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淋巴结比率预测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预后研究
1
作者 张嘉男 李沣员 +6 位作者 李清雅 王林俊 张殿彩 王国梁 杨力 徐泽宽 徐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643,651,共8页
目的:将淋巴结比率(lymph node ratio,LNR)与中心淋巴结(central lymph node,CnLN)转移结合,构建优化淋巴结比率(modified lymph node ratio,mLNR),并探究该指标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卡方检验分析对比CnLN有无转移两组胃癌患者... 目的:将淋巴结比率(lymph node ratio,LNR)与中心淋巴结(central lymph node,CnLN)转移结合,构建优化淋巴结比率(modified lymph node ratio,mLNR),并探究该指标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卡方检验分析对比CnLN有无转移两组胃癌患者组间差异,Cox回归分析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确定LNR高低分类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曲线可视化分析胃癌患者生存情况,构建列线图以预测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结果:胃切除方式(P=0.042)、肿瘤大小(P=0.043)、分化程度(P=0.001)、脉管侵犯(P<0.001)、神经侵犯(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P=0.002)及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P=0.026)在CnLN有无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NR及CnLN均能很好区分胃癌患者生存情况,但LNR的区分效力显著强于CnLN。此外mLNR能够很好地预测胃癌患者生存,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利用CnLN构建的mLNR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作为胃癌患者预后判别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比率 中心淋巴结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及术前定位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叶新华 范伯强 +4 位作者 彭晓静 王亚丽 林红军 陆辉 张智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及术前定位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9年4月本院手术的46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甲状旁腺及超声为外科手术做术前定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及术前定位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9年4月本院手术的46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甲状旁腺及超声为外科手术做术前定位的结果。结果:超声检出41例甲状旁腺肿块共计43个,检出率为89.1%(41/46),二维超声多表现为甲状旁腺区圆形或卵圆形低回声肿块,边界光滑整齐,多有包膜,常为单发,多位于甲状腺下动、静脉后方,彩色多普勒可见丰富的血流环绕肿块或深入肿块内部,血流多来源于甲状腺下动脉;频谱多普勒可探及动、静脉血流频谱。超声检出的甲状旁腺肿块均经手术证实,定位准确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有效手段,并可作为临床术前定位的最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钱建民 陈国玉 +8 位作者 李国强 孔连宝 张浩 王学浩 杜竞辉 武正炎 吴巍 章庆国 汪国雄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71-372,383,共3页
目的 通过随机化对照研究 ,初步评价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 3组。A组为热凝切割组 ;B组为高频电刀切割组 ;C组为普通手术刀切割组。从切皮至进腹为止 ,采用止血效果、肌肉颤动... 目的 通过随机化对照研究 ,初步评价热凝切割术在腹部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 90例 ,随机分为 3组。A组为热凝切割组 ;B组为高频电刀切割组 ;C组为普通手术刀切割组。从切皮至进腹为止 ,采用止血效果、肌肉颤动、组织炭化、术中焦糊气味及烟雾、刀片粘结组织、切口愈合、脂肪液化等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A组在止血和切口愈合时间与 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 ,在肌肉颤动、组织炭化、组织焦化烟雾、皮下脂肪液化等项指标则显著优于 B组 (P<0 .0 1) ,其手术创缘较 B组和 C组整齐。结论 热凝切割术能够明显提高进腹手术质量 ,减少手术创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凝切割术 腹部外科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的代谢及其在肠道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许勤 吴文溪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9年第4期218-223,共6页
短链脂肪酸(SCFA)是碳链为1~6 的有机脂肪酸,由饮食中不消化淀粉、纤维多糖等在结肠腔内经厌氧菌酵解生成,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是结肠腔内重要的有机酸阴离子,通过离子与非离子形式由肠上皮细胞吸收,同时促进水... 短链脂肪酸(SCFA)是碳链为1~6 的有机脂肪酸,由饮食中不消化淀粉、纤维多糖等在结肠腔内经厌氧菌酵解生成,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等,是结肠腔内重要的有机酸阴离子,通过离子与非离子形式由肠上皮细胞吸收,同时促进水电解质吸收。作为结肠粘膜首选的能源底物,SCFA增进钠吸收,促进结肠上皮细胞增殖与粘膜生长,提供代谢能源,增加肠血流,刺激胃肠激素生成,是结肠粘膜重要的营养素。在肠道外科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通过灌肠法、回肠末端置管灌注、提供可酵解底物及静脉输入等途径补充SCFA,可增加肠吻合口强度,促进肠吻合,缓解和治疗旷置性结肠炎、短肠综合征、TPN所致肠失用、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直肠切除术后的储袋炎等,可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链脂肪酸 肠道外科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五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查小明 武正炎 +1 位作者 陈国玉 刘金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5-226,共2页
总结颈动脉体瘤5例,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无1例死亡。诊治体会:①颈动脉三角区搏动性肿块,垂直方向固定,水平方向可移动,应考虑本病可能;②颈动脉造影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③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④术前颈动脉压迫是... 总结颈动脉体瘤5例,其中4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无1例死亡。诊治体会:①颈动脉三角区搏动性肿块,垂直方向固定,水平方向可移动,应考虑本病可能;②颈动脉造影在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③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④术前颈动脉压迫是减少脑部并发症的关键;⑤颈动脉是否切除可根据术中肿瘤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诊断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10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叶新华 胡建群 +1 位作者 陆小婕 夏建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6-607,628,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诺勒超声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急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106例中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于股动脉者34例,股浅动脉35例,腘动脉22例,腘以下动... 