研究
10
作者 夏薇 吴雨洁 +4 位作者 朱广荣 许家仁 陆化 吴汉新 盛瑞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99-302,共4页
采用PHMAO2单克隆抗体及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54例血液肿瘤患者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情况,以了解Pgp这一多药耐药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Pgp表达与临床疗效的阳性符合率89.47%,阴... 采用PHMAO2单克隆抗体及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54例血液肿瘤患者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情况,以了解Pgp这一多药耐药指标在临床上的意义。Pgp表达与临床疗效的阳性符合率89.47%,阴性符合率91.43%,总符合率达90.74%。其中50岁以上及反复化疗后的患者Pgp阳性率显著增高(P<0.02;P<0.00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白血病及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4亚型这几种类型血液肿瘤Pgp出现高表达。提示Pgp表达在判断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切术前后的内科治疗
11
作者 卢瑞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6期525-526,共2页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原发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
12
作者 柯玉华 李悦 +2 位作者 王莉 朱华渊 徐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rimary ocular adnexal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POAM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4月—2018年4... 目的:探讨原发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primary ocular adnexal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 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POAM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8年4月—2018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47例POAM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57(32~85)岁,ⅠE期占86%(37例)。41例患者的治疗及随访数据完整。除手术切除活检外,28例(68.3%)接受单纯放疗,4例(9.8%)接受单纯全身治疗(化疗/利妥昔单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2例(4.9%)接受联合放化疗,7例(17.1%)术后未接受其他治疗。中位随访时间40.5(1~122)个月,3例患者手术后出现疾病复发,无死亡病例。ⅠE期与Ⅳ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无统计学差异(P=0.624)。结论:本中心的数据表明POAML临床进展缓慢,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附属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液学异常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孙幸福 黄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00-100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的血液学异常。方法:40例pSS患者全部行外周血细胞分析,其中20例行骨髓形态学检查。40例pSS患者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与正常值下限对比分析。结果:40例pSS患者均存在血液学异...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的血液学异常。方法:40例pSS患者全部行外周血细胞分析,其中20例行骨髓形态学检查。40例pSS患者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与正常值下限对比分析。结果:40例pSS患者均存在血液学异常,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其中4例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109个/L,3例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2例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of the 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RCMD),1例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1例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M2,AML-M2),1例合并B细胞淋巴瘤。结论:pSS相关的血液系统损害可波及一系、二系甚至三系,极少数pSS首发表现为MDS、TTP、AML和恶性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贫血 血小板减少 白细胞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TP53基因异常骨髓增生异常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百川 黄慧君 沈文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76,共6页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患者的预后与其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密切相关,TP53基因作为MDS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其异常是MD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的...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患者的预后与其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密切相关,TP53基因作为MDS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其异常是MD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以及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新近更新的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血液淋巴肿瘤分类标准(the 5th edition of the who classifica⁃tion of haematolymphoid tumours,WHO 2022)以及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的国际共识分类(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myeloid neoplasms and acute leukemia,ICC)将伴有TP53双等位基因失活(biallelic TP53 inactivation,biTP53)的MDS作为独立的亚型列出,该亚型患者预后极差,生存期极短。目前针对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患者的治疗尚未能有效改善该类患者预后,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均在探索中,本文就国内外对伴TP53基因异常的MDS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肿瘤 TP53 预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PO1基因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15
