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血培养报阳时间、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婷 陆勤 +3 位作者 徐文君 杨力 曹笑梅 钟天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35-739,共5页
目的:分析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血培养报阳时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BSI)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耐药性... 目的:分析某三级妇幼保健院血培养报阳时间、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血流感染(BSI)防控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各科送检血培养标本共1973份,阳性标本219份,阳性率为11.10%。血培养阳性患者中儿科标本居多,为199例。其中革兰阴性(G-)菌98株(44.34%),革兰阳性(G+)菌111株(50.23%),真菌12株(5.4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首位(53株,23.98%),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9株,17.65%)、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0.41%)、肺炎克雷伯菌(15株,6.79%)、铜绿假单胞菌(13株,5.88%),血培养分离上述菌株平均报阳时间为1~2 d。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53.85%和53.33%,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好(76.92%~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分别占39.13%、64.15%,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株;光滑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14.29%,对两性霉素 B 表现为敏感。结论该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以 G+菌居多,临床医生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报阳时间 病原菌 抗药性 微生物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1868例孕前门诊病例调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姜晓红 胡晨 +3 位作者 李近瑶 孔晶 王丽君 刘琪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04,共2页
目的了解计划妊娠前女性健康状况,为规范和改进孕前保健服务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对1 868例孕前门诊病例进行病史询问和疾病检测。结果主动参加孕前保健的女性文化素质较高,但不良孕产史发生率达12.57%,患病率达42.93%。在影响生育的疾... 目的了解计划妊娠前女性健康状况,为规范和改进孕前保健服务提供指导性意见。方法对1 868例孕前门诊病例进行病史询问和疾病检测。结果主动参加孕前保健的女性文化素质较高,但不良孕产史发生率达12.57%,患病率达42.93%。在影响生育的疾病中排前3位的是阴道炎、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盆腔炎。结论孕前女性疾病的高发提示我们孕前保健服务非常必要和重要,为改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应针对计划妊娠女性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应该规范孕前保健服务,做好优生咨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保健 计划生育 流产 优生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孕早期产前筛查指标中位数建立和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蒋涛 孙云 +6 位作者 张晓娟 查文 徐倩君 张燕 张瑾 黄美莲 许争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建立南京地区孕早期产前筛查血清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及胎儿颈项皮肤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thickness,... 目的:建立南京地区孕早期产前筛查血清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及胎儿颈项皮肤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 thickness,NT)等指标的中位数值,探讨孕早期筛查切割值的制定和筛查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技术对1 684例妊娠8~13+6周孕妇血清游离β-HCG和PAPP-A浓度进行测定,并在其妊娠11~13+6周通过超声技术测定胎儿NT值,随访已分娩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妇不同孕周血清游离β-HCG中位数平均水平比软件内嵌高32%,而PAPP-A除8周外均接近于软件内嵌,NT值则低于软件内嵌15%;②当筛查阳性率为5%时,21-三体高风险的切割值约为1∶550,共检出4例染色体异常;③不良妊娠结局者孕早期筛查单指标中血清PAPP-A中位数的倍数值(multiples of the medi-an,MOM值)显著低于正常结局者,NT值则显著高于正常结局者。结论:①不同地区血清和超声指标中位数的筛查切割值制定标准可能存在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应用国外软件作内嵌参数的适用性;②孕早期产前筛查单指标MOM值对妊娠结局的判定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检出其他染色体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筛查 孕早期 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洪琴 池霞 +11 位作者 杨蕾 张敏 刘晓 张敏 戴家振 解雅春 姚天红 俞倩 潘丽朝 陈荣华 郭锡熔 童梅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82-1586,共5页
目的 :调查南京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5~6月抽取南京市主城区6家幼儿园3~6岁儿童共400名,通过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母亲育儿压力量表对其母的育儿压力... 目的 :调查南京市学龄前儿童母亲育儿压力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5~6月抽取南京市主城区6家幼儿园3~6岁儿童共400名,通过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母亲育儿压力量表对其母的育儿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母亲育儿压力值分别为:3岁组(82.86±13.55)分、4岁组(86.72±15.92)分、5岁组(82.50±12.88)分、6岁组(86.12±14.57)分、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F=2.29,P=0.08)。不同性别儿童的母亲育儿压力值分别为:男孩(84.88±14.93)分,女孩(84.23±13.95)分,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t=0.43,P=0.67)。在调查的33项有关母婴健康状况、育儿环境、母亲自身职业相关的因素中,母亲流产史(P=0.041)、目前健康状况(P=0.003)、住房面积(P=0.010)及近期工作量增减(P=0.022)与母亲育儿压力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母亲生理及心理健康对其育儿压力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育儿母亲的身心健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儿压力 母亲 学龄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瑛 胡静熠 +1 位作者 吴江平 王丽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2-964,共3页
