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胰腺发育过程中胰岛素释放功能完善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庆新 滕丽萍 +2 位作者 徐宽枫 德伟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68-1574,共7页
目的:明确大鼠胰腺发育不同时期胰岛素合成及释放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善的过程。方法:分离并提取SD大鼠胚胎发育12.5天(E12.5)、E15.5、E18.5、新生、出生后21天及成年大鼠胰腺组织,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高密度寡... 目的:明确大鼠胰腺发育不同时期胰岛素合成及释放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探讨胰岛素分泌功能完善的过程。方法:分离并提取SD大鼠胚胎发育12.5天(E12.5)、E15.5、E18.5、新生、出生后21天及成年大鼠胰腺组织,利用Affymetrix公司的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检测大鼠发育各阶段胰腺组织基因表达谱并分析胰岛素合成及释放相关基因的特异及差异表达情况。分别进行正常新生鼠、成年鼠血糖水平及正常新生第1、3、7、10、12天大鼠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采用ELISA法测定新生鼠和成年鼠血中胰岛素浓度。新生大鼠胰岛细胞原代培养观察新生鼠胰岛细胞的形态。结果:在胰岛素合成及释放相关基因中,胰岛素基因及其特异性转录因子如PDX-1在大鼠E12.5~E15.5时即开始有表达,以后胰岛素基因持续存在且表达增多;胰岛素胞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Syntaxin-1a、Vamp-2、Rab-3a、Munc13-1等从E15.5开始出现,以后表达量亦增多;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相关基因中,葡萄糖转运体-2(Glut2)在胚胎早期开始表达,葡萄糖激酶(GCK)在胚胎中晚期才表达。自E18.5即检测到大鼠血中胰岛素的存在,随着胚胎的发育,血胰岛素浓度逐渐升高。新生大鼠对葡萄糖负荷不能耐受,出现IPGTT异常,出生1周以后IPGTT才逐渐趋于正常。新生鼠的胰岛形态与成年鼠相似,但体积相对较小,透亮度稍差。结论:大鼠胚胎胰腺发育早中期即已具备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能力,但新生鼠刚出生时,其胰岛功能仍尚未完善,出生以后才逐渐对葡萄糖负荷有良好的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胰腺发育 胰岛素释放 基因表达 功能完善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视网膜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建立和初步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亚冬 吴金道 +4 位作者 德伟 王学浩 卞春及 刘超 童明庆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2期896-899,共4页
目的建立优化SD大鼠神经视网膜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图像技术方法,并对正常视网膜蛋白质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雄性SD大鼠,断颈处死取眼球。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神经视网膜组织,液氮速冻,提取... 目的建立优化SD大鼠神经视网膜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图像技术方法,并对正常视网膜蛋白质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雄性SD大鼠,断颈处死取眼球。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神经视网膜组织,液氮速冻,提取总蛋白质组份,-70℃保存。部分视网膜标本立即固定后做光镜或电镜分析。应用2-DE技术,对提取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在一维等点聚焦、垂直SDS凝胶电泳、银染(考染)等关键技术上进行优化和重复实验,建立分辨率高和重复性良好的2-DE图像;联合图像扫描和图像分析软件,对正常SD大鼠神经视网膜组织蛋白质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成功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良好的视网膜蛋白质2-DE图谱。每张电泳图谱可获得约3000个左右可辨认的蛋白质斑点。其中大部分蛋白质点分布在pH4~8范围内,其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5~100区域。结论2-DE技术可用于对神经视网膜蛋白质组份的分离和鉴定。本实验建立的技术为进一步进行视网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明卫 傅震 +3 位作者 张岩松 林厚怡 潘世扬 黄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明确颅内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情况 ,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TRAP-银染法检测70例颅内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 :脑膜瘤及垂体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 ,5 0例胶质瘤... 目的 :明确颅内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情况 ,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TRAP-银染法检测70例颅内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结果 :脑膜瘤及垂体腺瘤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阴性 ,5 0例胶质瘤 (KERNOHAN分级 )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为 44 % , 级为 3/ 16 (18.8% ) , 级为 3/ 12 (2 5 .0 % ) , 级为 9/ 14(6 4.3% ) , 级为 7/ 8(87.5 % ) ,胶质瘤分级越高 ,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就越高 (P<0 .0 0 5 ) , 级以上恶性颅内肿瘤中 (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19/ 2 5 (76 .0 % ) ,明显高于 级以下胶质瘤 6 / 2 8(2 1.4% ,P<0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促进胶质瘤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且可能是新的恶性颅内肿瘤的瘤标 ,可以用于恶性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端粒酶 早期诊断 综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对实验性大鼠淤胆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隆典 冯鲁中 +2 位作者 倪伟虹 黄钦田 张辰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为建立大鼠淤胆模型,并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其的作用。