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莎莎 殷蓉 +1 位作者 张峰 李相成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2-77,共6页
近年来移植后糖尿病(PTDM)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PTDM发生率较高,多发于术后早期,其后呈下降趋势,该病发展具有可逆性。目前PTDM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PTDM的主要术前影响因素有年... 近年来移植后糖尿病(PTDM)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PTDM发生率较高,多发于术后早期,其后呈下降趋势,该病发展具有可逆性。目前PTDM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PTDM的主要术前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和基因、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移植前血糖等,术后影响因素有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等。针对高风险患者,临床应予早期干预并制定个体化的血糖管理及治疗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方案,使肝移植患者的血糖维持在稳定的理想状态,以有效降低PTDM的发生率,最终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糖尿病 肝移植 肥胖 急性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和IL-6在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成峰 王学浩 +1 位作者 华志元 黄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研究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在大鼠移植肝内的表达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稳定的冷缺血45 min和10 h 50%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50%肝切除为对照组。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 目的:研究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在大鼠移植肝内的表达及其与肝脏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稳定的冷缺血45 min和10 h 50%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50%肝切除为对照组。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RT-PCR检测术后2 h TNF-α、IL-6 mRNA的表达,并探讨TNF-α和IL-6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结果:冷缺血10 h肝移植组PCNA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冷缺血45 min组大鼠移植肝内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明显增加,高于对照组和冷缺血10 h组(P<0.05),持续的时间也延长到移植后24h以上。结论:与大鼠肝切除后诱导肝再生的机制相似,TNF-α、IL-6等细胞因子在移植后肝脏再生的早期启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短暂冷缺血促进大鼠肝移植后的肝脏再生,较长时间冷缺血降低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缺血 部分肝移植 白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脏再生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预处理对于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仲跻巍 刘现忠 +2 位作者 姚爱华 浦立勇 李相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24-728,F0004,共6页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于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Lewis大鼠建立50%体积肝移植,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IPC组大鼠在体内切肝前接受10min肝血流阻断及随后15min的血液复流...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于大鼠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Lewis大鼠建立50%体积肝移植,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IPC组大鼠在体内切肝前接受10min肝血流阻断及随后15min的血液复流。分别在术后2、6、24、48h提取肝组织。观察术后两组生存率,提取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ALT),ELISA法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细胞增殖核细胞抗原(PCNA)。Western blot测定肝脏中cyclin D1、CDK4、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水平。结果:术后两组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别,术后ALT水平,IPC组在2、6h低于C组。TNF-α术后6hIPC组明显高于C组。IPC组的IL-6水平在术后2、6、24、48h均高于C组。PCNA显示术后IPC组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cyclin D1蛋白在术后C组表达弱于IPC组。Cdk4蛋白在术后IPC组表达强于C组。STAT3蛋白术后两组表达相似。P-STAT3蛋白术后C组蛋白表达弱于IPC处理组。结论:经过缺血预处理的50%部分体积大鼠肝移植,IL-6、TNF-α诱导的肝再生信号通路增强,提示肝再生能力也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肝移植 肝再生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保存时间对部分肝移植肝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成峰 王学浩 +2 位作者 钱晓峰 王科 黄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35-1037,1055,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基础上,研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移植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后1、2、4天取肝组织,... 目的: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基础上,研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移植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观察各组生存率并分别于术后1、2、4天取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NF-α、IL-6的表达。结果:冷保存30mim部分肝移植组、冷保存4h部分肝移植组和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79%、71%、29%,和其他实验组相比:冷保存10h部分肝移植组PCNA、TNF-α、IL-6表达降低(P<0.05)。结论: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降低了部分肝移植术后的肝再生能力和生存率。冷保存时间影响移植肝TNF-α和IL-6的表达,移植物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对移植肝肝再生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肝移植 肝再生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脏移植系统的建立和评价(附73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梦芸 邵文雨 +1 位作者 武正山 潘熊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8-501,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肝脏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73例,均接受DCD供体,供... 