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05年间医院内感染念珠菌败血症45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兵侠 章莉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95-798,共4页
目的:探讨念珠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菌株构成、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01~2005年间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念珠菌阳性共45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病原学长期趋势显示白色... 目的:探讨念珠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菌株构成、危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01~2005年间血培养念珠菌阳性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培养念珠菌阳性共45例,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病原学长期趋势显示白色念珠菌呈下降趋势,而非白色念珠菌逐年上升;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占58.3%。所有病例均有严重基础疾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93.3%)、血管内置管(37.3%)为主要易感因素;老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低白蛋白血症、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多重感染是预后不良的信号。氟康唑为主要治疗药物,总病死率55.6%。结论:氟康唑不能作为所有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应重视病原学及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早期、足量、足疗程进行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败血症 危险因素 抗真菌药物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逆行感染的诊断及风险:1例病例报道
2
作者 姜楠 蒲琴琴 +3 位作者 戴艳 胡南南 金柯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8-890,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因“意识不清17个月余,反复发热50余天”收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外院行“全麻下下颌骨接骨”手术,术中出现血压、血氧测不出,查体大动脉搏动微弱,胸前区大片红斑,立即停止手术,行床边心... 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因“意识不清17个月余,反复发热50余天”收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入院前5个月外院行“全麻下下颌骨接骨”手术,术中出现血压、血氧测不出,查体大动脉搏动微弱,胸前区大片红斑,立即停止手术,行床边心肺复苏,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甲强龙”静推。术后出现意识不清伴肢体活动障碍,转至外院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水降颅压、控制癫痫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状葡萄球菌 脑室-腹腔分流术 术后并发症 腹腔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逆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管理理论在放射科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沈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8-858,共1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部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放射科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放射科护理涉及到医学影像检查的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部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放射科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放射科护理涉及到医学影像检查的全过程,包括患者接待、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及检查后的随访等。其特点包括: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等。然而,当前放射科护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护理服务质量不稳定、护理流程不规范、护理操作不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流程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检查 护理操作 质量管理理论 放射科护理 护理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星星 陈帆 +2 位作者 乔慧捷 李爽 周东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6-1030,共5页
目的 :分析近5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并发症、微生物学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3例感染性心内膜... 目的 :分析近5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并发症、微生物学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到223例,平均年龄(46.0±17.8)岁,患者主要表现有发热(90.6%),心脏杂音(87.4%)。并发症以心功能不全最多(41.7%),其次为栓塞事件(19.7%),且以左侧居多。致病菌以链球菌属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属,真菌感染比例上升。截至出院后30 d,死亡27例(12.1%),对于有外科适应证的左心IE患者,肾功能衰竭(OR=33.761,P=0.003)及多器官功能衰竭(OR=17.958,P=0.003)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外科治疗(OR=0.077,P=0.001)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外科手术可改善IE患者预后,尤其是对于有适应证的左心IE患者,所以在内科积极抗病原治疗的同时,消除危险因素后应及早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并发症 微生物学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内分泌科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多学科协作优化管理 被引量:38
5
作者 徐晶晶 谢晓峰 +7 位作者 黄晓萍 何畏 赵婷 王琴 刁玲玲 蒋晶 殷蓉 林征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13期22-25,共4页
目的 探讨院内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231例按住院时间分组,2012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会诊、糖尿病教育护士巡视为主的管理模式;2013年1~6... 目的 探讨院内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治疗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并评价效果。方法 将非内分泌科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231例按住院时间分组,2012年7~12月的9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会诊、糖尿病教育护士巡视为主的管理模式;2013年1~6月的141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胰岛素泵治疗特点,采用包括内分泌专科医生、糖尿病教育护士、其他非内分泌科室医护人员、营养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胰岛素泵运行及血糖管理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胰岛素泵运行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胰岛素泵治疗时间、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保证了非内分泌科室胰岛素泵的安全运行,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糖尿病 胰岛素泵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多学科协作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血透患者HCV感染问题的对策 被引量:5