目的:探讨彩色多诺勒超声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急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106例中发生下肢动脉栓塞于股动脉者34例,股浅动脉35例,腘动脉22例,腘以下动脉15例。超声表现为栓塞处管腔内实性条型或团块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于完全栓塞部位血流中断,管腔内无彩色血流充填,不完全栓塞时于血管壁一侧见细条状不规则血流,色彩明亮,远端色彩暗淡。脉冲多普勒频谱(PWD):完全栓塞时无血流频谱,不完全栓塞时远端呈低速低阻,舒张期反向血流消失的单相频谱。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具有方便、快捷,重复性好的特点,是诊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首选诊断方法,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极有价值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疾病 动脉栓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26例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陆辉 武正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4-405,共2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原发性甲旁亢 )的诊断、术前定位、手术原则及手术后低血钙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 1962~ 1995年 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甲旁亢 2 6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以骨骼、泌尿系病变为主要症状 ,生...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原发性甲旁亢 )的诊断、术前定位、手术原则及手术后低血钙的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 1962~ 1995年 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甲旁亢 2 6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以骨骼、泌尿系病变为主要症状 ,生化检查中血钙、碱性磷酸酶、血甲状旁腺激素 (PTH)高于正常值。术前 B超定位准确率较高。2 4例为单发甲状旁腺腺瘤 ,1例为甲状旁腺增生 ,1例颈部探查未发现病变腺体。 2 5例术后出现低血钙症状。结论  B超检查具有重要价值。术中若快速病检证实为甲状旁腺腺瘤 ,同侧另 1枚腺体正常者 ,则仅切除腺瘤即可。术后适量补钙可减轻低血钙症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 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脂肪变性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8
作者 顾天昊 李沣员 徐皓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1,38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 目的:探讨基线身体成分参数(包括肌脂肪变性、肌肉减少症和恶病质指数等)在预测术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GIST切除术且病理确诊为中高风险的82例患者。通过CT影像量化第3腰椎层面的骨骼肌指数、皮下和内脏脂肪指数以及低衰减肌肉面积等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肌脂肪变性或肌肉减少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DFS的关系,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8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2个月,其中22例(26.83%)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复发。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脂肪变性(P=0.010)、高危险度(P=0.011)和C-KIT外显子13突变(P=0.002)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在3年和5年D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和0.746,表明其预测效能较好。此外,DCA结果表明该列线图在临床决策中具有良好的效用。结论:肌脂肪变性、危险度分级和C-KIT外显子突变类型是GIST患者DFS的重要预测因素。肌脂肪变性相比肌肉减少症在预测GIST患者预后方面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GIST患者的新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脂肪变性 恶病质指数 肌肉减少症 无病生存时间 胃肠道间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蒋小曼 徐欣怡 +4 位作者 丁玲玉 郭银宁 缪雪怡 陈丽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134-2141,2148,共9页
背景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目的比较... 背景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目的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结果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所占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3分(OR=2.359,95%CI=1.159~4.802)、C反应蛋白(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衰弱 代谢综合征 老年人 临床特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总管囊性扩张外科治疗26例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怀信 钱祝银 苗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59-260,共2页
报告26例肝外胆管囊肿,其中Ⅰ型22例,Ⅱ型2例,Ⅲ型2例。重点讨论其病因及治疗方法,结论是囊肿切除加肝总管空肠 Roux-en-Y 吻合术是Ⅰ、Ⅱ型胆总管囊肿病人治疗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胆总管囊性扩张 远期效果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11
作者 孙谷 赵翰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17-219,共3页
总结了28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治疗经验,指出肝内取石暴露肝管宜适度,一般解剖出二级肝管对取石已足够。提出改良胆肠Roux-en-Y吻合术,它有防止术中门静脉损伤及术后出现“盲端综合征”的明显优点。讨论了肝... 总结了28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治疗经验,指出肝内取石暴露肝管宜适度,一般解剖出二级肝管对取石已足够。提出改良胆肠Roux-en-Y吻合术,它有防止术中门静脉损伤及术后出现“盲端综合征”的明显优点。讨论了肝叶局部切除及胆道狭窄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胆道镜的处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 胆管结石 胆道镜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12
作者 蒋振善 陈国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67-368,共2页
