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疗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练慧斌 姚刚 +3 位作者 周芳 马来祥 陈默轩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81-1184,共4页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率、复发率高的原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缘2.5~3.0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至边... 目的:分析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误诊率、复发率高的原因,探讨提高治愈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全组病例均行肿瘤局部扩大切除术,切缘距离肿瘤缘2.5~3.0cm,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至边缘和基底阴性。创面行皮片或皮瓣移植修复,3例多次复发患者手术切除同时行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结果:临床首诊误诊率高达63.8%(23/36)。36例扩大切除后创面一期愈合率95%。中位随访时间3.4(1~6)年,共4例(11.1%)复发,3例辅以125I粒子植入治疗者,随访1~2年均未复发。全组病例未发现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症状不典型是误诊率高的主要原因,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方法,手术扩大切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较好的辅助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扩大切除 近距离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GF、IGF-Ⅰ对兔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苏新 戴心怡 +1 位作者 张耀娟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6-328,342,共4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e-likegrowthfactor-Ⅰ,IGF-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多次传代的兔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传代多次的软骨细胞作为...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e-likegrowthfactor-Ⅰ,IGF-Ⅰ)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多次传代的兔关节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传代多次的软骨细胞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第3、5、7代体外培养的兔关节软骨细胞,以常规培养组作为对照组,bFGF(5ng/ml)或和IGF-Ⅰ(100ng/ml)单独刺激及联合刺激作为实验组,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定性表达,并通过图像分析作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细胞第5代以后无阳性表达。第3、5、7代细胞在bFGF或IGF-Ⅰ刺激下,Ⅱ型胶原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FGF和IGF-Ⅰ联合作用下,Ⅱ型胶原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单独以bFGF或IGF-Ⅰ刺激组(P<0.05)。结论:bFGF、IGF-Ⅰ能促进多次传代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且联合应用时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多次传代软骨细胞在生长因子刺激下,仍有再分化的能力,而有成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Ⅱ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轴型皮瓣设计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蔡晓峰 查月琴 +1 位作者 胡建群 章宏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8-2171,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指导临床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DUS对24例原位或游离皮瓣供血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进行探查,重点探查供血动脉及穿支血管的管径、走行与分布以及穿支血管的穿出点,并在体表进行定位,以指导临床进...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指导临床皮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DUS对24例原位或游离皮瓣供血动脉及其穿支血管进行探查,重点探查供血动脉及穿支血管的管径、走行与分布以及穿支血管的穿出点,并在体表进行定位,以指导临床进行皮瓣设计。结果 24例皮瓣均属于轴型皮瓣,其中10例皮瓣轴心供血动脉和14例穿支皮瓣的穿支血管在CDUS图像上显示清晰,另外1例因接受过手术治疗使供血动脉遭破坏。轴心动脉的走行和穿支动脉穿出点均在体表标记,结合临床要求指导皮瓣设计,其中24例设计成功,供血动脉与术中所见符合率100%,移植后均成活。结论 CDUS可清晰显示皮瓣的供血动脉及穿支血管,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于术前指导皮瓣的设计,提高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外科皮瓣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寅 马来祥 +3 位作者 汤建平 周芳 陈光华 姚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98-599,共2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畸形等修复中兼顾乳房再造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同侧背阔肌(肌)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畸形。结果:胸壁缺损畸形得到整复,同时乳房缺损的形态得到改善。结论:背阔肌... 目的:研究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畸形等修复中兼顾乳房再造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同侧背阔肌(肌)皮瓣,旋转移位修复胸壁缺损畸形。结果:胸壁缺损畸形得到整复,同时乳房缺损的形态得到改善。结论:背阔肌(肌)皮瓣在胸壁缺损畸形等的修复中兼顾乳房再造,手术操作简捷,成功率高,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肌)皮瓣 胸壁缺损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阴道再造术式3例报告 被引量:3
