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X1基因甲基化在宫颈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颖 陈帅 张丽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宫颈癌作为全球妇女第四大常见癌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发病率更高。其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相关文献,指出配对盒1(paired box 1,PAX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宫... 宫颈癌作为全球妇女第四大常见癌症,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发病率更高。其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密切相关。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相关文献,指出配对盒1(paired box 1,PAX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宫颈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相比传统方法,PAX1甲基化状态检测宫颈癌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PAX1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还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PAX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导致其表达显著下调,此变化既削弱PAX1生理功能,又干扰细胞增殖与分化调控。此外,PAX1基因甲基化联合其他生物标志物检测可大幅提升宫颈癌筛查的准确性与灵敏度。尽管目前PAX1甲基化的研究受临床样本量少、研究周期短等因素制约,但其在宫颈癌的诊治中已展现出重要作用和广泛的应用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PAX1甲基化有望成为宫颈癌早期筛查及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X1 甲基化 宫颈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诊断BosniakⅡF~Ⅲ级肾脏囊性病变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邱瑜婷 金子渲 +7 位作者 王天春 王海涛 徐强 孙军 潘靓 丁玖乐 陈杰 邢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鉴别BosniakⅡF~Ⅲ级肾脏囊性病变(cystic renal masses,CRMs)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BosniakⅡF~Ⅲ级CRMs患者的影像特征,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在鉴别BosniakⅡF~Ⅲ级肾脏囊性病变(cystic renal masses,CRMs)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BosniakⅡF~Ⅲ级CRMs患者的影像特征,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分为良性组(17例)、恶性组(21例)。观察两组病变的T1WI、T2WI及SWI图像,记录病变大小、形状、T1WI与T2WI图像上病变囊腔信号及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ntensity,ITSS)评价情况(包括ITSS主要结构、出血灶数目、微血管数目及实性成分中ITSS所占面积比)。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病变T1WI、T2WI囊腔信号差异;以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变ITSS显示情况的差异;以Kappa检验比较两位观察者评级一致性;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ITSS评价指标联合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不同ITSS评价指标及联合预测因子鉴别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差异。结果BosniakⅡF~Ⅲ级肾脏囊性病变在T1WI、T2WI上的信号在良恶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的ITSS主要结构评级高于恶性组,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中出血灶数目、微血管数目及实性成分中ITSS所占面积比评级均高于良性组,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位观察者对良恶性组病变ITSS主要结构及实性成分中ITSS所占面积比评价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72和0.74),对出血灶数目、微血管数目的评价结果很好(Kappa值为0.90和0.84)。出血灶数目、微血管数目、实性成分中ITSS所占面积比及联合预测因子鉴别BosniakⅡF~Ⅲ级CRMs良恶性的AUC分别为0.69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0.520~0.869]、0.868(95%CI:0.757~0.980)、0.877(95%CI:0.771~0.983)和0.943(95%CI:0.877~1.00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因子的诊断效能优于单一ITSS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1、P<0.01)结论通过对SWI图像上磁敏感信号的分析,能够为鉴别BosniakⅡF~Ⅲ级CRMs的良恶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脏囊性病变 磁共振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BOSNIAK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磁化转移成像预测远端胰腺术后胰瘘
3
作者 杨明明 兰雅 +5 位作者 胡德瑞 吕俊馨 张心悦 张京刚 陈杰 邢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观察术前磁化转移成像(MTI)预测远端胰腺切除术(DP)后胰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5例接受DP及术前MR检查患者,根据术后记录将其分为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组(n=14,B或C级胰瘘)、生化瘘组(n=31,术后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达正常上限... 目的观察术前磁化转移成像(MTI)预测远端胰腺切除术(DP)后胰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65例接受DP及术前MR检查患者,根据术后记录将其分为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组(n=14,B或C级胰瘘)、生化瘘组(n=31,术后引流液淀粉酶水平达正常上限3倍以上)及非胰瘘组(n=20,术后引流液淀粉酶水平≤正常上限3倍);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及手术切缘胰腺组织磁化转移率(MTR),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TR对CR-POPF的预测价值。结果CR-POPF组及生化瘘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及胰腺导管腺癌占比均低于非胰瘘组(校正P均<0.05),而前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P均>0.05)。CR-POPF组切缘胰腺的MTR低于生化瘘组及非胰瘘组(P均<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R预测DP后CR-POPF的AUC为0.727。结论基于术前MTI可预测DP后POP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切除术 胰瘘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症伴抑郁患者非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朱轩妍 张乔阳 +1 位作者 董贯忠 曹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癌症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目前癌症伴抑郁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但易与抗肿瘤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且过重的药物负担可能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发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文章就近年来国内... 