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功能饮料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1
作者 蔡凤鸣 钟才云 +4 位作者 王颖明 莫宝庆 陈慎宝 丁如宁 钱永芬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89-390,共2页
48只成年SD品系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只大鼠,均喂基础饲料,第1、2、3三组分别饮用A、B、C三种功能饮料,第4组饮用普通自来水做对照组。结果提示,第1、2、3三组受热大鼠的体重、肌肉工作能力恢复比对照组快,例如,第3组体... 48只成年SD品系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12只大鼠,均喂基础饲料,第1、2、3三组分别饮用A、B、C三种功能饮料,第4组饮用普通自来水做对照组。结果提示,第1、2、3三组受热大鼠的体重、肌肉工作能力恢复比对照组快,例如,第3组体重平均增加17.3±2.99g,对照组为3.28±9.15g,P<0.01,差别很显著。此外,学习能力、淋巴细胞花环率及抗体平均效价的改善也是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料 生物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疱疹病毒7型南京株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7
2
作者 任强 彭光勇 +1 位作者 季晓辉 卢春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70-172,共3页
从1例健康成人及3名肾病患儿唾液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南京地方株(YY)。并根据其在植物血凝素(PHA)预激活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上生长与细胞病变效应的特点,采用电镜观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R-4间接... 从1例健康成人及3名肾病患儿唾液中分离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的南京地方株(YY)。并根据其在植物血凝素(PHA)预激活的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上生长与细胞病变效应的特点,采用电镜观察,特异性单克隆抗体KR-4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对SUPT1、HSB-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 7型 分离培养 南京株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早期血浆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可一 季晓辉 +1 位作者 冯艳红 殷国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8-410,共3页
目的 :研究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 ,前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 ( L PS)制成内毒素休克模型 ,用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试剂盒 ,测定 2 .8mg/ kg内毒素注射后... 目的 :研究猕猴实验性内毒素休克过程中 ,前炎症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血浆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细菌内毒素 ( L PS)制成内毒素休克模型 ,用人细胞因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 EL ISA)试剂盒 ,测定 2 .8mg/ kg内毒素注射后0、80、160 min时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 α( TNF- α)、白细胞介素 - 1β( IL- 1β)、白细胞介素 - 10 ( IL- 10 )、白细胞介素 - 12 ( IL- 12 ) p4 0 /p70的改变。结果 :TNF-α、IL - 10在 80 m in时 ,内毒素休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在 160 min时则降至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 ,而IL- 10水平降低 ;IL- 1β、IL- 12 p4 0 / p70在 80 min时水平升高不明显 ,而在 160 min时则内毒素休克组水平升高十分明显。结论 :用人细胞因子酶 EL ISA试剂盒检测猕猴血浆中细胞因子是可行的 ;4种细胞因子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其他动物模型中基本一致 ,IL-10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是人的试剂盒对猕猴 IL - 10敏感性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 细胞因子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2 位作者 闫庆国 张永清 姚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6,共2页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抗HHV-6抗体的阳性率为95.5%,几何平均滴度为1:123,PBMC中HHV-6 DNA的检出率为5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5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4例HHV-6抗原阳性。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型 淋巴瘤 免疫组化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耳菌质成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陈慎宝 丁如宁 《食用菌学报》 199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中国古代著名药用菌槐耳(Trametes robinpphila Murr.)在营养基质上进行固体发酵,产生槐耳菌质,从中提取的清膏及进一步提取的蛋白多糖,都有显著的抑制动物体内瘤和延长生命等作用,抑癌率可达50%左右.清膏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总有... 中国古代著名药用菌槐耳(Trametes robinpphila Murr.)在营养基质上进行固体发酵,产生槐耳菌质,从中提取的清膏及进一步提取的蛋白多糖,都有显著的抑制动物体内瘤和延长生命等作用,抑癌率可达50%左右.清膏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总有效率达75.71%,它们具有促进多种免疫功能的作用,是良好的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并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其适应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 菌质 生物反应调节剂 小鼠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白血病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1 位作者 张永清 姚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18-619,共2页
白血病是来源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病毒病因学较受重视.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发现的疱疹病毒科中的一个新成员[1].研究发现, HHV-6的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白血病是来源于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但病毒病因学较受重视.人疱疹病毒6型(HHV-6)是1986年发现的疱疹病毒科中的一个新成员[1].研究发现, HHV-6的感染与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2,3], 在白血病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4].为了探讨HHV-6感染与白血病的关系, 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和PCR, 分别检测了白血病患者血清抗HHV-6 IgG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型 白血病 致病性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宫颈中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伟丽 姚堃 +1 位作者 赵文宁 王明伦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4-16,共3页