目的:调查南京地区产后妇女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1月南京地区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产后妇女282例为对象,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统计性功能障碍发病率并分析相关病因。结果:... 目的:调查南京地区产后妇女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1月南京地区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产后妇女282例为对象,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问卷进行调查,统计性功能障碍发病率并分析相关病因。结果: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为72.7%,主要症状为性欲下降(85.1%)、性唤起障碍(74.8%)、性高潮障碍(55.0%)、性交痛(32.6%),性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与年龄、产后时间、经济条件及夫妻感情有关(P〈0.05),而与教育程度、BMI、分娩方式、产后性生活开始时间、喂养方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与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均有关,应加强产后康复训练及性健康知识的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功能障碍 女性 产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亚型分布情况 被引量:8
6
作者 刘邺 成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6-209,共4页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用核酸分子芯片快速杂交法对7 531名妇女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基因分型检测,并对HPV感染率、亚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地区妇女...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用核酸分子芯片快速杂交法对7 531名妇女进行宫颈脱落细胞HPV DNA基因分型检测,并对HPV感染率、亚型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地区妇女宫颈部位HPV感染率为33.0%(年龄标准化率为37.3%);在2 485例HPV感染者中,≤24岁年龄组妇女感染率最高,为43.3%,各年龄组间HPV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24岁年龄组妇女多重亚型感染率最高,为40.0%,各年龄组间的多重亚型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在所检测出来的21种亚型中,HPV16、58、52是最常见的高危亚型,感染率分别为8.6%、7.6%、5.2%。结论:南京地区≤24岁妇女宫颈部位HPV感染率较高,应作为宫颈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HPV16、HPV58、HPV52是该地区妇女宫颈部位最常见的感染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方亮 张竹繁 +2 位作者 刘启兰 虞项 沈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描述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南京玄武区(城市)和六合区(农村)的各5个街道或乡镇,根据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妇保健卡记录,通过问卷... 目的:描述南京市新生儿出生体重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南京玄武区(城市)和六合区(农村)的各5个街道或乡镇,根据妇幼保健机构的孕产妇保健卡记录,通过问卷调查采集当地2002~2004年分娩的全部活产儿及其产妇的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孕周、孕次以及新生儿体重等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南京市2002~2004年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 373.76±466.23)g(最低体重1 340 g,最高6 900 g),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1.4%,巨大儿发生率为6.8%。②玄武区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高分别为(3 505.71±541.92)g和(49.69±3.37)cm,显著高于六合地区[(3 293.09±392.01)g和(48.63±2.70)cm),P<0.001];两个地区男性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显著高于女性(P<0.001)。③玄武区2004年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2003年(P<0.01),2003年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2002年(P<0.05)。而六合区男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在这3年分布均无显著差异(F=1.885,P>0.05;F=1.751,P>0.05)。④随着胎龄的增加,不同地区、不同性别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呈增加趋势(P<0.001)。随着母亲怀孕年龄的增加,女性新生儿出生体重总体上呈线性上升趋势(F=3.887,P<0.01)。结论:南京市新生儿体重分布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随着胎龄和孕母怀孕年龄的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出生体重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竞争中品牌服务战略的实践体会 被引量:8
8
作者 杨晶 彭宇竹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2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医院竞争力 服务战略 品牌 医疗服务产品 社会环境 服务新模式 医疗领域 医疗竞争 购买行为 市场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导图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曾丽华 乔成平 +3 位作者 王爱琳 徐颖 陈燕 李卉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8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经腹全子宫手术患者139例,将2013年2~8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9例患者设为导图组,两组术后均按妇科...