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的听力学表型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智斌 邢光前 +4 位作者 曹新 田慧琴 李晓璐 魏钦俊 卜行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的听力学特征。方法:对23名家系成员(直系亲属21人,配偶2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系统的听力学检测,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的听力学特征。方法:对23名家系成员(直系亲属21人,配偶2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系统的听力学检测,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s)及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EOAEs)。对其中2名患者进行纯音听力随访。结果:7名家系成员符合听神经病诊断。其中6人于9岁前发病,1 ̄2年内快速发展为重度聋;纯音测听为双耳对称的重度 ̄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高频下降型曲线;镫骨肌反射及ABR引不出,而CMs、EOAEs正常或基本正常。1例无听力障碍主诉,言语识别率正常;纯音测听显示双耳对称的轻度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镫骨肌反射及ABR引出,EOAEs及CMs正常。2例患者纯音测听随访显示听力损失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无耳聋外表现。结论:该听神经病家系的听力学表型特征是:非综合征型、双侧对称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可表现为早年发病并快速进展的重度 ̄极重度耳聋,或成年后发病并缓慢进展的轻度听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听力学 遗传性耳聋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LR基因反义RNA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梅 魏钦俊 +2 位作者 朱义保 曹芳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2-456,共5页
目的:构建表达人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PRLR的cDNA反向克隆至pcDAN3.1(-)载体中,构建PRLR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染入人... 目的:构建表达人催乳素受体基因(prolactin receptor,PRLR)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PRLR的cDNA反向克隆至pcDAN3.1(-)载体中,构建PRLR反义RNA真核表达质粒,将其转染入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经G418筛选得到稳定细胞克隆,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细胞PRLR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应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流式细胞术评价转染后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能够表达PRLR反义RNA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该质粒后,MCF-7中PRLR基因表达量下降,细胞生长变慢,克隆形成能力降低,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结论:PRLR反义RNA能够下调该基因的表达,并且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证明反义基因干预治疗的可能性,为乳腺癌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催乳素受体 反义RNA 乳腺癌 MCF-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家系听力学特征及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3
作者 陈睿春 刘丞 +4 位作者 魏钦俊 鲁雅洁 卢新红 曹新 邢光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进行已知致聋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听力学检测,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 目的探讨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进行已知致聋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听力学检测,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2例家系患者DNA进行GJB2和GJB3基因全部编码区突变检测,对其余23个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基因的74个已知突变位点所涉及的5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共7代199人,现存4代176人,耳聋患者54人。系谱分析显示,耳聋表型代代相传,男女患病人数分别为24和30,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听力学表现为:迟发性、进行性、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首先是高频区受损,并快速向中、低频扩展。GJB2、GJB3基因全部编码区及其余23个DFNA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均无阳性发现。结论该家系是一个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耳聋表型为迟发性、进行性、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初步分子遗传学分析提示可能由新基因或已知基因的新突变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耳聋 家系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鳃-耳综合征一家系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邹明臻 朱红美 +3 位作者 魏钦俊 陈智斌 曹新 邢光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一个鳃-耳综合征家系的表型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调查对象进行全身检查以及听力学和颞骨CT评估,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进行鳃-耳-肾... 目的探讨一个鳃-耳综合征家系的表型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调查对象进行全身检查以及听力学和颞骨CT评估,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进行鳃-耳-肾综合征相关基因EYA1、SIX1和SIX5全编码外显子的序列分析。