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线牵引与IT刀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角病变的临床对比研究
1
作者 王晨 殷双双 +4 位作者 王建坤 何可心 王敏 范志宁 刘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0-1145,共6页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 目的:研究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与末端绝缘(insulated-tip,IT)刀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治疗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2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6例早期胃角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牙线牵引组(n=73)与IT刀组(n=73),对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剥离时间、肌层损伤、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牙线牵引组肌层损伤及止血夹的使用数量相比IT刀组显著减少(P<0.05)。牙线牵引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出血、穿孔)与IT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黏膜下剥离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OR=0.37,95%CI:0.18~0.74,P=0.006)。结论:对于胃角早癌及癌前病变,采用牙线牵引辅助一次性黏膜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能够有效减少肌层损伤,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角早癌 癌前病变 牙线牵引 IT刀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单中心乳糜泻高风险人群回顾调查分析
2
作者 蒋小涵 王敏 +6 位作者 符敏 邹睿涵 肖泽泉 刘莉 范志宁 王雁 赵黎黎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3,共6页
目的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乳糜泻高风险人群的血清抗体筛查结果,评估乳糜泻在江苏地区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溯调阅2017-2022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道疾病谱血清学抗体组套检测的高风险人群,... 目的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乳糜泻高风险人群的血清抗体筛查结果,评估乳糜泻在江苏地区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回溯调阅2017-2022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胃肠道疾病谱血清学抗体组套检测的高风险人群,包括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TTG)IgA、IgG抗体、抗麦胶蛋白(AGA)IgA、IgG抗体的血清学检验,分析比较不同人群乳糜泻血清抗体阳性率情况,对比研究人口学特征等一般临床资料,探讨以上因素与血清学抗体阳性的相关性。结果共有1407例乳糜泻高风险人群接受了乳糜泻相关抗体检测,其血清乳糜泻患病率(TTG阳性)为1.14%(16/1407,95%CI 0.70%~1.84%),其中血清TTG IgA(TTGA)阳性率为1.12%(15/1338),TTG IgG(TTGG)阳性率为0.09%(1/1101),7例患者内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绒毛结构紊乱,提示在该风险人群中乳糜泻确诊患病率为0.50%(7/1407,95%CI 0.22%~1.07%)。同时,乳糜泻血清抗体(AGA、TTG)阳性率为23.45%(330/1407,95%CI 21.28%~25.77%),且存在同一患者多种乳糜泻血清学抗体同时阳性的情况。结论江苏单中心高风险人群中血清乳糜泻患病率与国际报道相当。因此,推荐在高风险人群中进行乳糜泻血清学检查、内镜筛查及病理活检等明确诊断,可为乳糜泻早期诊断和社会公卫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泻 抗体 筛查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延伸与发展 被引量:9
3
作者 董弢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1-566,共6页
随着器械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消化内镜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拓宽。作为治疗性内镜技术的重要组成,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瞩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出现,使... 随着器械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创新,消化内镜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不断加深拓宽。作为治疗性内镜技术的重要组成,内镜下切除技术的发展无疑是瞩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出现,使得内镜下可切除的范围逐渐由最初的黏膜内拓展到黏膜下、甚至浆膜外。文章就目前主要的内镜下切除技术(黏膜内病变的切除、黏膜下病变的切除、浆膜外病变的切除)及其进展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首例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颖彤 赵黎黎 +2 位作者 刘莉 Manoel P.Galvao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54-656,共3页
肥胖症已成为跨越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其与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有关。我国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5的肥胖症患病率为7.1%。