5
作者 胡寅 陈光华 孙跃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5-646,共2页
3例患者,年龄23~28岁,于2003~2006年到本院就诊。其中女性先天性无阴道2例,男性假两性畸形1例。
关键词 阴道再造 阴股沟皮瓣 皮肤扩张器 腹腔镜 带蒂回肠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clinD1、p16、cyclinA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利刚 侯祚琼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04-1107,共4页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cyclinD1、p16和cyclinA1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差异与两种不同类型瘢痕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实验组分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两组,以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SP免疫组化检测两实验...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cyclinD1、p16和cyclinA1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差异与两种不同类型瘢痕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实验组分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两组,以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SP免疫组化检测两实验组中cyclinD1、p16和cyclinA1的表达。结果:cyclinD1在瘢痕疙瘩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的45.5%以及对照组(P<0.05);P16在增生性瘢痕的阳性表达率为81.8%,显著高于瘢痕疙瘩组的33.3%以及对照组(P<0.05);cyclinA1在瘢痕疙瘩的阳性表达率为75.0%,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的27.3%(P<0.05);cyclinD1和cyclinA1在增生性瘢痕组的表达率以及P16在瘢痕疙瘩组的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皮肤组,但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并不明显。结论:在瘢痕的形成过程中,cyclinD1和p16作为一对细胞周期的正负调控因子和cyclinA1作为正调控因子的表达失衡对瘢痕的不同转归是重要的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CYCLIND1 P16 cyclin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体置入隆乳包膜挛缩的防治 被引量:1
7
作者 马来祥 周守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6-228,共3页
10例假体置入隆乳术后BakerⅢ~Ⅳ级纤维包膜挛缩者,采用乳晕切口部分或全部剥除挛缩包膜后重新置入假体法,术后乳房外形及手感良好。6例随访2年,纤维包膜收缩均限于BakerⅠ级。对如何防治假体置入隆乳包膜挛缩进行了... 10例假体置入隆乳术后BakerⅢ~Ⅳ级纤维包膜挛缩者,采用乳晕切口部分或全部剥除挛缩包膜后重新置入假体法,术后乳房外形及手感良好。6例随访2年,纤维包膜收缩均限于BakerⅠ级。对如何防治假体置入隆乳包膜挛缩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乳术 纤维包膜挛缩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大型软组织扩张器的临床应用(附16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姚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4-65,共2页
目的 :寻求在颈部应用超过 30 0ml软组织扩张器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中 ,规范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方法。方法 :在颈部缺损相近区埋置大容量扩张器 ,扩张后有足够的组织量 1次修复皮肤缺损。结果 :16例 33只扩张器 ,除 1例发生扩张器... 目的 :寻求在颈部应用超过 30 0ml软组织扩张器修复较大面积皮肤缺损中 ,规范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方法。方法 :在颈部缺损相近区埋置大容量扩张器 ,扩张后有足够的组织量 1次修复皮肤缺损。结果 :16例 33只扩张器 ,除 1例发生扩张器外露 ,1例皮瓣转移后远段坏死外 ,余均获得成功。结论 :规范的应用颈部软组织扩张器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软组织扩张器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耳廓再造术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陈默轩 包平涵 蔡耿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0-42,共3页
报道31例全耳廓再造情况,并介绍一次成形耳后皮瓣、筋膜瓣全耳廓再造和皮肤扩张后全耳廓再造两种术式、术中操作要点及优缺点。讨论了如何对残耳组织的利用和强调对一些条件适合的患者如要改善听力,应在做耳廓再造时,同时行鼓室成... 报道31例全耳廓再造情况,并介绍一次成形耳后皮瓣、筋膜瓣全耳廓再造和皮肤扩张后全耳廓再造两种术式、术中操作要点及优缺点。讨论了如何对残耳组织的利用和强调对一些条件适合的患者如要改善听力,应在做耳廓再造时,同时行鼓室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廓再造 耳后皮瓣 皮肤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
10