结果该家系共4代31人,7人具有鳃-耳-肾综合征相关症状,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6名患者主诉听力下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其它症状有耳前瘘管2人次、鳃裂瘘3人次和耳廓畸形4人次,均无肾脏畸形表现。2名患者纯音听力图示双耳混合性聋,颞骨CT检查见中耳和内耳发育异常,候选致病基因筛查均检测到EYA1 c.922C>T突变。结论该家系表型特征符合鳃-耳综合征诊断,但家系内患病个体间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EYA1 c.922C>T突变是本家系致病的主要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耳聋 鳃-耳-肾综合征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RISPR/Cas9技术建立敲除OSBPL2基因的HeLa细胞株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庆 鲁雅洁 +2 位作者 姚俊 魏钦俊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72-1078,共7页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OSBPL2基因敲除的稳定HeLa细胞株。方法 :设计3个单导向RNA(singleguide RNA,sg RNA),分别靶向OSBPL2基因的第2、3和5外显子,以PGK1.1为载体,构建出3个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La细胞后,使用嘌呤霉...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OSBPL2基因敲除的稳定HeLa细胞株。方法 :设计3个单导向RNA(singleguide RNA,sg RNA),分别靶向OSBPL2基因的第2、3和5外显子,以PGK1.1为载体,构建出3个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染HeLa细胞后,使用嘌呤霉素进行阳性细胞筛选,Cruiser TM敲除检测实验和测序共同检验载体靶向效率。选出靶向效率最高的质粒转染HeLa细胞,进行单克隆细胞培养,最后用Western blot鉴定敲除效果。结果:sg RNA正确插入到PGK1.1载体,靶向第2外显子的重组载体转染HeLa细胞并筛选单克隆后,细胞未检测出OSBPL2蛋白的表达。结论:敲除OSBPL2基因的稳定HeLa细胞株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OSBPL2 HELA细胞株 单克隆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猪OSBPL2同源性比较及猪PFFs靶基因敲除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8
6
作者 曾华沙 姚俊 +4 位作者 王红顺 王盈 杨海元 曹新 戴一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FFs)OSBPL2敲除细胞系,为构建小型猪致聋基因缺陷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前期工作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与猪OSBPL2基因共线性和同源性进行分析... 目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构建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orcine fetal fibroblasts,PFFs)OSBPL2敲除细胞系,为构建小型猪致聋基因缺陷动物模型奠定重要的前期工作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与猪OSBPL2基因共线性和同源性进行分析,预测并模拟人与猪OSBPL2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其次,设计合成靶向猪OSBPL2第5、6外显子设计单导向RNA(single guide RNA,sg RNA),以p X330质粒为载体,构建含有Cas9骨架的重组载体,转染至猪PFFs中,G418药物筛选阳性单克隆细胞。最后,T7EN1酶切实验检测靶向效率,序列分析检测单克隆细胞基因型。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人与猪的OSBPL2在染色体上具有较好的共线性关系,蛋白质氨基酸同源性高达88%,且具有相似的功能结构域。成功构建打靶OSBPL2基因的Cas9/sg RNA表达载体,转染PFFs细胞,药物筛选获得OSBPL2基因双敲的单细胞克隆并测序证实了基因突变型。结论:人和猪OSBPL2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构建成功的Cas9/sg RNA表达载体在PFFs中预期实现了OSBPL2基因编辑并获得基因双敲的单细胞克隆,为后续OSBPL2基因敲除猪模型构建提供了必需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BPL2 共线性分析 CRISPR/Cas9 PFF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吴亮 刘婷婷 +3 位作者 魏钦俊 陈智斌 鲁雅洁 邢光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29-1032,1050,共5页
目的 :在多年围绕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家系开展系统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家系耳聋的致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听神经病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方法:对3例耳聋患者和1例配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筛选... 目的 :在多年围绕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神经病家系开展系统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该家系耳聋的致病机制,以期发现新的听神经病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方法:对3例耳聋患者和1例配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筛选出与家系耳聋相关的候选致病基因。采用PCR-Sanger测序法,检测上述候选基因变异是否与家系表型共分离。最后,以50例与研究家系无关的听力正常人为对照,检测候选致病突变在正常群体中的突变频率和SNPs遗传多态性。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得到41个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用PCR-Sanger测序法对核心家系的9名成员和2名家系外听力正常人进行验证,仅发现1个基因突变(ALOX15B 7942797 C>T)与家系耳聋表型共分离。选取50例家系外正常对照的DNA样本对ALOX15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有2例听力正常人也检测到该基因的同一变异,提示该变异为SNPs遗传多态性。结论:对核心家系成员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和Sanger测序法验证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排除了该家系耳聋由基因编码区突变及Indels致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全外显子测序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
