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在肝移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范烨 壮麟 +6 位作者 鲁皓 李国强 张传永 张峰 王学浩 吕凌 钱晓峰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4年第6期348-351,376,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对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因为肝硬化或符合米兰标准的原发性肝癌;(2)手术方式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首次接受肝移植。排除标准:(1)年龄≤16岁;(2)多次肝移植手术;...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对肝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因为肝硬化或符合米兰标准的原发性肝癌;(2)手术方式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3)首次接受肝移植。排除标准:(1)年龄≤16岁;(2)多次肝移植手术;(3)术前或术中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或射频消融等治疗手段。本前瞻性随机单盲研究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由同一医疗小组行肝移植手术且符合上述标准的52例患者。根据围手术期处理的不同分为FTS组(21例)和传统治疗(NFTS)组(31例)。FTS治疗包括完善的术前教育、术前不行肠道准备、术前不放置鼻胃管、术后不放置引流管、术中预防低体温、微创切口、早期运动并加强营养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FTS治疗和临床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分析FTS治疗对肝移植预后的影响。结果与NFTS组比较,FTS组手术时间和无肝期时间均明显缩短,同时FTS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率亦明显减少(均为P〈0.05)。此外,FTS组患者恢复较好,术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NFTS组明显缩短(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S治疗是缩短术后ICU住院时间(比值比为0.301,95%可信区间为0.184-0.494,P=0.000)和总住院时间(比值比为0.148,95%可信区间为0.085-0.257,P=0.000)的有利因素。结论 FTS治疗应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可以有效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肝移植 外科引流 住院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宋德静 孔连宝 +2 位作者 卢思聪 蒋维维 刘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1-884,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3组(n=8):空白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干预组(ED组)。再灌注2h后检测...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70%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4只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成3组(n=8):空白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依达拉奉干预组(ED组)。再灌注2h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以及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病理切片HE染色方法分别检测肝细胞中的核因子-κB(NF-κB)阳性表达率和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的ALT、AST水平及MDA、MPO、NF-κ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组(P<0.01),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较S组重,依达拉奉能改善以上情况。结论:依达拉奉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抑制NF-κB的活化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自由基 缺血再灌注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齐墩果酸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杰 许仄平 +2 位作者 孙宏斌 姚爱华 钱燕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28-430,共3页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组)和OA组。建立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0、3、6...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A)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组)和OA组。建立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0、3、6、12h后血清ALT活性和肝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GSH)水平。结果再灌注3、6、12h,IR组、CMC-Na组、OA组血清ALT活性、肝组织MD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SH组(P<0.05),肝组织SOD活性、GSH水平分别明显低于SH组(P<0.05);OA组ALT活性、MDA水平分别较IR组和CMC-Na组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GSH水平分别较IR组和CMC-Na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OA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墩果酸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时糖原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许仄平 张杰 +2 位作者 钱燕宁 孙宏斌 陆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30-933,共4页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A)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时糖原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IR组(B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组(CMC-Na)(C组),0.5%CMC-Na和OA的混悬液组(D组)。术前D组以100mg/kg的O...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OA)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时糖原含量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1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A组),IR组(B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组(CMC-Na)(C组),0.5%CMC-Na和OA的混悬液组(D组)。术前D组以100mg/kg的OA混悬液,A、B组以相同容积水,C组以相同容积的单纯0.5%CMC-Na分别每日灌胃1次,连续7日。第8日建立70%肝脏IR(缺血60min后行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术前,再灌注0、3、6h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肝组织的糖原含量和乳酸值,并在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前D组糖原含量分别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灌注0、3、6h,B、C、D组糖原含量分别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D组糖原含量分别高于B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灌注0hD组乳酸值分别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和C组乳酸值分别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灌注3、6h,B、C、D组ALT活性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ALT活性分别低于B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分别较B、C组减轻。结论:OA预处理可增加大鼠肝脏的糖原含量,减轻肝脏IR时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增加IR时的能量供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墩果酸 肝脏 缺血再灌注 糖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亮 尹亮 +2 位作者 蒋维维 刘养岁 孔连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SD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强力霉素处理组(DC组)。再灌注3 h后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MMP-9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的ALT、AST、TNF-α、MD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S组(P<0.05),而DC组中各指标得到改善。在I/R组中,MMP-9及caspase-3较S组表达增强,而在DC组中其表达较I/R组减弱。结论:MMP-9的低表达,可减轻炎症细胞及因子的释放和浸润,抑制caspase-3介导的肝脏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基质金属蛋白酶 CASPASE-3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25例外科治疗的选择
