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孔祥萦 孟雅玲 顾群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在简单型和复杂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NT-proBNP)和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在简单型和复杂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外科体外循环(CPB)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龙江院区(小儿胸心)手术的0~12岁的CHD患儿11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简单型46例、复杂型71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简单型和复杂型CHD患儿围手术期血清NT-proBNP和s ST2水平变化,分析其与临床变量的相关性和对早期结果的预测价值。结果CHD患儿术后NT-proBNP(3315.54±3052.24)pg/m L和s ST2(260.76±130.06)pg/m L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且复杂型CHD患儿围手术期心肌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简单型CHD患儿(P<0.01)。其水平与年龄(NT-proBNP术前r=-0.821、术后r=-0.791,sST2术前r=-0.300、术后r=-0.406,P<0.01)、体质量(NT-proBNP术前r=-0.846、术后r=-0.784,sST2术前r=-0.263、术后r=-0.413,P<0.01)呈负相关,与CPB时间(NT-proBNP术前r=0.439、术后r=0.459,sST2术前r=0.189、术后r=0.432,P<0.01)、手术时间(NT-proBNP术前r=0.318、术后r=0.372,sST2术后r=0.455,P<0.01)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NTpro BNP(OR=1.093)和术前s ST2(OR=1.268)是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NT-proBNP(OR=1.041)和s ST2(OR=1.171)是住监护室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s ST2(OR=1.041)是患儿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HD患儿围手术期NT-proBNP和s ST2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年龄、类型、体质量及CPB时间等,联合应用对患儿术后早期结果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儿童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规划中的应用
2
作者 段书朋 余万 +2 位作者 耿乐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3-868,共6页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前规划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1年1月—2023年3月行OPCABG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3例常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指导OPCABG(常规组),45例在CAG的基础上完善CCTA检查及三维图像重建辅助OPCABG(3D组),对两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指导手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房颤、急性肾损伤、二次气管插管、脑梗死或心血管不良事件等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心脏超声和CCTA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年CCTA及心脏超声随访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D组手术时间(250.7±41.4)min与常规组手术时间(271.0±57.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常规采用CAG指导OPCABG相比,增加CCTA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肺复张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蒋伟 管玉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23-1825,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行肺复张对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ICU 2016年12月—2018年2月行手术治疗且术后2 h内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O2/FiO2)<200 mmHg(1 mmHg... 目的:研究早期行肺复张对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患者氧合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ICU 2016年12月—2018年2月行手术治疗且术后2 h内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PaO2/FiO2)<200 mmHg(1 mmHg=0.133 kPa)的30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比较肺复张前(T0)和肺复张后0.5 h(T1)、1 h(T2)、2 h(T3)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OI的变化及记录肺复张过程中PEEP 12 cmH2O及20 cmH2O时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后T1、T2、T3 OI较治疗前T0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PEEP 12 cmH2O时心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P 20 cmH2O时心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P 12 cmH2O及20 cmH2O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未达到终止实验的要求,患者术后24 h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结论:早期PEEP递增法行肺复张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低氧血症效果显著,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复张 心脏外科术后 低氧血症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同期迷宫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蔡岩坡 顾嘉玺 +1 位作者 刘鸿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8-875,共8页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行迷宫Ⅳ(MazeⅣ)消融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596例心脏手术同期行MazeⅣ消融的患者资料,依据术...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同期行迷宫Ⅳ(MazeⅣ)消融治疗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2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596例心脏手术同期行MazeⅣ消融的患者资料,依据术后1年内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Cox回归模型分析术后1年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房颤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结果:596例患者术后1年内有150例复发(2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LAD)、右房内径(right atrium diameter,RAD)、既往起搏器置入、早期房颤复发是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房颤持续时间、LAD、早期房颤复发为独立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035(1.025~1.068),P<0.001]、房颤持续时间[HR=1.003(1.001~1.006),P=0.003]、LAD[HR=1.025(1.006~1.044),P=0.009]、使用铰链式消融钳[HR=3.269(2.083~5.130),P<0.001]、术后早期房颤复发[HR=3.592(2.532~5.095),P<0.001]与房颤复发显著相关。