8
作者 吴玲心 鲁雅洁 +2 位作者 魏钦俊 邢光前 陈智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0-344,364,共6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家系进行遗传方式、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的分析,以研究其分子病因。方法 :对门诊1例遗传性聋伴眩晕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病史收集及相应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利用目标基因捕获和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 目的:对1个遗传性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家系进行遗传方式、表型特征及致病基因的分析,以研究其分子病因。方法 :对门诊1例遗传性聋伴眩晕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病史收集及相应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利用目标基因捕获和大规模平行测序技术,对家系先证者进行可能致病突变筛查,包括靶向104种与遗传性听力损失相关的基因和3个micro RNA分子。进一步对获得的候选突变基因进行编码区序列验证分析。结果:目标基因捕获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COCH基因第11外显子上存在c.1458C>G(p.T352S)的杂合突变。进一步对家系中所有患者和有血缘关系的正常个体进行了遗传共分离分析,发现该杂合突变在该家系中仅有Ⅰ2、Ⅱ1、Ⅱ5、Ⅱ9、Ⅱ13和Ⅳ1存在相同的杂合突变,而Ⅱ11和Ⅲ1表现为该突变的纯合子,表明该杂合突变不存在共分离现象,因此可以排除其为该家系致病突变的可能性。对先证者Ⅲ14COCH基因全部12个外显子的序列测定结果未发现其他突变。结论:此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伴前庭功能障碍,但初步筛查结果未发现已知耳聋相关基因,包括COCH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因此,该家系的分子病因可能存在一新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前庭 COCH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家系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9
作者 陈玉卿 李海峰 +4 位作者 鲁雅洁 陈智斌 魏钦俊 曹新 邢光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评估线粒体单倍型对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家系中12S rRNA A827G突变表型的影响。方法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家系成员mtDNA 12S rRNA基因进行A827G突变的测序验证,对携带A827G突变的家系先证者进行mtDNA全序... 目的评估线粒体单倍型对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致聋家系中12S rRNA A827G突变表型的影响。方法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家系成员mtDNA 12S rRNA基因进行A827G突变的测序验证,对携带A827G突变的家系先证者进行mtDNA全序列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与修正的剑桥参考序列比对,识别除A827G以外的突变位点。结果 5名母系成员mtDNA 12S rRNA序列分析均检测到A827G突变。与修正的剑桥参考序列及家系配偶相比,先证者的mtDNA全序列分析显示出独特的多态性改变,除已知的12S rRNA A827G突变外,另检测到24个碱基变异,其中12S rRNA基因A783C、G786C以及ND4基因C11720A突变(L319A)为首次发现。系统进化法分析显示,上述多态性位点均位于mtDNA非保守区域。结论线粒体单倍型对该家系mtDNA A827G突变的表型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甙类 耳聋 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型耳聋GJB2基因和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鲁雅洁 程洪波 +6 位作者 邢光前 曹新 戴大春 陈智斌 冀强 魏钦俊 卜行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55-860,共6页
目的:分析南京聋校散发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率和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率。方法:收集聋校学生135名和健康对照人群162名外周血样本,PCR扩增GJB2和mtDNA 12SrRNA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突变热点,对PCR产物直... 目的:分析南京聋校散发性耳聋患者GJB2基因突变率和线粒体DNA(mtDNA)12SrRNA A1555G基因突变率。方法:收集聋校学生135名和健康对照人群162名外周血样本,PCR扩增GJB2和mtDNA 12SrRNA基因,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突变热点,对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突变确定。结果:对GJB2检测结果显示:散发性耳聋患者样本中发现9种碱基改变(V27I、E114G、I203T V37I、176-191del16、235delC、299-300delAT、T123N和504insGCAA),其中235delC为主要突变方式,携带率为27.41%,其中纯合突变18例,杂合突变19例;162例正常对照中发现了15种碱基改变,其中4种为常见多态。散发聋135例和正常对照162例共计297例样本中未发现有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突变存在;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散发性非综合征耳聋患者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原因,不同人种GJB2基因的突变热点存在差异,235delC是GJB2基因在中国人中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GJB2基因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类型的突变和较多形式的多态性;在散发性耳聋中mtDNA 12SrRNA A1555G位点的突变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耳聋 GJB2基因 12SrRNAA1555G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综合征耳聋患者线粒体DNA 12S rRNA及tRNA^(Ser(UCN))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戴大春 鲁雅洁 +4 位作者 陈智斌 魏钦俊 曹新 邢光前 卜行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突变与非综合征耳聋的相关性,以及常见致聋突变携带频率。