6
作者 沈霞 朱亚梅 +2 位作者 俞香宝 张苏明 翁亚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2-274,共3页
目的:通过技术流程管理和感染控制方法探索,以减少丙型肝炎HCV新感染病例。方法:将132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3组,A组27例为血液透析≤1年者;B组71例为血液透析1~5年者;C组34例为血液透析>5年者。检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抗体及HCV-RNA滴... 目的:通过技术流程管理和感染控制方法探索,以减少丙型肝炎HCV新感染病例。方法:将132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3组,A组27例为血液透析≤1年者;B组71例为血液透析1~5年者;C组34例为血液透析>5年者。检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抗体及HCV-RNA滴度,分析与血液透析时间、方式、使用血液制品几率、是否采用复用透析器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剔除输血和复用透析器的影响,HCV感染几率与透析时间长短呈正相关即当透析时间每增加一个等级时,抗HCV转阳率将平均增加2.99倍。HCV-RNA滴度提高一个几何级数的可能性将平均增加1.29倍。结论:制订一系列感染控制措施和规章制度,特别是透析器复用环节RC接头的使用,复用机设计新观点,以及血液透析区域中间清场制等有效对策,可控制HCV新感染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血液透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CV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红波 徐银 +6 位作者 黄鹏 张媛袁 董莉 张永祥 王洁 喻荣彬 苏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1-756,共6页
目的 :了解江苏省某地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C virus,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部分有既往有偿献血史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肝脏B超检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关生化检测。应用Epi Data和SPSS软... 目的 :了解江苏省某地区既往有偿献血人员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s C virus,HCV)的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对该地区部分有既往有偿献血史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和肝脏B超检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关生化检测。应用Epi Data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781名调查对象共检测出抗-HCV抗体阳性510例,感染率为65.3%,抗体阳性者中持续感染者占70.6%(360/510),自限清除者占29.4%(150/510)。HCV持续感染者以1b+3混合型(51.7%)和1b型(32.9%)为主。持续感染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异常率高于未感染组和自限清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献全血史和单采血浆史是既往有偿献血人群感染HCV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50、2.27和3.27;年龄是HCV感染慢性化的危险因素,OR值为1.62。结论 :既往有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不洁采供血特别是单采血浆可能是导致HCV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偿献血 丙型肝炎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昔明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翁亚丽 严友德 +2 位作者 张永祥 李军 于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评价利福昔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方法,完成可供评估病例216例,其中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用药利福昔明胶囊(200mg/次,每6h1次)+氧氟沙星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日3次),对照组... 目的:评价利福昔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方法,完成可供评估病例216例,其中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用药利福昔明胶囊(200mg/次,每6h1次)+氧氟沙星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日3次),对照组用药氧氟沙星胶囊(每次200mg,每日3次)+利福昔明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6h1次),疗程3天。结果:在治疗急性肠道感染中,利福昔明和氧氟沙星在止泻时间、大便常规复常率、细菌清除率、主要症状复常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1%和95.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4%、2.75%。利福昔明和氧氟沙星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福昔明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昔明 氧氟沙星 急性肠道感染 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1b型慢性感染者IgG亚类检测及其意义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边维良 孙南雄 +3 位作者 张永祥 苗祥宇 孙俊 谈维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以第 3代抗 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 :HCV 1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 87.5 %、7....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抗HCVIgG亚类的出现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以第 3代抗 HCV检测抗原ELISA法检测不同HCV感染状态患者血清中IgG亚类及滴度。结果 :HCV 1b慢性肝炎患者标本中IgG1、IgG2、IgG4检出率分别为 87.5 %、7.5 %、5 2 .5 %。其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 1∶5 49.5、1∶1.6、1∶2 1.9。未检测到IgG3。慢性肝炎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单纯抗体阳性组。结论 :HCV 1b慢性肝炎特异性体液免疫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抗体的滴度较低和抗体亚类的限制性。本文认为 ,这种缺陷可能与HCV 1b感染的慢性化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G亚类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IGG亚类 检测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下继发感染对策及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文 朱传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3-679,共7页
肝移植技术的广泛发展和移植成功率的提高在近十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引入,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显著降低。然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也导致了肝移植后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 肝移植技术的广泛发展和移植成功率的提高在近十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引入,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显著降低。然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也导致了肝移植后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代谢紊乱和新生肿瘤,其中感染是肝移植后主要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以及术后感染的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肝移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回顾近年来临床常见免疫抑制药物,概述了肝移植的几种常见感染类型,并提出减少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抑制 移植后感染 肝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T细胞与持续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11
