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液肿瘤患者中多种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及生存分析:2009年至2017年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旭昌 范磊 +6 位作者 陆化 钱思轩 陈丽娟 徐卫 李建勇 屈晓燕 赵晓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9-395,共7页
目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随访9年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多种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及部位,并评估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7921例血液肿瘤患者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其生存情况。结果:在7921例血液肿瘤患... 目的:探讨江苏省人民医院随访9年的血液肿瘤患者中多种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及部位,并评估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7921例血液肿瘤患者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其生存情况。结果:在7921例血液肿瘤患者中共有180例(2.3%)患者发生第二恶性肿瘤,其中58例患者血液肿瘤被诊断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98例患者血液肿瘤被诊断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另外24例患者在第一原发恶性肿瘤发病后6个月内确诊第二恶性肿瘤,被定义为同时发生的多种原发恶性肿瘤。在180例多发恶性肿瘤患者中,18例患者先后发生2种血液肿瘤,11例患者发生3种以上恶性肿瘤(其中2名女性患者被诊断出患有4种恶性肿瘤)。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作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较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作为第一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作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也与较低的总生存相关。结论:本研究的血液肿瘤患者中2.3%合并多种恶性肿瘤,淋巴瘤、MM作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第一原发恶性肿瘤 第二原发恶性肿瘤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2
作者 郭睿 沈旭星 +4 位作者 夏园 金媛媛 李建勇 陈丽娟 仇海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773,共6页
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目的:分析1p32缺失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41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遗传学特征,尤其是1号染色体遗传学异常中的1p32缺失,分析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结果:341例初诊MM患者中,1p32缺失阳性患者占7.0%(24/341),伴有1p32缺失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显著短于不伴有1p32缺失患者(P<0.001),总生存(OS)同样更短(P<0.001)。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伴有1q21扩增和1p32缺失,即“1号染色体双打击”MM患者的PFS及OS相较于仅有1q21扩增或仅有1p32缺失MM患者更差(PFS:P<0.001;OS:P<0.001)。结论:1p32缺失是影响MM患者PFS及OS的独立危险因素,1p32缺失应广泛应用于初诊MM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1p32缺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PTPN11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
3
作者 刘洁 晁红颖 +3 位作者 卢绪章 秦伟 李瑾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7-1813,共7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PTPN1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突变与其他基因突变、部分临床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检测常见血液肿瘤基因的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PTPN11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PTPN11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突变与其他基因突变、部分临床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检测常见血液肿瘤基因的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PTPN11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31例患者中,PTPN11基因突变发生率为9.16%(12/131),基因突变率大于10%的基因有RUNX1(24.43%)、U2AF1(20.61%)、ASXL1(19.85%)、DNMT3A(15.27%)、TP53(14.50%)及TET2(11.45%);其中,PTPN11最常见的共存突变基因为RUNX1(50%,6/12)。PT-PN11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在性别、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及MDS亚型、染色体核型、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PN11突变组白血病转化率高于野生组[54.55%(6/11)对25.29%(2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PTPN11突变患者中位OS明显低于未突变组。结论:PT-PN11突变在MDS中有一定的发生率,常与RUNX1基因突变共存,伴有该突变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白血病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PTPN11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6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郭睿 沈安俐 +5 位作者 王琰 刘露 张建富 王蓉 李建勇 吴雨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31-1234,共4页
目的:探讨CD56阳性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四色抗体组合检测342例初治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根据检测结果CD56分成为CD56阳性组和CD56阴性组,结合细胞形态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 目的:探讨CD56阳性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点。方法: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以四色抗体组合检测342例初治AML患者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根据检测结果CD56分成为CD56阳性组和CD56阴性组,结合细胞形态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免疫表型特点。结果:在342例AML患者中CD56+患者83例,占24.27%,其中M1 10例,M2 45例,M3 5例,M4 6例,M5 17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患者CD56与CD11b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LA-DR、CD34、CD38、CD13、CD33、CD15、CD117、CD14、CD64、CD2、CD7、CD5、CD3、CD4、CD10、CD19、CD20、CD22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CD56+是AML预后差的标记,但同时对伴有其它免疫标记的AML患者预后需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56 急性髓系白血病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例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于慧 王莉 +6 位作者 朱华渊 吴微 梁金花 尹华 范磊 李建勇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5-499,共5页