方法: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135例和听力正常对照人群126例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mtDNA 12S rRNA基因及tRNASer(UCN)基因,扩增产物经直接测序进行耳聋相关突变的鉴定。结果:135例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11种mtDNA 12S rRNA碱基变异,其中4种已知致病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A827G,4.4%;T961C,1.5%;T1095C,0.7%;A1555G,1.5%。两组人群均未检测到12S rRNA C1494T突变以及tRNASer(UCN)基因任何形式的致聋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是南京地区汉族非综合征耳聋人群的突变热点基因,其常见致聋突变总携带率约为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耳聋 线粒体DNA 12SRRNA基因 tRNASer(UCN)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MPZ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涵 徐帅 +4 位作者 陈智斌 鲁雅洁 魏钦俊 曹新 邢光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3-1115,1138,共4页
目的:了解MPZ基因是否与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中国家系的发病相关。方法:选择1个现存3代9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为研究对象,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首先,对所有家系成员DNA进行MPZ基因第3外显子的... 目的:了解MPZ基因是否与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中国家系的发病相关。方法:选择1个现存3代9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为研究对象,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首先,对所有家系成员DNA进行MPZ基因第3外显子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然后,采用相同方法对1名家系听神经病患者进行MPZ基因全部6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对照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序列分析在MPZ基因第3外显子上未检测到Thr124Met和Tyr145Ser 2个已知的突变,整个MPZ基因编码区也未见新的致聋突变。结论:该家系成员MPZ基因上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提示新基因参与家系耳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MPZ基因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的制备及对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段磊 夏强 +3 位作者 张晓佳 吴玉龙 许宁 顾宁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57-860,共4页
目的:制备维甲酸药物的纳米颗粒混悬剂,并探讨其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了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并对制备条件及配方进行了优化;对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进行了冷冻干燥;用光子相关... 目的:制备维甲酸药物的纳米颗粒混悬剂,并探讨其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溶剂分散法制备了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并对制备条件及配方进行了优化;对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进行了冷冻干燥;用光子相关光谱(PCS)测定了冷冻干燥前后混悬剂中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微观形貌;建立了兔眼PVR模型,并考察了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对PVR的预防作用。结果:混悬剂中维甲酸纳米粒子(RA-NP)的粒径保持在300~400nm之间,大都为完整的球形;PVR预防实验显示,在术后28天,用药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有统计学差异(χ2=19.798,P<0.01),表明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能够有效的预防PVR的发生。结论:维甲酸纳米颗粒混悬剂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PVR治疗用药物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纳米颗粒混悬剂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耳蜗前体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分化鉴定
14
作者 姚俊 王帅 +3 位作者 魏钦俊 鲁雅洁 邢光前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0-454,共5页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的耳蜗前体细胞,鉴定其增殖和分化能力,分析内耳发育相关基因在其分化中的表达。方法 :从新生大鼠的耳蜗组织中分离获得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加入血清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鉴定其增殖和分化为毛细...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的耳蜗前体细胞,鉴定其增殖和分化能力,分析内耳发育相关基因在其分化中的表达。方法 :从新生大鼠的耳蜗组织中分离获得前体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加入血清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鉴定其增殖和分化为毛细胞的能力,利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不同分化阶段的耳蜗前体细胞中内耳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原代培养的耳蜗前体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呈nestin、Brd U阳性,经血清诱导分化后呈myosinⅦA阳性。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表明Sox2、Cyclin A2在耳蜗前体细胞分化的过程中表达逐渐下降,而Jagged1在分化过程中表达不断升高。结论 :分离的耳蜗前体细胞具有增殖能力和分化为毛细胞的潜能,在其分化过程中Sox2、Cyclin A2和Jagged1可能参与调控大鼠前体细胞的分化和耳蜗组织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前体细胞 增殖 分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A诱导MCF-7细胞毒性过程中转录调节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朱义保 潘梅 +1 位作者 魏钦俊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46-549,共4页
