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氧化氮合酶活性与细胞凋亡关系 被引量:14
1
作者 韩群颖 顾振 +2 位作者 王鹤鸣 彭滔 苏殿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7,I001,共4页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 )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探索阻断脑细胞凋亡的时间窗。方法:用线栓 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 目的:了解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 )变化与脑细胞凋亡的关系,探索阻断脑细胞凋亡的时间窗。方法:用线栓 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的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 min ,再灌注24 h。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 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中心区(顶叶皮层和尾壳核)NOS活性变化。用苏木精-伊红和TUNEL染色法 检测缺血中心区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OS阳性神经元数于30 min时增多 最显著,90~120 min时急剧减少。各组凋亡细胞数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增多。结 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神经型NOS(nNOS)对缺血早期的脑损伤尤其是细胞 凋亡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一氧化氮合酶 细胞凋亡 缺血中心区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改进的制作方法 被引量:33
2
作者 顾振 韩群颖 +2 位作者 苏殿三 周建平 郭继承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3-514,529,共3页
目的 :改进大鼠短暂性 ( <2 h)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采用雄性 SD大鼠 2 4只 ,实验组分别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 ( MCA)缺血 15、3 0、60 min,每组 6只 ;假手术对照组 6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采用乙醚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用 ... 目的 :改进大鼠短暂性 ( <2 h)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采用雄性 SD大鼠 2 4只 ,实验组分别用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 ( MCA)缺血 15、3 0、60 min,每组 6只 ;假手术对照组 6只。所有实验动物均采用乙醚麻醉 ,在手术过程中用 5 - 0丝线结扎颈外动脉 ,在结扎的近侧剪断颈外动脉或其分支——枕动脉 ,自颈外动脉或枕动脉断端将 4 - 0外科单丝尼龙线经颈总动脉分叉部插入颈内动脉直至大脑中动脉起始处。假手术对照组线栓插入颅内但不达大脑中动脉起始处。术后即观察动物行走时是否转圈。结果 :所有实验组动物都及时观察到转圈的表现 ,符合实验的入组标准。假手术对照组动物术后未观察到转圈的表现。结论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方法经改进更易于制作、可操作性更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疾病模型 制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中缝背核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的投射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明 丁炯 +2 位作者 吴凌霞 左国平 颜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2-134,I001,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 目的:观察大鼠中缝背核(DR)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向中央杏仁核(CeA)的投射,为进一步阐明一氧化氮(NO)参与情绪、疼痛、内脏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结合辣根过氧化酶(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大鼠DR内向CeA投射的NOS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形态。结果:DR内有一定数目的NOS/HRP双标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外侧部与背正中部。结论:DR内有部分NOS阳性神经元向CeA投射,提示NO在DR至CeA上行感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神经递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中央杏仁核 一氧化氮合酶 投射 大鼠 阳性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丘脑室旁核及下丘脑室旁核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璐 唐敏峰 +1 位作者 李雷 韩群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54-457,共4页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NS)后丘脑室旁核(PV)、下丘脑室旁核(PVN)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阐明星形胶质细胞在VNS治疗癫中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NS前后PV、PV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VNS后,P...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刺激(VNS)后丘脑室旁核(PV)、下丘脑室旁核(PVN)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阐明星形胶质细胞在VNS治疗癫中的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NS前后PV、PV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结果:VNS后,PV、PVNGFAP阳性纤维数量增多,染色加深,部分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变粗变长。结论:VNS可以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提示PV、PVN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功能的改变可能在VNS抑制癫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丘脑室旁核 下丘脑室旁核 星形胶质细胞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窦弓神经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FOS和NADPH-d共存分布
5
作者 韦素丽 肖明 +2 位作者 张露青 丁炯 韩群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2-1074,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是否参与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路。方法:应用Fos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去窦弓神经术(SAD)后2hFos和NA...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是否参与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路。方法:应用Fos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双重染色的方法,观察去窦弓神经术(SAD)后2hFos和NADPH-d在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分布情况。结果:SAD大鼠室旁核小细胞部、大细胞部和视上核内有大量Fos表达,并与NADPH-d部分共存;NADPH-d/Fos双标记阳性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6.8%、72.1%和47.1%。在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上述核团内偶见Fos阳性神经元,未观察到NADPH-d/Fos双标记神经元。结论: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可被SAD特异性激活,提示其参与了中枢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路所介导的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窦弓神经 FOS 室旁核 视上核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