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46
1
作者 冯耀良 李麟荪 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3期141-142,共2页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 2 3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2 1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 ,2例造影阴性 ;8例行介入性栓塞治疗。结论 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肯定的诊断价值 。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介入放射学新里程碑——磁共振介入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麟荪 张学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5-1016,共2页
概括性地阐述和评论磁共振(MR)介入发展史、介入手术应用及其优缺点,前瞻未来发展策略,并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介入性 治疗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置管持续区域灌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惠珠 庞长珠 +2 位作者 冯耀良 施海彬 石银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316-316,共1页
关键词 介入置管持续区域灌注 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我国介入医学启蒙——纪念林贵、刘子江教授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麟荪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07-809,共3页
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师Charles Dotter为一位82岁女性成功地用同轴导管扩张法治愈了下肢动脉狭窄,被公认为介入放射学事业的创立。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进中国大陆。1979年,林贵等发表《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 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师Charles Dotter为一位82岁女性成功地用同轴导管扩张法治愈了下肢动脉狭窄,被公认为介入放射学事业的创立。介入放射学技术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进中国大陆。1979年,林贵等发表《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一文,标志着我国介入放射学起步。林贵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物理和化学消融、肿瘤栓塞作了开拓性研究。与此同时,刘子江教授开办介入放射学习班,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大批介入医师,推动了全国性介入工作迅速发展。1986年,全国首届介入放射学术大会在潍坊市召开。1990年,介入放射学分会在第二届全国介入放射学术大会上成立。林贵教授还指导和协助程永德教授创办了《介入放射学杂志》。此外,时任全国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的刘玉清院士,也对中国介入放射学事业发展和介入临床科室建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当铭记历史,心怀感恩,把中国介入放射学事业做得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放射学 中国 林贵 刘子江 刘玉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注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波静 李冰 +1 位作者 田伟 吴文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4-1268,共5页
目的比较预注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局部浸润麻醉下行TACE的患者40例,男37例,女3例,年龄33~81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 目的比较预注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局部浸润麻醉下行TACE的患者40例,男37例,女3例,年龄33~81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20例。术前15 min,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1 m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记录术中最高VAS疼痛评分,即栓塞即刻、栓塞后5、30 min的VAS疼痛评分中的最高值。记录术后1、6、12、24 h的VAS疼痛评分和上述时点疼痛程度。记录围术期补救镇痛情况,介入医师满意度评分,术前10 min、栓塞后5 min、术后10 min的HR和MAP,恶心、呕吐、头晕、嗜睡、便秘和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O组术中最高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1),术中无痛率更高(P<0.05),中度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1、6、12、24 h两组VAS疼痛评分和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组比较,O组围术期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1),介入医师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栓塞后5 min MAP明显降低(P<0.05)。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发生。结论TACE术前预注单剂量羟考酮,其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等效剂量的舒芬太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考酮 舒芬太尼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晨 王敏 +3 位作者 张科 张金星 刘莉 范志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70-2074,共5页
目的分析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LIH)的影像学特征和发病机制,评价经动脉腔内治疗LIH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69例,对其中确诊为LIH并得到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 目的分析致命性医源性胆道出血(LIH)的影像学特征和发病机制,评价经动脉腔内治疗LIH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23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69例,对其中确诊为LIH并得到治疗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LIH的医源性原因、血管造影结果和动脉腔内治疗方法。23例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和弹簧圈进行动脉栓塞(TAE),1例患者使用覆膜支架进行隔离。评估疗效的主要标准是手术技术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和长期疗效的临床随访。结果12例LIH是由介入手术引起,12例是由肝胆胰外科手术所致。主要表现为显著的血压或持续血红蛋白下降(n=13)和上消化道出血(n=18)。2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即出现症状,4例患者在24 h内出现症状,18例患者在24 h后出现症状。血管造影术显示出血阳性率为100%(24/24)。表现为假性动脉瘤(n=15)、肝动脉截断(n=3)、造影剂外渗(n=5)、肝动脉胆道瘘(n=3)。23例患者行TAE,1例患者行支架置入术。23例患者成功止血,技术成功率为95.8%(23/24)。4例TAE术后出现肝坏死和脓肿。治疗止血后无再出血复发。结论多种肝内外医源性损伤均可引起致命性胆道出血且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多样。综合影像诊断联合动脉腔内治疗是LIH最佳的有效救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疾病 胆道出血 胆道外科手术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7