关键词 胃成形术 袖状 内镜 国内 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代谢疾病 全球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姜中华 孔施施 +3 位作者 孙静霞 王星 刘郑培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7-721,共5页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 目的评估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在内镜切除胃黏膜下肿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6月49例胃黏膜下肿瘤行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辅助内镜切除的资料。肿瘤位于胃底16例,胃体18例,胃窦7例,胃角8例。肿瘤长径1.0~3.5 cm,中位数2.3 cm。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11例,固有肌层38例。奥林巴斯Dual刀或IT刀切除瘤体表面黏膜暴露瘤体,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瘤体切开的一侧缘,腔内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非全层切除,腔外生长为主的瘤体采用全层切除。结果非全层切除18例,全层切除31例,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均能有效暴露手术视野,均整块切除,术后住院时间3~8 d,中位数5 d。未发生术中和术后严重并发症。49例随访时间25~39个月,(32.0±4.2)月,胃镜及全腹部增强CT未见复发。结论圈套器联合钛夹牵引法是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瘤有效的辅助方法,高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切除 圈套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变稀水凝胶应用于内镜下胃黏膜下注射及剥离术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兰 王敏 +2 位作者 赵黎黎 范志宁 王翔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2-237,共6页
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黏膜下注射剂品种繁多但各有优劣,使用何种黏膜下注射剂效果更佳仍待探索。文章旨在研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剪切变稀水凝胶,并评估其用于内镜胃部黏膜下注射和辅助电刀剥离的可行性、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黏膜下注射剂品种繁多但各有优劣,使用何种黏膜下注射剂效果更佳仍待探索。文章旨在研究一种新型可注射剪切变稀水凝胶,并评估其用于内镜胃部黏膜下注射和辅助电刀剥离的可行性、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将不同体积的laponite粉末加入0.2%海藻酸钠水溶液中合成不同浓度的水凝胶,观察其可注射性及流变性能。对新鲜离体猪胃(离体时间<12 h)进行黏膜下注射,观察对比注射2 mL不同浓度水凝胶、等渗盐水和0.4%透明质酸钠的黏膜隆起高度和随时间变化情况;新鲜离体猪胃,用等渗盐水、0.4%透明质酸钠及水凝胶隆起相同面积(3 cm)的黏膜,随后用高频电刀模拟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隆起黏膜完整剥离,比较分析操作时间。结果流变性实验证明,合成了稳定的水凝胶。该水凝胶具有较好的剪切变稀性,且通过改变laponite的浓度,可以方便地调节其流变行为。不同浓度的水凝胶均可顺利通过23G内镜下注射针注射。离体猪胃黏膜下注射2 mL不同黏膜下注射剂,2%~5%浓度水凝胶的隆起高度[(8.70±0.57)、(9.60±0.89)、(10.10±0.74)、(9.50±1.41)mm]均大于等渗盐水[(5.20±0.76)mm]和透明质酸钠[(7.40±0.7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水凝胶黏膜隆起高度随时间变化最为稳定、缓慢。在60 min时,等渗盐水处理的隆起高度维持率不足25%,透明质酸钠处理的隆起高度维持率约为46%,而不同浓度水凝胶(2%~5%)的隆起维持率高达72%~83%。注射4%水凝胶后隆起的平均剥离时间最短为[(3.09±0.70)min],明显低于等渗盐水组[(7.97±0.42)min]和透明质酸钠处理[(6.92±0.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及可注射性,可有效且持久稳定地维持胃黏膜下隆起高度,降低电刀剥离操作时间,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黏膜下注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水凝胶 剪切变稀 胃黏膜下注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晨 王敏 +3 位作者 张科 张金星 刘莉 范志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70-2074,共5页
目的分析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LIH)的影像学特征和发病机制,评价经动脉腔内治疗LIH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69例,对其中确诊为LIH并得到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 目的分析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LIH)的影像学特征和发病机制,评价经动脉腔内治疗LIH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69例,对其中确诊为LIH并得到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LIH的医源性原因、血管造影结果和动脉腔内治疗方法。23例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和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TAE),1例患者使用覆膜支架进行隔离。评估疗效的主要标准是手术技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和长期疗效的临床随访。