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年龄、房颤持续时间、LAD的截断值分别为59.5岁、9.5个月、51.5 cm。结论:MazeⅣ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良好的长期疗效。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房颤患者,较大的年龄、较长的LAD、房颤持续时间会对消融结果产生不利影响,依据此结果构建的危险模型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MazeⅣ手术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源性细胞外囊泡在糖尿病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季海滨 堵俊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9-1427,1455,共10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尽管血管重建和溶栓治疗能够恢复心肌血流,但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恢复通常较差、病死率也较高。在这种背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成为治疗的主要挑战。研究表明,在... 缺血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尽管血管重建和溶栓治疗能够恢复心肌血流,但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恢复通常较差、病死率也较高。在这种背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成为治疗的主要挑战。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或肥胖状态下,脂肪细胞会分泌含有RNA、蛋白质、脂肪细胞因子以及线粒体等多种生物分子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此类EV对维持全身代谢稳态极为重要。脂肪细胞来源的EV能与糖尿病心脏进行交流,调控心脏I/R损伤。文章就近年来脂肪细胞来源的EV对糖尿病心脏I/R损伤的调控作用以及潜在机制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外囊泡 糖尿病心脏病 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肪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阻断血管法在伴有Ⅲ级以上腔静脉癌栓的肾癌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边疆 唐敏 +6 位作者 邵鹏飞 倪布清 陈宇 吕强 李杰 邵永丰 王增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序贯阻断血管方法在伴有Ⅲ级以上腔静脉癌栓肾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2例Mayor Clinic分级Ⅲ级以上肾癌伴腔静脉癌栓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分别通过胸部及患侧肋缘下切口游离右心房下方胸腔静脉、腹腔静脉、双侧肾... 目的:探讨一种序贯阻断血管方法在伴有Ⅲ级以上腔静脉癌栓肾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体会。方法:2例Mayor Clinic分级Ⅲ级以上肾癌伴腔静脉癌栓患者,全身麻醉成功后分别通过胸部及患侧肋缘下切口游离右心房下方胸腔静脉、腹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及肝十二指肠韧带。首先依次阻断癌栓下方腔静脉、健侧肾静脉、肝十二指肠韧带及癌栓上方胸腔静脉,切开患侧肾静脉入口处腔静脉壁取出癌栓。然后阻断肝下腔静脉并松开胸腔静脉阻断带,快速缝合腔静脉切口。接着松开肝十二指肠韧带阻断带,加固缝合腔静脉切口。最后松开癌栓下方腔静脉、健侧肾静脉阻断带,切除患肾。结果: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需建立体外循环。术中术后无癌栓脱落、脏器功能障碍、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分别于术后第9、12天出院,随访3个月均生活质量佳。结论:序贯阻断血管法简化了伴有高位腔静脉癌栓的肾癌手术步骤,对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贯阻断血管 腔静脉癌栓 肾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评估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季宇萌 秦会园 +6 位作者 陆小虎 李奔 王旭枫 刘朝阳 王楚凡 王子盾 王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8-1114,共7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管周脂肪厚度(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thickness,PATT)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估EATV联合临床相关指标预测患者预...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EATV)、管周脂肪厚度(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thickness,PATT)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估EATV联合临床相关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1例进行冠状动脉CTA(coronary CT angiography,C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基础基线资料及临床处理方式,基于医院影像系统统计EATV、PATT、SYNTAX评分,随访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相关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再植入、心血管相关疾病再入院、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情况。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描述EATV对CCTA疑诊冠心病患者进一步进行CAG的辅助意义及EATV和PATT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构建基于EATV和相关临床指标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模型。结果:①EATV可提高CCTA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CAG检查的阳性处理价值(AUC=0.562上升至AUC=0.771);②Pearson相关统计示:该入组冠心病患者EATV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828,P<0.001),EATV及经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标化的normalized EATV均与患者的SYNTAX评分成正相关(r=0.774,P<0.001);③EATV联合临床指标:性别、前降支冠状动脉管周脂肪HU数值(LADHU)、左室舒张期横径(LVDd)(AUC=0.775)较SYNTAX评分(AUC=0.707)可更准确预测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论:EATV与CAD密切相关,对CCTA拟诊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决策具有指导意义。它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预后评估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外膜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决策 预后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不同抬高角度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黄娟 谢家湘 邵永丰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3-26,5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抬高角度对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冠脉搭桥术后下肢取血管患者120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取血管下肢抬高20°组40例、抬高30°组40例、抬高40°组40例(最终完成研究38例)。观察比较三组术后... 