作者 杨江华 孙南雄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29,共3页
关键词 丙型肝炎 慢性化 记忆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丙肝病毒感染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樊圆圆 岳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3-297,共5页
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细胞增殖、存活、早期病毒应答及细胞因子分泌、促炎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劫持NF-κB信号通路,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疾病转归。文章介绍了NF-κB蛋白家族、信号通路、HCV病毒蛋白与宿... 核因子-κB(NF-κB)通路在细胞增殖、存活、早期病毒应答及细胞因子分泌、促炎等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劫持NF-κB信号通路,并与其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疾病转归。文章介绍了NF-κB蛋白家族、信号通路、HCV病毒蛋白与宿主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CV感染的影响。未来该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望能对HCV高易感人群的筛查及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NF-ΚB 调控 相互作用 遗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和效应的初步研究
13
作者 何小敏 邢益平 +6 位作者 陈仁芳 林燕 韩亚萍 刘婷 刘雁雁 李军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35-838,851,共5页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接种者和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体外阻断HBV感染作用的差异。方法:雅培ELISA定量测定乙肝疫苗接种应答者和隐性HBV感染康复者血清乙肝表面抗体,再调整到相同含量,分别和HBV预孵育1 h后感染Hep G2细胞,24 h后巢式PCR检测Hep G2细胞中HBV-DNA,评估其阻断效应。结果:同等浓度下,隐性感染康复者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野生株HBV感染阻断作用无差异,但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隐性感染康复者对变异株仍有阻断作用,其作用明显弱于野生株。结论:隐性感染康复者血清对野生株和变异株HBV均有阻断作用,而乙肝疫苗接种者血清对变异株无阻断效应,提示新型乙肝疫苗应包含更多抗原成分如前S1/S2抗原,以对HBV变异株产生中和效应,应用多种成分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肝移植后变异株HBV再感染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效应 HEP G2细胞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前S1/S2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 “a”决定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14
作者 胡平平 朱传龙 +2 位作者 徐瑞瑞 田安然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编码基因...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编码基因,建立Huh7.5.1-hNTCP细胞模型,使其可以被HBV、HCV共同感染。方法:使用携带人NTCP编码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GV358重组慢病毒载体,以感染复数(MOI)50感染Huh7.5.1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人NTCP基因的Huh7.5.1-hNTCP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NTCP蛋白的表达。使用HepAD38细胞来源的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通过ELISA及qPCR等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表达以及HBV DNA的复制。HBV感染后24 h予以HCV-JFH1感染,检测合并感染状态下HBV DNA以及HCV RNA的复制。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uh7.5.1-hNTCP细胞株可稳定表达HBV受体NTCP。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ELISA、qPCR结果显示,HBsAg、HBeAg、HBV DNA合成逐渐增加,并在第9天达峰。HBV/HCV合并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q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HBV DNA、HCV RNA复制逐渐增加。结论:建立了Huh7.5.1-hNTCP细胞模型,该模型可被HBV/HCV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 Huh7.5.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人源抗大别班达病毒抗体的制备及功能鉴定
15
作者 徐若薇 韩一芳 +4 位作者 周婷婷 吴梓菡 李军 金柯 汪春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3-752,共10页
目的: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恢复期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获得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特异性抗体序列,制备全人源DBV抗... 目的: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恢复期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获得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特异性抗体序列,制备全人源DBV抗体。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恢复期患者血浆抗体效价,挑取恢复期患者PBMC样本进行磁珠富集,经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能够结合DBV糖蛋白的特异性单个B细胞,经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测序获得抗体序列,进行单链抗体的原核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ELISA和体外中和实验鉴定抗体的表达、结合能力和中和活性。结果:共收集25例SFTS恢复期患者血液样本,血浆中均发现了DBV糖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抗体。选取样本进行流式分选和BCR测序,分析后共获得6个单链抗体,对DBV均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和中和活性。结论:成功表达了6个与DBV具有中和作用的全人源抗DBV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大别班达病毒 恢复期患者 全人源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卢星星 赵晓玲 张巧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结果年龄[OR=1.088,95%CI(1.026~1.154),P=0.005]、意识状态[OR=5.647,95%CI(1.958~16.288),P=0.001]、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OR=3.65,95%CI(2.153~6.189),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个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且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ROC=0.911,95%CI(0.853,0.970),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 预后 风险预警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HANGE模型:NAFLD人群显著肝纤维化风险的预测模型