结果12例LIH是由介入手术引起,12例是由肝胆胰外科手术所致。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血压或持续血红蛋白下降(n=13)和上消化道出血(n=18)。2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即出现症状,4例患者在24 h内出现症状,18例患者在24 h后出现症状。血管造影术显示出血阳性率为100%(24/24)。表现为假性动脉瘤(n=15)、肝动脉截断(n=3)、造影剂外渗(n=5)、肝动脉胆道瘘(n=3)。23例患者行TAE,1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23例患者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为95.8%(23/24)。4例TAE术后出现肝坏死和脓肿。治疗止血后无再出血复发。结论多种肝内外医源性损伤均可引起致命性胆道出血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综合影像诊断联合动脉腔内治疗是LIH最佳的有效救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胆道出血 胆道外科手术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红花苷-Ⅰ抗抑郁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
8
作者 阿楠 肖繁 +1 位作者 宋亚恒 于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9-1418,共10页
目的:研究西红花苷-Ⅰ发挥快速抗抑郁药效的体内物质基础,为阐释西红花苷-Ⅰ的PK-PD不相关机理、探索西红花苷-Ⅰ抗抑郁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CSDS)小鼠,通过考察糖水偏好、社... 目的:研究西红花苷-Ⅰ发挥快速抗抑郁药效的体内物质基础,为阐释西红花苷-Ⅰ的PK-PD不相关机理、探索西红花苷-Ⅰ抗抑郁分子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MS)、慢性社交挫败应激模型(CSDS)小鼠,通过考察糖水偏好、社交系数、悬尾不动时间、游泳不动时间等抑郁样行为评价西红花苷-Ⅰ和西红花苷元的抗抑郁药效;采用LPS诱导的炎症模型,考察西红花苷-Ⅰ对主要炎症因子的调节作用;采用基于HPLCqTOF/MS、LC/MS-MS测定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靶向递质组测定方法,研究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元对血液循环系统和肠内容物中小分子、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结果:西红花苷-Ⅰ及其苷元具有快速、高效抗抑郁作用,显著改善了CSDS小鼠社交系数、游泳不动时间和尾悬不动时间三项行为学指标。西红花苷-Ⅰ对LPS诱导的炎症无明显抑制作用;三种典型的抗炎药物成分芍药苷、水飞蓟宾、异甘草酸镁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增加,但不能改善CSDS模型小鼠社交回避及绝望样行为。CUMS、CSDS小鼠血浆与肠内容物中小分子代谢出现明显异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元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浆和肠内容物代谢表型趋向正常。其中血浆和肠内容物中多种内源性小分子、嘌呤代谢相关化合物、5-羟色胺(5-HT)、谷氨酸、去甲肾上腺素以及γ-氨基丁酸(γ-GABA)等神经递质出现异常变化,西红花苷元对上述内源性分子、嘌呤代谢相关化合物、神经递质等具有调节作用。结论:西红花苷元具有与西红花苷-Ⅰ相似的快速抗抑郁作用,西红花苷-Ⅰ抗抑郁作用与其体内主要代谢物西红花苷元有关,西红花苷元抗抑郁药效与其调节抑郁模型小鼠循环系统、肠道中内源性小分子、神经递质有关,与炎症因子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西红花苷-Ⅰ 西红花苷元 慢性社交挫败压力应激模型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序贯手术与急诊手术对左半结肠癌伴梗阻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9
作者 戴晨光 赵黎黎 +4 位作者 范文涛 魏宁心 叶建新 范志宁 何可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69,375,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金属支架置入序贯限期手术(bridge to surgery,BTS)与急诊手术(emergency surgery,ES)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或南京医科...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金属支架置入序贯限期手术(bridge to surgery,BTS)与急诊手术(emergency surgery,ES)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2017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资料,包括其定期随访结果。本研究中的临床成功定义为外科手术后肠功能恢复持续超过30 d,且无并发症或死亡。对一般资料、干预过程和随访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疗效差异,并论证影响长期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结果:BTS组短期疗效较好,包括:术中减压干预较少(85.1%vs. 69.6%,P=0.045),减压效果更好(64.2%vs. 27.5%,P<0.001),一期吻合率较高(65.7%vs. 17.4%,P<0.001),造瘘率较低(临时造瘘率:34.3%vs. 82.6%;永久造瘘率:13.4%vs. 58.7%;P均<0.001),ICU入住率较低(10.4%vs. 27.5%,P=0.011),术中并发症较少(3.0%vs. 13.0%,P=0.031),以及术后30 d死亡率较低(0 vs. 8.7%,P=0.028)。两组在临床成功率(73.1%vs. 63.8%,P=0.240)、总死亡率(53.7%vs.64.4%,P=0.247)和中位生存时间(52.0个月vs. 35.0个月,P=0.121)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TNM分期Ⅳ期、永久性造瘘和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左半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BTS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对长期生存时间无负面影响。BTS可通过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0 d死亡率及永久性造瘘以改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左半结肠癌肠梗阻 自膨式金属支架 序贯治疗 急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用于诊断结直肠疾病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何可心 赵黎黎 +7 位作者 黄晓阳 丁颖 化宏金 刘莉 王翔 王敏 张勇 范志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1-205,238,共6页