癌症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目前癌症伴抑郁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但易与抗肿瘤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且过重的药物负担可能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因此,发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尤为重要。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非药物疗法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优化癌症伴抑郁的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抑郁 情绪 非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帅 张颖 张丽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3-890,899,共9页
宫颈病变主要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性感染引起的。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代谢产物生成等机制产... 宫颈病变主要是由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性感染引起的。宫颈癌作为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代谢产物生成等机制产生抗肿瘤作用。肠道菌群与宫颈癌的相关研究显示,宫颈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提示一些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此外,肠道菌群可以通过雌激素介导的“肠道-阴道轴”与阴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间接影响阴道微生态、HPV感染和宫颈病变的发生。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横断面分析,样本量较小且缺乏纵向研究和实验性干预证据,其中的具体关系和作用机制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明确。文章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对肠道菌群与HPV感染和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病变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配体17通过IL-27介导的M2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6
作者 陆杭铖 赖真真 +1 位作者 孔成才 董一善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427-2434,共8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CC)中高表达的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是否通过M2巨噬细胞极化推动CC进展。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CL17对CC细胞株中IL-27表达的影响。分析CCL17和IL-27在U937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巨噬... 目的:研究宫颈癌(CC)中高表达的趋化因子配体17(CCL17)是否通过M2巨噬细胞极化推动CC进展。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CL17对CC细胞株中IL-27表达的影响。分析CCL17和IL-27在U937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应用巨噬细胞与CC细胞共培养模型,检测CCL17对U937和CC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CC细胞中IL-27表达在CCL17刺激后显著升高。此外,IL-27没有显著上调U937细胞中白细胞介素27受体(IL-27R,由WSX-1和GP130组成)比例。源于CC细胞的IL-27能够促进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M2巨噬细胞的极化。在共培养体系中,CCL17刺激CC细胞中IL-27表达比例显著升高,CCL17和IL-27均促进了CC和U937细胞的增殖,且CCL17的作用被αIL-27部分逆转。结论:CCL17通过刺激CC细胞分泌IL-27,促进巨噬细胞的增殖,诱导M2极化,从而加强CC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串扰,最终CCL17参与CC的恶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CC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3/ST2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中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焦静(综述) 蒋敬庭(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5-770,共6页
IL-33是IL-1家族成员之一,兼具核定位和多效性细胞因子的双重特性,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达,并在细胞受到损伤或感染时释放。IL-33/肿瘤抑制因子2(ST2)在胃肠道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IL-33是IL-1家族成员之一,兼具核定位和多效性细胞因子的双重特性,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表达,并在细胞受到损伤或感染时释放。IL-33/肿瘤抑制因子2(ST2)在胃肠道肿瘤(胃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双重作用,既可通过促进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形成增强肿瘤耐受,也可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IL-33/ST2在胃肠道肿瘤中异常表达,并与患者预后相关,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多种靶向IL-33/ST2的治疗策略正在研发中。然而,该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免疫调控及治疗中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重点论述IL-33/ST2信号通路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异常变化、对肿瘤进展和转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临床转化中的应用价值,为未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IL-33) 肿瘤抑制因子2(ST2) 胃肠道肿瘤 胃癌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中晚期糖脂代谢指标和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张钰婷 胡诗曼 +1 位作者 诸清逸 石中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7,共7页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体糖脂代谢指标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DM队列,根据严格入组和排除标准选择2022年1—8月于南京市...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母体糖脂代谢指标和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triglyceride-glucose,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方法:基于GDM队列,根据严格入组和排除标准选择2022年1—8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按照有无GDM和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对照组(NC,n=23)、GDM非巨大儿组(GDM-N,n=23)和GDM巨大儿组(GDM-M,n=23)。