作者 韩宜霏 许张娣 +9 位作者 吴佳竹 孔祎琳 潘必慧 李悦 梁金花 申浩睿 尹华 王莉 李建勇 徐卫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2-351,共10页
目的:探讨携带exportin 1(XPO1)基因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且检测出XPO1基因... 目的:探讨携带exportin 1(XPO1)基因突变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22年3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且检测出XPO1基因突变的CLL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初诊未治(treatment native,TN)和复发/难治(relapsed/refractory,R/R)XPO1突变患者的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在543例CLL患者中,15例(2.8%)患者XPO1基因突变检测阳性,TN组(368例)、R/R组(175例)中患者的突变率分别为9例(2.4%)及6例(3.4%),存在热点突变(E571K)。患者疾病分期多为RaiⅢ/Ⅳ期,Binet B/C组,且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 variable region,IGHV)无突变。XPO1基因突变与NOTCH1、SF3B1、KMT2D、TP53等基因可同时出现,且与疾病状态无关,而TP53与XPO1基因突变同时发生多见于R/R组(TN:11.1%;R/R:50.0%)。XPO1突变患者的中位至首次治疗时间(time to first treatment,TTFT)为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9.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0.0个月;XPO1无突变组患者TTFT为8.1个月,PFS为32.5个月,OS为49.8个月。结论:XPO1突变在CLL中为低频突变且常伴随其他基因突变同时发生。R/R患者携带XPO1突变多于TN患者,且肿瘤负荷更高。XPO1突变组患者的TTFT、PFS较XPO1无突变组患者趋向于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XPO1突变 二代测序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16
作者 查蔷 李建勇 沈文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7-422,共6页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一类以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及骨髓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CMML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AID与CMML合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给...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是一类以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及骨髓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CMML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AID与CMML合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给此类患者治疗的选择带来了一定挑战。已有研究提示合并AID对CMML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CMML患者合并AID的类型、可能发病机制、预后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文献复习及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发病机制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细胞因子 被引量:28
17
作者 朱光荣 周小玉 +5 位作者 陆化 周建伟 李爱萍 徐卫 李建勇 汪承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为了研究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中的生物作用 ,采用RT 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分析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 MSC)造血因子的表达 ,以及氢化考的松对BM MSC表达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传代培养的正常人、白... 为了研究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中的生物作用 ,采用RT PCR方法在mRNA水平上分析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 MSC)造血因子的表达 ,以及氢化考的松对BM MSC表达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体外传代培养的正常人、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人BM MSC均能表达SCF ,Flt3 ligandTPO ,LIF ,IL 6和IL 11等重要的造血细胞因子 ,但不表达G CSF ,GM CSF和IL 3。不同代数的BM MSC细胞 ,造血细胞因子的表达相同。BM MSC经氢化考的松作用 7- 2 1天后 ,可诱导G CSFmRNA表达 ,但不诱导GM CSF的表达 ,细胞在形态学上也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体外培养的正常人和本组血液病病人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细胞因子 表达 生物作用 氢化考的松 白血病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色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免疫表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吴雨洁 李建勇 +3 位作者 仇海荣 肖冰 张建富 宋君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常规设门及二次设门策略选取的29例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中,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MDS的进展(RA/RAS→RAEB→RAEB-T),根据CD4... 