将雌性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每只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CMC);模型组每只灌胃雌二醇(EE)及氯丙嗪(CPZ);大剂量UDCA组每日给EE及CPZ,同时灌... 为建立大鼠淤胆模型,并观察熊去氧胆酸(UDCA)对其的作用。将雌性大鼠分成4组:对照组每只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CMC);模型组每只灌胃雌二醇(EE)及氯丙嗪(CPZ);大剂量UDCA组每日给EE及CPZ,同时灌胃UDCA60mg/kg;小剂量UDCA组则给UDCA30mg/kg。给药14天,分别于第7及14天处死5及10只,停药7天后处死剩余5只,宰杀时取血测肝功能,称空腹体重及肝重,并取鼠肝标本切片光镜检查。结果:给药1周后模型组与对照组在脏器系数与生化指标方面有显著差异,2周后差异明显加大,且与UDCA剂量相关。本实验以EE及CPZ制成的大鼠淤胆肝损模型可用于临床肝内淤胆性疾病的基础研究;UDCA使大鼠免受肝毒性药物的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去氧胆酸 胆汁淤积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塞患者血清铁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丙莺 黄钦田 +2 位作者 孙爱民 王海燕 段宝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5年第9期626-626,共1页
血清铁蛋白(SF)升高有多种原因,如感染性炎症、肿瘤或组织坏死。尤其是肝细胞坏死时,SF明显升高。近年国内外还有文献报道,铁过载与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有一定相关性。我们检测140例心肌梗塞、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SF... 血清铁蛋白(SF)升高有多种原因,如感染性炎症、肿瘤或组织坏死。尤其是肝细胞坏死时,SF明显升高。近年国内外还有文献报道,铁过载与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塞有一定相关性。我们检测140例心肌梗塞、冠心病及其它心脏病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SF,报告如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清铁蛋白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中c-myc基因扩增、H-ras及P53基因突变的检测
6
作者 傅震 周明卫 林厚怡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4-304,共1页
胶质瘤的发生是由于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所致,对癌基因c-myc、Hras及抑癌基因P53的检测,发现Hras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而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与c-myc癌基因的扩增及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有关。材料和方法22例肿... 胶质瘤的发生是由于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所致,对癌基因c-myc、Hras及抑癌基因P53的检测,发现Hras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而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与c-myc癌基因的扩增及抑癌基因P53的突变有关。材料和方法22例肿瘤标本均为手术切除的新鲜瘤组织,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脑质瘤 C-MYC 基因扩增 p53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中H-ras基因突变与高危型HPV感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鸣 叶珉 林厚怡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89-292,共4页
采用PCR、PCR-RFLP等方法检测51例宫颈组织(其中宫颈癌标本38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13例)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及H-ras基因突变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组织中HPV-16,1... 采用PCR、PCR-RFLP等方法检测51例宫颈组织(其中宫颈癌标本38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13例)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感染情况及H-ras基因突变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组织中HPV-16,18感染率为74%(28/38),表明高危型HPV-16,18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H-ras基因突变率为29%(11/38)。正常宫颈组织中上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H-ras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发生有关;显示该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发生有关,但不是早期事件,也不能作为临床恶变与预后判断的指标;H-ras基因突变与HPV-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H-RAS基因 高危型 人乳头瘤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