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经腹全子宫手术患者139例,将2013年2~8月收治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79例患者设为导图组,两组术后均按妇科良性肿瘤治疗、护理常规进行,并针对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随机的口头宣教方式进行健康教育,导图组予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结果导图组切口愈合不良、腹部胀气、尿路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除下肢静脉血栓外,其他三项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思维导图式健康教育可降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 思维导图 术后并发症 切口愈合不良 腹部胀气 尿路感染 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刘昱升 王伟 +3 位作者 曹艳 冯善武 蔡满红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剖宫产产妇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BF、LB和SB三组。术毕时均给予负荷量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随后行PCIA,三组布托啡诺用量分别为BF组4μg·kg-1...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剖宫产产妇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BF、LB和SB三组。术毕时均给予负荷量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随后行PCIA,三组布托啡诺用量分别为BF组4μg·kg-1·h-1、LB组5μg·kg-1·h-1、SB组4μg·kg-1·h-1;BF组在术毕时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每8小时一次,共2次。观察术后6、12、24和36h的切口疼痛VAS评分、宫缩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36h内恶心呕吐和头晕的发生率。记录术后36h内PCA总次数、术后12h和12~36h内累计阴道出血量和缩宫素使用量,测量术后12和36h时的宫底高度。结果术后6、12和24h时,切口痛VAS和宫缩痛评分,BF组明显低于SB组和LB组(P<0.01或P<0.05),LB组明显低于SB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BF组明显高于SB组(P<0.05),术后6、12、24和36h时Ramsay镇静评分LB组明显高于BF组和SB组(P<0.05或P<0.01)。LB组产妇头晕发生率明显高于SB组和BF组(P<0.05)。术后36hPCA总次数,BF组明显少于SB组和LB组(P<0.01或P<0.05),且LB组明显少于SB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4μg·kg-1·h-1PCIA复合氟比洛芬酯(50mg,每8小时一次,共2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镇痛效果好,不影响子宫复旧和增加阴道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托啡诺 氟比洛芬酯 剖宫产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46
11
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3 位作者 王娴 王楠 雷黎明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61,共4页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持续给药组(CI组),按10ml/h速度持续给药。记录硬膜外镇痛前、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产妇的鼓膜体温、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结果镇痛后4、5h、分娩时、分娩后1h两组产妇鼓膜体温明显高于镇痛前(P<0.05或P<0.01);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镇痛前(P<0.01)。镇痛后3、4hRI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I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相近,体温升高可能与IL-6水平的升高有关,但镇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注射 持续输注 产间发热 硬膜外分娩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比较 被引量:77
12
作者 王娴 夏凡 +2 位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 目的比较单纯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481例,年龄18~45岁,ASAⅠ级,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分别给予0.125%罗哌卡因(R组,n=241)或0.125%罗哌卡因复合0.3μg/ml舒芬太尼(RS组,n=240)。记录产程中NRS疼痛评分及VAS镇痛满意度评分,产妇Bromage运动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气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产妇346例,R组164例,RS组182例。第一产程NRS评分RS组2.2分(IQR 1.8~2.7分),明显低于R组2.4分(IQR 2~2.8分)(P〈0.001),第二产程两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VAS镇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RS组47.2%,R组3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S组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为5.5%,明显高于R组1.2%(P〈0.05)。结论单纯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效果相似,但产妇不良反应更少,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7分的比例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罗哌卡因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口妊娠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鲁景元 顾建平 +4 位作者 徐文健 楼文胜 施万印 汪涛 邵泽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2-1018,共7页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治疗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价值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的确诊CSP患者492例,其中高危组28...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UAE)治疗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的临床价值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的确诊CSP患者492例,其中高危组283例、低危组209例。根据是否行UAE治疗,将高危组分为高危UAE组(UAE+腹腔镜组)167例,高危非UAE组(化疗+腹腔镜组)116例;将低危组分为低危UAE组(UAE+清宫组)113例,低危非UAE组(化疗+清宫组)96例。分别比较术中出血、住院时间、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eta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降至正常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预测CSP再发风险。结果:高危UAE组在术中出血[(36.5±14.8)m L vs.(76.5±39.7)m L)]、住院时间[(5.9±0.9)d vs.(9.6±1.3)d]、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17.9±8.7)d vs.(28.7±10.1)d)]以及月经复潮时间[(18.1±1.6)d vs.(24.3±1.8)d]的比较中优于高危非UAE组,而低危UAE组在术中出血[(93.2±43.3)m L vs.