目的观察不同抬高角度对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冠脉搭桥术后下肢取血管患者120例,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取血管下肢抬高20°组40例、抬高30°组40例、抬高40°组40例(最终完成研究38例)。观察比较三组术后第2~5天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冠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不同抬高角度,不同时间点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舒适度评分、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40°组肿胀程度最轻,30°组舒适度评分最高,疼痛评分最低。并发症发生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组并发症最少。结论冠脉搭桥术患者取血管下肢抬高30°组患者虽然取血管下肢肿胀程度较下肢抬高40°组患者重,但是在三组中舒适度评分最高、疼痛评分最低、并发症最少,综合考虑到患者舒适度以及临床效果,冠脉搭桥患者取血管下肢抬高30°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取血管下肢 抬高角度 下肢肿胀 舒适度 疼痛 并发症 体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中度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胜平 周景昕 +1 位作者 陈爱东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3-906,共4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m,IMR)外科治疗效果。方法:51例CAD合并中度IMR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7.35±6.45)... 目的:分析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缺血性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m,IMR)外科治疗效果。方法:51例CAD合并中度IMR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其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52~84岁,平均年龄(67.35±6.45)岁,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的超声心动图数据。结果:51例均顺利出院,随访术后1年心脏多普勒超声提示左房内径从术前(40.80±4.61)mm下降到术后(37.98±5.11)mm(P <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从术前(39.41±8.03)mm下降到术后(36.00±7.51)mm(P <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从术前(54.02±7.01)mm下降到术后(51.10±8.37)mm(P> 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49.75±11.83)%上升至术后(53.11±11.78)%(P> 0.05),二尖瓣反流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1)。结论:对于CAD伴IMR的患者,单纯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是一种可以推荐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房颤外科消融的围术期安全性研究——基于倾向值匹配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锦富 黄浩彬 吴延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评估在施行其他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加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本中心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4例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倾向值匹配分析的方法分析消融组与非消融组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住... 目的:评估在施行其他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加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6年4月在本中心行心脏外科手术的204例房颤患者的病历资料,使用倾向值匹配分析的方法分析消融组与非消融组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心包纵膈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经匹配,消融组142例和非消融组39例入选,两组患者在术后ICU转出时间、住院时间、心包纵膈引流量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安全性指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其他心脏外科手术同期加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不增加围术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外科消融 倾向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微创消融在房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伟 刘鸿 +1 位作者 邵永丰 孙浩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04-1808,共5页
目的:探讨外科微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外科消融治疗AF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外科微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外科消融治疗AF患者的资料。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因素。结果:本研究总纳入245例,其中,男158例(64.5%),女87例(35.5%);中位年龄为63.0岁。术后随访83例出现AF复发,复发比例为33.9%。与AF未复发相比,AF复发组患者有着较大的左心房内径[(40.2±5.8)mm vs.(42.3±6.0)mm,P=0.010]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6.8±4.6)mm vs.(48.0±4.3)mm,P=0.04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F类型[以阵发性AF为对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AF HR(95%CI)=4.67(2.62~8.32),P<0.0001]、左心房内径[HR(95%CI)=1.05(1.00~1.10)per 1 mm,P=0.048]是外科微创房颤消融术后AF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AF患者,外科微创消融术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术前制定外科消融策略时应当关注其危险因素,以期制定相应的保护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外科消融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线粒体复合体在高脂模型小鼠心脏缺氧-复氧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师超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0-883,共4页
目的:研究高脂模型小鼠心肌线粒体复合体功能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肌缺氧/复氧(模拟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2周龄C57B6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对照组,进行20周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喂养,并记录体重。实验结束后,提取心脏线粒... 目的:研究高脂模型小鼠心肌线粒体复合体功能变化,并探讨其在心肌缺氧/复氧(模拟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雄性2周龄C57B6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对照组,进行20周高脂饮食和正常饮食喂养,并记录体重。实验结束后,提取心脏线粒体,将其在密闭空间内耗尽氧气后,维持缺氧状态30 min再通入氧气以模拟心脏缺血再灌注过程。通过氧气浓度检测探针测量并记录线粒体的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荧光比色法检测线粒体复合体活性,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速率。结果:高脂饮食组心肌线粒体的OCR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同时线粒体复合体Ⅱ的活性在高脂饮食组中明显升高(P <0.05)。OCR在两组中均升高,尤其是在高脂饮食组,且这种升高可以被复合体Ⅱ抑制剂Malonate抑制。比较线粒体ROS的产生速率也发现相同倾向。结论:线粒体复合体Ⅱ的活性在高脂模型小鼠中有较大变化,且这种变化可能是心肌缺氧/复氧(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剧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 线粒体 复合体Ⅱ 缺血再灌注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心脏手术应用可吸收性防粘连心包膜填补材料的安全性研究:5年队列研究结果报道 被引量:1