收集3组一般资料和孕中、晚期糖脂代谢指标,计算TyG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母体孕中、晚期各指标与GDM巨大儿的相关性。结果:孕中期GDM-M组母体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和TyG水平升高,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和肌酐(creatinine,Cr)水平降低,餐后1 h、2 h血糖水平高于NC组,但低于GDM-N组(P<0.05),孕晚期C肽(C-peptide,C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HbA1c和TyG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高于NC组,低于GDM-N组(P<0.05)。Spearman相关检验提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母体孕中期FPG、HbA1c以及孕晚期CP、HbA1c、TG、TyG呈正相关(P<0.05),与孕中期DBIL、C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期母体FPG、HbA1c和DBIL,孕晚期HbA1c、TG和TyG指数为巨大儿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孕中、晚期母体糖脂代谢指标及TyG指数与GDM巨大儿的发生密切相关,HbA1c、FPG、TG和TyG可作为GDM巨大儿发生的重要监测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G指数 妊娠期糖尿病 巨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康膏对剖宫产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及产后泌乳情况的影响
9
作者 殷黎忠 蒋飞 +1 位作者 沈建峰 陶文婷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究产后康膏对剖宫产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及产后泌乳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缩宫素及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产... 目的探究产后康膏对剖宫产产妇子宫复旧情况及产后泌乳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缩宫素及常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产后予以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产后康膏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恶露情况、泌乳情况及子宫复旧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2/40)(P<0.05);观察组术后3、4、5、6、7 d时恶露量均高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泌乳评分及血清泌乳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低于对照(P<0.05);术后42 d时观察组子宫三径之和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康膏可有效减少剖宫产产妇产后恶露量,调节泌乳素而改善泌乳情况,促进子宫复旧,其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露 剖宫产 子宫复位 产后康膏 泌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经促孕丸联合芬吗通治疗PCOS不孕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李树芬 蒋蕾蕾 +1 位作者 沈建峰 陶文婷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1-84,共4页
目的 观察调经促孕丸联合芬吗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医院就诊治疗的86例PCOS不孕症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组,西药组采取芬吗通治疗,中西联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使... 目的 观察调经促孕丸联合芬吗通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于医院就诊治疗的86例PCOS不孕症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西药组和中西联合组,西药组采取芬吗通治疗,中西联合组在西药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调经促孕丸治疗,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卵巢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最大血流速度(PSV)]、血清学指标[雌二醇(E_(2))、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内脂素]和不良反应,随访1年,比较两组排卵率、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结果 中西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西药组的74.42%(32/43)(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且中西联合组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卵巢RI、PSV均升高(P<0.05),PI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_(2)、SHBG均升高(P<0.05),内脂素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西药组中乳房涨感2例,恶心呕吐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3/43);中西联合组中乳房涨感2例,恶心呕吐2例,性欲减退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63%(5/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458);随访1年内,中西联合组排卵率和妊娠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 调经促孕丸联合芬吗通治疗可改善PCOS不孕患者临床症状,促使卵巢血流动力学指标、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提高其排卵和妊娠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不孕 芬吗通 调经促孕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滋养细胞铁死亡超微结构及铁死亡相关基因ACSL4、GPX4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曹晓蓉 林倩楠 +3 位作者 王慧艳 佘广彤 周文柏 夏丹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胎盘滋养细胞超微结构,探讨铁死亡在G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常州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诊GDM的孕...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胎盘滋养细胞超微结构,探讨铁死亡在G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常州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妇,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确诊GDM的孕产妇为研究对象,分为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满意组(G1组)、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组(G2组)、胰岛素控制血糖组(G3组)、血糖控制不满意但拒用药组(G4组)各30例,正常健康孕妇为对照组(N组)。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胎盘滋养细胞超微结构;普鲁士蓝染色检查胎盘铁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检测胎盘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yl-CoA synthetase long chain family member 4,ACSL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在合体滋养细胞层的定位和表达;Western blot和q RT-PCR分别检测胎盘ACSL4、GPX4蛋白和mRNA转录水平。