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C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思——基于教师个人知识的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陶磊 朱唯星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凭借"互联网+"和"小规模教学课堂"的优势,SPOC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应用于众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 凭借"互联网+"和"小规模教学课堂"的优势,SPOC教学模式得以迅速应用于众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同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客观主义知识观直接阻滞了其个人知识的出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个人认知的价值错位大大消解了SPOC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权威,重线上教学的"人机关系"轻线下教学身体在场的"师生关系",遮蔽了教师教学具身知识的价值。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重新省思个人知识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对现有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进行转型,以生成式的教学思维发挥个人知识的价值;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不断学习和通过行动以实现个人知识在SPOC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教学价值;创新和完善教学激励机制,以不断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知识的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教学模式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个人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位移和话语变革 被引量:1
2
作者 陶磊 许争昱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4-180,共7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争论之中的纠结与彷徨。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探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公共性的位移作为一个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证明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公众,走向学科自主与独立予以实践上的规训。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变革需要正确处理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要勇于进入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操练话语表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话语转换,建构公众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 公共性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在裂隙处穿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生存困境的反思
3
作者 陶磊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2-160,共9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喜人,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离这个"煮不烂"的老问题一再浮现。对此加以追问与反思,不难发现,形式化学术生产的出场、理论研究仍遭受独断论思维困扰、理论研究者偏好于概念命题,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喜人,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离这个"煮不烂"的老问题一再浮现。对此加以追问与反思,不难发现,形式化学术生产的出场、理论研究仍遭受独断论思维困扰、理论研究者偏好于概念命题,沉迷于庞杂的理论体系建造,皆不同程度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裂隙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摆脱当前生存困境,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指导,阐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维度,从而打破圈禁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认识论框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从单纯地"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为主要诉求的大变革。具体而言:一是需要着力于向理论自觉研究模式转变,逐渐摆脱对于外部学术的"学徒状态";二是理论阐释需批判脱离主观形式的外部反思,从而深入到社会现实;三是需警惕理论的技术化倾向,重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真正植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实践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的思与所思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貌 陶磊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2,共7页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历来被高度重视,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讨论,实际上只是“偏安”于认识论,思政治教育实践概念的建构主义维度被遮蔽了。因此,重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需要对圈禁于认识论... 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历来被高度重视,但是,人们往往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讨论,实际上只是“偏安”于认识论,思政治教育实践概念的建构主义维度被遮蔽了。因此,重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需要对圈禁于认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概念加以去蔽,阐明这一实践本质上是实践理性的建构活动,从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理性在其活动中坚持的三个原则:两个目的原则,即思想解放原则和正义原则;一个规范原则,即政治文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思想建构 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之思 被引量:38
5
作者 陶磊 汪萍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9-126,共8页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可谓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即教学逻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正在这一逻辑转换中展开:在教学设计阶段,助力精准识别教学对象、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有效供给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阶...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可谓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即教学逻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人工智能赋能正在这一逻辑转换中展开:在教学设计阶段,助力精准识别教学对象、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有效供给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阶段,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深度学习;在教学评价阶段,推动循证教学评价、全面教学评价以及精准高效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的“技术利维坦”问题,如人工智能可能削弱教师教学的主导性、阻滞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加剧校际数字鸿沟等。对此,需要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整合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健全智能思政课教学的保障体系,以实现人工智能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混合式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样态、问题及治理路径 被引量:5
6
作者 朱唯星 陶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0,共4页
从技术赋能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教学设计从“经验性”到“数据化”,教学实践从“分散式”到“跨模态”,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到“循证导向”。但是,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模糊... 从技术赋能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教学设计从“经验性”到“数据化”,教学实践从“分散式”到“跨模态”,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到“循证导向”。但是,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以及模糊性会对思政课产生知识价值的解构、自然语言情感力量的破坏和“现实的人”思维能力的消解等问题。基于此,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需要在由“技”入“人”的探索中开发富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品性”的人工智能,在定义其技术教学本质、技术使用框架以及功能设置中实现“技术教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思政课 技术赋能 人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