6
作者 马克杰 王科 +1 位作者 张峰 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0-241,共2页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手术切除11例,余14例均行胆汁内、外引流术,其中胆肠内引流术9例,外引流术5例。随访手术切除...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手术切除11例,余14例均行胆汁内、外引流术,其中胆肠内引流术9例,外引流术5例。随访手术切除病人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54.6%(6/11)、45.4%(5/11)、18.1%(2/11),最长存活11年;引流组病人1年生存率仅35.7%(5/14)。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应力争根治性切除,不能切除者应行内引流术。但对于医疗条件较差的医院,则可行外引流术,延长病人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外科手术 临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7
作者 孙勇 顾国文 李相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327,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的肠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远端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做肝门分离;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肝门阻断法(Pringle’s法)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 目的:研究大鼠的肠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远端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仅做肝门分离;缺血再灌注组(IR组)采用肝门阻断法(Pringle’s法)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远端预处理组(RIPC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10min,再灌注10min,然后同IR组。分别取门静脉血清测肝酶(ALT、AST)、内毒素;取肝、肠组织分别作病理学检查、MPO活性测定;取肝组织作免疫组化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测定。结果:RIPC组较IR组:①血清ALT、AST、内毒素减少(P<0.05);②肝和肠组织损伤病理评分、MPO活性降低(P<0.05);③肝组织内TNF-α和ICAM-1表达减少。结论:对大鼠肠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发挥远端预处理作用,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减少肝脏前炎性因子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聚集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端预处理 肝脏 小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酷似肝脏肿瘤的成人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胡慧瑾 陆化 +4 位作者 张闰 葛峥 李东华 贡其星 李建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52-1254,共3页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是一组少见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病理性朗格罕斯细胞在不同组织的积聚.常见的器官为骨骼、肺、皮肤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收治成人肝占...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是一组少见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表现为病理性朗格罕斯细胞在不同组织的积聚.常见的器官为骨骼、肺、皮肤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期收治成人肝占位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尿崩症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9
作者 曹守纪 李国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9-1053,共5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仅接受开腹及关...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仅接受开腹及关腹操作;对照组(IR+NS组)小鼠术前30 min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2 m L/kg体重,制成肝脏IR损伤模型;实验组(IR+FGF21组)小鼠术前30 min尾静脉注射重组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rm FGF21)2 m L/kg体重,并制成肝脏IR损伤模型。再灌注后12 h处死小鼠,获取静脉血及肝脏组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肝脏组织损伤情况;检测各组小鼠肝脏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氧(reactive oxyen species,ROS)含量。结果:与IR+NS组相比较,IR+FGF21组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血清ALT及AST值较低(P<0.01),肝组织MDA和ROS水平明显下降(P<0.01),SOD和GSH含量明显上升(P<0.01)。结论:FGF21能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缺血再灌注后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在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丁文斌 倪创业 +4 位作者 壮麟 詹传飞 张杰 饶建华 张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5-367,384,共4页
目的 :观察通过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对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行肝癌切除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对照组61例,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肛门排气... 目的 :观察通过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对肝癌切除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13例行肝癌切除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2例,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对照组61例,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切除手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这一措施,可以加速肝癌切除手术患者的恢复进程,安全有效,在肝癌患者的加速康复外科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腹腔引流术 肝癌 肝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禁食预处理对肝脏部分切除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詹传飞 饶建华 +4 位作者 丁文斌 张杰 戴佳敏 孙瑜 钱晓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7-211,246,共6页