13
作者 堵俊杰 罗明 +3 位作者 倪布清 陆小虎 顾卫东 邵永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9-101,121,共4页
目的:考察在成人心脏手术中使用可吸收性心包膜填补材料(GM042)的操作性能及围术期安全性,并进一步通过5年随访结果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方法:共有40例实施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入组,在手术时使用GM042填补心包膜缺损部位。术后评价GM042... 目的:考察在成人心脏手术中使用可吸收性心包膜填补材料(GM042)的操作性能及围术期安全性,并进一步通过5年随访结果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方法:共有40例实施开胸心脏手术的患者入组,在手术时使用GM042填补心包膜缺损部位。术后评价GM042的可操作性;术后半年以及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其临床检查结果,考察GM042的安全性。结果:GM042在术中可操作性良好,术后无相关不良反应。使用GM042术后半年以及术后5年临床检查值异常的病例数,与术前检查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心脏手术中使用GM042操作性能良好,术后中长期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开胸心脏手术 胸骨后粘连 心包膜填补材料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与乳内动脉血管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晓炜 李奔 +4 位作者 季宇萌 王旭枫 徐骁晗 陆小虎 王晓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626-1631,共6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DBLCFA)与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的血管功能,根据二者对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药理学反应评估其痉挛特...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移植物旋股外动脉降支(descending branch of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DBLCFA)与乳内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IMA)的血管功能,根据二者对血管收缩剂和舒张剂的药理学反应评估其痉挛特征及内皮功能。方法:将2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33支DBLCFA血管环和31支IMA血管环平衡于器官浴中。血管收缩性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剂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血栓素A2模拟物U46619检测。乙酰胆碱用于测试内皮依赖性舒张,硝酸甘油用于测试非内皮依赖性舒张。比较两种动脉的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以及引起50%最大收缩或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结果:内皮素-1、血管紧张素Ⅱ和U46619引起的收缩中,DBLCFA的反应性均高于乳内动脉,分别为[(0.94±0.09)g vs.(0.57±0.08)g,P=0.012]、[(0.88±0.13)g vs.(0.24±0.05)g,P<0.001]、[(4.95±0.57)g vs.(1.86±0.30)g,P=0.001]。转换成由100 mmol/L KCl引起的收缩力百分比时,两者无明显差异。由内皮素-1和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由U46619引起的50%最大收缩反应有效浓度,DBLCFA高于IMA。受体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在两种血管间无明显差异。两种动脉引起50%最大舒张反应的有效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DBLCFA对血管收缩剂的药理学反应高于IMA,提示其更易发生血管痉挛。DBLCFA舒张反应与IMA相似,但DBLCFA更易痉挛,因而其血管功能次于IMA。但当IMA使用受限时,DBLCFA可作为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动脉降支 乳内动脉 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健 倪布清 李明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 目的: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D)术后主动脉远端扩张及支架所致的新发破口(stent induced new entry,SINE)的患者采取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3年3月连续收治的27例TAAD术后支架象鼻远端再次TEVAR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27例患者孙氏手术(主动脉全弓替换+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术中资料,孙氏手术后早期随访结果、TEVAR术中资料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TEVAR术后随访率92.3%,随访时间为(35±21)个月。远期死亡2例,病死率7.4%,无主动脉相关死亡病例。TEVAR术后均未出现支架内漏、移位、下肢截瘫、新发透析(TEVAR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肠缺血或坏死等后遗症。在随访的病例中,成功收集术前及术后复查胸腹部大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25例(92.3%),术后6个月复查CTA提示支架象鼻远端破口均覆盖完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真腔打开程度均满意,内脏区及下肢血管通畅程度为100%,术后1年随访患者19例,其中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周围段完全血栓化13例(68.4%),部分血栓化6例(31.6%),真腔有效打开,支架覆盖区域真腔明显增大,假腔缩小。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远端TEVAR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夹层 胸主动脉腔内血管修复术 主动脉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接触获取大隐静脉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立翔 段书朋 +3 位作者 李芝 孙浩亮 耿乐 魏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9-654,共6页
目的:评价不接触获取技术与常规获取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0年7月—2022年7月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 目的:评价不接触获取技术与常规获取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20年7月—2022年7月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采用不接触获取技术(No-touch组),70例采用常规获取技术(CVH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静脉桥血管数量、静脉桥血管平均流量、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和术后下肢切口愈合不良、术后急性肾损伤等并发症,以及随访1年后的心脏超声指标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静脉桥血管数量、静脉桥血管平均流量、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touch组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5例,下肢切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突发心血管事件1例。CVH组术后IABP支持2例,术后急性肾损伤1例。两组均无二次开胸探查和二次气管插管情况,且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脏超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o-touch组术后1年静脉桥血管闭塞率低于CVH组(P <0.05)。结论:与常规获取技术相比,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不增加手术风险,术后1年桥血管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接触获取技术 大隐静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四叶式肺动脉瓣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王子豪 谢晖 +3 位作者 周景昕 唐义虎 赵萌 吴延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89,共4页
