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床旁交接班流程的优化与实践 被引量:42
1
作者 刁庆庆 徐剑鸥 +2 位作者 陈丽 方小萍 顾则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优化及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旁交接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流程,对交接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优化;进行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新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交接流程优化前、后的相... 目的:探讨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优化及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旁交接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流程,对交接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优化;进行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新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交接流程优化前、后的相关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床旁交接流程优化后,患者对交接环节中部分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交接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由(4.42±0.50)分提高到(4.76±0.43)分(P<0.05);责任护士对患者健康状况掌握程度评分由(87.14±3.66)分提高到(91.29±1.86)分(P<0.01),流程优化后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节省了32min的交接和评估时间。结论:床旁交接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交接的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了护士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交接 流程优化 优质护理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院无陪护护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4
2
作者 顾则娟 赵丽萍 +2 位作者 戴晓冬 叶桂华 方小平 《中国护理管理》 2009年第8期22-23,共2页
为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推进江苏省护理工作向提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厅在护理管理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以专题... 为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和《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推进江苏省护理工作向提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江苏省卫生厅在护理管理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刊以专题报道形式将该省部分医院有关病房无陪护护理模式的运作、专科护士的培训及其使用、表格式护理文书应用的经验介绍给读者。今后还将陆续对各地护理管理方面的进展状况进行专题报道,以期达到相互交流,并供读者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模式 陪护 管理运行机制 专题报道 专科护士 护理事业 护理工作 健康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文韬 陈国玉 +1 位作者 夏建国 杨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与胃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singlestrandconstructionpolymorphism PCR ,SSCP PCR)技术检测 30例胃腺癌患者 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 目的 :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与胃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 (singlestrandconstructionpolymorphism PCR ,SSCP PCR)技术检测 30例胃腺癌患者 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 结果 :MSI阳性率为 4 3.4 % (13/ 30 ) ;VEGF阳性率为 6 0 % (18/ 30 )。高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 H)胃癌VEGF的表达显著减少。 结论 :MSI H胃癌与微卫星稳定性 (MSS)胃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新生血管形成的途径。MSI H肿瘤较低的VEGF表达或许可解释为何MSI H胃癌有较低的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卫星不稳定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实施及护理体会 被引量:49
4
作者 许勤 戴晓冬 卢翠凤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经鼻肠管 肠内营养 护理 胃肠道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孟松 吴文溪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72-976,共5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有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手术切除等。根据IBD发...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感染等因素均有密切的联系。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手术切除等。根据IBD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因素,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试用于IBD的治疗。文中对IBD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刁海鑫 吴文溪 邓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80例H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加Ni... 目的探讨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收治的80例H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加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加Dor胃底折叠术治疗。比较两组HH患者手术状况、抗反流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LESP)均明显升高,Demeester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患者LESP和Demeest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与进食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生理功能状态评分与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均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引导下修补术联合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具有显著疗效,并且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疝修补术 食管裂孔疝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C-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汤华 杨晓俊 +1 位作者 赵铁 吴文溪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1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检测肝癌缺失基因(deleted in livercancer1,DLC-1)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8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胃癌组织、20例癌旁组... 目的检测肝癌缺失基因(deleted in livercancer1,DLC-1)蛋白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8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胃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中DL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LC-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DLC-1蛋白低表达或表达缺失,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在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组织中DLC-1表达低于中、高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C-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TNM分期相关;与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等无关;DLC-1高表达组术后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结论 DLC-1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可以成为判断胃癌患者生存的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1 免疫组化 胃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赵静 李金花 +2 位作者 吴昊 王林俊 尹悦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226-231,共6页
目的观察全程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胃癌患者3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7例)与研究组(155)。两组术前均采用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 目的观察全程营养管理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胃癌患者3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7例)与研究组(155)。两组术前均采用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和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对照组米用常规营养方案,研究组采用全程营养管理方案。对两组术后营养指标、胃肠道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出院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NRS 2002营养风险筛查结果显示76.40%的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根据PG-SGA显示,35.40%患者存在轻/中度营养不良,45.03%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研究组术后6 d总蛋白(65.42±8.13)g/L高于对照组(54.97±7.59)g/L(P<0.05),术后6 d白蛋白(40.23±5.61)g/L高于对照组(35.12±4.98)g/L(P<0.05),出院当天体质量指数(24.73±6.21)kg/m^(2)高于对照组(21.28±3.05)kg/m2(P<0.05)。术后研究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5.16%),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14±1.2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住院费用(66230.34±11652.12)元低于对照组(87812.29±28651.35)元(P<0.05)。出院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结论全程营养管理能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住院费用,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