目的:通过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multiphoton microscopic imaging,MPM)观察并初步建立结直肠组织的镜下特点,探讨MPM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个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增生性息肉、腺瘤、腺癌的离体新鲜组织的MPM图像,初... 目的:通过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multiphoton microscopic imaging,MPM)观察并初步建立结直肠组织的镜下特点,探讨MPM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个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增生性息肉、腺瘤、腺癌的离体新鲜组织的MPM图像,初步总结MPM诊断结直肠疾病的特点。结果:通过观察比较各类型的MPM图片,发现从隐窝开口、腺体结构、腺上皮细胞及胶原纤维可对结直肠疾病进行MPM诊断。正常、增生性、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组织的细胞核面积平均值各为(32.14±1.96)μm^2、(32.69±2.34)μm^2、(55.40±4.63)μm^2、(71.83±5.30)μm^2、(85.90±11.50)μm^2,正常上皮细胞与增生性上皮细胞的细胞核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517),其余各两组细胞核面积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无损、实时、高分辨率地对结直肠疾病进行分类及分级诊断,未来有望与内镜整合,成为新一代光学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 结直肠疾病 诊断 光学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文斌 赵黎黎 +5 位作者 陈颖彤 陈嘉伟 刘莉 王敏 王翔 范志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0-335,共6页
目的探讨引导组织再生(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GTR)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全层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33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8),建立胃壁全层穿孔模型,分别应用GTR胶原蛋白膜或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 目的探讨引导组织再生(guide tissue regeneration,GTR)胶原蛋白膜用于大鼠胃壁全层缺损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33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8),建立胃壁全层穿孔模型,分别应用GTR胶原蛋白膜或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膜修补。观察术后大鼠食欲、体重变化及体温,有无腹胀、腹泻及腹膜炎表现。实验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天、1周、2周、4周、6周处死(每次5只),对照组于术后6周处死,观察穿孔创面愈合、腹腔粘连、腹腔感染,并取穿孔部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①33只SD大鼠均成功完成胃穿孔建模及修复术。对照组3只大鼠于术后3天内死亡(穿孔修补部位再次穿孔),实验组25只术后活动正常,食欲、体重及体温未见明显异常,无腹胀腹泻,无腹腔脓肿及消化道漏,实验组存活率[100%(25/25)]明显高于对照组[62. 5%(5/8)](Fisher检验,P=0. 010)。②实验组术后1周胃壁全层缺损闭合,黏膜面黏膜缺损面积(39. 79±0. 55) mm^2,术后2周黏膜缺损面积(7. 40±0. 43) mm^2,术后4周黏膜缺损面积(0. 91±0. 08) mm^2,术后6周黏膜完全再生,黏膜下层及肌层组织趋于正常化。对照组术后6周黏膜缺损面积(1. 39±0. 20) mm^2,显著大于实验组术后4周黏膜缺损面积(t=-5. 029,P=0. 001)。结论 GTR胶原蛋白膜作为修复骨架可有效促进细胞爬行和再生,可快速修补胃穿孔并促进愈合,再生组织无明显瘢痕,实现缺损组织和结构复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PLA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胃穿孔 胶原蛋白膜 组织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西沙星辅助多光子成像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研究
12
作者 陈颖彤 赵黎黎 +3 位作者 顼晓仪 张勇 吴锦慧 范志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9-594,共6页
