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1
作者 胡平平 朱传龙 +2 位作者 徐瑞瑞 田安然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编码基因... 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在可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Huh7.5.1细胞中过表达人肝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受体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编码基因,建立Huh7.5.1-hNTCP细胞模型,使其可以被HBV、HCV共同感染。方法:使用携带人NTCP编码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嘌呤霉素抗性基因的GV358重组慢病毒载体,以感染复数(MOI)50感染Huh7.5.1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人NTCP基因的Huh7.5.1-hNTCP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 blot验证NTCP蛋白的表达。使用HepAD38细胞来源的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通过ELISA及qPCR等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表达以及HBV DNA的复制。HBV感染后24 h予以HCV-JFH1感染,检测合并感染状态下HBV DNA以及HCV RNA的复制。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uh7.5.1-hNTCP细胞株可稳定表达HBV受体NTCP。HBV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ELISA、qPCR结果显示,HBsAg、HBeAg、HBV DNA合成逐渐增加,并在第9天达峰。HBV/HCV合并感染Huh7.5.1-hNTCP细胞后,qPCR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HBV DNA、HCV RNA复制逐渐增加。结论:建立了Huh7.5.1-hNTCP细胞模型,该模型可被HBV/HCV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 Huh7.5.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量管理理论在放射科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沈艳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58-858,共1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部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放射科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放射科护理涉及到医学影像检查的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放射科作为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部门,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放射科护理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要求。放射科护理涉及到医学影像检查的全过程,包括患者接待、检查前准备、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及检查后的随访等。其特点包括:工作量大、时间紧迫、技术性强、风险性高等。然而,当前放射科护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护理服务质量不稳定、护理流程不规范、护理操作不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流程 医学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检查 护理操作 质量管理理论 放射科护理 护理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班达病毒mRNA疫苗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3
作者 周婷婷 郁心怡 +5 位作者 纪雪雯 王桂芹 吴梓菡 闻瑜婷 朱进 刘新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0-1125,共6页
目的:基于mRNA疫苗策略构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vieense virus,DBV)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优化并合成DBV糖蛋白Gn序列,克隆至pGEM-3Zf(+)载体,质粒通过BamHⅠ酶切线性化,进行体外转录,酶法加帽和添加A... 目的:基于mRNA疫苗策略构建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vieense virus,DBV)疫苗,并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优化并合成DBV糖蛋白Gn序列,克隆至pGEM-3Zf(+)载体,质粒通过BamHⅠ酶切线性化,进行体外转录,酶法加帽和添加A尾制备mRNA,瞬时转染真核293FT细胞,免疫印迹验证蛋白的体外表达。通过脂质纳米颗粒递送mRNA,以低(2μg/只)、中(5μg/只)、高剂量(20μg/只)每2周肌肉注射1次免疫BALB/c小鼠,ELISA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效价,病毒中和实验评价小鼠血清阻断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结果:制备的DBV mRNA疫苗能够进行体外转录和表达,低、中、高3个免疫剂量均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其中高剂量免疫组可诱导稳定抗体表达至10周以上;病毒中和实验显示,免疫血清能够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结论:获得了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DBV mRNA疫苗,为DBV感染的预防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班达病毒 mRNA疫苗 中和抗体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活化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韩亚萍 李军 +7 位作者 张永祥 严友德 吴玉英 刘艳 党旖旎 孔练花 邢益平 黄祖瑚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7-640,643,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D28和CTLA-4等表达水平,分析其细胞表面分子变化与血清酶学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关系。结果 SFTS患者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HLA-DR在整个病程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在SFTSV感染早期明显减低,但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而T细胞表面CTLA-4的高表达则出现在感染后的中晚期。SFTS患者病程中,血清ALT、AST和LDH、CK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并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水平上调而逐步恢复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增加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结论 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CTLA-4高表达,则可能是对机体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在SFSTV感染者的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血小板减少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淋巴细胞活化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与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杜兴冉 徐喨 +2 位作者 周晗 施启鹏 章莉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7-801,811,共6页