结果:透射电镜下G1、G2、G3、G4组GDM产妇胎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其中G1、G2、G3组线粒体改变较轻,G4组见典型的铁死亡萎缩线粒体。普鲁士蓝染色显示5组胎盘均见含铁颗粒,G1、G2、G3、G4组胎盘中含铁颗粒较N组明显增多,G1、G2、G3组胎盘中的含铁颗粒较G4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N组相比,G1、G2、G3、G4组产妇胎盘中ACSL4蛋白表达增加而GPX4蛋白表达下降,qRT-PCR结果显示各组间ACSL4、GPX4的mRNA转录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GDM孕妇胎盘滋养细胞中存在铁死亡,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用药相关。GDM孕妇胎盘中ACSL4、GPX4表达异常,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有改善胎盘滋养细胞铁死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妊娠期糖尿病 胎盘 合体滋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前正常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家敏 王姗姗 +2 位作者 诸清逸 林宇 石中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510,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319例,按照孕前BM... 目的:探讨正常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孕妇不同BMI范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5月—2023年5月孕前正常BMI的GDM孕妇2319例,按照孕前BMI分为A组(18.5 kg/m^(2)≤BMI<20.0 kg/m^(2),581例)、B组(20.0 kg/m^(2)≤BMI<22.0 kg/m^(2),922例)与C组(22.0 kg/m^(2)≤BMI<24.0 kg/m^(2),816例)。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孕前BMI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组GDM患者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增加;发生胎盘早剥、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风险随孕前BMI的升高而降低。在正常BMI人群中,GDM女性孕前较高或较低的BMI水平是发生GDM A2级、子痫前期、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盘早剥和新生儿低血糖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体重管理可能是预防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不容忽视的关键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体重指数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耗竭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紫琪 张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95-1900,共6页
T细胞耗竭多发生在慢性感染、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持续的抗原刺激会导致耗竭的T细胞产生,其主要特征为效应功能的逐渐丧失,抑制性受体的持续高表达,转录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和代谢的失调等。对T细胞耗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其具体机... T细胞耗竭多发生在慢性感染、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持续的抗原刺激会导致耗竭的T细胞产生,其主要特征为效应功能的逐渐丧失,抑制性受体的持续高表达,转录及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和代谢的失调等。对T细胞耗竭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其具体机制的阐明将为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感染、肺癌及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免疫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探讨了T细胞耗竭产生的影响因素和特征,并回顾了T细胞耗竭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耗竭 抑制性受体 呼吸系统疾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D1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
14
作者 陆玥瑶 邓建忠 +1 位作者 刘迁 陆文斌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468-1477,共10页
目的:探讨NKD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其在结肠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明确其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ZEB1的具体机制,为转移性结肠癌提供... 目的:探讨NKD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因素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其在结肠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明确其调控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ZEB1的具体机制,为转移性结肠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NKD1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因素间的相关性。通过收集98对来自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的结肠癌患者组织样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验证生物信息学结果,绘制生存曲线。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证明NKD1促进结肠癌细胞迁移。qPCR、western blot实验验证NKD1在蛋白水平调控ZEB1。Western blot、免疫沉淀等实验深入研究NKD1调控ZEB1的具体机制。结果:NKD1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肿瘤T分期及是否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因素具有相关性;NKD1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过表达NKD1后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敲除NKD1后则结果相反;NKD1在蛋白水平调控ZEB1,并能够维持ZEB1的蛋白稳定性;高表达NKD1通过调控ZEB1与自噬相关蛋白LC3的结合抑制ZEB1的自噬降解。结论:NKD1与结肠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并且可以通过调控ZEB1与自噬相关蛋白LC3的结合抑制ZEB1的自噬降解,从而促进结肠癌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NKD1 迁移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患者深髓静脉可见性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孙凌辰 张敏 +2 位作者 梅雨晴 张清秀 恽文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26,共10页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颅内深髓静脉(DMV)可见性与不同区域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RSSI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3 d内完成MR的常规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扫描。