17
作者 方泽桂 董莉 +4 位作者 史陆宸 姜楠 蒋龙凤 朱传龙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2-1099,共8页
目的: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人群开发一个基于血清学标志物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模型。方法:选择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 目的: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人群开发一个基于血清学标志物预测显著肝纤维化的模型。方法:选择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的2543例NAFLD患者,以7∶3的比例将人群随机分为训练集和内部验证集,采用SPSS 26.0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各项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分析),得到预测模型,再在R 4.3.1中进行模型的评价及验证。结果:年龄、性别、臀围、铁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心脏代谢指数(cardiometabolic index,CMI)是NAFLD患者发生显著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aCHANGE在训练集和验证集都有良好的表现,其在训练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5,在验证集的AUC为0.775,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结果均良好。结论:a CHANGE模型有助于预测NAFLD患者出现肝脏显著纤维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显著肝纤维化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班达病毒mRNA疫苗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18
作者 周婷婷 郁心怡 +5 位作者 纪雪雯 王桂芹 吴梓菡 闻瑜婷 朱进 刘新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0-1125,共6页
目的:基于mRNA疫苗策略构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vieense virus,DBV)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优化并合成DBV糖蛋白Gn序列,克隆至pGEM-3Zf(+)载体,质粒通过BamHⅠ酶切线性化,进行体外转录,酶法加帽和添加A... 目的:基于mRNA疫苗策略构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vieense virus,DBV)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优化并合成DBV糖蛋白Gn序列,克隆至pGEM-3Zf(+)载体,质粒通过BamHⅠ酶切线性化,进行体外转录,酶法加帽和添加A尾制备mRNA,瞬时转染真核293FT细胞,免疫印迹验证蛋白的体外表达。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以低(2μg/只)、中(5μg/只)、高剂量(20μg/只)每2周肌肉注射1次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病毒中和实验评价小鼠血清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结果:制备的DBV mRNA疫苗能够进行体外转录和表达,低、中、高3个免疫剂量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其中高剂量免疫组可诱导稳定抗体表达至10周以上;病毒中和实验显示,免疫血清能够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结论:获得了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DBV mRNA疫苗,为DBV感染的预防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班达病毒 mRNA疫苗 中和抗体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19
作者 陈帆 张艳亭 +3 位作者 乔慧捷 欧阳珂 周东辉 李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764-768,共5页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 目的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56例血培养或脓液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肝脓肿(BLA)患者的病原学特征,根据培养结果,将BLA患者分为KPLA组(n=81)和非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NKPLA)组(n=61),另有14例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培养阳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大肠埃希菌等其他阳性菌株。比较KPLA和NKPLA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BLA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与NKPLA相比,KPLA更好发于男性(χ~2=4.50,P=0.03),多有糖尿病的基础(χ~2=27.28,P<0.001),患者诉腹痛的比例较低(χ~2=5.24,P=0.02),而NKPLA组患者较KPLA组在基础疾病方面多有胆道疾病、腹部手术史及腹腔内肿瘤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8、20.87、21.68,P值均<0.001)。实验室检查方面,与KPLA组相比,NKPL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3,P<0.001)。2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均以右侧、单发多见,但KPLA患者出现分隔形成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4)。2组患者均出现了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肾周感染等并发症。2组患者均以抗生素联合穿刺治疗为主,其中KPLA组的治疗有效率(93.83%)高于NKPLA组(8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1)。结论 BLA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菌。KPLA好发于男性,患者多有糖尿病基础,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易出现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及时给予相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脓肿 克雷伯菌 肺炎 疾病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活化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韩亚萍 李军 +7 位作者 张永祥 严友德 吴玉英 刘艳 党旖旎 孔练花 邢益平 黄祖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7-640,643,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D28和CTLA-4等表达水平,分析其细胞表面分子变化与血清酶学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关系。结果 SFTS患者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HLA-DR在整个病程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在SFTSV感染早期明显减低,但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而T细胞表面CTLA-4的高表达则出现在感染后的中晚期。SFTS患者病程中,血清ALT、AST和LDH、CK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并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水平上调而逐步恢复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增加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结论 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CTLA-4高表达,则可能是对机体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在SFSTV感染者的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淋巴细胞活化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