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实施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病例,探讨国内DCD肝脏移植方面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5月于本院行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73例,均接受DCD供体,供者均为中国Ⅲ类可控性DCD。所有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均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类固醇激素),复查肝功能及血药浓度,记录术后并发症及存活情况。结果:73例患者均顺利接受DCD供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为精神症状伴意识障碍,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余患者预后良好,康复出院。随访2~12个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通过选择符合中国标准Ⅲ类的捐献者,实施可控的DCD程序,DCD肝移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肝脏移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施卫东 吕凌 +5 位作者 张传永 陆森 王平 陆华虎 庄海文 张峰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3期149-151,174,共4页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原位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32例,观察其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无发生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原位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32例,观察其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术后无发生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9例出现腹水较多,经行腹腔穿刺抽液后病情好转。结论肝移植术后不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腹腔引流 并发症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重建技术在预防活体肝移植小移植肝综合征中的地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国强 张峰 +6 位作者 李相成 孔连宝 成峰 孙倍成 游伟 陈杰 王学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52-1456,共5页
目的:从外科技术角度探讨活体肝移植后小移植肝综合征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02年9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的59例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graft-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0.8%者共4例,评估为小移植肝。采... 目的:从外科技术角度探讨活体肝移植后小移植肝综合征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02年9月至2008年10月完成的59例活体肝移植临床资料,其中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graft-recipient weight ratio,GRWR)≤0.8%者共4例,评估为小移植肝。采用血管成型、血管架桥方法保证"宽敞"的流出道,综合显微外科、血管搭桥及动脉成形等相关技术行肝动脉重建。结果:4例小移植供肝受体中仅1例发生小移植肝综合征,经药物治疗后,移植肝肝功能逐步好转,4周后痊愈。随访17~90个月,均获长期存活,生活如常人。结论:小移植肝综合征重在预防。在充分保证供体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获取较多肝容量,重建足够"宽敞"的流出道,保证门静脉和肝动脉重建质量,是预防小移植肝综合征发生最重要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肝移植 小移植肝综合征 移植物重量/受体体重之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饮食致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8
作者 秦红波 曹浩强 +2 位作者 华志元 李相成 倪全法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73-97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4周,B组(模型组)给予高脂脂饲料喂养4周;4周内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4周后取材检测比较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喂养4周,B组(模型组)给予高脂脂饲料喂养4周;4周内观察两组大鼠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4周后取材检测比较大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肝脏HE染色病理学检查,并计算肝指数。结果:模型组肝指数、TG明显高于对照组,AST、ALB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病理学检查证实模型组肝脏呈轻中度脂肪肝变性。结论:成功建立适用于脂肪肝供肝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非酒精性脂肪肝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许永华 李长贤 +2 位作者 陈杰 姚爱华 李相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4-308,365,共6页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1)的表达情况,探讨HMGA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与肝内转移以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A1,HMGA1)的表达情况,探讨HMGA1基因在HCC中的表达与肝内转移以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52例肝细胞癌组织和配对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HMGA1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MGA1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评价HMGA1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肝癌组织中HMGA1mRNA的表达较正常肝脏中升高6.82倍,其中有、无肝内转移组较正常肝组织分别升高13.36倍和4.63倍(P<0.05)。HMGA1mRNA的表达与TNM分期、Edmonson分级、肝内转移有关(P<0.05)。肝细胞癌中有肝内转移组较无肝内转移组HMGA1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结论:HMGA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较正常肝脏组织中明显升高,并与肿瘤的肝内转移相关,有望成为肝细胞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MGA1 肝内转移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鲁皓 刘晓珊 +6 位作者 陆云杰 秦建杰 饶建华 李国强 王学浩 张峰 吕凌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4期223-227,共5页