作者 胡寅 陈光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上唇叉状瓣在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上唇原中央小球突上设计叉状瓣,蒂与鼻小柱相连,使鼻小柱延长的同时亦有助于修复鼻孔和上唇畸形。结果:应用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例,效果满意。结论:上... 目的:探讨上唇叉状瓣在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在上唇原中央小球突上设计叉状瓣,蒂与鼻小柱相连,使鼻小柱延长的同时亦有助于修复鼻孔和上唇畸形。结果:应用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3例,效果满意。结论:上唇叉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法使鼻小柱明显延长,且修复鼻唇畸形,适用于矫治上唇组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状瓣 唇裂 鼻唇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部巨大肿瘤切除及缺损修复
11
作者 郭云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6期645-645,共1页
头面部巨大肿瘤切除及缺损修复郭云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肿瘤,头面部;缺损修复;外科手术我科自1977年3月—1996年2月共收治头面部巨大肿瘤19例,均行扩大切除手术,缺损... 头面部巨大肿瘤切除及缺损修复郭云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肿瘤,头面部;缺损修复;外科手术我科自1977年3月—1996年2月共收治头面部巨大肿瘤19例,均行扩大切除手术,缺损创面及时予以修复,疗效满意,并对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肿瘤 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示人皮肤微血管构筑4种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章宏伟 潘琳 +2 位作者 王辉 蔡哲 宋业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9,I001,共4页
目的 :研究显示人皮肤微血管构筑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酶组织化学的Gomori Takamatsu钙钴法和 (NBT/BCIP)硝基四唑氮蓝 / 5 溴 4 氯 3 吲哚磷酸盐 (NBT/BCIP)显色法 ,以及CD34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法 ,显示人皮肤的微血管构... 目的 :研究显示人皮肤微血管构筑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酶组织化学的Gomori Takamatsu钙钴法和 (NBT/BCIP)硝基四唑氮蓝 / 5 溴 4 氯 3 吲哚磷酸盐 (NBT/BCIP)显色法 ,以及CD34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法 ,显示人皮肤的微血管构筑。结果 :与传统方法比较 ,该 4种方法均能良好显示人皮肤的真皮内和真皮下的微血管构筑。免疫组化法的特异性好 ,但酶组织化学法通过厚切片技术 ,能更好显示微血管的网状结构。CD34的敏感性高于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 :这 4种方法的初步确立 ,为皮肤和皮瓣的血运研究 ,甚至为瘢痕形成和创伤愈合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酶组织化学 微血管构筑 免疫组织化学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大鼠背部皮瓣成活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侃 练慧斌 +1 位作者 徐利刚 章宏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SD大鼠背部皮瓣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手术形成大鼠背部任意瓣(2cm×9cm)为模型,应用比色法和硫代巴比妥法观察术后24h组织中髓过氧化物(MPO)活性及丙二酰二醛(MDA)含量,评价rhEPO...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SD大鼠背部皮瓣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手术形成大鼠背部任意瓣(2cm×9cm)为模型,应用比色法和硫代巴比妥法观察术后24h组织中髓过氧化物(MPO)活性及丙二酰二醛(MDA)含量,评价rhEPO对MPO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应用大体观察法,测定术后7天皮瓣存活率,评价rhEPO对皮瓣成活率的影响;光镜下观察CD34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评价rhEPO对皮下微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rhEPO可明显降低术后24h时MPO活性和MDA含量(P<0.05),提高术后7天的皮瓣成活率(P<0.05),增加皮下微血管生成(P<0.05)。结论:rhEPO是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提高皮瓣存活率,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任意皮瓣 SD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块深度灼伤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14
作者 姚刚 包平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94-594,共1页
小块深度灼伤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姚刚包平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灼伤;外科手术;体会我科1990—1994年对小块深度灼伤采用早期、积极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小块... 小块深度灼伤的早期手术治疗体会姚刚包平涵(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灼伤;外科手术;体会我科1990—1994年对小块深度灼伤采用早期、积极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小块深度灼伤共95例,男63,女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外科手术 皮瓣 移植 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