采用可检测九个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通用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在47份宫颈糜烂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中检出了HPV阳性的标本23份.在这23份阳性标本中HPV16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用PCR进行扩增,检出HPV16型阳性者10份,在24份HPV阴性的标本... 采用可检测九个型别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通用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在47份宫颈糜烂患者的宫颈细胞标本中检出了HPV阳性的标本23份.在这23份阳性标本中HPV16型特异性引物进一步用PCR进行扩增,检出HPV16型阳性者10份,在24份HPV阴性的标本中用HPV16型特异性引物未检出HPV16阳性的标本.结果表明: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方法简便、灵敏、经济,特别适合于PCR临床检测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引物 人乳头瘤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丁传林 姚揣 +1 位作者 李焕娣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473-475,共3页
应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结果显示,rhIL-3能刺激正常骨髓细胞形成由粒细胞或(和)单核细胞构成的细胞集落,这种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rhIL-... 应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观察了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3(rhIL-3)对人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的影响。结果显示,rhIL-3能刺激正常骨髓细胞形成由粒细胞或(和)单核细胞构成的细胞集落,这种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rhIL-3剂量呈依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 细胞培养 粒单祖细胞 集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霍乱类毒素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厚怡 宋兰珍 佘雪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04-306,共3页
用超滤、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从霍乱弧菌培养液中提取霍乱类毒素,经免疫电泳、SDS-凝胶电泳、等电点聚焦电泳等方法检测表明此法纯化的霍乱类毒素是纯的,家兔蓝斑试验与杀弧菌抗体均为阴性。
关键词 霍乱弧菌 类毒素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作用对大肠埃希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10
作者 丁如宁 王世和 +1 位作者 陈慎宝 曾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5-496,共2页
目的:比较不同静电场强(电压)对振荡培养及静态培养的大肠埃希菌生长代谢的刺激效应。方法:取大肠埃希菌分别置于37℃恒温振荡及37℃恒温静置培养,同时外加不同电压。常规方法测定细菌浓度和生长速率。结果:在特定条件下,细菌浓度随培... 目的:比较不同静电场强(电压)对振荡培养及静态培养的大肠埃希菌生长代谢的刺激效应。方法:取大肠埃希菌分别置于37℃恒温振荡及37℃恒温静置培养,同时外加不同电压。常规方法测定细菌浓度和生长速率。结果:在特定条件下,细菌浓度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300V时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更高于1200V。但动、静态培养结果及不同场强对细菌增殖速率的影响不同,动态培养优于静置培养。结论:中、低电压的静电辐射对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生长率提高2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作用 大肠埃希菌 生长速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口腔鳞癌相关性的研究
11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4 位作者 金岩 赵宇 陆斌 姚堃 牛忠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 :研究人疱疹病毒 6型 (HHV 6)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关系。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 ,分别检测口腔鳞癌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 6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 6DNA序列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HHV ... 目的 :研究人疱疹病毒 6型 (HHV 6)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关系。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 ,分别检测口腔鳞癌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 6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 6DNA序列 ;用免疫组化染色法 ,检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HHV 6抗原。结果 :16例口腔鳞癌患者和 16例其他口腔疾病患者血清中抗HHV 6IgG的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和 75 .0 % ,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 1∶118和 1∶64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上述 2组患者HHV 6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62 .5 %和 12 .5 % (P <0 .0 5 )。其中 12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9例 ( 75 % )HHV 6抗原阳性 ,而 8例对应癌旁组织中 ,阳性者仅 2例( 2 5 % )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HV 6可能是口腔鳞癌发生的诱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型 口腔 鳞状细胞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正清淋栓抑菌和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12
作者 丁如宁 孙路虹 +2 位作者 冯鲁中 顾曰茹 蔡恒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1-403,共3页
目的 观察中药八正清淋栓的抑菌和抗炎作用。方法 制备含不同浓度八正清淋栓的药物平板 ,观察大肠杆菌等 5种细菌在该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 ;建立雄性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 ,观察八正清淋栓对该炎症模型的... 目的 观察中药八正清淋栓的抑菌和抗炎作用。方法 制备含不同浓度八正清淋栓的药物平板 ,观察大肠杆菌等 5种细菌在该平板上的生长情况 ,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 (MIC) ;建立雄性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 ,观察八正清淋栓对该炎症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 八正清淋栓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志贺菌、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 MIC分别为 0 .0 12 5 g· m l- 1 、0 .0 2 5 g· m l- 1 、0 .0 12 5 g· ml- 1 、0 .0 12 5 g· m l- 1 和 0 .0 2 5 g· m l- 1 。八正清淋栓对大鼠实验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具有抗炎作用 ,疗效甚至优于阳性对照药野菊花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正清淋栓 抑菌实验 前列腺炎 大鼠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半巢式PCR特异性探讨