为了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应用四色流式细胞术对常规设门及二次设门策略选取的29例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悬液中,CD34+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MDS的进展(RA/RAS→RAEB→RAEB-T),根据CD45/SSC图中选取的原始细胞群中,CD34+细胞比例逐渐增高,分别为8.0%、46.4%、76.8%,各亚型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②在CD45vsSSC散点图上,设门所取的原始细胞抗原表达随着RA/RAS→RAEB→RAEBT的进展,HLA-DR、CD13、CD33、CD117表达逐渐增高,CD15表达逐渐减低,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5)。③在CD45vsCD34散点图上二次设门取CD34+原始细胞行抗原表达的分析,同样异常表达HLA-DR及髓系抗原CD13、CD33和CD117,比例高于常规分析法(P<0.05),CD15比例减低,在RA/RAS中CD13、CD33、CD117和HLA-DR的表达较常规分析的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P<0.05),相关抗原的表达率在各亚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常规设门法能反映MDS疾病的进展,而二次设门策略则更能反映MDS原始细胞的生物学特征,CD34的异常表达代表原始细胞的不成熟性和异质性,在临床高度怀疑但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不能诊断时,原始细胞免疫分型对MDS的诊断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免疫表型 四色流式细胞术 CD3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洪鸣 李建勇 +5 位作者 钱思轩 吴汉新 陆化 张闰 张晓艳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30-1134,共5页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B细胞(CD19+)及NK(CD16+CD56+)细胞,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CD3+细胞的百分比为(47.5±23.2)%,3个月为(75.1±6.4)%,6个月为(69.7±12)%,12个月为(71.7±4.2)%。移植后1个月CD4+细胞百分比为(13.3±6.4)%,3个月为(20.2±11.4)%,6个月为(18.4±9.3)%,12个月为(29.1±8.7)%;移植后1个月CD8+细胞百分比为(43.1±17.4)%,3个月为(42.6±16.9)%,6个月为(46.9±10.3)%,12个月为(47±5.6)%;移植后1个月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为(14.4±8.4)%,3个月为(15.9±7.6)%,6个月为(14.7±6.6)%,12个月为(13.6±3.4)%;移植后1个月CD19+细胞百分比为(6.4±5.6)%;3个月为(11.7±2.4)%,6个月为(13.3±7.3)%,12个月为(16.7±5.7)%。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IgA为(0.37±0.14)g/L,3个月为(0.28±0.21)g/L,6个月为(0.42±0.18)g/L,12个月为(0.53±0.34)g/L;移植后1个月IgG为(12.7±3.8)g/L,3个月为(16.3±5.2)g/L,6个月为(14.3±6.2)g/L,12个月为(15.4±6.9)g/L。移植后1个月IgM为(0.56±0.24)g/L,3个月为(0.64±0.16)g/L,6个月为(1.1±0.35)g/L,12个月为(1.2±0.28)g/L。大于等于45岁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小于45岁患者比较无差异。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12个月CD19+细胞低于未发生的患者。HLA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CD4+及CD19+细胞恢复较HLA全相合患者明显延迟。8例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发生疱疹前3月内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为0.39(0.24-0.55),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的对照组移植后6个月的CD4+/CD8+细胞比值中位数0.50(0.21-2.79)(p=0.034)。带状疱疹组CD4+细胞计数为(0.949±0.198)×109/L,显著低于未发生带状疱疹组的(1.147±0.612)×109/L(p=0.004)。结论: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个月CD3+细胞数逐渐恢复;CD4+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降低,6月后逐渐恢复;CD8+细胞数移植后1月逐渐恢复;B细胞于移植后1月比例及相对计数降低,3-6个月后逐渐恢复;NK细胞于移植后1-3个月恢复。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移植后1个月已达正常,与患者移植后常规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有关;IgM在移植后3个月逐步恢复正常。IgA至12个月仍未恢复正常。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B细胞功能恢复延迟。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CD4+细胞绝对值及CD4+/CD8+细胞比值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HLA相容性 移植物抗宿主病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附1例报告)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陆化 李建勇 +3 位作者 汪承亚 朱光荣 徐卫 葛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NHL)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1例确诊为NHLⅡ期A组的患者,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750 mg/m2、阿霉素4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第1天静滴;强的松60mg/m2,第1~5天口服)化疗4次.自体PBSC动员前取自体骨髓培养BM-MSC,扩增后计数1×107,冻存.动员方案为美罗华、环磷酰胺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采集结果单个核细胞(MNC)2.61 ×10s/kg,CD细胞4.27×106/kg,予-80℃低温冻存.CHOP方案预处理后24h先回输自体PBSC,次日回输自体BM-MSC.结果:移植后白细胞计数(WBC)和血小板计数(BPC)低谷时间为移植后第6(+6)天和+9天,恢复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BPC>20×109/L的时间分别为5天和1天.除口腔溃疡和皮肤感染外,无其他严重的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自体BM-MSC和自体PBSC共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安全可行,移植后造血重建快,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淋巴瘤 NHL 安全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