报告87例100条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按照是否需要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临床实际,以下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和光电容积描记图为主要诊断依据,鉴别轻度和中重度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轻度者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 报告87例100条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按照是否需要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的临床实际,以下肢顺行性深静脉造影和光电容积描记图为主要诊断依据,鉴别轻度和中重度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轻度者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方式相同,只需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小腿浅静脉剥脱术。中重度深静脉倒流病肢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首选股浅静脉瓣膜外环包缩窄术。所有病肢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浅静脉剥脱术,采用驱血后小切口抽剥方式,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疾病 深静脉 瓣膜功能不全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石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13
作者 刁海星 徐皓 +1 位作者 沈历宗 吴文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68,共2页
目的:总结分析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肠梗阻患者中因胆石梗阻所致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情况。结果:胆石性肠梗阻9例(男3例,女6例,中位年龄72岁)均行急症肠切开取石,解除肠梗阻,无手... 目的:总结分析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肠梗阻患者中因胆石梗阻所致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情况。结果:胆石性肠梗阻9例(男3例,女6例,中位年龄72岁)均行急症肠切开取石,解除肠梗阻,无手术死亡;其中1例胆石性肠梗阻在术后9月复发而再次手术。2例后期行胆囊切除、胆肠瘘修补。结论:胆石性肠梗阻病例急症手术应以解除肠梗阻为首要目的,是否胆肠瘘修补应根据各别情况考虑,以二期处理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性肠梗阻 胆肠瘘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胰腺炎18例外科治疗分析
14
作者 崇敬东 苗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47-148,共2页
报告经手术治疗的18例慢性胰腺炎,其中行胆道引流术10例;胰-空肠吻合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绝大多数病人疼痛得到明显缓解,黄疽消退,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关键词 慢性 胰腺炎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2T通过JAK-STAT通路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
15
作者 张丽君 李琳 +1 位作者 斯岩 沈美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2-768,共7页
目的:探讨泛素结合酶E2T(ubiquitin-binding enzyme E2T,UBE2T)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探讨UBE2T在PTC细胞中的功能,旨在识别其可能的调控机制,为未来PTC的靶向治... 目的:探讨泛素结合酶E2T(ubiquitin-binding enzyme E2T,UBE2T)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探讨UBE2T在PTC细胞中的功能,旨在识别其可能的调控机制,为未来PTC的靶向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系统分析UBE2T在PT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UBE2T在甲状腺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在PTC细胞系(TPC-1、KTC-1)中进行UBE2T敲减实验,借助CCK-8、平板克隆、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TCGA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TC组织中UBE2T显著升高,且其表达与患者无疾病间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UBE2T敲减导致TPC-1和KTC-1细胞增殖活力显著下降,同时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诱导STAT磷酸化下调。敲减UBE2T的细胞系加入STAT激活剂后,细胞增殖显著提高。结论:敲减UBE2T能抑制PTC细胞系TPC-1和KTC-1的增殖、迁移和侵袭,UBE2T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提示UBE2T有可能成为PTC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泛素结合酶E2T JAK-STA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6
16
作者 甄林林 武正炎 +2 位作者 范萍 查小明 王萱仪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9-510,F003,共3页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MCF- 7人乳腺癌细胞株 ,接种于 2 0只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 ,移植细胞总数为 1× 10 6 /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 ,至 90天处死荷瘤鼠 ,切除肿... 目的 :建立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 MCF- 7人乳腺癌细胞株 ,接种于 2 0只裸小鼠右侧胸壁乳垫下 ,移植细胞总数为 1× 10 6 /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 ,至 90天处死荷瘤鼠 ,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 ,角蛋白19( KT19) m RNA、雌激素受体 ( ER)检测。结果 :接种后第 10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 ,肿瘤移植成功率 (成瘤率 )为 95 %( 19/2 0 )。切除肿块平均直径为 ( 14± 3 ) mm,平均重量为 1.4 g,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 ,RT- PCR检测表达人角蛋白 19( KT19)、ER阳性。结论 :该方法建立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 ,成功率高 ,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移植模型 生物学行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及其表面标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范萍 武正炎 +2 位作者 王水 查小明 甄林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目的 :在人外周血中有效地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s,DC) ,并鉴定其表面分子的表达。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 ,在 6孔板上贴壁 2h ,然后吸去悬浮细胞 ,用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群体刺激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4(IL 4)、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细胞因子组合 ,刺激树突状细胞 (DC)增殖、分化。用标有荧光素的单抗标记培养细胞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拍摄标记有荧光素的细胞 ,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所培养的细胞。结果 :该细胞直径在 10~ 2 0 μm ,培养 14天后 ,CD1a+ 48% ,CD83+ 97% ,CD40 + 33% ,人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MHC)Ⅱ + 95 % ,CD80 + 98% ,CD86 + 93% ,CD83是DC的成熟标记。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诱导和培养DC的方法 ,对于乳腺癌患者还可通过动员等措施进一步提高DC的分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 共刺激分子 诱导 培养 表面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许健 王水 +2 位作者 许立生 杜青 刘晓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50-355,F0003,共7页