目的:分析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56例初诊伴有纵隔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25例(45%),女... 目的:分析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56例初诊伴有纵隔大包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25例(45%),女性31例(55%),中位年龄31(17-72)岁。其中≤40岁患者48例(86%)。按病理分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NOS)9例(16.1%),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26例(46.4%),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 HL)17例(30.4%),纵隔灰区淋巴瘤(MGZL)4例(7.1%)。所有患者均采用化疗或化学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54.5(11-149)个月。c HL组中联合受累野放疗(IFRT)10例,完全缓解(CR)10例(58.8%),部分缓解(PR)2例(11.8%),疾病进展(PD)5例(29.4%),治疗过程中有6例患者出现复发/难治而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c HL组1年总生存率(OS)为94.1%,2年OS率为88.2%,5年OS率为67.2%。MGZL组中,联合IFRT 3例,auto-HSCT 1例,CR 2例(50%),PD 2例(50%)。MGZL组1年及2年OS率均为66.7%,5年OS率33.3%。PMBCL组中,联合IFRT 8例,auto-HSCT 7例,CR 22例(84.0%),PR 2例(8.0%),疾病稳定(SD)1例(4.0%),PD 1例(4.0%)。PMBCL组1年及2年OS率均为100%,5年OS率为95.7%。DLBCL-NOS组中,联合IFRT 3例,auto-HSCT 2例,CR 4例(44.5%),PR 2例(22.2%),疾病稳定(SD)1例(11.1%),PD 2例(22.2%)。DLBCL-NOS组1年OS率100%,2年及5年OS率均为77.8%。4组间OS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PMBCL组生存期显著长于MGZL组(P<0.01)及c HL组(P<0.05),与DLBCL-NOS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纵隔肿物因其解剖部位独特,常表现为独特的临床特征。c HL、MGZL、PMBCL、DLBCL-NOS等几种原发或伴发纵隔大包块的B细胞起源的淋巴瘤,好发于年轻患者,其临床表现类似,但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在现有治疗条件下,PMBCL的预后优于MGZL及c H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纵隔灰区淋巴瘤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纵隔大包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0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晓录 沈安俐 +7 位作者 郭睿 王琰 仇海荣 乔纯 杨慧 张建富 李建勇 吴雨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1-1534,共4页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CD200的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CD200在AM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及免疫表型,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FISH技术检测AM L1/ETO、PM L/RARa和inv(...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中CD200的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CD200在AML预后判断中的价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及免疫表型,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FISH技术检测AM L1/ETO、PM L/RARa和inv(16),PCR方法检测AM L1/ETO和PM L/RARa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在54例初诊患者中CD200抗原表达阳性率为57.41%(31/54);CD200抗原表达在性别与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200抗原表达在CD34和CD117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CD200抗原表达在染色体核型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结合因子(core binding factor,CBF)阴性的AML中CD200抗原表达在CD34和CD117表达方面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200的表达与AML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0 急性髓系白血病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甜 王莉 +6 位作者 朱华渊 梁金花 吴微 曹蕾 范磊 李建勇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6-432,共7页
目的:总结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初诊的37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男性22例(59.... 目的:总结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初诊的37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男性22例(59.5%),女性15例(40.5%),中位年龄57(16-86)岁。能明确细胞起源的36例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占66.7%,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占33.3%。Ann Arbor分期Ⅰ期占40.5%,Ⅱ期占59.5%,无Ⅲ、Ⅳ期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10-101)月,2例患者(5.4%)失访。中位治疗6(3-8)个疗程后对35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6例(74.3%)达完全缓解(CR),8例(22.9%)达部分缓解(PR),1例(2.8%)患者疾病稳定(SD)。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PFS)均为82.5%,3年及5年总生存(OS)均为95.5%。5例(13.5%)患者接受了放疗。年龄>60岁(P<0.05)或年龄> 70岁(P<0.05)的患者PFS均较相对年轻患者短;LDH水平增高(P<0.001)、治疗方案中未使用R(P<0.05)的患者OS相对短。结论:PT-DLBCL患者对放、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联合免疫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慧 刘露 +4 位作者 刘芳 陈丽娟 屈晓燕 李建勇 吴雨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9-1073,共5页