四叶式肺动脉瓣(quadricuspid pulmonic valve,QP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1/1000~1/2000,男性高于女性[1-2]。QPV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很难进行无创评估,国内对该疾病诊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 四叶式肺动脉瓣(quadricuspid pulmonic valve,QPV)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1/1000~1/2000,男性高于女性[1-2]。QPV早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很难进行无创评估,国内对该疾病诊疗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于2020年收治的1例QPV畸形患者的诊疗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以加强对QPV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心悸伴胸闷半年,加重10 d”入院。患者常于劳累后出现心悸、胸闷,休息10 min后可自行缓解。平素可耐受日常活动。近1周,患者夜间平躺时突发呼吸困难,坐起后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叶式肺动脉瓣 肺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反流 肺动脉瘤 肺动脉瓣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
18
作者 李钢 徐心阳 +3 位作者 刘鸿 李明辉 顾嘉玺 倪布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66-971,共6页
目的:探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目的:探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联合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1例行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围术期以及中期随访的临床材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11/111),30 d内病死率为3.6%(4/111),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3.0个月,全因病死率为6.3%(7/111),主动脉相关的病死率为2.7%(3/111),主要并发症中脑血管意外3例(2.7%),截瘫2例(1.8%),近端逆撕形成A型主动脉夹层1例(0.9%),支架内漏2例(1.8%),支架移植物引起远端新发破口3例(2.7%)。进行主动脉二次干预的有4例(3.6%),其中3例(2.7%)腔内手术,1例(0.9%)开胸行人工血管置换手术。结论:TEVAR联合LSA体外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效果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仍缺乏长期的观察结果数据。此外,开窗技术流程亟待规范统一,相关设备也待进一步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体外开窗技术 左锁骨下动脉 支架内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和夹层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生物力学和微观结构性质对比
19
作者 郭小亚 孙浩亮 +1 位作者 Dalin Tang 王梁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9-539,共1页
目的主动脉夹层疾病对主动脉血管壁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正常和发生A型夹层的人体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来探究该问题。方法从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5例无主动脉疾病的供体... 目的主动脉夹层疾病对主动脉血管壁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尚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比正常和发生A型夹层的人体升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来探究该问题。方法从13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5例无主动脉疾病的供体中共采集了18个升主动脉标本。对每个升主动脉标本进一步分解以获得3个组织样本:主动脉壁全层、内膜-中膜层和外膜层。对每个组织样本进行双轴拉伸测试获得实验应力拉伸比数据,采用Fung-Type材料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组织硬度。采用Elastin Van Gieson染色和Masson染色来量化组织中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密度。采用统计分析以确定夹层主动脉和正常主动脉组织各层的力学和微观结构性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在拉伸比为1.30时,夹层组内膜-中膜层样本的硬度在长轴方向上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68),而在其他方向或其他层组织中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尽管两组之间的弹性纤维或胶原纤维密度没有显著差异,但夹层组的所有3个组织层的弹性纤维密度通常较低,但胶原纤维密度较高。结论与正常主动脉组织相比,夹层主动脉组织中内膜-中膜层的弹性纤维密度较低,而组织硬度却较高,表明内膜-中膜层组织硬度可能是主动脉夹层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升主动脉 主动脉疾病 动脉血管壁 主动脉组织 主动脉壁 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红 吴红平 +4 位作者 陆小虎 周蕾 姚静 雍永宏 郑亚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P-MAI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AIVF患者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TTE)与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3D-TTE)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寻求超声心动图的特征...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P-MAIV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P-MAIVF患者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2D-TTE)与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3D-TTE)相关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寻求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表现。结果:2D-TTE显示4例患者P-MAIVF均位于二尖瓣前叶与主动脉后壁之间囊袋状无回声区,共同的特点为收缩期膨胀而舒张期塌陷,并与左心室流出道相通。3D-TTE较2D-TTE更能清楚显示P-MAIVF与周围组织结构立体空间关系,明确瘤体位置和大小。结论:将2D-TTE与3D-TTE相结合可清晰显示P-MAIVF的大小、与周围邻近组织结构的空间关系及相关并发症情况,从而提高患者P-MAIVF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主动脉瓣间纤维假性动脉瘤 经胸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