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及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EBV-HLH组(34例)与EBV-非HLH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BV-HLH组预后差,诊断后半年内病死率高达76.5%... 目的:分析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及其他EB病毒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以助于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EBV-HLH组(34例)与EBV-非HLH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BV-HLH组预后差,诊断后半年内病死率高达76.5%。EBV-HLH组患者外周血细胞两系或三系减少、肝功能异常、高铁蛋白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出现率较EBV-非HLH组明显增高(P<0.001)。EBV-HLH组和EBV-非HLH组出现骨髓噬血现象者分别为83.3%及26.7%。EBV-HLH组中100%患者sCD25高于2 400 pg/ml,81.8%患者NK细胞比例减低。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serumferritin,SF)≥3 025μg/L可以作为EBV-HLH向淋巴瘤/白血病转归的预测因素。结论 :EB病毒感染者应尽早检测sCD25及NK细胞比例,sCD25水平升高及NK细胞比例减低有助于EBV-HL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噬血现象对EBV-HLH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是确诊的必要指标;血清铁蛋白是反映病情程度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感染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黄祖瑚 庄辉 +4 位作者 卢山 郭人花 徐国民 蔡洁 朱万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的免疫原性。方法 :肌内注射法接种 HBc AgDNA疫苗 ;EL ISA法检测小鼠和猕猴血清抗 - HBc Ig G终点滴度和 Ig G亚类水平 ;51铬释放法测定小鼠脾细胞 HBc Ag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 ( CTL )活性 ;EL ISA法检测猕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培养上清中 IFN -γ及 IL - 4水平 ;3H - Td R掺入法检测猕猴PBMC HBc Ag特异性增殖反应。结果 :小鼠和猕猴经接种该 DNA疫苗后均产生高滴度抗 - HBc抗体 (分别达 1∶ 3 2 80 5 0和1∶ 10 93 5 0 ) ;小鼠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 a为主 ,猕猴抗 - HBc Ig G亚类以 Ig G2占优势 ( Ig G1/Ig G2 <1) ;小鼠的 HBc 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达 5 0 %以上 ;猕猴 PBMC培养上清中 ,IFN-γ水平与 IL - 4相比占明显优势 ( 15 .63 pg/ml vs <3 .13 pg/ml) ,猕猴PBMC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阳性 (刺激指数 =2 .12~ 3 .83 )。结论 :HBc Ag DNA疫苗对小鼠和猕猴均具有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心抗原 DNA疫苗 小鼠 猕猴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茜 严友德 +1 位作者 邢益平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29-1832,共4页
目的 :探讨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本院1例原发肺型毛霉菌病播散感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CNKI及Pub Med数据库中原发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文献报道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男女比例1.6∶1,发病年龄17~75岁... 目的 :探讨原发毛霉菌病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本院1例原发肺型毛霉菌病播散感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CNKI及Pub Med数据库中原发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结果:文献报道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男女比例1.6∶1,发病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37.92岁;病程1 d^12年,平均1.5年;其中肺型4例(30.77%)、皮肤型4例(30.77%)、鼻眼脑型3例(23.08%)、播散型2例(15.38%);病理诊断10例(76.92%),病原学联合病理诊断3例(23.08%);单纯外科清创治疗2例(15.38%),抗真菌治疗6例(46.15%),清创联合抗真菌治疗5例(38.46%);治愈9例(69.23%),死亡4例(30.77%)。结论 :原发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病死率较高的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并及时行两性霉素B联合外科清创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霉菌病 原发 播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昔明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翁亚丽 严友德 +2 位作者 张永祥 李军 于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目的:评价利福昔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方法,完成可供评估病例216例,其中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用药利福昔明胶囊(200mg/次,每6h1次)+氧氟沙星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日3次),对照组... 目的:评价利福昔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试验方法,完成可供评估病例216例,其中试验组109例,对照组107例。试验组用药利福昔明胶囊(200mg/次,每6h1次)+氧氟沙星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日3次),对照组用药氧氟沙星胶囊(每次200mg,每日3次)+利福昔明胶囊模拟胶囊(2粒,每6h1次),疗程3天。结果:在治疗急性肠道感染中,利福昔明和氧氟沙星在止泻时间、大便常规复常率、细菌清除率、主要症状复常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1%和95.33%,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4%、2.75%。