目的:探讨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27抗原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23例M 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以51例正常的或反应性浆... 目的:探讨CD27抗原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以及CD27抗原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123例M 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以51例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增生患者作为对照。抗体组合包括ckappa-FITC/clambda-PE/CD38-ECD/CD45-PERCP/CD19-PC7/CD27-APC/CD138-BV421/CD56-BV510,采用CD138/CD38设门出浆细胞群后进一步分析CD56、CD19、ckappa、clambda以及CD45的表达,区分异常浆细胞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后,进一步分析CD27的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阳性率判断标准:≥20%为阳性。同时分析107例MM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4例患者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比较CD27^-M M患者与CD27^+M 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异常特点。结果: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的CD27^+率为48%(59/123),MFI为31.3±35.6;而正常的或反应性浆细胞CD27^+率为100%(51/51),MFI为93.7±6.3。MM患者中异常浆细胞CD27^+率及MFI明显低于正常的或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患者(P<0.001)。对58例CD27-和49例CD27^+M M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现,反映疾病进展指标如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钙、血肌酐及预后相关因素β2-微球蛋白、LDH水平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17例CD27-及17例CD27^+M M患者的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结果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27^-或弱表达高度提示为MM。采用8色流式细胞术,能为良恶性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7抗原 多发性骨髓瘤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实验特征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晶晶 朱华渊 +4 位作者 王莉 曹蕾 范磊 徐卫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79-2083,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实验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本院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成人LCH患者38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目的:观察分析成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患者的临床实验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本院且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成人LCH患者38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结果:38例LCH患者中位年龄为41(21-65岁)岁,男女比约为2∶1。38例LCH患者中,出现多系统累及占44.7%,31.6%的患者具有危险器官(肝脏、肺、造血系统或脾脏)累及,最常见受累器官为骨骼(21/38,55.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疼痛(19/38,50.0%)。实验室检查显示,贫血、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升高以及铁蛋白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10.5%、2.6%、5.3%、15.8%、28.9%、28.6%(6/21)、55.3%(10/18)及55.3%(9/17)。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共5例患者死亡。单系统受累患者10年总生存(OS)率为100%,显著优于多系统受累患者(70.1%)(P=0.0078)。无危险器官受累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有危险器官受累的患者,患者10年OS率分别为100%和60.6%(P=0.0007)。进一步分析发现,除多系统受累与危险器官受累为不良预后因素外,初诊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以及铁蛋白升高与较差的预后显著相关。结论:多系统受累与危险器官受累、初诊时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以及铁蛋白升高是成人LCH患者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 组织细胞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3介导耐药白血病细胞抗凋亡和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贾祝霞 卢绪章 +5 位作者 何金媛 蔡晓辉 秦伟 韩文敏 周民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96-1803,共8页
目的:研究STAT3在耐药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并探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引起的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用pcDNA3.1-STAT3质粒转染K562细胞,建立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STAT3细胞。RQ-PCR和(或)Western blot检测空载质粒转... 目的:研究STAT3在耐药白血病细胞凋亡及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并探讨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引起的白血病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用pcDNA3.1-STAT3质粒转染K562细胞,建立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STAT3细胞。RQ-PCR和(或)Western blot检测空载质粒转染的对照细胞株K562/-细胞和K562/STAT3细胞中STAT3、BAX以及NKG2D配体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和K562/STAT3细胞的凋亡情况及NK细胞对K562/-细胞和K562/STAT3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K562/STAT3细胞中总STAT3和STAT3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而且其耐药蛋白P-gp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5)。与K562/-细胞相比,K562/STAT3细胞促凋亡基因BAX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5),且多柔比星引起的K562/STAT3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02);用STAT3抑制剂(SH-4-54)处理K562/STAT3细胞后,促凋亡基因BAX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7),同时细胞凋亡也明显增加(P=0.005)。与K562/-细胞相比,K562/STAT3细胞NKG2D配体(MICA和ULB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001),MICA和ULBP1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明显下降(MICA:P=0.001,ULBP1:P=0.022);用STAT3抑制剂(SH-4-54)处理K562/STAT3细胞后,MIC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RNA:P=0.001,蛋白:P=0.002),但ULBP1 mRNA和蛋白无明显改变(mRNA:P=0.137,蛋白:P=0.1905)。NK细胞对耐药K562/STAT3细胞的杀伤能力较K562/-细胞下降(P=0.002),但是STAT3抑制剂恢复了K562/STAT3细胞对N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P=0.006)。结论:STAT3磷酸化介导了耐药白血病细胞抗凋亡,降低其对N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STAT3抑制剂可以促进耐药白血病细胞凋亡并增加其对NK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3 白血病细胞 NK细胞 NKG2D配体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