所有RSSI患者发病7 d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基底节区(BG)和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进行分级评估和体积测量,使用DMV视觉评分对患者SWI幅度图或最小强度投影图上的DMV可见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可见性较高的DMV低-中分组(评分0~12分,104例)及可见性较低的DMV高分组(评分13~18分,4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DMV可见性与BG-EPVS分级及体积的关系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共纳入RSSI患者151例,平均年龄(69±10)岁,其中男92例(60.9%),女59例(39.1%)。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年龄[(76±5)岁比(65±10)岁,t=-10.875]、高血压病患者比例[78.7%(37/47)比54.8%(57/104),χ^(2)=7.879]、BG-EPVS分级、BG-EPVS体积[5.67(5.30,5.81)ln mm 3比4.61(3.66,5.30)ln mm 3,Z=-6.772]、脑白质高信号体积[7.67(6.23,8.43)ln mm 3比4.31(3.53,5.89)ln mm 3,Z=-6.501]均明显高于DMV低-中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V高分组RSSI患者的总胆固醇[3.74(3.20,4.39)mmol/L比4.09(3.47,4.96)mmol/L,Z=-2.082]、三酰甘油[1.20(0.78,1.86)mmol/L比1.53(1.05,1.99)mmol/L,Z=-2.343]、MoCA量表评分[21.0(20.0,22.0)分比24.0(22.0,25.0)分,Z=-9.862]均低于DMV低-中分组(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年龄(OR=1.181,95%CI:1.070~1.304,P=0.001)、中重度BG-EPVS(OR=2.441,95%CI:1.186~5.024,P=0.015)、较高的BG-EPVS体积(OR=4.987,95%CI:1.218~19.350,P=0.020)和较高的WMH体积(OR=1.285,95%CI:1.044~1.582,P=0.018)与较高的DMV评分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MV评分与RSSI患者的BG-EPVS分级呈正相关(r=0.613,P<0.01),与BG-EPVS体积呈正相关(r=0.549,P<0.01),与RSSI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49,P<0.01)。结论年龄、BG-EPVS分级、BG-EPVS体积和WMH体积与RSSI患者的DMV可见性相关;RSSI患者DMV的可见性越差,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髓静脉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磁敏感加权成像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总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徐浩文 张文婷 +1 位作者 张敏 恽文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RSSI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 目的探讨新发皮质下小梗死(RSSI)患者脑萎缩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RSSI患者194例。所有患者完成头颅MRI检查,根据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分为无-轻度1组97例和中重度1组97例。采用视觉评估量表评估全脑及各部位脑萎缩等级,又根据全脑皮质萎缩分级(GCA)评分分为无-轻度2组88例和中重度2组106例。评估各部位脑萎缩,内侧颞叶萎缩(MTA)评分,额颞叶萎缩(FTA)评分,后皮质萎缩(PA)评分。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SSI患者GCA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GCA及不同部位脑萎缩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性。结果中重度1组GCA评分2~3分、PA评分2~3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1组,MTA评分2~4分、FTA评分2~4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重度2组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2~4分比例明显高于无-轻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CSVD影像学总负荷是RSSI患者脑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4,95%CI:1.099~1.276,P=0.000;OR=3.537,95%CI:1.664~7.518,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SSI患者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GCA、MTA、FTA及PA评分呈正相关(r=0.518,r=0.382,r=0.471,r=0.388,P=0.000)。结论老年RSSI患者CSVD影像学总负荷是GCA的独立危险因素,CSVD影像学总负荷越严重,GCA等级越高,且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全脑及其他不同部位脑萎缩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新发皮质下小梗死 脑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M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
17
作者 肖心儒 范亮 +1 位作者 施宇佳 张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59,共12页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外周血α2巨球蛋白(alpha 2 macroglobulin,A2M)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GSE38974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GO富集、KEGG分析和GSVA分析用于探索潜在的...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外周血α2巨球蛋白(alpha 2 macroglobulin,A2M)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对GSE38974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GO富集、KEGG分析和GSVA分析用于探索潜在的功能和通路。CIBERSORT用于评估组织浸润性免疫细胞。收集25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26例健康对照,分析外周血A2M水平与免疫细胞计数的相关性。ELISA检测血浆中A2M的浓度。RT-qPCR检测细胞和外周血中A2M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精氨酸酶(arginase-1,Arg-1)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ROC曲线判断A2M的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对GSE38974数据集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A2M在COPD患者肺组织中表达下降,且与COPD患者肺组织的免疫细胞浸润相关。RT-qPCR和ELISA结果显示,A2M水平在COPD患者外周血中下调,与COPD患者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具有相关性。ROC曲线提示A2M具有诊断COPD的价值。进一步的通路分析提示A2M可能与巨噬细胞等调节免疫途径相关。在M2巨噬细胞中敲低A2M后Arg-1的表达降低。结论:A2M在COPD患者肺组织与外周血中表达降低,与COPD患者免疫细胞计数、免疫细胞浸润等密切相关,A2M可能在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Α2巨球蛋白 免疫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仙茅苷的3D打印复合支架促进血管化和成骨效应的研究
18
作者 袁秀琛 范世杰 +4 位作者 段伟豪 谭亚东 吴璟斌 周瑞凯 翁益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9,共8页