利福昔明和氧氟沙星的疗效和安全性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利福昔明胶囊治疗急性肠道感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昔明 氧氟沙星 急性肠道感染 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及Flt3配体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与体外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杨永林 张学光 黄祖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4-327,共4页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 目的:构建可同时表达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Flt3配体(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方法:将HBcAg和FL胞外段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并分别引入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然后克隆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IRES,获得含双基因片段的表达质粒;再取该表达质粒中的内部核糖体切入位点(IRES)序列和基因片段克隆入pJW4303载体中,获得相应的双表达核酸疫苗,经筛选鉴定后,以293T细胞瞬时表达检测两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构建成功以pIRES、pJW4303为载体的4种HBcAg和FL胞外段的双表达核酸疫苗,体外表达证实HBcAg和FL胞外段均能高效表达,基因位于IRES上游时表达水平较高。结论:用IRES元件实现了HBcAg和FL胞外段双表达核酸疫苗的构建,pJW4303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两基因表达水平优于pIRES为载体的核酸疫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 FLT3配体 双表达载体 核酸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后免疫抑制状态下继发感染对策及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文 朱传龙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3-679,共7页
肝移植技术的广泛发展和移植成功率的提高在近十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引入,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显著降低。然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也导致了肝移植后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 肝移植技术的广泛发展和移植成功率的提高在近十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得益于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引入,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显著降低。然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也导致了肝移植后一系列严重不良反应,包括感染、心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代谢紊乱和新生肿瘤,其中感染是肝移植后主要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以及术后感染的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肝移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回顾近年来临床常见免疫抑制药物,概述了肝移植的几种常见感染类型,并提出减少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抑制 移植后感染 肝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研究
11
作者 杨永林 黄祖瑚 +2 位作者 蔡旭兵 蔡杰 马贵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目的:研究自然状态下献血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抗原成份的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ELISA检测献血者血浆中HBsAb、HBcAb、preS1+S2-Ab的阳性率,ELISOPT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水平。结果... 目的:研究自然状态下献血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抗原成份的体液、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ELISA检测献血者血浆中HBsAb、HBcAb、preS1+S2-Ab的阳性率,ELISOPT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水平。结果:体液免疫应答检测结果表明preS1+S2-Ab的检出率最高,占85.7%(48/56),核心杭体的检出率最低30.4%(17/56);特异性细胞免疫检测结果提示献血者总体preS1+S2-Ag、HBcAg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有着良好的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优于HBsAg;preS1+S2-Ag和HBsAg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但HBcAg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无明确关联(P>0.05)。结论:自然状态下献血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抗原成份均有较好的体液、细胞免疫应答,preS1+S2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优于表面及核心抗原提示人HBV疫苗的侯选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 前S1+S2抗原 ELISA 献血者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去糖基化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仁芳 邢益平 +3 位作者 林艳 何晓敏 黄祖瑚 卢山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09-1212,共4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中去糖基化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在MHBs核酸疫苗(pSW3891/MHBs/adr)基础上,通过PCR扩增基因修饰法,使MHBs上编码第4、59、146位氨基酸密码子基因由AAT/AAC突变为CAG,从而使AAT/AA...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中去糖基化对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在MHBs核酸疫苗(pSW3891/MHBs/adr)基础上,通过PCR扩增基因修饰法,使MHBs上编码第4、59、146位氨基酸密码子基因由AAT/AAC突变为CAG,从而使AAT/AAC编码的天冬酰胺Asn(N)突变为CAG编码的谷氨酰胺Gln(Q),使得N-糖基化位点NXS、NXT突变为QXS、QXT。构建3株去糖基化核酸疫苗(dG1,去除Asn4处糖基化位点,位于preS2上;dG23,去除Asn59、Asn146处糖基化位点,均位于HBs上;dG123,去除Asn4、Asn59及Asn146位糖基化位点)。