(284.8±110.5)m L]、住院时间[(10.2±1.4)d vs.(30.7±9.6)d]、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50.1±17.6)d vs.(67.5±22.9)d)]以及月经复潮时间[(56.3±6.7)d vs.(65.9±9.3)d)]的比较中优于低危非UAE组,均P〈0.05;高危UAE组住院费用[(20 140±1 520)元vs.(13 510±1 013)元)]高于高危非UAE组,而低危UAE组住院费用[(10 095±962)元vs.(3 890±457)元)]高于低危非UAE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法是CSP再发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OR 2.407,95%CI 1.176~5.092,P〈0.05),采用包含UAE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法可降低CSP再发风险。结论:UAE治疗CSP疗效迅速可靠、并发症少、恢复快、再发风险低,在有条件的医院,特别是针对有再次生育要求的CSP患者,应将含UAE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方案列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子宫动脉栓塞术 明胶海绵 吸收性 甲氨喋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效果 被引量:21
14
作者 夏凡 沈晓凤 +1 位作者 张瑶 徐世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0-501,共2页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的非巴比妥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时单独使用用量较大,常会引起患者呼吸抑制,并且镇痛效果不全,术后也会产生子宫收缩痛,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镇痛药物复合使用以满足术中及术后镇痛...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快的非巴比妥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时单独使用用量较大,常会引起患者呼吸抑制,并且镇痛效果不全,术后也会产生子宫收缩痛,需要与其他类型的镇痛药物复合使用以满足术中及术后镇痛的需要。丙泊酚和其他麻醉药物如芬太尼等混合使用虽然镇痛效果良好,但是均会产生对循环与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因而在临床上不能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流产手术 地佐辛 镇痛效果 子宫收缩痛 短效静脉麻醉药 呼吸抑制 作用时间 复合使用 体动反应 镇痛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对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余章斌 朱春 +2 位作者 韩树萍 辜楠 孙青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25-34,共10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中的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中的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研究的特征信息(研究背景、设计信息和诊断参数信息)。数据分析采用Meta-DiSc1.4和SPSS12.0软件,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所有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及其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最后进行敏感度分析和不同组间敏感度比较。结果共检索出相关英文文献446篇,中文文献98篇,其他语种文献21篇。阅读标题和摘要,按照纳入标准,最终获取文献33篇(英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11篇,其他语种文献4篇),入选新生儿3599例。3篇文献新生儿出生时检测脐血PCT水平临床诊断早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77.7%、82.8%和0.8337;8篇文献新生儿出生后至12h检测血清PCT水平临床诊断早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76.7%、87.1%和0.8965;4篇文献新生儿出生后12~24h检测血清PCT水平临床诊断早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76.6%、88.5%和0.8844;6篇文献新生儿出生后24~48h检测血清PCT水平临床诊断早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69.8%、88.2%和0.8947;15篇文献新生儿出生后≥72h检测血清PCT水平临床诊断晚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79.0%、92.3%和0.9632;15篇文献新生儿出生后≥72h检测血清PCT水平确诊晚发型脓毒症,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AUC分别为84.5%、80.9%和0.9345。PCT检测敏感度分析表明,国家、研究人群、疾病严重程度和PCT检测阈值的不同是产生异质性的原因。结论PCT对新生儿脓毒症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可多应用该诊断指标,有助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同时临床上需要注意联合PCT和其他诊断指标,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脓毒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脓毒症 降钙素原 诊断 META分析 敏感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产时发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3
16
作者 贾瑞喆 樊晟 +2 位作者 袁红梅 刘晓梅 王吕兰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62-664,共3页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 目的:探讨椎管内分娩镇痛致阴道分娩过程中产时发热的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7-12月在我院符合纳入研究条件的4627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孕妇,按是否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分为椎管内分娩镇痛组(4018例)和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604例)。记录并对比两组产时发热情况,检测并记录产时发热孕妇发热的时间和在产程开始前及发热时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3.78%(152/4018),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发热率为0.82%(5/609)。椎管内分娩镇痛组产时的发热率明显高于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组(P〈0.05)。椎管内分娩镇痛组孕妇产时发热的时间多数出现在椎管内穿刺后3-5小时,尤以4小时时最多,其发热时血白细胞总数为(13.89±3.04)×109/L,C-反应蛋白为(12.52±7.90)mg/L。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是导致孕妇产时非感染性发热的重要因素,发热时多数情况是无需应用抗生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麻醉 分娩镇痛 产时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的氧化应激机制 被引量:16
17
作者 谢娟 黄新艳 +1 位作者 许银燕 王俐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5-139,共5页