作者 陈文华 王祁 +3 位作者 何忠明 周剑 王益民 王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 目的探讨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56例患者。对照组(24例)行常规外科切除骶骨肿瘤;试验组(32例)行术前骶骨肿瘤动脉栓塞联合术中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计算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造影显示骶骨肿瘤由多支血管供血,分别给予栓塞后在球囊阻断腹主动脉的辅助下成功切除肿瘤。试验组术中手术视野清晰,骶骨肿瘤切除时出血明显减少。术后未出现异位栓塞、肾缺血和肢体缺血等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肿瘤动脉栓塞联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使肿瘤切除术中的手术观野更加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腹主动脉 球囊 骶骨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 被引量:30
8
作者 王永利 李明华 +3 位作者 程英升 方淳 施海彬 范海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 ,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 目的 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 ,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 ,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 .1 %)、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 2 .8%)、右膈下动脉(38.5 %)、大网膜动脉(2 .6 %)、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 0 .3%)。形成ECAs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化疗栓塞的次数、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肿瘤的直径和化疗栓塞方式。绝大多数ECAs形成于多次化疗性栓塞后:化疗栓塞3~4次后,容易出现肝外动脉供血(1 7.9%) ;5~6次后,出现的概率显著增加(5 6 .4 %)。肿瘤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容易形成ECAs(71 .8%) ,常为肝脏相邻部位:前、后及右腹壁、右膈顶和右肾。肿瘤的直径在5~1 0cm时(76 .9%)。结论 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的肝内部位有密切关系。ECAs的形成与肿瘤的多次化疗栓塞、肿瘤的大小和肿瘤在肝内的部位有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外动脉供血 来源类型 形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下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累及肝包膜对患者围术期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文涛 贾振宇 +2 位作者 陈奇峰 施海彬 杨正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9-180,共2页
经皮穿刺肝癌微波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疼痛是经皮穿刺肝癌微波消融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0.1%的患者会产生局部疼痛,因此该手术大都在镇痛镇静或全麻下进行。既往有研究认为,经皮穿刺消融治疗肝包膜下肿瘤引起的疼痛更... 经皮穿刺肝癌微波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肝癌的治疗。疼痛是经皮穿刺肝癌微波消融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0.1%的患者会产生局部疼痛,因此该手术大都在镇痛镇静或全麻下进行。既往有研究认为,经皮穿刺消融治疗肝包膜下肿瘤引起的疼痛更为剧烈,且时间更长,因此,推测围术期不良反应与消融范围累及肝包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术 肝包膜 围术期 肝癌 经皮穿刺消融治疗 患者 全麻 局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考酮对累及肝脏包膜经皮肝穿刺微波消融术肝癌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文涛 贾振宇 +3 位作者 陈奇峰 杨正强 施海彬 陈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6-659,共4页
目的探讨羟考酮用于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消融范围累及肝脏包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消融范围累及肝脏包膜的患者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41~7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O组,n=20)... 目的探讨羟考酮用于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消融范围累及肝脏包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消融范围累及肝脏包膜的患者38例,男32例,女6例,年龄41~7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羟考酮组(O组,n=20)和芬太尼组(F组,n=18)。穿刺前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1mg/kg,F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穿刺成功后,两组均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行麻醉诱导,后以丙泊酚4~7 mg·kg^(-1)·h^(-1)维持麻醉。记录术前、术中、术后MAP、HR、SpO_2和RR的变化;观察术中体动反应、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微波消融功率、微波消融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总时间、丙泊酚用量等消融手术术中情况及术后4h内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消融手术术中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术中体动反应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O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h内VAS评分F组(3.9±2.0)分明显高于O组(1.7±0.9)分(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中F组MAP明显升高(P<0.05),F组和O组RR明显减慢(P<0.01或P<0.05)。术中F组RR明显慢于O组(P<0.05),而术前和术后两组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考酮可以安全用于消融范围累及肝脏包膜的经皮肝癌微波消融术,有效控制术中爆发性内脏痛、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降低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肝脏包膜 羟考酮 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焦锦程 郦明芳 +5 位作者 刘圣 崔畅 程弘毅 贾振宇 施海彬 陈明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 目的:评估因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取栓治疗的临床结局及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1月—2021年7月,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且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80岁)被纳入研究。主要终点为90 d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率、血管再通等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ale,mTICI)和颅内出血转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最终纳入74例患者。