目的:对拟通过肝血流阻断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先给予短期(24 h)禁食预处理,观察其对术后发生的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对拟通过肝血流阻断切除肿瘤的患者预先给予短期(24 h)禁食预处理,观察其对术后发生的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拟行肝脏部分切除术的80例患者,按随机数余数法分为实验组(术前禁食24 h、禁饮8 h)和对照组(常规术前禁食、禁饮),再将两组患者按肿瘤直径及阻断时间分组,于术前和术后(1、3、7 d)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白蛋白(ALB)水平。结果:术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DBil明显升高,实验组患者术后1、3、7 d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1、3 d的TBil、DBil均不同程度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7 d总蛋白及白蛋白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肿瘤直径是否<5 cm,无论阻断时间是否<20 min,实验组术后(1、3 d)ALT水平都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入肝血流阻断肝部分切除术可造成一定程度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短期禁食可能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因子的释放、增加抗炎因子产生、增加自噬效应,减轻肝组织损伤,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禁食 肝癌 肝切除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胆囊炎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体会 被引量:42
12
作者 王伟 王峰 +3 位作者 宗光全 刘仁民 张宇飞 成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胆囊炎已成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文中将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LC)的处理措施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解放军... 目的: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胆囊炎已成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证。文中将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LC)的处理措施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8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87例行LC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7例中结石嵌顿359例,152例患者炎症发作超过72 h,中转开腹10例。手术时间30~200 min,平均(63.09±26.62)min;术中出血10~500 mL,平均(51.41±32.41)mL,放置腹腔引流管183例。随访3~24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治愈率100%。结论合理把握急性胆囊炎LC的原则及技巧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带来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技术改进及肝再生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钱晓峰 王学浩 +4 位作者 张峰 李相成 王科 成峰 刘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初步观察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无肝期(17.0±3.5)min。分别称取供、受体肝脏重量及供肝重量。术后1、4、7天处死大鼠,称...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并初步观察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无肝期(17.0±3.5)min。分别称取供、受体肝脏重量及供肝重量。术后1、4、7天处死大鼠,称取肝脏重量并取肝组织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存活率85%。术后7天时受体肝脏重量已恢复至术前水平。组织学检查术后4、7天的肝组织可见二倍体及多倍体的肝细胞。结论:通过技术改进,提高了该模型建立的稳定性。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供肝仍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再生 大鼠 肝组织 组织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吲哚氰绿清除试验的决策树评估肝癌切除术患者肝储备功能临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晓峰 李相成 +6 位作者 张峰 孔连宝 孙倍成 李东华 陆森 殷爱红 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84-1787,共4页
目的:探讨结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试验的决策树评估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82例,评估腹水并检... 目的:探讨结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试验的决策树评估肝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患者82例,评估腹水并检测吲哚氰绿15 min储留率(ICGR-15)及总胆红素,探讨东京大学肝胆胰外科建立的一个基于上述三个变量的决策树评估肝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结果:本组病例中通过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82例患者,严格遵照东京大学肝胆胰外科制定的结合吲哚氰绿清除试验的决策树行肝部分切除术后无重大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所有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肝功能衰竭及手术后死亡,术后均安全出院。结论:结合吲哚氰绿清除试验的决策树能够准确评估肝部分切除患者的肝储备功能状况,对避免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吲哚氰绿清除试验 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体内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尹亮 王亮 +1 位作者 蒋维维 孔连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在体内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在体内外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甲素作用于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分析其凋亡机制,建立人肝癌细胞HepG2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雷公藤甲素(0.4mg/kg,每天1次)和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用药3周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雷公藤甲素可显著抑制体外培养HepG2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P<0.05),并呈现明显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应用雷公藤甲素后HepG2细胞中的HSP70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的降低,呈现浓度依耐性,同时细胞质内caspase-3的活性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此外,雷公藤甲素实验组种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能通过诱导凋亡在体内外发挥对人肝癌细胞HepG2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SP70蛋白和增加caspase-3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甲素 HEPG2细胞 热休克蛋白70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肝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健 李克 +3 位作者 卞建民 钱晓峰 蔡永东 姚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OPN的表达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法对85例肝癌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进行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21例肝癌及癌旁组织、12例正常肝组织中OPN的表达以及应用免疫组化法对85例肝癌组织、10例肝硬化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进行O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的检测,用Weidner法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OP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OP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且OPN高表达和肝癌早期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0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表明OPN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和正常组织(P<0.05);且OPN在肝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和肿瘤包膜不完整(P=0.03)、感染HBV(P=0.03)和发生早期转移、复发(P=0.018)显著相关;OPN和VEGF在肝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1,P<0.01);OPN在肝癌组织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0.44,P<0.01)。