目的:研究制滴菌素(trichostatin A,TSA)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基于该效应可能的转录调节基础。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TSA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观察该梯度下的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周期分析检测不... 目的:研究制滴菌素(trichostatin A,TSA)诱导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基于该效应可能的转录调节基础。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TSA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Annexin-V/PI双染观察该梯度下的细胞凋亡情况,细胞周期分析检测不同时间段的周期变化,RT-PCR分析TSA处理前后ERα、myc-c、P21、cyclin-D及Bcl-2基因的转录表达情况。结果:TSA对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Annexin-V/PI双染分析显示在TSA处理48h后,随其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凋亡率依次升高,0.5"mol/L TSA作用,细胞凋亡率为33.82%;细胞周期分析检测显示在0.5"mol/L TSA的作用下,MCF-7细胞出现周期阻滞,但未检测出细胞凋亡。RT-PCR分析显示除P21基因上调外,ERα、myc-c、cyclin-D及Bcl-2均下调,同朝着增殖抑制、周期阻滞及凋亡的方向进展。结论:TSA能诱导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转录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滴菌素 细胞毒性 转录调节 MCF-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聋分子病因学检测与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晓燕 魏钦俊 +4 位作者 鲁雅洁 王荷溪 陈智斌 曹新 邢光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6-190,共5页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耳聋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200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结合DNA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人中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分子检测。9个突变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d...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耳聋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200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结合DNA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人中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分子检测。9个突变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delG、176del16bp、235delC和299delAT,GJB3基因的C538T,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A2168G,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A1555G和C1494T。结果:芯片筛查发现携带上述耳聋基因突变者78例(39.0%),其中GJB2突变37例(18.5%),SLC26A4突变28例(14.0%),GJB3突变2例(1.0%),mtDNA 12S rRNA突变11例(5.5%)。59例(29.5%)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结论:约30%的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耳聋基因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卜云飞 吕晓光 +3 位作者 汪洋 鲁雅洁 陈智斌 魏钦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0-393,共4页
目的:对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中国人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分析,以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门诊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22名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全序列,以及SLC26A4基因7+8... 目的:对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中国人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分析,以明确其分子病因。方法:门诊收集非综合征耳聋患者22名的外周血样本,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JB2基因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全序列,以及SLC26A4基因7+8外显子和19外显子序列。所有PCR扩增产物经DNA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提交NCBI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对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分析。结果:22名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共检测到3种GJB2基因的突变:235delC纯合突变2例;235delC杂合突变3例及176del16bp和299delAT复合突变1例;mtDNA12SrRNA基因检出有2种已知致病突变:A1555G2例和C1494T2例;SLC26A4基因有IVS7-2A>G杂合突变2例,纯合突变1例。