目的研究体外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根据灌注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新鲜供肝低温保存组(FC组)、DCD供肝低温保存组(DC组)和DCD供肝低温氧合机械灌注... 目的研究体外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对小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根据灌注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新鲜供肝低温保存组(FC组)、DCD供肝低温保存组(DC组)和DCD供肝低温氧合机械灌注组(DP组),每组6只。低温灌注保存供肝6h后,收集保存过供肝的威斯康星大学保存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UW液),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收集3组小鼠肝组织,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观察3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保存6h后,DC组与DP组的UW液中的ALT、AST含量均明显高于FC组(均为P<0.01);DP组的ALT和AST含量均明显低于DC组(均为P<0.01)。光学显微镜下,FC组未见明显坏死区域,DC组肝细胞损伤严重,DP组肝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及坏死。荧光显微镜下,FC、DP两组肝细胞凋亡程度轻微,DC组肝细胞形态极不规则,肝细胞坏死严重。结论持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可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凋亡,为DCD肝移植的器官保存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合机械灌注 肝移植 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经肝胆囊引流:重症胆囊炎患者通往腹腔镜胆囊切除之桥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长和 臧金峰 +3 位作者 张弛 高军业 周存才 李相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25-1126,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及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重症胆囊炎患者包括入院时胆囊三角炎症极重而难以一期切除胆囊者以及因全身情况差而难以耐受胆囊切除的胆囊炎患者。2007~2011年对这两类... 目的:探讨重症胆囊炎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及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重症胆囊炎患者包括入院时胆囊三角炎症极重而难以一期切除胆囊者以及因全身情况差而难以耐受胆囊切除的胆囊炎患者。2007~2011年对这两类共18例患者行经皮经肝穿刺胆囊置管引流术及二期气腹或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全组患者成功行经皮经肝胆囊引流术,无明显腹腔出血、胆瘘等并发症;除1例患者引流后失访,其余17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论:对难以一期切除胆囊的重症胆囊炎患者,经皮经肝胆囊引流能在有效缓解急性期症状的基础上有利于二期微创切除胆囊,减少了手术创伤并规避了胆囊炎急性期强行切除胆囊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引流 重症胆囊炎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生存率疗效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国文 李相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6-732,共7页
目的:评价肝癌术后早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预防复发及提高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语种不限,所有检索均截止... 目的:评价肝癌术后早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预防复发及提高总生存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语种不限,所有检索均截止至2007年10月10日。检索所有有关肝癌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员筛选和提取资料,并用改良后的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4.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6篇中文,3篇英文,总共58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手术治疗肝癌组相比,术后早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6个月、1、3、5年复发率的相对危险度RR(95%CI)分别为0.38(0.23~0.62)、0.61(0.41~0.90)、0.63(0.50~0.80)、0.74(0.60~0.90);术后早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明显提高术后的总生存率:1、2、3、5年总生存率的RR值(95%CI)分别为1.27(1.15~1.40)、1.52(1.25~1.85)、1.60(1.27~2.02)、1.78(1.09~2.90)。有3篇研究报道了与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中度的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反应和暂时性发热,没有与术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相关死亡的报道。结论:现有证据显示肝癌术后早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总生存率,尤其是大肝癌且伴有肝炎肝硬化、肉眼可见癌栓、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但由于纳入的研究多数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更多更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评估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化疗栓塞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XA5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飞 孙倍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7-872,共6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HOXA5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化探究HOXA5在HCC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敲低HOXA5的稳转人肝癌细胞系Hep3B、MHCC97...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HOXA5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qRT-PCR、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和免疫组化探究HOXA5在HCC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构建敲低HOXA5的稳转人肝癌细胞系Hep3B、MHCC97H后应用平板克隆、CCK8、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2O2诱导的HCC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OXA5敲低及过表达后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HCC组织中的HOXA5表达量高于对应癌旁组织,敲低HOXA5后减弱HCC细胞增殖、侵袭以及对凋亡的抵抗能力,减弱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过表达HOXA5增强PI3K-AKT通路激活。结论:HCC组织中的HOXA5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HCC细胞中HOXA5表达水平改变可以影响其增殖、凋亡、侵袭能力,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 HOXA5 增殖 凋亡 PI3K-AK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XRCC3 Thr241Met基因多态性与肝癌易感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烨 张闻 +2 位作者 闫书山 张鹏军 王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78-1482,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3(X-ray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3,XRCC3)241位点(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关系。