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 被引量:23
1
作者 殷国勇 张子韬 +1 位作者 张宁 吴乃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1例共71个椎体,男19例,女52例;年龄48~82岁。T113例,T1222例,L123例,L216例,L35例,L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椎体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无其他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痛立即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分别为7.9±0.7分、1.9±0.6分、2.0±0.6分;ODI分别为(73.9±11.3)%、(20.8±5.1)%、(21.5±5.2)%;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0mm、25.6±3.1mm、25.5±3.2mm,中部高度分别为19.1±3.3mm、25.4±2.7mm、25.3±2.7mm,Cobb角分别为17.8°±4.9°、8.6°±4.9°、8.7°±5.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术 椎体扩张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现象及其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殷建 殷照阳 +2 位作者 杨海源 殷国勇 凡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7-562,共6页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指的是脊髓神经细胞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得到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可以引起患者四肢截瘫甚至死亡等一系列...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I)指的是脊髓神经细胞经历一段时间的缺血后得到血液再灌注,却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不可逆性脊髓神经元迟发性死亡,可以引起患者四肢截瘫甚至死亡等一系列并发症[1、2],是目前发生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增加了患者及其家人、社会的经济、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血液再灌注 四肢截瘫 溶酶体 不可逆性 缺血预处理 细胞结构 细胞损伤 神经功能障碍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凡进 任永信 +3 位作者 蔡卫华 张宁 殷国勇 励建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promoter,BAD)的变化情况,探讨BAD变化的意义。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20只)和c-Jun氨基末端激... 目的:观察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时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Bcl-xL/Bcl-2 associated deathpromoter,BAD)的变化情况,探讨BAD变化的意义。方法:4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只)、缺血再灌注组(B组,20只)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抑制组(C组,20只)。手术前2h,A组及B组动物L4硬膜外注射25%二甲基亚砜(DMSO),C组动物注射溶于25%DMSO的JNK抑制剂SP600125。A组动物麻醉后仅腹腔切开,B组及C组采用腹主动脉阻断法(夹闭腹主动脉30min后松开,再灌注至0.5h、2h、8h、24h)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取L4节段以下脊髓组织,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JNK(p-JNK)、JNK、磷酸化BAD(p-BAD)、BAD及细胞色素C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检测p-BAD、14-3-3、BAD、Bcl-xL及Bcl-2的表达。结果:电镜检查A组及C组再灌注0.5h未见脊髓神经细胞凋亡,B组再灌注0.5h及C组再灌注2h、8h时偶见脊髓神经细胞凋亡,B组再灌注2h、8h、24h及C组再灌注24h时可见部分脊髓神经细胞凋亡,C组神经细胞凋亡率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JNK、BAD、14-3-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JNK、p-BAD、细胞色素C、Bcl-xL和Bcl-2的表达在A组、B组再灌注0.5h和C组再灌注0.5h、2h、8h无明显差异。B组再灌注2h、8h、24h p-JNK、细胞色素C、Bcl-xL、Bcl-2的表达较A组明显增加(P<0.05),且表达强度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0.05);C组再灌注24h较A组增加(P<0.05),C组再灌注2h、8h、24h表达量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B组再灌注2h、8h、24h时p-BAD较A组明显减少(P<0.05),且表达强度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减弱(P<0.05);C组再灌注24h较A组减少(P<0.05),C组再灌注2h、8h、24h表达量与同时间点B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时,BAD被激活,诱发了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JNK抑制剂可抑制BAD的活性,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脊髓 Bcl-xL/Bcl-2相关死亡启动因子 C-JUN氨基末端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术并举 注重实践 临床与研究并重——论专业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4
4
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此后的研究生培养开始分为科学型(科研型)和专业型(临床型),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结果,专业型研究生相对接触患者更早,比科学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仍...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此后的研究生培养开始分为科学型(科研型)和专业型(临床型),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的结果,专业型研究生相对接触患者更早,比科学型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然而在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仍然存有一些问题和矛盾,例如,学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制度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考核标准、培养模式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德教育 实践能力 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微环境失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书杰 陈建 +2 位作者 凡进 余利鹏 殷国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42-947,共6页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根据受伤原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伤两大类[1]。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主要由暴力,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造成的SCI,也存在无骨折脱位SCI的情况[1、2]。非创伤性脊髓损伤(non-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主要指的是由肿瘤、感染或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等急慢性过程造成的损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非创伤性 无骨折脱位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SCI 受伤原因 高处坠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Jack椎体扩张器治疗2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周炜 凡进 +4 位作者 沈毅敏 陈建 唐鹏宇 万博文 殷国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64-1567,共4页
目的 :探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 kyphoplasty,D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2013年行DKP治疗218例患者共236个椎体。术前常规行脊柱正侧位片、CT及二维重建和MRI检查。MRI显示骨折椎体在T... 目的 :探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 kyphoplasty,D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2013年行DKP治疗218例患者共236个椎体。术前常规行脊柱正侧位片、CT及二维重建和MRI检查。MRI显示骨折椎体在T1WI呈低信号,T2WI或STIR呈高信号。在全麻下行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拍摄脊柱正侧位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分别评定患者的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侧位X线片上测量骨折椎体的前缘和中部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2个月。骨折椎体两侧共注入骨水泥4~8 ml,平均(5.51±0.74)ml。1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椎体侧方少量渗漏,4例椎间隙少量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他术中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分别为(8.25±0.99)、(1.69±0.85)和(1.68±0.86)分;ODI分别为(78±13)%、(18±7)%和(19±7)%;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3.20)、(25.15±2.59)和(25.13±2.59)mm;中部高度分别为(18.82±2.92)、(24.86±2.91)和(24.85±2.91)mm,Cobb′s角分别为(16.54±6.84)°、(8.41±5.97)°和(8.45±5.94)°。以上指标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 后凸成形术 Jack椎体扩张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Modic分型和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钱文武 成意 +2 位作者 余利鹏 殷国勇 张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25-830,共6页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患者术前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0月,腰椎滑脱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4例,术前MRI对病变节段进行Modic分型,并用Pfirrmann分级和改良的Pfir-rmann分级评定病变节段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析不同类型的Modic改变之间椎间盘退变分级的差异;评价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者中,12例无Modic改变,Pfirrmann分级为3.92±0.29,改良分级为5.92±0.90;ModicⅠ型改变16例,Pfirrmann分级为4.31±0.60,改良分级为6.88±1.54;ModicⅡ型改变15例,Pfirrmann分级为4.27±0.46,改良分级为6.87±0.83;ModicⅢ型改变1例,Pfirrmann分级为Ⅳ级和改良分级为6级。统计显示,ModicⅠ、Ⅱ型与无改变组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ModicⅠ型改变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及改良分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odicⅠ型改变和无改变组之间、Ⅱ型和无改变组之间的改良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病例中,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和改良分级之间有明确关联;ModicⅠ型和Ⅱ型改变之间的Pfirrmann分级与改良分级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MODIC改变 Pfirrmann分级 改良Pfirrmann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丁 凡进 +4 位作者 沈国蔚 张宁 殷国勇 胡志毅 金正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44,共5页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融合 邻近节段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