良好预后(90 d mRS 0~2分)率为21.6%,血流良好再通(mTICI 2b-3级)比例为77%,全因死亡率为36.4%,颅内出血转化率为3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35,95%CI:1.98~169.77,P=0.01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42,95%CI:1.15~1.75,P<0.001)、总流程时长(OR=1.01,95%CI:1.00~1.02,P=0.030)是老年房颤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如合并基线NIHSS评分高和/或非阵发性房颤时,选择取栓治疗要更慎重。也需进一步提高老年房颤患者的抗凝率预防脑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心房颤动 老年人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镇静下肝癌微波消融术中镇静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崇明 吴文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分析深度镇静下行肝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PMWA)中与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低氧血症、高血压、体动反应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择期深度镇静下PMWA治疗的506例肝... 目的分析深度镇静下行肝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PMWA)中与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低氧血症、高血压、体动反应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择期深度镇静下PMWA治疗的506例肝癌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术中深度镇静相关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及体动反应。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低氧血症、高血压及体动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排除20例数据缺乏患者,最终研究样本由486例患者组成。深度镇静后5例(1%)患者出现低血压,低氧血症、高血压、体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13.2%、25.5%。无患者需紧急气管插管,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体动反应未增加消融并发症。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034,P=0.033)、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OR=1.865,P=0.039)、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C级(OR=1.113,P=0.046)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消融区接触壁层腹膜(OR=2.536,P<0.01)、消融区接触膈肌(OR=1.795,P=0.001)、消融区接触肾上腺(OR=1.581,P<0.01)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消融区接触壁层腹膜(OR=2.831,P<0.01)、消融区接触膈肌(OR=2.213,P=0.026)是体动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深度镇静下行肝癌PMWA治疗安全有效。年龄≥65岁、BMI>30 kg/m^(2)及Child-Pugh分级B/C级是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消融区接触壁层腹膜、膈肌、肾上腺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消融区接触壁层腹膜、膈肌是体动反应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镇静 肝癌微波消融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Re标记物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依明 王杰 +1 位作者 程旭 曹莉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1-613,共3页
近年来,^(188)Re标记的放射性药物成为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讨论热点之一。逐渐增多的研究表明其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有前景治疗用放射性核素。本文就^(188)Re物理特性及其标记物在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近年来,^(188)Re标记的放射性药物成为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讨论热点之一。逐渐增多的研究表明其治疗肝细胞性肝癌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有前景治疗用放射性核素。本文就^(188)Re物理特性及其标记物在治疗肝细胞性肝癌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放射性防护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铼-188 肝细胞性肝癌 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下Y型金属气管支架治疗恶性气道狭窄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杨正强 施海彬 +2 位作者 周卫忠 冷德嵘 李麟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77-579,共3页
目的报道国产Y型金属气管支架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置入的个案经验。方法 3例中央型肺癌累及气管隆突导致恶性气道狭窄的男性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Y型金属气管支架的置入术,着重介绍Y型气管支架释放技术以及与气管插管的配合方... 目的报道国产Y型金属气管支架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置入的个案经验。方法 3例中央型肺癌累及气管隆突导致恶性气道狭窄的男性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Y型金属气管支架的置入术,着重介绍Y型气管支架释放技术以及与气管插管的配合方法。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在全麻下进行了Y型气管支架的置入,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全麻下进行Y型气管支架的释放,减少了术中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其远期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需要更多的病例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狭窄 支架 隆突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水冷循环改变微波消融正圆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逸文 施海彬 +3 位作者 孙良俊 陈奇峰 徐红豆 杨正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初步比较冰水循环微波消融与常温水循环微波消融对消融灶形态的影响。方法:取离体猪肝脏共9个,重4.5~5.2 kg。每块肝脏在不同位置用常温水及冰水循环同时进行消融。根据循环水不同分为冰水冷循环组及常温水冷循环组。实验在不同... 目的:初步比较冰水循环微波消融与常温水循环微波消融对消融灶形态的影响。方法:取离体猪肝脏共9个,重4.5~5.2 kg。每块肝脏在不同位置用常温水及冰水循环同时进行消融。根据循环水不同分为冰水冷循环组及常温水冷循环组。实验在不同消融功率(40、60、80 W)下分别进行不同消融时间(5、8、10 min)各1次。消融结束后,沿针道切开肝脏,测量消融灶的纵径(LD)、横径(TD)、前冲径(PD),计算类圆率(SR)。结果:冰水组在纵径上较常温组分别相对缩短13%、10%、12%、15%、11%、13%、8%、8%,而横径及前冲径无明显变化,而冰水组在类圆率上分别相对提高22%、21%、7%、14%、1%、1%、11%、5%、4%;另外,在相同功率下,短消融时间(5 min)时类圆率改善相对明显;而在相同消融时间下,低功率(40 W)时类圆率改善相对明显。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冰水冷循环微波消融可能可以通过缩短消融灶纵径提高类圆率,改善消融区域形态,尤其是在低功率短时间的情况下效果可能更好,但仍需进一步实验获得更为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冰水冷却循环 类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