方法:利用PubMed、EMBASE、万...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DNA修复基因X线修复交叉互补因子3(X-ray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3,XRCC3)241位点(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关系。方法:利用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XRCC3 Thr241Met的多态性与HCC关系的所有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所有纳入研究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s)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根据人群分布地区及HBV慢性感染、吸烟暴露因素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组间异质性的可能来源。结果:本文共纳入从2008~2012年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5篇,共计HCC患者1 741例,对照2 596例。①在中国人群中,XRCC3 Thr241Met的T等位基因及变异基因型与HCC的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OR T vs C=1.84,95%CI:1.19~2.85,POR=0.003;ORTT vs CC=4.71,95%CI:2.14~10.34,POR<0.001;ORCT vs CC.=1.59,95%CI:1.07~2.36,POR=0.022;ORTT vs CC+CT=4.21,95%CI:2.21~8.00,POR<0.001;ORCT+TT vs CC=1.83,95%CI:1.11~3.00,POR=0.017);②在广西人群中,携带XRCC3 Thr241Met的变异等位基因及基因型的个体,其HCC的易感性明显升高(OR T vs C=2.23,95%CI:1.32~3.77,POR=0.003;ORTT vs CC=5.74,95%CI:2.33~14.14,POR<0.001;ORCT vs CC=1.91,95%CI:1.23~2.99,POR=0.004;ORTT vs CC+CT=4.63,95%CI:2.20~9.76,POR<0.001;ORCT+TT vs CC=2.29,95%CI:1.26~4.18,POR=0.007);③未发现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HCC发病的2种危险因素HBV慢性感染、吸烟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在中国人群尤其是广西人群中,XRCC3 Thr241Met的基因多态性与HCC的发病风险有关,但不存在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XRCC3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平 武传星 +1 位作者 吕凌 张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目的:探讨IL-17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采集手术切除肝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组织标本。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表... 目的:探讨IL-17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9例肝良性肿瘤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的住院患者,采集手术切除肝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以及良性肿瘤组织标本。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IL-17、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IL-17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肝癌患者血清IL-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对照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IL-17、ROR-γt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和正常肝组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17表达均高于正常肝脏组织,且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结论:IL-17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有可能作为肝癌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7 肝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99a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顺舟 陈欣 +1 位作者 王平 王吉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61-965,共5页
目的 :探讨miR-199a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DNA重组技术,将含有miR-199a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带有EGFP的慢病毒载体pLV-GFP-puro,DNA测序鉴定阳性克隆,并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慢病毒包装系统和带miR-199a的质粒共转染293T... 目的 :探讨miR-199a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使用DNA重组技术,将含有miR-199a的基因片段克隆入带有EGFP的慢病毒载体pLV-GFP-puro,DNA测序鉴定阳性克隆,并用脂质体介导法将慢病毒包装系统和带miR-199a的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纯化后感染肝癌HepG2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效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HepG2细胞IκBα、p-NF-κBp65表达;并采用qRT-PCR分析感染Hep G2细胞miR-199a和NF-κB相关抗凋亡基因(TRAF2、c IAP2、Bfl-1和c FLIP)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miR-199α重组慢病毒载体,并对其包装、纯化及浓缩后测定病毒滴度为1.08×10~8TU/m L;感染后HepG2细胞高表达miR-199a,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证实过表达miR-199a有效稳定IκBα表达,抑制NF-κB活性,进一步抑制NF-κB相关抗凋亡基因TRAF2、cIAP2、Bfl-1和c FLIP表达。结论:miR-199a重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有效感染HepG2细胞,并抑制Hep G2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miR-199a抑制NF-κB活性及其相关抗凋亡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99a 慢病毒载体 HEPG2细胞 NF-ΚB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1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17
作者 冯之文 于建军 +1 位作者 谭龙威 孔连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02-805,共4页