目的:探索莫西沙星辅助多光子显微成像(multiphoton microscopic imaging,MPM)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可行性,总结结肠炎小鼠MPM辅助诊断特征。方法: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期结肠炎组、缓解期结肠炎组和慢性期结肠炎... 目的:探索莫西沙星辅助多光子显微成像(multiphoton microscopic imaging,MPM)在小鼠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可行性,总结结肠炎小鼠MPM辅助诊断特征。方法: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期结肠炎组、缓解期结肠炎组和慢性期结肠炎组,每组8只,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建立结肠炎模型,经病理证实各组小鼠均造模成功。对各小鼠结肠组织行MPM成像,再将同一结肠组织在0.16%莫西沙星溶液中浸泡2 min,再行MPM成像。比较未经莫西沙星处理和经莫西沙星处理的结肠组织MPM清晰成像所需激发功率以及相同激发功率下未经莫西沙星处理和经莫西沙星处理的MPM图像荧光强度;比较莫西沙星处理后各模型组结肠组织荧光增强区域所占比例;归纳不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未经莫西沙星处理和经莫西沙星处理的MPM成像特征。结果:在能看到清晰图像的情况下,未经莫西沙星处理和经莫西沙星处理的对照组小鼠MPM成像所需的激发光功率分别为(2.78±0.04)mW、(0.28±0.01)mW,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激发功率下,未经莫西沙星处理和经莫西沙星处理的对照组小鼠MPM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313.99±164.52)a.u.、(3 896.43±87.55)a.u.,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莫西沙星处理的对照组、急性期结肠炎组、缓解期结肠炎组、慢性期结肠炎组的平均荧光增强区域所占比例分别为(22.4±1.6)%、(7.7±1.0)%、(13.5±1.7)%、(5.0±1.3)%,后3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莫西沙星可辅助MPM清晰成像组织隐窝开口、腺体结构、相邻腺体间隙和荧光增强区域等。结论:莫西沙星可有效提高MPM成像效率,并呈现独特的组织功能性鉴别特征,结合多维度的量效和结构特征,可有效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小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子显微成像 莫西沙星 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反流手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嘉伟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80-585,共6页
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上消化道疾病。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但对难治性GERD的患者疗效欠佳,而抗反流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这部分患者。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经口无切口折叠... 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上消化道疾病。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但对难治性GERD的患者疗效欠佳,而抗反流手术能有效地治疗这部分患者。内镜下抗反流手术包括经口无切口折叠术(TIF)、射频消融疗法(Stretta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ARMS)和内镜下注射或植入技术。外科抗反流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磁控括约肌增强技术(MSA)、LES电刺激术及减肥手术。文章重点阐述抗反流手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质子泵抑制剂 抗反流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钠作为新型肠道准备制剂的实验动物研究
14
作者 王成帆 陈嘉伟 +1 位作者 赵黎黎 范志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目前临床上清肠类药物种类繁多,但是尚无一种普适高效的清肠方案。将聚丙烯酸钠作为肠道准备候选药物,探索其对于小鼠肠道准备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4只小鼠禁食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磷酸钠盐组、聚乙二醇... 目的目前临床上清肠类药物种类繁多,但是尚无一种普适高效的清肠方案。将聚丙烯酸钠作为肠道准备候选药物,探索其对于小鼠肠道准备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4只小鼠禁食12 h,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磷酸钠盐组、聚乙二醇组和聚丙烯酸钠溶液组4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给予等渗盐水(0.6 mL/20 g)灌胃外,其余3组分别给予聚丙烯酸钠溶液(0.6 mL/20 g)、聚乙二醇(0.6 mL/20 g)、磷酸钠盐、(0.5 mL/20 g)灌胃,对比观察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碳粉推进法),排便量和肠容积,探究聚丙烯酸钠对小鼠清肠的效果。结果灌胃给药15 min后,与空白组[(62.72±6.58)%]、磷酸钠盐组[(66.40±9.53)%]相比,聚丙烯酸钠溶液组[(81.17±4.75)%]的碳粉推进率明显增高(P<0.05)。聚丙烯酸钠溶液组灌胃2 h后排便粒数[(11.5±2.4)粒]较同空白组[(4.5±1.0)粒]、磷酸钠盐组[(6.2±2.0)粒]和聚乙二醇组[(8.5±1.0)粒]明显增多(P<0.05)。聚丙烯酸钠溶液组[(162.4±16.69)mg]在灌胃2 h内排便质量较空白组[(39.7±11.60)mg]、磷酸钠盐组[(77.2±15.91)mg]有明显增加(P<0.05)。聚丙烯酸钠溶液组肠管质量[(3.30±0.16)g]较空白组[(2.25±0.29)g]、磷酸钠盐组[(2.72±0.24)g]和聚乙二醇组[(2.95±0.19)g]明显增加(P<0.05)。结论聚丙烯酸钠溶液口服,可加速正常小鼠肠蠕动,增强小鼠排便,显著减少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为潜在的肠道准备药物,其具有剂量小、高效、安全和可靠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准备 清肠 聚丙烯酸钠 聚乙二醇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