目的已有较多研究表明黄连素对许多肿瘤有治疗作用。文中探讨黄连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的氧化应激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10、25、50、75、100μmol/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Hochest33342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10... 目的已有较多研究表明黄连素对许多肿瘤有治疗作用。文中探讨黄连素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的氧化应激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10、25、50、75、100μmol/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Hochest33342检测不同浓度黄连素(10、25、50、75、100μmol/L)对细胞凋亡的影响;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2',7'-dichlorofluorescein diace-tate,DCFH-DA)荧光探针检测黄连素(50μmol/L)处理后MCF-7细胞内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变化;5,5',6,6'-四氯-1,1',3,3'-四乙基苯丙咪唑羰花青碘化物(JC-1)荧光探针检测黄连素处理后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的变化。结果黄连素作用MCF-7细胞48 h,呈浓度依赖性致MCF-7细胞活力降低,诱导其凋亡。黄连素作用诱导MCF-7细胞内ROS大量生成并伴随△Ψm降低。结论黄连素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诱导其凋亡的作用,黄连素可能通过对乳腺癌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诱导ROS大量生成,从而损伤线粒体功能,诱导△Ψm降低,参与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黄连素 活性氧簇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昱升 曹艳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分娩镇痛 椎管内麻醉 内环境紊乱 生理过程 心理应激 分娩过程 不良影响 围生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剖宫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9
作者 王朝辉 徐世琴 +3 位作者 冯善武 雷黎明 王伟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5-747,共3页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无正压通气诱导在5分钟剖宫产中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启动5 min剖宫产产妇60例,年龄23~38岁,体重55~80 kg,孕周38~40周。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1μ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R组)和氯胺酮0.5 mg/kg复合丙泊酚2 mg/kg组(L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诱导插管(T1)、切皮(T2)、胎儿取出断脐时(T3)产妇SBP、DBP、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及胎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以及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 T1、T2时L组SBP、DBP明显高于R组,HR明显快于R组(P〈0.05),T3时两组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脐动脉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联合无正压通气诱导技术在5分钟全麻剖宫产中产妇血流动力学波动轻微,不增加胎儿/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可行性好,对母婴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无正压通气诱导 5分钟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的制备及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5
20
作者 董小玥 韩树萍 +4 位作者 余章斌 陈玉林 邱玉芳 程佳 孙青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3期180-186,共7页
目的绘制新生儿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方法选择2009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婴同室和普通婴儿室胎龄≥35周且出生体重≥2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生后7 d经皮胆红素值... 目的绘制新生儿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方法选择2009年1~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婴同室和普通婴儿室胎龄≥35周且出生体重≥2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监测生后7 d经皮胆红素值(TCB),对TCB≥250μmol.L-1者测定微量血胆红素,以所得到的胆红素值数据绘制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以小时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将出院前末次胆红素值转换至危险区域(低危:≤P40;中低危:~P75;中高危:~P95;高危:〉P95)。选取72 h内对应最高危区域的胆红素测定值作为预测指标,采用ROC曲线分析胆红素百分位曲线图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预测价值。结果4 462例新生儿的27 271个对应不同小时龄的胆红素值纳入分析。出院前有5.2%(233/4 462例)的新生儿在生后72 h内的胆红素水平处于高危区,其中48.9%(114/233例)的新生儿在出院后胆红素水平仍处于高危区,预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似然比为9.5,敏感度为26.7%,特异度为97.1%,患病率为48.9%;出院前共有23.2%(1 034/4 462例)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处于高危区和中高危区,预测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82.5%;出院前有41.3%(1 845/4 462例)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处于低危区,其中无一例在出院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似然比为0,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45.5%,患病率为0。出院前胆红素水平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胎龄与出院前胆红素水平相结合预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风险的ROCAUC为0.908。结论用出院前小时胆红素水平预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风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结合胎龄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风险评估 小时胆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