13
作者 金杨 季晓辉 +1 位作者 李玉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93-394,共2页
提高半巢式PCR特异性探讨金杨季晓辉李玉峰姚(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南京210029)关键词半巢式PCR;B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近年来,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基础上半巢式PCR亦有所发展。普通PCR需... 提高半巢式PCR特异性探讨金杨季晓辉李玉峰姚(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南京210029)关键词半巢式PCR;B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异性近年来,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基础上半巢式PCR亦有所发展。普通PCR需用一对(即两段)引物,巢式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巢式PCR B淋巴细胞 白血病 特异性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内和体外实验中美洛昔康对免疫活性的负性调节作用
14
作者 孙路虹 丁如宁 冯鲁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98-400,共3页
目的 研究美洛昔康体外和体内给药对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腹腔巨噬细胞 (MΦ )产生白细胞介素 1(IL - 1)实验以及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结果 不同浓度美洛昔康体内、外给药 ,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腹... 目的 研究美洛昔康体外和体内给药对免疫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腹腔巨噬细胞 (MΦ )产生白细胞介素 1(IL - 1)实验以及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结果 不同浓度美洛昔康体内、外给药 ,对脾淋巴细胞增殖、腹腔 MΦ产生 IL - 1和对足爪肿胀的抑制作用 ,均随药物剂量增大而增强 ,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洛昔康 佐剂性 关节炎 动物试验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酸钠在体外诱导胃癌细胞的表型逆转及其分化
15
作者 吉家祥 鲁仲谋 马宝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360-363,367,共5页
目的 研究非毒性分化诱导剂苯乙酸钠 (Na PA)在体外对胃癌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 3 H- Td R掺入法和半固体琼脂培养法分别检测了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着壁依赖性和着壁不依赖性生长。以... 目的 研究非毒性分化诱导剂苯乙酸钠 (Na PA)在体外对胃癌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表型的影响。方法 以 3 H- Td R掺入法和半固体琼脂培养法分别检测了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着壁依赖性和着壁不依赖性生长。以酶联吸附试验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了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表面人白细胞抗原 、 类分子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 - 1的表达。以电子显微镜观察了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Na PA能够抑制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的着壁依赖性和着壁不依赖性生长 ,而对正常羊膜组织 Wish细胞和成人肝细胞 L- 0 2的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 Na PA能够增强 MKN- 2 8和 MKN- 4 5细胞表面人白细胞抗原 、 类分子和 MKN- 2 8细胞表面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表达。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到 :在 Na PA未处理的 MKN- 2 8和 MKN - 4 5细胞中 ,具有大量游离的胞浆多聚核糖体 ,而在 Na PA处理的 MKN - 2 8和MKN- 4 5细胞中 ,具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 ,游离的胞浆多聚核糖体减少。结论  Na PA不仅能选择性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而且能有效地诱导胃癌细胞的分化及表型逆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酸钠 胃肿瘤 表型逆转 MKN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和M-CSF对U_(937)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16
作者 孙路虹 季晓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09-511,共3页
为了研究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FN-γ(γ干扰素)对人原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表达CD11b、CD16、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影响,采用APAAP法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IFN-γ和M-CSF都能不同... 为了研究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FN-γ(γ干扰素)对人原单核细胞系U937细胞表达CD11b、CD16、HLAⅠ类和Ⅱ类抗原的影响,采用APAAP法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IFN-γ和M-CSF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4种表面分子的表达,且随刺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更加明显。两种细胞因子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F 干扰素 人原单核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乱弧菌可溶性血凝素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宋兰珍 林厚怡 +1 位作者 佘雪轩 李焕娣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07-309,共3页
用本室分离纯化的霍乱弧菌可溶性血凝素及吸附霍乱菌苗免疫小鼠,用Wg_2(E1-Tor生物型)弧菌灌胃攻击,运用霍乱弧菌小鼠小肠粘附免疫抑制试验对可溶性血凝素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可溶性血凝素对霍乱弧菌粘附小鼠肠粘... 用本室分离纯化的霍乱弧菌可溶性血凝素及吸附霍乱菌苗免疫小鼠,用Wg_2(E1-Tor生物型)弧菌灌胃攻击,运用霍乱弧菌小鼠小肠粘附免疫抑制试验对可溶性血凝素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可溶性血凝素对霍乱弧菌粘附小鼠肠粘膜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弧菌 可溶性血凝素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