目的: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含量,并探讨使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富集的方法。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中SP细胞(side populationcells)比例及CD44+C... 目的:检测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含量,并探讨使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富集的方法。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35s中SP细胞(side populationcells)比例及CD44+CD24-/low细胞比例。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MCF-7细胞亚群,利用流式细胞仪筛选出SP细胞富集的亚群。用添加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培养MCF-7,检测其中CD44+CD24-/low细胞的比例。结果:MCF-7、MDA-MB-435s中SP细胞比例分别为3.61%和2.72%,MDA-MB-231中未检测到SP细胞。3种细胞系中CD44+CD24-/low细胞比例分别为0.87%、0.59%和94.04%。MCF-7经Percoll分选,D亚群SP细胞富集,比例高达25.23%。MCF-7中CD44+CD24-/low细胞比例随着无血清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3周时达29.35%。结论:SP检测与CD44+CD24-/low细胞检测是目前乳腺癌干细胞检测的两种常用方法,但两者在同一乳腺癌细胞系中的检测结果并不一致,两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Percoll分选或无血清培养均能使MCF-7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SP细胞或CD44+CD24-/low细胞)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细胞系 肿瘤干细胞 SP细胞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细胞中p53、C-erbB-2、p21^(WAF1)和CDK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锋 王水 +2 位作者 宣卓琦 孙琳 陆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0-73,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C-erbB-2、p21WAF1和CDK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石腊切片上p53、C-erbB-2、p21WAF1和CDK4的表达。结果:p53、C-erbB-2、p21WAF1和CDK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63.3%、5...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C-erbB-2、p21WAF1和CDK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石腊切片上p53、C-erbB-2、p21WAF1和CDK4的表达。结果:p53、C-erbB-2、p21WAF1和CDK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3%、63.3%、58.3%、41.6%;阳性产物主要位于细胞核中,p53、C-erbB-2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P<0.01)显著相关,p21WAF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1)显著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与组织分级及PR、ER表达无显著相关。CDK4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P<0.01)显著相关,与PR、ER无相关。结论:p53、C-erbB-2、p21WAF1和CDK4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肿瘤浸润转移、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参考指标。特别是p53的表达水平及淋巴结转移可能是判断乳腺癌的术后生存的独立有效指标,而综合应用上述指标可能更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C-ERBB-2 P21WAF1 CDK4 乳腺癌 基因表达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频率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耿良元 白剑峰 +2 位作者 孙跃明 陆文熊 傅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79-283,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频率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甲医师(n=100例,月平均手术3.33例)、乙医师(n=90例,月平均手术2.50例)分别在2008年1月~2010年6月和2008年1月~2011年1月完成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 目的:探讨手术频率对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由同一组甲医师(n=100例,月平均手术3.33例)、乙医师(n=90例,月平均手术2.50例)分别在2008年1月~2010年6月和2008年1月~2011年1月完成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按照手术先后顺序,将甲医师组分为4阶段(A、B、C、D),每阶段25例,乙医师组分为6阶段(E、F、G、H、I、J),每阶段15例。分别比较甲、乙医师组内各阶段及甲乙医师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中转开腹数、淋巴结清扫数。结果:所有分组比较的手术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手术方式上均具有可比性。甲医师组C、D阶段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显著少于A、B阶段,乙医师组I、J阶段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显著少于E、F、G、H阶段,各阶段间淋巴结清扫数、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中转开腹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医师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乙医师组手术时间,甲医师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乙医师组术中出血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医师组间淋巴结清扫数、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适当增加手术频率时,可以在较短的学习曲线下,更好地掌握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手术 手术频率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