目的 :探讨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IL-11处理组,各组5只。采用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 h,再灌注6 h)。缺血... 目的 :探讨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IL-11处理组,各组5只。采用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 h,再灌注6 h)。缺血再灌注组及IL-11处理组分别于术前2 h给予PBS及IL-11尾静脉注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通过光镜观察组织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改变。应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IL-6、IL-1β、TNF-α水平。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及IL-11处理组肝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同时IL-11处理组又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缺血再灌注组镜下可见大面积肝细胞水肿及少量嗜酸性变,而IL-11处理组肝细胞水肿明显少于缺血再灌注组。IL-11处理组血清及肝组织中IL-6、IL-1β、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IL-11预处理可以通抑制IL-6、IL-1β、TNF-α的表达来减轻小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 IL-11 IL-6 IL-1Β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缺血激活PI3K/p-Akt2信号通路并促进库普弗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华东旭 王明明 +3 位作者 马国华 张少鹏 吴枭 汪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77-1182,共6页
目的:研究肝脏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在肝脏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的转化转归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肝脏不同缺血时间的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缺血后KCs数量,体外培养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 目的:研究肝脏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s,KCs)在肝脏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的转化转归及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小鼠肝脏不同缺血时间的模型,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缺血后KCs数量,体外培养中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巨噬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析磷脂酰肌醇3-激酶/磷酸化蛋白激酶B-2(PI3K/p-Akt2)信号通路的表达情况。使用qPCR技术分析Akt2抑制剂对KCs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表面标记物表达的影响,另外小鼠肝脏缺血后再灌注6 h,通过肝脏切片HE染色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等指标分析肝脏损伤情况。结果:肝脏缺血后KCs数量减少,而存活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P <0.05),其细胞内的PI3K/p-Akt2通路被激活,促进KCs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而Akt2抑制剂可阻断细胞转化过程,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小鼠肝脏缺血能激活KCs内PI3K/p-Akt2信号通路,从而在炎性刺激下促进其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并加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普弗细胞 肝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 巨噬细胞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熟树突状细胞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19
作者 李智 郑磊 +2 位作者 凌威 朱德明 孔连宝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3-457,共5页
目的:探讨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s),经过不同处理(正常肝细胞培养上清或缺氧再氧合原代肝细胞培养上清培养24 h)后,在细胞... 目的:探讨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s),经过不同处理(正常肝细胞培养上清或缺氧再氧合原代肝细胞培养上清培养24 h)后,在细胞流式仪上检测细胞成熟相关指标(CD40、CD80、CD86、MHCⅡ);然后将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缺血再灌注组(IR)、未经刺激的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处理组(IR+NEG-BMDCs)、正常肝细胞上清刺激的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处理组(IR+CON-BMDCs)、经缺氧再氧合的原代肝细胞上清刺激成熟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处理组(IR+H/R-BMDCs),各组5只。采用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1 h,再灌注6 h)。各组分别于术前1 h给予PBS、NEG-BMDCs、CON-BMDCs、H/R-BMDCs尾静脉注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水平。通过光镜观察组织HE染色改变。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叉头框蛋白P3(FOXP3)、IL-10、IL-17水平。结果:H/R-BMDCs处理组肝酶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形态学分析及Suzuki评分明显优于其他3组。H/R-BMDCs处理组血清及肝组织中IL-10、肝组织中TGF-β、FOXP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IL-17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H/R-BMDCs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平衡来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缺血再灌注 树突状细胞 调节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影响
20
作者 饶建华 张峰 +2 位作者 吕凌 浦立勇 钱晓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癌切除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中Treg占单个核细胞(PBM)的比例,同样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正...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肝癌切除术,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中Treg占单个核细胞(PBM)的比例,同样的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Treg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检测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的水平。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及肝癌组织中Treg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3.98±3.03)%vs(8.23±2.15)%,(17.74±4.12)%vs(6.98±2.36)%,P均<0.05,且Ⅲ~Ⅳ期患者外周血中Treg比例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肝癌切除术后1个月外周血Treg较术前明显减少(13.98±3.03)%vs(9.87±2.78)%,P<0.05。肿瘤组织中TGF-β、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水平明显升高,且与TNM分期呈正相关。肝癌切除术能明显降低外周血Treg比例,这可能与手术切除肿瘤微环境中高水平Treg、TGF-β、IL-10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癌切除术 CD4^+CD25^+T调节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 白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