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观察它们在293T细胞中瞬时表达的差异;肌肉注射法免疫BALB/c小鼠,观察MHBs去糖基化对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adr、dG23转染293T细胞后,在细胞内及上清液中均检测到HBsAg;dG1、dG123转染293T细胞后,在细胞内检测到HBsAg,但是上清液中未测到。adr、dG1及dG23免疫BALB/c小鼠后均产生抗-HBs抗体,最高滴度均达到1:102 400;dG123几乎无抗体反应(<1∶200)。结论:Asn4去糖基化导致MHBs向细胞外的分泌障碍,但是对小鼠抗-HBs的产生无影响。Asn59、Asn146两处同时去糖基化对MHBs的分泌和小鼠抗-HBs的产生影响轻微。Asn4、Asn59及Asn 146三处同时去糖基化明显影响MHBs的分泌和小鼠抗-HBs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MHBS N-糖基化位点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囊尾蚴病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南南 金柯 +3 位作者 刘源 岳明 韩亚萍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3-555,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尾蚴病 头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蛋白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宜庆 金柯 +1 位作者 徐菱遥 李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28-932,共5页
目的 :构建SFTSV的核蛋白核酸疫苗并探讨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SFTSV核蛋白基因,并用引物引入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克隆入载体p JW4303。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用PEI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用免疫印迹法鉴定核蛋白的表... 目的 :构建SFTSV的核蛋白核酸疫苗并探讨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SFTSV核蛋白基因,并用引物引入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克隆入载体p JW4303。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用PEI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用免疫印迹法鉴定核蛋白的表达。同时以质粒p JW4303作为阴性对照,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法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质粒p JW4303-N,经Western blot证实SFTSV核蛋白能够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及其亚型发现,Ig G抗体及其亚型较免疫前明显升高,亚型中以Ig G2a升高为主。结论:SFTSV核蛋白核酸疫苗p JW4303-N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SFTSV核蛋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FTSV 核蛋白 核酸疫苗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潇 钱婧 +1 位作者 钱佳萍 翁亚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76-1482,共7页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5~2010年,最后检索日期为:2010年10月10日。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使用RevMan...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5~2010年,最后检索日期为:2010年10月10日。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使用RevMan5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初检出683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2篇文献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死亡率: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激素组死亡率减少达36%(RR=0.64,95%CI:0.42~0.98,P=0.04)。②有效率:激素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激素组有效率增加达63%(RR=1.63,95%CI:1.35~1.98,P<0.000 01)。结论:本系统评价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与不使用相比,具有降低死亡率,改善肝功能的趋势。但由于本系统评价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重型肝炎 有效性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布尼亚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卢星星 赵晓玲 张巧梅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SFT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警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6月确诊的新型布尼亚患者241例,按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34例)和预后良好组(207例)。分析得出影响患者预后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警模型。结果年龄[OR=1.088,95%CI(1.026~1.154),P=0.005]、意识状态[OR=5.647,95%CI(1.958~16.288),P=0.001]、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OR=3.65,95%CI(2.153~6.189),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3个危险因素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且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ROC=0.911,95%CI(0.853,0.970),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SFTS患者预后风险预警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作为临床预测SFTS患者预后的工具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布尼亚 预后 风险预警模型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体温测量方法的一致性评价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刁玲玲 赵晓玲 +2 位作者 张婷婷 何媛媛 方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发热待查患者简便、精准、安全的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31例发热待查患者,以自我对照法分别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口温、红外耳温仪测量耳温和体温遥测装置测量体表温度,检验三种体温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三种测量方法所测体... 目的探讨临床发热待查患者简便、精准、安全的体温测量方法。