目的:研究负载仙茅苷的三维复合支架的理化特性,并评估其对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促进血管化和骨诱导方面的潜在作用。方... 目的:研究负载仙茅苷的三维复合支架的理化特性,并评估其对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促进血管化和骨诱导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乳液/溶剂蒸发技术制备负载仙茅苷(curculigoside,CUR)的聚己内酯微球(CUR⁃PM),借助3D生物打印技术成功构建了由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明胶(gelatin,GEL)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组成的三维复合(hydroxyapa⁃tite gelatin sodium alginate,HGS)支架的基础上,制备了负载仙茅苷的聚己内酯微球(hydroxyapatite gelatin sodium alginate curcu⁃ligoside,HGSC)支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流变学、力学性能、药物释放和降解性等实验对支架进行表征;通过CCK⁃8、EdU荧光染色实验以验证支架的生物安全性;通过HUVEC细胞管形成实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评估HGSC用于促进细胞血管化和成骨调控的潜能。结果:HGSC内部具有大小均匀的网格状结构,与HGS相比,具有适当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CCK⁃8和EdU荧光染色结果显示,HGSC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HUVEC细胞管形成实验和BMSC的ALP染色结果表明,HGSC支架表现出促进血管化和骨形成的潜能。结论:HGSC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对BMSC的骨诱导潜能和HUVEC的血管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了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微球 仙茅苷 血管化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E通过激活ERK/MMP9信号通路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超英 程文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E)在子宫内膜癌转移中的具体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常规培养,空白对照组siRNA以及APOE靶向的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以及采用空载质粒和APOE过表达质粒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APOE)在子宫内膜癌转移中的具体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方法 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常规培养,空白对照组siRNA以及APOE靶向的siRNA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以及采用空载质粒和APOE过表达质粒转染子宫内膜癌HEC-1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siCtrl、siAPOE组、空载质粒组、APOE过表达质粒组。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MTT实验及流式细胞术验证APOE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使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干扰APOE后HEC-1B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qPCR、Western blotting观察ERK/MMP9信号通路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APOE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染了siAPOE的HEC-1B细胞的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与空载质粒组相比,过表达APOE能显著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HEC-1B的迁移能力(P<0.05)。MTT实验及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APOE对细胞增殖无影响。Hoechst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干扰APOE后HEC-1B细胞的凋亡能力没有受到影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敲低APOE能够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过表达APOE能使细胞内MMP9的蛋白水平升高(P<0.05);U0126能够抑制过表达APOE对MMP9的促进作用(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POE在子宫内膜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比癌旁组织高。结论 APOE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呈高表达,APOE可通过影响ERK的磷酸化,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中MMP9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E ERK 子宫内膜癌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行不同术式宫颈环扎效果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超英 马文琴 赵丹梅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61-1265,共5页
目的探讨在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环扎术和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5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进行宫颈环扎术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 目的探讨在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行腹腔镜下子宫颈环扎术和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5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进行宫颈环扎术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组(腹腔镜组)24例,经阴道宫颈环扎术组(经阴道组)17例。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白细胞计数、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以内妊娠人数及分娩孕周情况。结果经阴道组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短[(46.47±4.92)min vs(53.96±6.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组术后次日白细胞计数指标高于腹腔镜组[(10.14±0.93)×10^(9)/L vs(9.07±1.06)×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组术中出血量(31.76±6.83)mL较腹腔镜组(28.13±10.41)mL稍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以内受孕人数及分娩孕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应用Mersilene带行腹腔镜下宫颈环扎术和经阴道宫颈环扎术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患者病史、宫颈条件,充分评估,结合患者自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手术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机能不全 腹腔镜下子宫颈环扎术 经阴道子宫颈环扎术 Mersilene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