结论:PCR扩增结合DNA测序是耳聋基因诊断的经典和有效的方法,能确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的分子病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该方法存在不能定性、耗时费力、所需成本昂贵且不能同时对不同基因的多个突变位点进行检测等缺点。因此,临床的耳聋基因诊断,需要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通量高、价格低廉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衍型耳聋 GJB2基因 SLC26A4基因 12SRRNA基因 基因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RASSF1A基因表达及启动子区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咏梅 曹芳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96-500,共5页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基因表达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检测36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织,13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ASSF1A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其基因表达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PCR)检测36例乳腺癌,12例癌旁组织,13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应用半定量RT-PCR(semi-quantitativereversetranscriptasePCR)检测其RASSF1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频率为61.1%,癌旁组织和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未发生甲基化;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乳腺癌组织RASSF1A基因表达缺失率为33.3%,癌旁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均表达RASSF1A;半定量RT-PCR结果表示乳腺癌组织RASSF1A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和良性肿瘤组织。结论: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散发性乳腺癌中一类重要的分子改变,也是导致RASSF1A基因表达下降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RASSF1A基因 甲基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26A4基因频发致聋突变的种族差异及其分子结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梓凡 鲁雅洁 +3 位作者 钱旭丽 姚俊 魏钦俊 曹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5-1194,共10页
目的 :SLC26A4基因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第二个常见致病基因,在已知耳聋患者中SLC26A4基因突变至少有170种。然而不同地区的耳聋人群突变热点各异,更无SLC26A4致聋性频发突变频率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致聋基因SLC26A4频发突变的种族... 目的 :SLC26A4基因是导致遗传性耳聋的第二个常见致病基因,在已知耳聋患者中SLC26A4基因突变至少有170种。然而不同地区的耳聋人群突变热点各异,更无SLC26A4致聋性频发突变频率的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致聋基因SLC26A4频发突变的种族差异及其分子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依据公共数据库,系统收集1997-2014年全球SLC26A4与耳聋相关的文献报道662篇,基于NEWCASTLE OTTAWA(NOS)标准筛选出31篇文献纳入研究,采用STATA11.2和Rev Man 5.1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并结合Swiss Model软件对SLC26A4频发致聋突变而导致的蛋白分子结构变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发现SLC26A4突变增加耳聋发病风险(OR=39.73,95%CI:21.36-73.90,P〈0.001);2 SLC26A4突变在亚洲人群中有显著异质性,而欧美地区则无异质性;3鉴定出SLC26A4基因6种高频致聋突变(p.V138F、p.G209V、c.IVS7-2A〉G、c.IVS8+1G〉A、p.T416P和p.H723R),并通过蛋白质分子结构模拟发现突变后有意义的结构改变。结论 :本研究为SCL26A4致聋突变在不同地区耳聋人群中的遗传学效应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C26A4 遗传性耳聋 META-分析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信号通路在内耳发育调控和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志 姚俊 曹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524,共10页
内耳是感受听觉和平衡觉的复杂器官。在内耳发育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信号通路参与了听基板的诱导、螺旋神经节(statoacoustic ganglion,SAG)的发育以及Corti器感觉上皮的分化。FGF信号开启了内耳早期... 内耳是感受听觉和平衡觉的复杂器官。在内耳发育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信号通路参与了听基板的诱导、螺旋神经节(statoacoustic ganglion,SAG)的发育以及Corti器感觉上皮的分化。FGF信号开启了内耳早期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诱导前基板区域以及听基板的形成。正常表达的FGF信号分子可促进听囊腹侧成神经细胞的特化,但成熟SAG神经元释放的过量FGF5可抑制此过程,形成负反馈环路使SAG在稳定状态下发育。FGF20在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下参与了前感觉上皮区域向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分化过程,而内毛细胞分泌的FGF8可调控局部支持细胞分化为柱细胞。人类FGF信号通路异常可导致多种耳聋相关遗传病。此外,FGF信号通路在低等脊椎动物毛细胞自发再生以及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诱导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FGF信号通路在内耳发育调控以及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毛细胞再生中FGF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阐明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信号通路 内耳 发育 毛细胞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