方法对31例发热待查患者,以自我对照法分别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口温、红外耳温仪测量耳温和体温遥测装置测量体表温度,检验三种体温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三种测量方法所测体温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遥测装置所测体表温度与水银计所测口温95%一致性界限为(-1.100,1.041),一致性界限外占比2.97%,优于另两两组合;体温遥测装置与红外耳温仪测得的体温ICC=0.246,95%CI=0.025~0.416,低于另两两组合。结论体温遥测装置所测体表温度与水银计所测口温一致性相对较好,体温遥测装置测温可代替水银体温计测量患者体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测量体温 水银体温计 红外耳温仪 体温遥测装置 一致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减轻肝纤维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施启鹏 郭圆圆 +4 位作者 周晗 蔡洁 陈念 李军 章莉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81-987,共7页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后对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Ficoll-Hypaque梯度密度离心法及细胞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目的 :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后对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的抑制作用。方法:Ficoll-Hypaque梯度密度离心法及细胞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取18只SD大鼠,通过腹腔小剂量注射四氯化碳(CCl4)8周,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在造模4周时,取其中9只作为治疗组,每周经尾静脉移植给予该组每只大鼠6×106个MSC;另外9只作为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给予不含MSCs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9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仅给予尾静脉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持续4周。自实验开始,每周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至结束共测定8次。实验终点时通过免疫组化对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COLⅠ)在肝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进行研究;原位灌注和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HSC,326 nm紫外光激发和α-SMA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HSC;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SC中α-SMA、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经MSC移植后,血清ALT、AST、TBIL水平,肝组织纤维化和炎症程度,肝组织α-SMA、TGF-β1和COLⅠ表达水平,HSC中α-SMA、TGF-β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肝纤维化SD大鼠经BM-MSC尾静脉移植治疗后肝功能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可能与抑制HSC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转化生长因子Β1 Ⅰ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的体外扩增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永林 黄祖瑚 +1 位作者 蔡洁 马贵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89,共3页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HBV多肽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并进行自体扩增,检测其扩增后的多肽特异和IFN-分泌功能。方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筛选HBV自然感染献血个体,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刺激并分选IFN-γ分泌细胞,并进行自体细胞体外扩增,流式... 目的:体外分离扩增HBV多肽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并进行自体扩增,检测其扩增后的多肽特异和IFN-分泌功能。方法:酶联免疫斑点法筛选HBV自然感染献血个体,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刺激并分选IFN-γ分泌细胞,并进行自体细胞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后细胞的CD4、CD8表型,多肽负载自体淋巴瘤细胞系(lymphoblastoid cell lines,LCLs)细胞检测其多肽特异性和IFN-γ分泌能力。结果:经过4周体外自体扩增,HBV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扩增数量达1000多倍,CD4和CD8比例变化不显著,4周扩增后的T淋巴细胞能有效识别HBV特异性多肽并分泌IFN-γ。结论:HBV多肽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能在体外有效扩增并保持功能表型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IFN-γ分泌细胞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窦阻塞综合征35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艳亭 李爽 +1 位作者 周东辉 李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36-939,共4页
目的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5例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以及影像学特征、肝脏组织病... 目的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3年5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5例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以及影像学特征、肝脏组织病理学、治疗经过及预后情况。结果 31例患者有服用土三七病史,占88.6%;2例有服用其他中药史;2例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史。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100%)、腹水(91.4%)、腹痛(62.9%)、黄疸(48.6%),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超声检查发现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明显变细,血流降低或消失;CT发现肝脏呈"地图状"强化不均匀;肝脏组织病理学发现局部肝窦扩张,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部分肝组织出血,肝组织及门静脉区大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治疗后,15例(42.9%)好转,20例(57.1%)治疗无效自动出院。结论服用土三七仍为我国SOS的主要病因,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改善肝脏微循环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