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vivin、cyclin 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田智丹 焦学信 +1 位作者 任勇亚 戚晓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6,58,共6页
目的:探讨survivin、cyclin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43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survivin、cyclinD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应用蛋白免疫印记(Wes... 目的:探讨survivin、cyclinD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43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survivin、cyclinD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应用蛋白免疫印记(Westernblot)检测其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survivin、cyclinD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较癌旁正常组织表达显著上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cyclinD1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提示survivin、cyclinD1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后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或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CYCLIN D1 结直肠癌 实时荧光定量PCR Western BL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
作者 田智丹 任勇亚 +1 位作者 戚晓红 冯振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43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的探讨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43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34a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34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MIR-34A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膜损伤后Ⅰ、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润洁 姚玉宇 +1 位作者 彭韬 冷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3-355,T001,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Ⅰ、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及与内膜增殖的关系。方法:在已建立的免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模型上,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GF-β_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内膜损伤后2...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和Ⅰ、Ⅲ型胶原的动态变化及与内膜增殖的关系。方法:在已建立的免腹主动脉内膜损伤后狭窄模型上,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GF-β_1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内膜损伤后2周TGF-β_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增多,并逐渐增加至术后4个月。正常血管Ⅲ胶原mRNA的表达极低,损伤后1周迅速增加,至4周达到峰值。结论:Ⅰ、Ⅲ型胶原的交替分泌导致内膜损伤后狭窄的形成。TGF-β_1对胶原的产生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损伤 增殖 胶原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郑金榆 蔡振 +4 位作者 戚晓红 李玉华 李芸茜 王祝鸣 冯振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5-336,354,共3页
目的:制备钙纳米粒子并进行表征鉴定。方法:采用液相沉淀法,在不同温度、缓冲液、液体混合方式下制备钙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仪、X射线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对该纳米粒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进行表征。结果:低温下向... 目的:制备钙纳米粒子并进行表征鉴定。方法:采用液相沉淀法,在不同温度、缓冲液、液体混合方式下制备钙纳米粒子,并用透射电镜(TEM)、粒度分布仪、X射线能谱仪(XPS)等测试手段对该纳米粒子的结构、大小和形状等进行表征。结果:低温下向柠檬酸钠中匀速缓慢加入等量氯化钙和磷酸氢二钠并搅拌,可得到颗粒状钙纳米粒子,平均粒径260 nm,XPS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为磷酸钙。结论:通过液相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大小、形态较理想的钙纳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法 制备 钙纳米粒子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依赖大鼠皮质CREB变化及氟西汀对其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菁 袁孝如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研究酒依赖大鼠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磷酸化CREB( p CREB)蛋白表达的变化 ,并观察氟西汀对其影响。方法 给大鼠自由饮含低浓度乙醇 (体积分数为 6% )的水溶液 2 8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皮质CREB、p CREB... 目的 研究酒依赖大鼠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磷酸化CREB( p CREB)蛋白表达的变化 ,并观察氟西汀对其影响。方法 给大鼠自由饮含低浓度乙醇 (体积分数为 6% )的水溶液 2 8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皮质CREB、p CREB蛋白表达。结果 撤除酒精后大鼠前额皮质、梨状皮质的p CREB蛋白表达均降低 ,其中以戒断 2 4h时降低最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两部位分别降低5 7 2 8%、5 5 84%。氟西汀 ( 10mg·kg-1,ip)能减轻饮酒大鼠戒断症状 ,增加大鼠戒断 2 4h时前额皮质、梨状皮质 p CREB水平 ,与饮酒组戒断 2 4h比较两部位分别增加2 92 5 8%、12 8 44 %。结论 CREB可能是介导酒精依赖的受体后信号转导物质之一 ,氟西汀对酒精戒断症状的改善与其拮抗酒精戒断诱导的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 戒断 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氟西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6×CDR3/IL-2融合基因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玮 冯振卿 +4 位作者 朱进 仇镇宁 李芸茜 江汕 管晓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6×CDR3基因/IL-2融合基因,以观察其对动物的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通过PCR方法体外扩增NP30 6×V_HCDR3和IL-2基因,经测序后先后重组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相应... 目的:构建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重链可变区6×CDR3基因/IL-2融合基因,以观察其对动物的抗血吸虫感染保护作用。方法:通过PCR方法体外扩增NP30 6×V_HCDR3和IL-2基因,经测序后先后重组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相应的位点上,将构建正确的6×V_HCDR3/IL-2-pET-28a(+)表达质粒转化E.coli BL21,IPTG诱导表达。结果:构建的6×V_HCDR3/IL-2融合基因中,6×V_HCDR3和IL-2序列均正确,融合基因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分子质量约为30ku,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结论:成功构建并原核表达了NP30 6×V_HCDR3/IL-2融合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融合基因 抗体 抗独特型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分类二叉树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王厚大 杨恒新 +1 位作者 冯振卿 杨秀侠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9-71,共3页
在仔细研究白细胞图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叉树分类算法,主要提取细胞的色彩参数以及核的形状参数,用于判决识别。在细胞抽提阶段,只进行核的抽取,避免了细胞浆与背景颜色接近,难以分离而导致的因细胞浆提取不完整引起的判决误差,提... 在仔细研究白细胞图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叉树分类算法,主要提取细胞的色彩参数以及核的形状参数,用于判决识别。在细胞抽提阶段,只进行核的抽取,避免了细胞浆与背景颜色接近,难以分离而导致的因细胞浆提取不完整引起的判决误差,提高了系统的识别率;克服了统计模式识别算法中需要大量训练样本和提取众多特征参数的缺点,大大减少了矩阵运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 二叉树 分类算法 特征提取 判决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fu的突变位点对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美 程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9-434,共6页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的Supressor of Fused(Sufu)的突变位点与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其与肿瘤生长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Sufu突变位点的表达质粒,通过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Suf...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患者中发现的Supressor of Fused(Sufu)的突变位点与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其与肿瘤生长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Sufu突变位点的表达质粒,通过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Sufu突变体对Sufu^(-/-)细胞内源性Gli1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Sufu突变体蛋白与Gli1的结合情况;通过MTT实验检测Sufu突变体对人髓母细胞瘤细胞(DAOY)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发现,过表达Sufu的错义突变体(突变位点H87R)的Sufu^(-/-)细胞中内源性Gli1表达水平接近于过表达野生型Sufu的Sufu^(-/-)细胞,而过表达3个截短突变体(突变位点R146X、R299X、W430X)Sufu^(-/-)细胞中内源性Gli1表达水平相比于野生型明显增高。正常情况下野生型Sufu可以和Gli1蛋白结合,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Sufu的突变体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与Gli1蛋白的结合;蛋白周转速率实验发现Sufu的突变体可以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MTT实验发现Sufu突变体失去了抑制DAOY细胞生长增殖的能力。结论:髓母细胞瘤患者身上观测到的Sufu突变位点可以驱动肿瘤的形成和生长,并通过细胞功能实验证实了Sufu通过结合Gli蛋白从而抑制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髓母细胞瘤 supressor of FUSED GL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