结论:OPN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OPN与包膜是否完整、感染HBV和早期复发转移相关。OPN和VEGF、MVD的表达显著相关,OPN可能参与了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骨桥蛋白 转移 MVD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新征 李东华 +1 位作者 张峰 张传永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6-79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视下微波灭活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12月间位于肝脏表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在腹腔镜直视下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肿瘤病灶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检验结果,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治...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视下微波灭活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12月间位于肝脏表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在腹腔镜直视下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肿瘤病灶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检验结果,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通过术后观察和随访,了解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灶CT复查提示均达到完全灭活,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血清AFP水平均在术后6个月降至正常;3年复发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7.7%和80.7%;治疗结果与手术切除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直视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波消融 腹腔镜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联合索拉菲尼对比单纯介入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金道 韩国勇 +4 位作者 陆森 邵文雨 杨正强 刘圣 黄新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39-1742,共4页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NM分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给予TACE术+索拉菲尼治疗,对照组57例,行TACE术治疗。观察两组患...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索拉菲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NM分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8例,给予TACE术+索拉菲尼治疗,对照组57例,行TACE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后2个月治疗组的疾病控制率为74.1%,对照组为64.9%,两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82)。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6个月,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62.5%和32.1%,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皮肤黏膜反应及肝功能异常等。其中治疗组口腔黏膜炎及手足皮肤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01,P<0.001)。结论:TACE联合索拉菲尼可提高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年生存率,且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栓塞化疗 索拉菲尼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在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效果 被引量:14
19
作者 徐晶晶 朱敏 +9 位作者 何畏 葛晓琴 张梅 王琴 李春坚 游伟 袁翠萍 黄晓萍 林征 顾则娟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 :构建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327例按新模式实施时间分组,2017年4-9月的174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2017年10月至2... 目的 :构建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327例按新模式实施时间分组,2017年4-9月的174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的1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需求在循证基础上成立跨学科专家团队,全程设计精细化血糖调整方案,实施以胰岛素泵师护理补充处方形式运行的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模式。比较精细血糖管理前后的血糖管理质量。结果:精细血糖管理后目标范围血糖占比由41.2%升高至49.4%(P<0.001),严重高血糖占比由9.8%降低至7.9%(P<0.001);严重低血糖及低血糖占比均有升高(0.0%VS 0.1%,0.4%VS 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跨学科团队精细血糖管理有利于改善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血糖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糖尿病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跨学科团队 精细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多学科协作优化管理 被引量:38
20
作者 徐晶晶 谢晓峰 +7 位作者 黄晓萍 何畏 赵婷 王琴 刁玲玲 蒋晶 殷蓉 林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3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院内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231例按住院时间分组,2012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会诊、糖尿病教育护士巡视为主的管理模式;2013年1~6... 目的 探讨院内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231例按住院时间分组,2012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会诊、糖尿病教育护士巡视为主的管理模式;2013年1~6月的141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胰岛素泵治疗特点,采用包括内分泌专科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其他非内分泌科室医护人员、营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胰岛素泵运行及血糖管理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胰岛素泵运行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胰岛素泵治疗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保证了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的安全运行,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糖尿病 胰岛素泵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多学科协作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